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3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金英 陈方俊 孙唯瀚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第5期12-15,共4页
文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色"1+1"实际操作案例,构建以共建共育为核心的优选路径选择,... 文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色"1+1"实际操作案例,构建以共建共育为核心的优选路径选择,实现从理论到操作层面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创新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模式——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临时党支部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英 陈方俊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加强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水平,是新时期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党团共建、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地方共建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实践,解决了新时期流动学生党... 加强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水平,是新时期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党团共建、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地方共建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实践,解决了新时期流动学生党员管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推动了党建理论与具体实践的互动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党支部 党团共 组织建设 文化建设 地方共建
下载PDF
推进高校“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群手拉手”活动侧记
3
作者 钟棉棉 金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0,共2页
为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制度化、日常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中,开展"党群手拉手"活动,通过"一对一"的互助形式,激发学生党员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与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 为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制度化、日常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中,开展"党群手拉手"活动,通过"一对一"的互助形式,激发学生党员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与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为使该项活动长效、规范地开展下去,学院通过推进制度化建设,依托联系、反馈、总结、评估四大机制,确保了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并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将制度推广到学生实习工地,促成了实习基地临时党支部的建立,从而迈出了基层党建创新的坚实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锋精神 党建创新 "党群手拉手"
下载PDF
北京大学田野考古教学传统探寻 被引量:3
4
作者 常怀颖 孙庆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61,188,共15页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田野考古教学是高校考古学科教学体系的核心。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教学发端于北京大学,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北大田野考古六十载的辉煌历程,分析了北大考古学科如何将田野考...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田野考古教学是高校考古学科教学体系的核心。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教学发端于北京大学,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北大田野考古六十载的辉煌历程,分析了北大考古学科如何将田野考古工地锻造为重大科研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从而为构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田野考古 考古教学 北京大学
下载PDF
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基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
5
作者 阮可欣 王思渝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通过对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解释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社区关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生活方式、历史感知和精神文化象征三个层面,分别指以其物质性为基础,参与塑造相关联社区的生活方式;为相关联社区提供具身性的关... 通过对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解释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社区关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生活方式、历史感知和精神文化象征三个层面,分别指以其物质性为基础,参与塑造相关联社区的生活方式;为相关联社区提供具身性的关于遗产对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感知;因其关联性的事件、过去等,成为部分精神文化的承载。燕南园社区关联的生成路径有三个特征:以遗产物质性特性为基础,同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实践产生,融入社区的生活中,具有日常性;心理过程受到感知与认知的双重影响。基于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启示,在活态遗产保护实践中,要注重对于社区关联的识别与评估,引入社区参与;维护社区与遗产的日常互动;同时注重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特质;注重遗产内向性的阐释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遗产 社区关联 校园遗产
下载PDF
北京大学AMS^(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克新 丁杏芳 +4 位作者 傅东坡 潘岩 吴小红 周力平 郭之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9-473,共5页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 介绍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第五届14C国际比对样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制备、小型14C测量加速器质谱计装置和比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北京大学的测量结果与IAEA加权统计平均值的偏差在1σ之内,这一结果较客观地体现了我国14CAMS年代测定在国际同类实验室中所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测年 国际比对
下载PDF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装置及^(14)C测量 被引量:3
