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阐明持续训练相关性心房颤动(AF)的机制,可能为制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训练方法提供信息。本研究旨在评估兔动物模型中持续训练诱发房颤的机制。方法33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1只):对照组(Group C)、中强度耐力运动训练组...目的阐明持续训练相关性心房颤动(AF)的机制,可能为制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训练方法提供信息。本研究旨在评估兔动物模型中持续训练诱发房颤的机制。方法33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1只):对照组(Group C)、中强度耐力运动训练组(Group M)及高强度耐力运动训练组(Group H),于训练前、训练后8周、12周分别检测各组兔固有心率(IHR);全部训练结束后,各组随机各取6只,共18只兔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系统进行1μm/L乙酰胆碱(Ach)+不同浓度阿托品溶液(0 mg/ml^0.002 mg/ml)灌注冠脉,在左心耳置入的电极分别记录相应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给予心房早搏程序刺激(S1S2)诱发房颤。灌流完后剪取兔左心房,经PT-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组织IKAch通道Kir3.1、Kir3.4的mRNA表达。取剩余各组5只实验兔,共15只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房肌细胞IKAch电流密度。结果长期高强度的耐力运动训练16周后,Group H兔IHR明显低于其他两组;1μm/L Ach背景下,相同剂量阿托品作用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APD90、AERP相应缩短有统计学差异(Group H vs.Group C and M,P<0.001);同一组内,随着阿托品剂量的增加APD90、AERP相应延长,房颤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Group H心房肌细胞IKAch电流密度高于其他两组(Group H vs.Group C、M,P<0.05),Group H心房组织Kir3.1、Kir3.4的mRNA表达量高于其他两组(Group H vs.Group C、M,P<0.05)。结论长期的高强度耐力运动训练促进运动试验兔房颤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阐明持续训练相关性心房颤动(AF)的机制,可能为制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训练方法提供信息。本研究旨在评估兔动物模型中持续训练诱发房颤的机制。方法33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1只):对照组(Group C)、中强度耐力运动训练组(Group M)及高强度耐力运动训练组(Group H),于训练前、训练后8周、12周分别检测各组兔固有心率(IHR);全部训练结束后,各组随机各取6只,共18只兔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系统进行1μm/L乙酰胆碱(Ach)+不同浓度阿托品溶液(0 mg/ml^0.002 mg/ml)灌注冠脉,在左心耳置入的电极分别记录相应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给予心房早搏程序刺激(S1S2)诱发房颤。灌流完后剪取兔左心房,经PT-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组织IKAch通道Kir3.1、Kir3.4的mRNA表达。取剩余各组5只实验兔,共15只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房肌细胞IKAch电流密度。结果长期高强度的耐力运动训练16周后,Group H兔IHR明显低于其他两组;1μm/L Ach背景下,相同剂量阿托品作用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APD90、AERP相应缩短有统计学差异(Group H vs.Group C and M,P<0.001);同一组内,随着阿托品剂量的增加APD90、AERP相应延长,房颤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Group H心房肌细胞IKAch电流密度高于其他两组(Group H vs.Group C、M,P<0.05),Group H心房组织Kir3.1、Kir3.4的mRNA表达量高于其他两组(Group H vs.Group C、M,P<0.05)。结论长期的高强度耐力运动训练促进运动试验兔房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