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量化评估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探索——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于超美 叶威惠 郑培晨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年第3期48-51,共4页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积极探索基于量化评估的贫困生认定体系,这一体系由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来源、住房情况、父母情况、家庭其他成员情况、本人特殊情形、家庭意外情况、缴纳学费情况、学习情况共九大类、三十四小类量化因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积极探索基于量化评估的贫困生认定体系,这一体系由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来源、住房情况、父母情况、家庭其他成员情况、本人特殊情形、家庭意外情况、缴纳学费情况、学习情况共九大类、三十四小类量化因子组成。此体系涵盖的多样化致困因素比单一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家庭的困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生认定体系 量化评估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科热点与交叉研究
2
作者 李小凡 唐琳 纪晓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年第3期18-21,共4页
对北京大学近5年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硕博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共词聚类分析,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总结了近5年... 对北京大学近5年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硕博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共词聚类分析,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总结了近5年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从提炼的高频关键词中探索学科交叉领域,结合学院特色,研究学科合作的可行性方式,从而探寻未来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研究热点 学位论文 共词聚类 学科交叉
下载PDF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校地合作的探索与启示
3
作者 刘金秋 王新茹 《北京教育(德育)》 2015年第1期46-47,共2页
近年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充分利用院友资源,搭建与江苏省扬中市、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科普宣传基地,共同举办地学夏令营等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人才联... 近年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充分利用院友资源,搭建与江苏省扬中市、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科普宣传基地,共同举办地学夏令营等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探索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交流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地合作 社会实践 人才联合培养
原文传递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4
作者 张进江 张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2012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由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在京联盟发起的学术年会系列,由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会议召集人为北... 《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于2012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由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在京联盟发起的学术年会系列,由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会议召集人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进江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北京大学 学术年会 青藏高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科学 地壳演化 造山带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国家级地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凯 凌辉 潘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介绍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按照"招收一流学生、提供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指导思想,着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层次性、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介绍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按照"招收一流学生、提供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指导思想,着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层次性、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开发了"课堂、野外、虚拟仿真"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方法,凝练了"专业思维-动手能力-创新素质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面向本科教学的开放式信息化平台,在支撑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向前 李嘉巍 +14 位作者 肖池阶 黄聪 刘斯 王劲东 李云鹏 曲亚楠 王永福 陈鸿飞 邹鸿 施伟红 宗秋刚 陈晓飞 张效信 宗位国 王劲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9-616,共8页
提出一种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低资源消耗各项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该矢量磁强计的探测范围为±65000 nT,–3 dB带宽为DC~10 Hz的磁场波,噪声功率谱密度≤0.2 nT/Hz^(1/2)@1 Hz,非线性误差≤3.6‱,非正交性误差≤1.2‱。该... 提出一种用于空间科学研究的基于低资源消耗各项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矢量磁强计。该矢量磁强计的探测范围为±65000 nT,–3 dB带宽为DC~10 Hz的磁场波,噪声功率谱密度≤0.2 nT/Hz^(1/2)@1 Hz,非线性误差≤3.6‱,非正交性误差≤1.2‱。该磁强计搭载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E),在轨初步探测结果表明,该磁强计具备探测空间磁场扰动(例如极光椭圆区的场向电流(20~60 nT))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资源消耗磁阻传感器 矢量磁强计 空间科学应用
下载PDF
纳米矿物在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石爱国 许成 +3 位作者 韦春婉 范朝熙 付伟 易泽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7-477,共21页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地质过程已成为国际地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地学常用的纳米矿物研究方法,介绍了纳米矿物参与下的“非传统”矿物生长、微量元素吸附和矿物相变等过程。同时本文结合实例梳理了地球系统不同地质过程中非生物相关纳米矿物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包括发生在岩浆、热液或胶体体系中从无到有的结晶过程,先存矿物的溶解-再沉淀过程(水岩反应作用),以及先存岩石或矿物的应变破碎过程(陨石冲击、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讨论了纳米矿物与成矿的关系,并对纳米地球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 纳米地球科学 非传统矿物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纳米矿物与成矿
下载PDF
简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对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贡献
8
作者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3-879,共7页
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学术机构 地热田 研究成果 牙形石 前寒武纪 地热资源 生物地层 北京地质学院 李春昱 地壳演化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9
作者 于向前 郭艳军 张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5,共5页
信息技术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空间科学的实验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不可及"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虚实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论... 信息技术尤其是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空间科学的实验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不可及"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虚实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论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接下来论述了空间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内容,最后以空间科学虚拟仿真教学实例为例对进行了讲解。对空间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虚实有机结合 空间科学 实验教学研究
下载PDF
北京大学AMS^(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克新 丁杏芳 +4 位作者 傅东坡 潘岩 吴小红 周力平 郭之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3,共5页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在1σ之内,这一结果较客观地体现了我国14CAMS年代测定在国际同类实验室中所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测年 国际比对
