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火模拟的森林火灾风险定量评估——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宗学政 田晓瑞 +1 位作者 马帅 刘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90,共8页
【目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 【目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为林火管理部门开展林火管理和可燃物处理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燃烧概率模型(Burn-P3)在景观尺度上模拟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所属林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环境和安全问题计算火灾暴露性。综合这些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分析火灾风险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类型植被的燃烧性差异。【结果】火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为0.040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的5.3%和2.3%。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为2043.6 kW/m2和2.5 m/min。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3%和6.2%。针阔混交林的燃烧概率和潜在火行为指数最高,阔叶林的燃烧概率及潜在火行为指数最低,但其暴露性指数最高。火灾风险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9.7%和6.5%,针阔混交林的火灾风险指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结论】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燃烧概率较低,但潜在火行为指数较高。城镇和水源附近森林的火灾风险等级高,是林火管理的重点区域。部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存在发生稳进树冠火的可能,可以通过可燃物处理措施来减少可燃物梯及地表易燃可燃物,降低火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燃烧概率 火行为 风险评估 火模拟
下载PDF
脆弱生态环境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秭归县案例分析
2
作者 陈明叶 刘玉峰 +4 位作者 周高峪 马德举 曾立雄 肖文发 刘建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0-219,共10页
探究“两山”理念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以中部脆弱生态环境地区——秭归县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县生态产品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准备阶段包括生态... 探究“两山”理念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以中部脆弱生态环境地区——秭归县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县生态产品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准备阶段包括生态恢复系统化与恢复生态产业化,体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过渡,为价值实现阶段提供必要物质资源及产业基础。价值实现阶段包括产业生态化与生态景观化,体现“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为提升阶段提供良好生态基础;价值提升阶段包括景观产业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体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进一步转化,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此,从政策保障与科技创新两方面提出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借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扎根理论 机制模型 “两山”理念 实现阶段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果
3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田奥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4年第6期84-86,共3页
我国森林经营过去深受用材林或水土保持林等单功能经营影响,大多进行高密度造林,过分追求木材蓄积,尤其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长期严格禁伐,加之造林和经营中未考虑水分限制、产水和多种功能的林分结构要求,导致出现很多过密林,加大... 我国森林经营过去深受用材林或水土保持林等单功能经营影响,大多进行高密度造林,过分追求木材蓄积,尤其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长期严格禁伐,加之造林和经营中未考虑水分限制、产水和多种功能的林分结构要求,导致出现很多过密林,加大了风折雪压及病虫害风险,降低了林分稳定性、木材质量、经济收益、产水能力,林下植物稀少和树木天然更新缺乏(图1),迫切需要创新多功能经营技术,实现森林提质增效和林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木材质量 水土保持林 森林经营 多功能经营 林分结构 单功能 林下植物
原文传递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鸟兽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吴昊 马永胜 +4 位作者 王天晖 贺孜尔汗 万升旗 薛亚东 李佳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 掌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本底资源现状,能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水源地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野外调查累计11443相机工作日,共收集到18773张野生动物照片,其中有效独立照片3303张,准确鉴定出4目9科17种野生兽类,7目12科32种野生鸟类。调查结果显示:1)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0,18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等级以上物种有24种。2)兽类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7和3.03,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5和0.62。3)相对多度指数(I_(RA))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鹅喉羚(Gazella yarkandensis)(I_(RA)=99.54)、野骆驼(Camelus ferus)(I_(RA)=53.57)、雪豹(Panthera uncia)(I_(RA)=35.22)、秃鹫(Aegypius monachus)(I_(RA)=15.64)、岩羊(Pseudois nayaur)(I_(RA)=13.81)。调查结果反映出甘肃安南坝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可以为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名录 相对多度 红外相机技术 濒危物种 荒漠生态系统
下载PDF
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明玉 司莉青 +6 位作者 陈锋 舒立福 赵凤君 田晓瑞 李伟克 李威 李笑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33-4944,共12页
森林火灾是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可对全球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温室气体和含碳颗粒物释放具有重要的贡献,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已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重... 森林火灾是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可对全球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温室气体和含碳颗粒物释放具有重要的贡献,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已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污染源之一,这些污染物质与辐射、能见度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直接相关。