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校园戏剧与当代高校戏剧教育发展——兼谈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 |
王晓红
李晓红
|
《福建艺术》
|
2019 |
1
|
|
2
|
林语堂与厦门大学 |
柯文溥
|
《闽台文化交流》
|
2011 |
0 |
|
3
|
鲁迅“厌弃”厦门大学吗? |
俞兆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第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
王丹红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2 |
0 |
|
5
|
中国恩德文化的范畴体系 |
杨春时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
2024 |
0 |
|
6
|
厦门方言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对三本教会厦门话语料的考察 |
李如龙
徐睿渊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7
|
“十七年”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
王宇
洪柳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8
|
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 |
李无未
李逊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9
|
北美印第安神话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高歌
王诺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0
|
|
10
|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
杨春时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34
|
|
11
|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
俞兆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12
|
关于大学教材的学术性和学术创新——《美学》写作经验谈 |
杨春时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5 |
7
|
|
13
|
试论《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音系的性质 |
叶宝奎
余飞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4
|
《五音通韵》的音系拟订问题 |
李无未
秦曰龙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言意关系再审视 |
张屹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6
|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 |
叶玉英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7
|
人称代词“予”的出现时代及与“余”、“舍”的关系 |
叶玉英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8
|
北京话入派三声的规律与北方官话间的关系 |
刘镇发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9
|
论厦门时期鲁迅哲学思想的转换 |
俞兆平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20
|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
李如龙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