下载PDF
预测北京地铁16号线振动对北京大学精密仪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耿万里 刘敦宇 +2 位作者 蔡永恩 张琼 雷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5,共7页
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铁环境振动的浮置板-隧道-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振动源为实际观测的地铁钢轨振动加速度。本文旨在研究拟建的北京地铁16号线对200 m远处的北京大学场效应电子显微镜Tecnai F30(以下简称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此,... 本文提出了模拟地铁环境振动的浮置板-隧道-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振动源为实际观测的地铁钢轨振动加速度。本文旨在研究拟建的北京地铁16号线对200 m远处的北京大学场效应电子显微镜Tecnai F30(以下简称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此,首先模拟了运营中的北京地铁4号线通过北京大学东门站对F30的影响,然后以与16号线相同车型、相同轨道半径的上海地铁7号线实测钢轨振动加速度作为振动源输入,模拟和预测了16号线地铁对F30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号线模拟结果显示在140 m观测点无论单线还是双线运行,都有部分频段(3~5 Hz)进入F30的非工作区,而16号线在200 m远处仅是横向加速度在0~0.8 Hz和4~6 Hz范围进入非正常工作区,垂向加速度在5~6 Hz范围内进入非正常工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振动 精密仪器 加速度响应 有限元模拟 振动预测
下载PDF
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 被引量:39
12
作者 邬伦 刘瑜 毛善君 《地理信息世界》 2004年第2期27-30,共4页
随着社会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地理信息科学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较早开始设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 随着社会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地理信息科学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较早开始设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重视基础,淡化专业;重视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向工科倾斜;及时反映GIS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本科教学 北京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之刍议 被引量:13
13
作者 童庆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发展的结果。它由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等三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空间信息流的角度揭示和认识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现...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发展的结果。它由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应用等三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空间信息流的角度揭示和认识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现象和过程,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可持续发展 地球科学 空间科学 信息科学 交叉学科 空间信息流
下载PDF
浅谈李四光精神对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记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茹 刘金秋 +1 位作者 王思理 王为中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7期19-21,共3页
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 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地学文化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丁文江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洸 何国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6-727,共2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 丁文江 地质学 地质事业 地质人才 创始人
下载PDF
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立飞 潘懋 +1 位作者 刘建波 郑海飞 《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4期20-22,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并就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了相应的思考意见。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地质学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下载PDF
中国断陷和坳陷湖盆高可容纳空间层序细粒重力流沉积及其页岩油意义
17
作者 冯有良 邹才能 +5 位作者 杨智 蒋文琦 张天舒 张洪 刘畅 王小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961,共21页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与层序格架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高可容纳空间沉积层序中。断陷湖盆的低位域(LST)湖底扇近端发育粗粒重力流沉积,远端发育薄层细粒重力流沉积,其分布受沟谷和同沉积构造坡折的控制。水进体系域(TST)发育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高位体系域(HST)发育非限定水道湖底扇,细粒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的远端。坳陷湖盆的水进体系域(TST)主要发育受洪泛影响的大型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而在湖盆挠曲坡折的较陡斜坡发育细粒湖底扇体系。高位域(HST)及低位域(LST)既可形成细粒湖底扇体系,也可发育细粒的水道—堤—朵叶体系。分布在湖底扇远端和水道—堤—朵叶体系的细粒重力流沉积能形成页岩油的“甜点段”。泥流沉积形成页理型“甜点段”,细粒碎屑流、细粒浊流、细粒异重流和细粒过渡流沉积形成纹层型、层理型“甜点段”,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只形成层理型“甜点段”。细粒重力流沉积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可容纳空间层序 细粒重力流沉积 陆相盆地 页岩油 “甜点段”
下载PDF
百年奋进 再创辉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1909~2009年)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洸 潘懋 宋振清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4期7-13,共7页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09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2009年迎来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本文概述了地质学系百年奋进,持续发展的历程,精心育人,人才辈出,不断取得的成绩;决心面向未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09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2009年迎来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本文概述了地质学系百年奋进,持续发展的历程,精心育人,人才辈出,不断取得的成绩;决心面向未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为把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地质学系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地质学系 发展历程 开拓创新
下载PDF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基础学科中文核心期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凤棠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34,共3页
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学报进入基础学科核心期刊的数量偏低,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高校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核心期刊 基础学科 调研
下载PDF
月球空间天气探测与研究进展
20
作者 罗冰显 张贤国 +23 位作者 孙天然 白先勇 韦飞 林瑞淋 李磊 张珅毅 孔令高 王馨悦 谢良海 彭松武 唐斌斌 张颖洁 徐秋予 冷双 冯鹏远 苏杨 甘为群 封莉 田晖 陈林杰 颜毅华 宋永亮 刘四清 邓元勇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稳定的天体地质构造、与地球合适的距离、无稠密大气和全球磁场,使得月球成为日地月空间天气监测和研究的天然优良实验室。回顾了国内外月球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进展,梳理了月球空间天气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报应用问题,提出了建立月球空间... 稳定的天体地质构造、与地球合适的距离、无稠密大气和全球磁场,使得月球成为日地月空间天气监测和研究的天然优良实验室。回顾了国内外月球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进展,梳理了月球空间天气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报应用问题,提出了建立月球空间天气监测站的构想,明确了监测站具体科学目标,并介绍了监测站三大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包括监测系统、科学研究系统以及建模与预报系统。建立月球空间天气监测站对研究太阳爆发活动、日地月耦合关系以及月球局地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月球空间天气建模和预报技术的发展,提升未来月球科研探索任务空间环境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空间天气 月球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 月球空间天气监测站 月球空间天气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