准确地描述森林火灾释放的气体和颗粒污染物释放机理、释放总量、时空分布特征、不同尺度的扩散过程模拟,以及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对于量化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总量及区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方面的国内外文献,从火灾释放的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定量化和传输路径监测的研究方法、污染物质的扩散和运输模型以及跨区域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森林火灾释放的CO、PM_(10)和PM_(2.5)对环境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而且森林火灾释放的污染物质能够随气流长距离传输,不仅对当地的空气造成污染,污染物也能够随着气团进行长距离传输,并在传输过程与当地气溶胶混合,形成跨区域污染。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扩散、传输模拟通过不同模型相互耦合完成,包括可燃物载量估算模型、可燃物消耗和释放模型、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型,以及污染物预测和可视化模型等。总结了国内外森林火灾释放污染物质主要研究方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关于森林火灾释放物质相关的研究尚不足以支撑我国森林火灾温室气体释放、污染物释放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适合于我国的森林火灾污染物释放模型,以及污染物扩散、传输系统。森林火灾排放因子库大多数引用国外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确定性,缺乏森林火灾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强对森林火灾污染物质释放与影响的研究,尤其是污染物质扩散和传输模型的预测和可视化研究以及排放因子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污染物 大气环境 扩散模型 跨区域污染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阿尔金山保护区祁曼塔格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王秀磊 徐俊泉 +2 位作者 张圣发 李欢 李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2-1673,共12页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野生动物有效独立照片。结果表明:(1)拍摄到6045张野生兽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5目8科19种野生兽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相对多度指数(R_(AI))排名前5的野生兽类物种依次为藏野驴(Equus kiang,R_(AI)=85.85)、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_(AI)=82.26)、岩羊(Pseudois nayaur,R_(AI)=44.04)、野牦牛(Bos mutus,R_(AI)=35.26)和狼(Canis lupus,R_(AI)=26.41)。(2)拍摄到1182张野生鸟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10目21科50种野生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4.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排名前5的野生鸟类物种依次是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R_(AI)=9.81)、漠䳭(Oenanthe deserti,R_(AI)=8.0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_(AI)=7.25)、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R_(AI)=6.33)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R_(AI)=5.42)。(3)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1种和18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6种,易危7种,近危13种;石貂(Meles fonia)、豺(Cuon alpinus)、白翅百灵(Alauda leucoptera)和乌鸫(Turdus mandarinus)为阿尔金山保护区新增记录。(4)日活动节律表明,岩羊、野牦牛和狼为昼行性动物,灰尾兔为偏夜行性动物,藏野驴则为昼夜兼性动物。研究结果为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加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相对多度指数 活动选择指数
下载PDF
生态流量方法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强 王俏俏 +3 位作者 陈红丽 秦艳丽 张明芳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梳理。以生态流量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国内生态流量评估的最新进展,系统地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分析法等四大类共17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评述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根据国内流域的生态流量评估现状,建议在我国流域水系庞杂且气候、水文地质、下垫面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流量评估方法。未来的生态流量研究和流域水生态管理应综合考虑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生态流量目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生态流量监测、流域制度法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完善生态流量管理与研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资源 流域生态 流域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慧杰 李婉婷 +3 位作者 王兵 牛香 梁咏亮 李静尧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系列国家标准为基础,应用林业小班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系列国家标准为基础,应用林业小班数据,结合分布式测算方法,选取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在空间分布格局中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变化趋势;价值总量为28.27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功能位列前2位,是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保护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合理优化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涵养水源 价值评估 服务功能
下载PDF
中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党英侨 王小艺 +1 位作者 杨忠岐 张永安 《中国森林病虫》 2022年第5期6-13,共8页
生物防治是控制林业害虫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野外防治应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综述我国林业上利用天敌昆虫、昆虫病毒、病原线虫、病原真菌、病原细菌和其他有益生物及生防产品防治害虫的进展情况。分析我国生物防... 生物防治是控制林业害虫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野外防治应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综述我国林业上利用天敌昆虫、昆虫病毒、病原线虫、病原真菌、病原细菌和其他有益生物及生防产品防治害虫的进展情况。分析我国生物防治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天敌类群 防治技术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承德案例的扎根探索
10
作者 陈明叶 刘建泽 刘玉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7,共10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厘清“两山”转化与反哺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承德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地区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参与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运用扎根...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厘清“两山”转化与反哺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承德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地区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参与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编码共生成了横向补偿、纵向补偿等19个初始概念,生态补偿、生态载体溢价等8个初始范畴,公共性、准公共性、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3个主范畴。其次,主范畴间存在明显的递进发展关系,且最终均指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核心范畴。其中,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桥梁和纽带,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与达成,并且每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部均存在“两山”的转化与反哺。最后,提出从政策引导与科技创新两方面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 “两山”转化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人工植被恢复区植被指数研究