7
作者 郭之虞 赵镪 +9 位作者 刘克新 鲁向阳 李斌 汪建军 原思训 陈铁梅 高世君 袁敬琳 李坤 陈佳洱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装置(PKUAMS)自1991年建丘以来,已开展许多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系统介绍PKUAMS装置及其14C测量。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AMS PKUAMS 碳14 质谱 北京大学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简牍编绳的显微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恺 胡东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65,共11页
编绳是简牍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于降解,在出土时多已腐朽甚至不存,故而通常不被重视,在文献中迄今亦未见到相关科学分析。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及秦代简牍中尚留存有编绳残段。为了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其材质以及劣变状况,并为简... 编绳是简牍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于降解,在出土时多已腐朽甚至不存,故而通常不被重视,在文献中迄今亦未见到相关科学分析。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及秦代简牍中尚留存有编绳残段。为了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其材质以及劣变状况,并为简牍研究及保护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综合使用形貌、偏光、组织化学等显微分析手段,对这两批编绳样品进行了种属鉴定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编绳样品性质基本一致:其质料均为苎麻,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已无法检出,木质素和脂蜡质残留,但木质素中的醛基已发生改变。此外,秦简编绳中含有寄生虫卵,可能归属于华支睾吸虫,这符合于当时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葬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简牍 编绳 苎麻 显微分析 华支睾吸虫
下载PDF
北京大学校园设计与建筑变迁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雪静 《中国文化遗产》 2014年第1期19-27,8,共9页
从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再到清末战火洗礼下的废园;从燕京大学的苦心营建,再到北大迁入后的现代、多元化的改造,燕园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阁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创作理念,更承载着时间流转的文化沉淀。燕园的设计者亨利墨菲将中国传统... 从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再到清末战火洗礼下的废园;从燕京大学的苦心营建,再到北大迁入后的现代、多元化的改造,燕园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阁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创作理念,更承载着时间流转的文化沉淀。燕园的设计者亨利墨菲将中国传统建筑成组布局的原则,传统园林的意境与西方建筑规划理念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改良式的中圜建筑复兴":从中轴线的设计,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到古典园林式的校园构造,既结合了冈峦起伏、流水蒙回的皇家园林特征,又结合了现代大学的使用要求,使之成为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以及"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北京大学 变迁 建筑 设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传奇色彩
下载PDF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伊琳 阮可欣 +2 位作者 张剑葳 王思渝 唐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见建议、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3个维度出发策划活动,多样化结合社区参与于遗产保护实践。这不仅有利于遗产真实性、活态性的保护,而且能全面地反映师生发展诉求,深化社区的遗产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探寻未来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方合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遗产 社区参与 校园更新 燕南园
下载PDF
基于GIS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北京大学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11
作者 唐琳 张通 +2 位作者 张剑葳 唐伽拉 陈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第10期8-10,14,共4页
以燕园石刻文物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摄影、近景摄影测量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这些石刻文物遗存的确切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形态和石刻纹理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记录,结合SketchUp等软件完成相应... 以燕园石刻文物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摄影、近景摄影测量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这些石刻文物遗存的确切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形态和石刻纹理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记录,结合SketchUp等软件完成相应数据处理和制图工作,建立一个燕园文物数字博物馆。除此之外,利用ArcGIS二次开发平台,设计燕园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保护的可视化与科学化管理。为进一步促进GI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为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三维激光扫描 燕园文物 文物管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东南民族考古的承前启后--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序、编后记
12
作者 严文明 吴春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7-199,共3页
关键词 东南地区 民族考古 承前启后 中国 编后记 文选 考古工作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评介
13
作者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 古脊椎动物 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
下载PDF
GIS在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冶铁遗址群景观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潘 刘海峰 +2 位作者 潜伟 李延祥 陈建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2,共7页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冶铁遗址 GIS 大庄科乡
