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宁 于晓东 袁峰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174-176,187,共4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干预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阿替...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干预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阿替普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5)。治疗后12 h、1周及2周,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替普酶组FIB、D-D水平低于常规干预组,PT、APTT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与常规干预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病残程度,改善凝血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临床效果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纳入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王泽林 杨晓雨 +1 位作者 吕敬雷 赵仁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1387-1395,共9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1月期间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527例...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1月期间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52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其进行CSVD总体负担评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而后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及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以自适应提升(Adaptive Boosting, Ada Boost)、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 Boost)、梯度提升回归(Gradient Boosting, GBR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构建纳入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预测模型。使用AUC (Area under Curve)值以及校准度(Brier分数)指标来评估模型效果。结果:随访1年时,复发组89例,未复发组438例,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服用调脂药物、CSVD总体负担、WMH、CMB、EPVS、腔隙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LASSO回归选择出年龄、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脑动脉狭窄评级、CSVD总体负担评分、WMH评级、CMB评级作为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各模型区分度均高于0.75,其中在Ada Boost模型区分度(AUC: 0.82, 95% CI 0.796~0.825)较其他模型较高,各模型的Brier分数均小于0.20。结论:CSVD总体负担与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存在相关性,在模型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机器学习算法中Ada Boost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复发 脑小血管病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在大面积脑梗死方面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芦艳晨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4期105-108,共4页
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00例卒中病人,将其分为MCI组(大面积脑梗死组,100例)、non-MCI组(未达到大面积梗死组,100例),同时纳入100例体检病人作为对照... 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00例卒中病人,将其分为MCI组(大面积脑梗死组,100例)、non-MCI组(未达到大面积梗死组,100例),同时纳入100例体检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和血液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用顺序Logistics回归找出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冠心病、房颤是影响AI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且MCI比non-MCI具有更高的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生率(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在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Hcy、FPG、1stEos、2edEos、NIHSS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MCI组与non-MCI组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DL在三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房颤、1stEos、2edEos、FPG、Hcy是MC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入院嗜酸性粒细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临床上应重视Eos在MCI上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大面积 脑梗死
下载PDF
一个中国北方汉族不宁腿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学筛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薛云 申珅 +4 位作者 刘雅萍 崔艺浓 杜艺彤 肖玉莲 脱厚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2-416,共5页
目的对1个不安腿综合征(RLS)家系进行RLS发病相关的基因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以研究该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根据发病程度及发病人数进行筛选后,对一个3代共9例患病者的家系中的12人通过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检测可能与RLS相关的20... 目的对1个不安腿综合征(RLS)家系进行RLS发病相关的基因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以研究该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根据发病程度及发病人数进行筛选后,对一个3代共9例患病者的家系中的12人通过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检测可能与RLS相关的20个SNPs位点,获得该家系成员不同基因相关位点基因分型,并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MassARRAY分子量阵技术测序结果示:该家系RLS患者未携带rs9394492-C等位基因及rs1052553-G等位基因;该家系携带rs12469063-G、rs2300478-G等其他等位基因与该家系RLS患者无共分离。单体型分析提示该家庭4例RLS患者可能均携带相同的MEIS1基因及MAP2K5基因单体型。结论 MEIS1基因及MAP2K5基因可能与该RLS家系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宁腿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筛查
下载PDF
复发脑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伟 张苓 陈丹阳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75-76,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复发脑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 38例复发脑梗死及 4 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动态观察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增高的发... 目的 :探讨急性复发脑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 38例复发脑梗死及 4 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动态观察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增高的发生率远高于初发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发脑梗死患者较初发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需加强心脏功能监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脑梗死 并发症 心脏损害 发生机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七叶皂苷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戚传远 李治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疗效。方法将66例月卤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七叶皂苷,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疗效。方法将66例月卤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七叶皂苷,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素 脑梗死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任青 李静君 +4 位作者 银锐 王晓亮 孙臻 卢瑞春 张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血管生成素(Ang)水平及其对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a SA...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血管生成素(Ang)水平及其对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a 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后8 h、24 h、72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促血管生成素受体-2(Tie-2)水平,并将该院体检中心同期15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Ang水平作为对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预后a SAH患者血清Ang水平及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Ang水平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a SAH患者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以及Ang-1/Ang-2比值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ng-1水平和Ang-1/Ang-2比值在发病后8 h内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a SAH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在SAH后8 h、24 h和72 h均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Ang-2水平在SAH后72 h高于预后不良组,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在SAH后24 h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病后8 h、24 h和72 h血清Ang-1表达水平[相对危险度(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128(0.742~1.714)、2.042(1.151~3.623)、3.893(2.318~6.536)]和SAH后24 h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OR:2.400(1.053~5.474)]是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a SAH患者血清Ang-1水平变化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预后良好a SAH患者的发病后72 h的血清Ang-1保持较高水平,Ang-1可作为判断a SAH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生成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预后
下载PDF
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刘兴梅 赵俊涵 +2 位作者 尹小妹 黄云艳 袁峰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18期82-85,共4页
目的探究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8例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 目的探究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8例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给予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运动功能[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血清相关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82.35%,28/34),P<0.05。治疗后,两组MMSE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DNF、5-HT、NE、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BDNF、5-HT、NE、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普拉克索与多巴丝肼联合治疗,能够改善PD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运动障碍并调节血清相关因子水平,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普拉克索 多巴丝肼 血清相关因子
原文传递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倾向患者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尹小妹 赵琳 +1 位作者 刘兴梅 田象菊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酮症倾向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断T2DM酮症倾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酮症倾向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断T2DM酮症倾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降糖药物调控血糖,研究组予以胰岛素泵降糖,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的血糖相关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入院时及治疗后1年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入院时,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7.56±0.94)d]短于对照组[(10.72±1.32)d],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C肽、餐后1 h C肽水平均高于入院时,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低于入院时,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均小于入院时,且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强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断T2DM酮症倾向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改善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与常规降糖药物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酮症倾向 胰岛素泵 血糖 胰岛功能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刚 贾洪刚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3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6例,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清VEGF与Ang-2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2%(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与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VEGF、Ang-2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改善微循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有效调节患者血清中的VEGF、Ang-2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补阳还五汤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2
原文传递
高压氧配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峰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18-219,共2页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高压氧 配合治疗 EEG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12
作者 袁峰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疗效 患者 依达拉奉 治疗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