11
作者 余琦殷 宋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7-845,共9页
基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和遥感数据,选取了6个研究地区(P1-P6)。通过物候提取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多方面探索了研究区域植... 基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和遥感数据,选取了6个研究地区(P1-P6)。通过物候提取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多方面探索了研究区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和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基于NDVI与EVI平均值得出的植被季节物候变化曲线呈现单峰状态,且植被生长季长度略有不同。NDVI与EVI的年最大值及年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指数的年最大值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年均值增长较慢,但波动性较小。因此,在研究该地区植被长期生长变化趋势时,可选择植被指数年均值,以减小误差。2000—2019年研究区域的NDVI与E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研究区域的NDVI均高于EVI,且NDVI的上升趋势明显,拟合程度更好,并未出现随植被生长而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这说明在研究小尺度荒漠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时,NDVI比EVI更敏感且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变化趋势 荒漠植被 MODIS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森林碳储量、碳汇变化预估与潜力提升途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2 位作者 李海奎 余振 栾军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72,共16页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碳和碳资源化利用的汇转移4个途径对森林资源实施保护修复、精准绿化、科学经营与合理利用以及多时空尺度的优化布局,同时重视森林土壤碳库增汇的长期效应。在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框架下,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未来研究重点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适宜造林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经营增汇技术,森林碳储、碳汇协同提升与木质产品库的碳汇转移与存续的时空配置优化模式,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机制以及潜力研究,准确评估森林碳汇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及其时间表和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汇 森林面积 固碳潜力 碳增汇技术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潜力 被引量:26
13
作者 朱建华 田宇 +5 位作者 李奇 刘华妍 郭学媛 田惠玲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42-3457,共16页
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有关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文献,一方面在于探明中国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以及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同时分析当前森林碳汇计量与模拟预测... 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有关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文献,一方面在于探明中国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以及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同时分析当前森林碳汇计量与模拟预测研究的差距与不足,更好地支撑国家碳中和实施路径与行动方案。通过整合分析,1999—2018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均增长量约(208.0±44.5)TgC/a或(762.0±163.2)TgCO_(2)-eq/a,其中生物质、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年均增长量分别约为(168.8±42.4)TgC/a、(12.5±8.1)TgC/a和(26.7±10.9)TgC/a。此外,木质林产品和森林之外的其它林木碳储量分别增长(49.0±15.1)TgC/a和(12.0±11.1)TgC/a。预计中国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年变化量将从1999—2018年间的(145.9±38.3)TgC/a增长至2030—2039年间的(171.9±60.5)TgC/a,到2050—2059年间逐渐下降至(146.9±57.7)TgC/a。2050—2059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变化量有可能达到(247.0±71.2)TgC/a或(905.2±260.8)TgCO_(2)-eq/a。但由于不同研究对森林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别,再加上数据来源、方法和参数、假设条件等存在差异,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评估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要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森林面积及其边界的空间变化,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管理等的影响,全面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和预测碳汇动态,有效支撑实现中国“碳中和”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面积 碳储量变化 碳汇潜力
下载PDF
鸟类集群夜宿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伟 刘冬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在夜宿地中的不同空间分布会引起个体间的受益差异,而鸟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体在夜宿地中的栖位选择。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鸟类集群夜宿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关假说和理论、研究方法和进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夜宿 空间结构 社会等级结构 保护与管理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2 位作者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Endoconidiophora OPHIOSTOMA 单萜
下载PDF
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储量对降水减少响应的控制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彦春 牛保亮 +1 位作者 李青林 管勇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5期82-87,共6页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森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降水格局改变的背景下,干旱事件的发生频度及强度趋于增加,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及土壤碳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植...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森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降水格局改变的背景下,干旱事件的发生频度及强度趋于增加,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及土壤碳储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植被碳和土壤碳储量2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林木个体生长、森林植被碳汇、地下根系生物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组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对降水减少的响应规律,并探讨了不同变量对降水减少响应差异的潜在影响因子。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简要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最新的关注热点和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为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干旱的响应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减雨 碳循环 土壤呼吸 森林
