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贡献——评杨仁敬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史》 |
陈世丹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2
|
美国亚裔文学的话语地位和话语策略 |
王琅琅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3
|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
甘文平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7
|
|
4
|
亚裔美国文学的定义和嬗变 |
王烺烺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5
|
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 |
张礼龙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6
|
|
6
|
乔伊斯《死者》中的精神感悟和象征寓意 |
詹树魁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6
|
|
7
|
美国拓荒时代的新女性——评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 |
蔡春露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6
|
|
8
|
读者是文本整体的一部分——评《最蓝的眼睛》的结构艺术 |
杨仁敬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4
|
|
9
|
怪诞不怪 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 |
蔡春露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6
|
|
10
|
“丧钟为谁而鸣”——论托马斯·品钦对熵定律的运用 |
刘雪岚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2
|
|
11
|
战争在美国青年心灵上的投影——评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 |
梅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4
|
|
12
|
论《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手法 |
张秀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13
|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 |
陈世丹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8
|
|
14
|
认识命运 争回尊严——评马尔罗的《人的状况》 |
冯寿农
吴冰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15
|
20年代美国的“乡村病毒”——评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 |
李美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6
|
海明威笔下的爱情世界 |
张龙海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7
|
|
17
|
荒谬的社会现实与怪诞的小说世界——论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最后一幕》 |
陈世丹
孟昭富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8
|
|
18
|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
陈世丹
孟昭富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9
|
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 |
杨仁敬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20
|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嬗变 |
杨仁敬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1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