下载PDF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科技考古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楠 左豪瑞 +4 位作者 杨凡 闫欣 杨颖亮 吴小红 孙战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通过人及动物骨骼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陕西清涧后刘家塔墓地4座墓葬的日历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M1年代略早于其他墓葬。墓地出土人骨6例,均为成年个体,男性多于女性。该人群骨骼创伤与病理现象多见,骨膜炎、“跪距面”高发,日常食物以粟、... 通过人及动物骨骼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陕西清涧后刘家塔墓地4座墓葬的日历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M1年代略早于其他墓葬。墓地出土人骨6例,均为成年个体,男性多于女性。该人群骨骼创伤与病理现象多见,骨膜炎、“跪距面”高发,日常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并摄入较多动物蛋白。M4所出2例马骨均为青壮年雄性个体,骨骼尺寸大多处于中国商周时期家马范围之内,健康状况整体较好,饮食结构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干预。M1和M3棺木用材为冷杉属,M1所出车马器和M3所出铜斧内木材为榆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县 寨沟遗址 后刘家塔墓地 商代晚期 科技考古
下载PDF
从历史文化及考古发现谈西农选址的历史意义
16
作者 陈珂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0,共9页
杨凌地区属于古邰地,据《诗经》《史记·周本纪》《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邰”传说是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的母国,后来帝尧将后稷封在邰地,并在邰“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杨凌作为先周农业的发祥地,沃野千里,明显的周期... 杨凌地区属于古邰地,据《诗经》《史记·周本纪》《汉书》《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邰”传说是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的母国,后来帝尧将后稷封在邰地,并在邰“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杨凌作为先周农业的发祥地,沃野千里,明显的周期性气候特别适宜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杨凌也发现了如古邰国遗址、坎家底遗址、姜嫄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这些遗址实证了杨凌丰富的历史文化。1934年,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强农的历史重任,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于右任先生等倡导并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选址在武功张家岗(今杨凌示范区),九十年来薪火相传,已发展成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关于西农的选址,背后其实根植于杨凌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考古调查:如1933年徐旭生先生的“陕西古迹调查”可能为下一年的建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而1943年石璋如先生“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调查可能更为丰富了西农选址的重要内涵和意义。九十年来,西农始终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赓续“执农不弃”的坚定理念,不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凌 考古发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选址意义
下载PDF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17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下载PDF
大众媒介与舆论中的社区考古:以权益与话语为视角
18
作者 奚牧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27-36,共10页
文章通过案例,探讨了在当今中国大众媒介、大众舆论场域有关权益与话语的社区考古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社区考古语境中确实存在“公”强“私”弱的二元结构,但大众媒介、大众舆论仍足以催化社区对于与考古类文化遗产有关权益的... 文章通过案例,探讨了在当今中国大众媒介、大众舆论场域有关权益与话语的社区考古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社区考古语境中确实存在“公”强“私”弱的二元结构,但大众媒介、大众舆论仍足以催化社区对于与考古类文化遗产有关权益的自觉;另一方面,虽然在社区参与对考古类文化遗产的大众媒介、大众舆论语境阐释议题时,官方话语同样强势,但社区阐释中可能的误读与延异分别带来的如身份认同建构与后现代解构,仍展现出社区考古尚存的话语权力的能动性。通过上述探讨,旨在管窥与强调社区考古乃至公众考古有关权益与话语的政治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考古 大众媒介 大众舆论 权益 话语 公众考古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深化中国的盐业考古——2011年度“盐业考古”导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水城 《南方文物》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一本年度的"盐业考古"专栏收录了两篇文章。盐业考古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考古分支学科。近十年来,已有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对在制盐遗址采集的各类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遗址的性质及各类遗迹的功能,取得了一... 一本年度的"盐业考古"专栏收录了两篇文章。盐业考古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考古分支学科。近十年来,已有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对在制盐遗址采集的各类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遗址的性质及各类遗迹的功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今年本栏目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先生提交的《山东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双王 黄河三角洲 盐业史 遗址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中国盐业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鲁北地区 学科
下载PDF
华北不同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6
20
作者 莫多闻 王辉 李水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辽西牛河梁、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北方的 3个重要新石器文化遗址。本文利用孢粉、黏土矿物等古气候指标对 3个遗址所在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 ,分析和探... 辽西牛河梁、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北方的 3个重要新石器文化遗址。本文利用孢粉、黏土矿物等古气候指标对 3个遗址所在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 ,分析和探讨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与古文化发展的关系 ,阐明了不同地点的环境及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地理背景 环境演变 古文化 华北地区 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