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完成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突破百例
1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2,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腔内隔绝
下载PDF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趋化素样因子1的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5-965,共1页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引和活化引起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素样因子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炎性细胞浸润 北京大学医学部 自主知识产权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无症状性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 被引量:7
3
作者 沈晨阳 李伟浩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311-312,共2页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下肢疾病临床指南委员会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针对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ASO—LE)患者的病情...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下肢疾病临床指南委员会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针对无症状性或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ASO—LE)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SVS临床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ASO—LE患者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间歇性跛行 无症状性 血管外科 诊治指南 学会 美国 SURGERY
下载PDF
人趋化素样因子1对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趋化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宣成睿 陈瑶 +1 位作者 何培英 沈晨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观察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1,CKLF1)对人外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的趋化作用。方法:收集用CKLF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1-CKLF1)瞬时转染293T细胞72h后的上清培养液,采用细... 目的:观察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1,CKLF1)对人外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的趋化作用。方法:收集用CKLF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1-CKLF1)瞬时转染293T细胞72h后的上清培养液,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CKLF1对ASMCs的趋化作用。结果:未稀释和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孵育后的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pEGFP-N1)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4vs41±4,P<0.05;74±4vs34±3,P<0.01)。而100倍和100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孵育后实验组迁移细胞数和对照组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vs25±5,P>0.05;26±5vs23±5,P>0.05)。ASMCs分别被不同浓度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处理后,PTX浓度为0和2μg/L时,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vs34±3,P<0.01;45±3vs34±3,P<0.01)。PTX浓度为10μg/L,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4vs34±3,P>0.05)。结论:CKLF1对人动脉平滑肌细胞具有明显趋化作用,且该趋化作用可被PTX所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类 肌细胞 平滑肌 趋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趋化素样因子1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体外迁移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峰 张韬 郭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146-1148,1159,共4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是血管术后内膜增生再狭窄病理进程的关键性阶段。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 like factor 1,CKLF1)功能之一为调控VSMC迁移。传统体外迁移实验制约了VSMC的生长微环境,同样也降低了...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是血管术后内膜增生再狭窄病理进程的关键性阶段。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 like factor 1,CKLF1)功能之一为调控VSMC迁移。传统体外迁移实验制约了VSMC的生长微环境,同样也降低了CKLF1调控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级别;应用微流控技术可在体外重建VSMC微环境,表征VSMC在CKLF1作用下的迁移并探讨CKLF1调控VSMC的机制,进而在新细胞研究平台上,为再狭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素样因子1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迁移 微流控
下载PDF
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瘤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明 李伟 +1 位作者 张学民 沈晨阳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总结15例应用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Ⅲ型夹层动脉瘤者主动脉极度扭曲1例;破口在弓部的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需先行左右颈-颈和左右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再封闭左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Ⅲ型夹层动脉瘤近侧破... 目的:总结15例应用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Ⅲ型夹层动脉瘤者主动脉极度扭曲1例;破口在弓部的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需先行左右颈-颈和左右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再封闭左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Ⅲ型夹层动脉瘤近侧破口来自于变异发出的右锁骨下动脉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和肠缺血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真假腔难判断者4例;腹主动脉瘤瘤颈长度<1 cm需开窗型支架治疗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5枚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瘤颈夹角为90°2例;主动脉溃疡紧邻腹腔动脉,需开窗型支架开窗型人工血管治疗1例;肝动脉瘤腹腔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1例。结果:15例病人经支架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复杂动脉瘤为微创方法,但需严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支架
下载PDF
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水平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明 李伟浩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97-99,135,共4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根据2016年欧洲肠系膜缺血指南的更新定义,AMI指14 d以内出现的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难以满足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1...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根据2016年欧洲肠系膜缺血指南的更新定义,AMI指14 d以内出现的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难以满足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1]);如未经及时治疗,该过程将迅速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肠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血管外科 肠系膜缺血 循环压力 静脉栓塞 ISCHEMIA 肠坏死 及时治疗
下载PDF
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 被引量:1
8
作者 袁链 张小明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2期1614-1617,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吻合口 血管内膜增生 狭窄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方法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小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95-297,共3页
自汪忠镐教授首先在国内开创布加综合征的系统治疗以来,布加综合征已被广泛认识,从手术和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均有多人报道大宗病例的治疗经验,本文将主要就该病的外科治疗予以探讨。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肝静脉 人工血管
下载PDF
肿瘤侵及重要血管的手术治疗
10