下载PDF
土壤磷添加对速生期杉木叶片性状和磷组分分配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宋崇林 陈健 +4 位作者 张运 肖文发 史作民 吴建国 赵广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共9页
[目的]选取亚热带地区10年生杉木人工林,探究其叶片性状对土壤P添加的响应以及叶片磷组分随P添加的分配模式变化,为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定3块样地,在每块样地设置6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施P量分别为0(CK)、6... [目的]选取亚热带地区10年生杉木人工林,探究其叶片性状对土壤P添加的响应以及叶片磷组分随P添加的分配模式变化,为提高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定3块样地,在每块样地设置6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施P量分别为0(CK)、60(P1)、120(P2)、180(P3)、240(P4)、300(P5)kg·hm^(−2)·a^(−1),进行为期3年的模拟P沉降控制实验。研究了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N)、叶磷(P)、N/P、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和核酸磷(nucleic acids)、脂质磷(phospholipids)、代谢磷(metabolic)、残渣磷(residual)、无机磷(Pi)的响应及其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较,P2、P3处理下SLA增加了37.9%、25.7%,LDMC减少了9.4%、12.5%;不同梯度土壤P添加下叶N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叶P含量比CK增加29.4%~49.4%,N/P相对CK减少18.2%~27.3%;P3处理下PNUE、PPUE和A_(max)均达到最大值,相对CK分别增加174.9%、116.4%、125.9%;除P2、P3处理外,叶片磷组分更倾向于增加核酸磷比例,P3处理主要偏向于增加代谢磷分配,而且代谢磷和PNUE呈现正相关也表明其是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结论]P3处理下的A_(max)最高,显著提高了PNUE和PPUE,可以有效缓解杉木的P限制状况,促进了杉木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土壤磷添加 功能性状 叶片磷组分 相关性
下载PDF
美国白蛾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邹萍 曹亮明 +3 位作者 孙守慧 杨忠岐 张彦龙 王小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4-1206,共13页
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由于美国白蛾强大的扩散能力、较长的为害期以及快速繁殖等特性,目前已有35个国家报道了其入侵记录。自1979年美国白蛾在辽宁丹东发现以来,不断地向我国南方地区扩散。因此,根除全部种群已不... 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由于美国白蛾强大的扩散能力、较长的为害期以及快速繁殖等特性,目前已有35个国家报道了其入侵记录。自1979年美国白蛾在辽宁丹东发现以来,不断地向我国南方地区扩散。因此,根除全部种群已不可能,采取持续有效的生物防控策略是可行的途径。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种类,比较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发生期美国白蛾天敌的多样性,并对利用本地天敌和引进原产地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原产地天敌对美国白蛾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攻击性,通过引进原产地天敌可望实现更加持续有效的控制作用。最后展望了天敌昆虫控制美国白蛾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天敌昆虫 生物防治 入侵害虫 天敌应用
下载PDF
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七子花群落特征与种群结构
19
作者 张东 宋帅帅 +6 位作者 吴浩 邓正群 史红文 宿秀江 李迪强 江明喜 魏新增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新发现。本研究以新发现的3个七子花种群(傅家寨、玉皇阁和李庙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境特征、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受威胁因素。分布区的植被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以小叶鹅耳枥(Carpinus stipulata H.J.P.Winkl.)、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old&Zucc.)、七子花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为优势种。新发现种群共记录到151株七子花,基本都分布于海拔1000~1300 m的山脊或崖壁上。七子花的大小级结构图呈纺锤型,表明新发现种群为衰退型,实生苗更新不足。新发现的151株个体中有137株(91%)产生萌蘖,共产生936个萌蘖,平均每株6.83个。大量的萌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苗的不足,使该物种能够占领其生态位,利于种群的维持。新发现种群位于偏远山区的山脊和崖壁上,人为干扰较小,因此可以推测内因是其种群衰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对周边区域开展更大规模的调查,同时采用包括就地保护、人工扩繁、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在内的整合保护计划加强对七子花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特有种 七子花 种群大小级结构 重新发现 物种组成
下载PDF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进展和提升挑战与路径 被引量:5
20
作者 简尊吉 朱建华 +1 位作者 王小艺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0,共9页
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是缓解全球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科学制定“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本研究总结我国森... 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是缓解全球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科学制定“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本研究总结我国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提升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近4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表现为重要的碳汇,碳汇强度时空差异明显:从1980—2000年的0.17 Pg·a^(-1)(1 Pg=1×10^(15) g)增至2001—2010年的0.20 Pg·a^(-1),预计2050—2060年将达0.46~0.49 Pg·a^(-1);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碳源/汇特征也表现不同:森林是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和农田表现出碳汇趋势,但草地和荒漠的碳源/汇特征尚不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汇潜力巨大,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面临3方面问题,即国土生态空间有限、固碳能力亟待提升、政策机制与配套措施不完善。今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应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实施生态修复;2)科学认知生态系统碳汇形成机制,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核算以及标准规范能力建设;4)探索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提升 挑战 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