作者 李艳奎 张小明 +2 位作者 沈晨阳 李清乐 陈剑秋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2-1063,1076,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肿瘤侵及大血管时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8月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式包括人工血管置换、补片成形及瘤栓取出等。其...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肿瘤侵及大血管时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8月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式包括人工血管置换、补片成形及瘤栓取出等。其中行肿瘤根治性切除27例,姑息性切除3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无二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5例,无术中死亡,死亡率16.7%。获随访25例,失访5例,随访率83.3%,随访时间1天~57月。截至2007年8月,生存48月以上3例,36月以上5例,24月以上7例,12月以上10例,6月以上14例,3月以上17例。结论运用血管外科技术能够提高侵及重要血管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 手术
下载PDF
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袁链 莫爵飞 +2 位作者 张小明 李艳奎 赵克强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9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建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动物模型,为探索抑制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的有效方法做准备。方法取北京地区大型杂种犬6只,全麻后行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并结扎、切断人工血管桥之间的自体动脉。... 目的建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动物模型,为探索抑制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的有效方法做准备。方法取北京地区大型杂种犬6只,全麻后行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并结扎、切断人工血管桥之间的自体动脉。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分别于术后4周、8周及12周取标本,对两侧人工血管远近端吻合口进行肉眼、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解吻合口内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吻合口即可长出肉眼可见的新生内膜,8周时新生内膜明显增厚,术后12周3根人工血管完全闭塞,远近端吻合口充满增生内膜,另一根仍通畅,整根人工血管覆盖一层完整内膜,吻合口处内膜明显增厚。光镜下可见新生内膜中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在肉眼所见为完全闭塞的吻合口中光学显微镜下在吻合口中部仍可见细小管腔,其内可见血栓。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均证实新生内膜中细胞主要为平滑肌细胞,电镜检查证实内膜中基质为胶原纤维。结论对于大型犬,可作为抑制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新疗法的观察时间。新生内膜中细胞以平滑肌细胞为主,基质为胶原纤维,表明已成功建立了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术后12周增生内膜即可完全堵塞吻合口,是导致人工血管中远期闭塞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吻合口 内膜增生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血管闭合器简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卿洪琨 张小明 +1 位作者 蒋京军 张学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8-552,共5页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但每款闭合器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学习曲线等,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介入医师在采用闭合器前应熟知其特点并掌握常见并发症处理。本文综合闭合器厂家资料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数款常见血管闭合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等作一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器 人工压迫 胶原栓子 基于缝线的血管闭合器 预置缝线技术
下载PDF
大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
13
作者 沈晨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大动脉疾病是指涉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血管病变,包括引起血管本身解剖结构改变的胸腹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大动脉炎;先天性病变如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马方氏综合症(Marfan's Syndrom)等;以及主... 大动脉疾病是指涉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血管病变,包括引起血管本身解剖结构改变的胸腹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大动脉炎;先天性病变如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马方氏综合症(Marfan's Syndrom)等;以及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外伤等.本文将重点讨论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疾病 治疗 外科手术 夹层动脉瘤 胸腹主动脉瘤
下载PDF
腿上出现紫色血管是静脉曲张吗
14
作者 李伟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7年第7期46-46,共1页
最近,李女士发现,自己的腿部出现明显的紫色血管,她很担心是不是患上了静脉曲张。
关键词 静脉曲张 血管 紫色 腿部
下载PDF
人工血管搭桥移植术治疗周围动脉闭塞症三例
15
作者 张苏和 张小明 +1 位作者 周凌云 赵瑞刚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64-165,共2页
关键词 人工血管 搭桥术 周围动脉闭塞症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青云 高建国 +7 位作者 陈泳 张弘 张琳娜 耿艳侠 高畅 李平 杨植 张小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87-189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A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尿激酶 肺栓塞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6
17
作者 张学民 张韬 +6 位作者 张小明 刘慧鑫 蒋京军 李伟 焦洋 贺致宾 何长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系统溶栓
下载PDF
术中止血材料——Arista^(TM)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晨阳 张小明 +2 位作者 李伟 焦洋 蒋京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32-533,共2页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m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商品名Arigta^TM)是美国Medafor公司研制的一种术中止血材料,用于出血创面时形成凝胶状混合物,可达到即刻止血的功效。自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我院对34例血管疾病...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m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商品名Arigta^TM)是美国Medafor公司研制的一种术中止血材料,用于出血创面时形成凝胶状混合物,可达到即刻止血的功效。自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我院对34例血管疾病患者(48条血管吻合口)术中应用Arigta^TM,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材料 术中应用 血管外科 血管吻合口 出血创面 疾病患者 止血球 多聚糖 MPH 商品名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缝合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蒋京军 卿洪琨 +5 位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李伟 沈晨阳 李清乐 焦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手术的8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CT显示存在肾下腹主动脉瘤或降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4.5 cm,达到手术治疗指征,且双侧股动脉、髂动脉条件良好,管腔无中重度狭窄,股动脉前壁无严重钙化,既可行经皮穿刺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PEVAR),也可行传统切开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open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OEVAR),根据患者对手术切口意向分为PEVAR组与OEVAR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技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数据,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VAR组共44例患者78处股动脉切口,OEVAR组共37例患者65处股动脉切口。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随疾病、平均植入支架数量、支架输送系统外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OEVAR组[(119.1±102.0)min vs.(163.6±61.9)min,P=0.025],术中出血量少于OEVAR组[(64.7±97.0)m L vs.(98.6±88.3)m 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技术成功率(94.9%vs.95.4%,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OEVAR组明显缩短[(7.8±2.8)d vs.(12.3±7.2)d,P<0.001];PEVAR组术后2处切口出现皮下血肿,OEVAR组术后出现7处切口并发症,其中3处淋巴漏,3处入路动脉狭窄导致的下肢缺血,1处皮下血肿,OEVAR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PEVAR组多(2.6%vs.10.8%),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采用预置缝合线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安全有效,与传统股动脉切开相比,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穿刺术
下载PDF
自膨式裸支架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京军 张小明 +5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沈晨阳 李清乐 孙占国 何长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7例植入1枚,3例植入2枚),术中肠系膜上动脉真腔血流恢复,残余狭窄率小于15%,技术成功率为100%;8例腹痛在术后当天缓解,2例在术后2d缓解。术后随访7~71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术后6、12、24个月腹部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SISMAD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