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7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生态研究Ⅱ.数量分布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根海 王旭 +1 位作者 王春生 高爱根 《东海海洋》 1998年第2期22-28,共7页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微、小型藻类的丰度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海水中浮游藻类的年平均丰度为120×104个/m3;沉积物中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为216×104个/c...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微、小型藻类的丰度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海水中浮游藻类的年平均丰度为120×104个/m3;沉积物中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为216×104个/cm2;潮间带中微、小型藻类年平均丰度为196603个/g或17793个/cm2。海水中微、小型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夏季高于秋季高于春季高于冬季;潮间带以个/cm2表示的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于夏季高于秋季高于冬季,这与大型海藻丰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以个/g表示的藻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冬季高于夏季,这与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南麂海域微、小型藻类丰度与盐度、溶解氧浓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N、P、Si)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自然保护区 微型藻 小型澡 生态研究 数量
下载PDF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生态研究Ⅰ.种类组成与生态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根海 王旭 +1 位作者 王春生 高爱根 《东海海洋》 1998年第2期1-21,共21页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两者共同出现的有105种。其中,硅藻类占71.24%,蓝藻类占13.94%,甲藻类占12.64%,绿藻类和金藻类分别占1.53%和0.65%。这些种类大都为本区的新记录,为我国海洋微、小型藻类首次记录的有30种。根据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和温度性质,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温带性类群。此外,根据生境或生活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浮游藻类、海洋底栖藻类或附生藻类;根据盐度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淡水藻类、半咸水藻类、海洋藻类;还可以根据藻类个体大小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微型藻类、海洋小型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微型藻类 小型藻类 生态特点 保护区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3
作者 刘强 徐旭丹 +3 位作者 黄伟 徐晓群 寿鹿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397-7409,共13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态效应 海洋环境污染 复合毒性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Ⅱ.群落特征 被引量:42
4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2-80,共9页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桡足类 群落特征 海洋浮游生物
下载PDF
利用Argo资料研究2001—2004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对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增宏 许建平 +2 位作者 朱伯康 孙朝辉 张立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0m,并且在气旋过后5d内更为明显;由于混合加剧,大约有7...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0m,并且在气旋过后5d内更为明显;由于混合加剧,大约有77.8%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温度会下降,最多达5℃;61.1%的混合层盐度会下降,平均降盐约0.12;表层流速增大的占54%,平均增大30cm·s-1,表层流速的变化与风速的大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06;混合层内温度变化与热带气旋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混合层温度下降有明显的右偏现象,在气旋路径右侧50—150km处,温度下降尤为明显,而混合层盐度在气旋路径两侧的变化基本呈对称状分布;混合层深度在气旋路径右侧加深更为明显,在右侧100—150km范围内达到最大;混合层深度的变化与气旋经过前混合层的初始深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混合层 ARGO剖面浮标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Ⅲ.指示性种类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101,共9页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浮游桡足类 指示性种类 海洋生物
下载PDF
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郭爱 余为 +2 位作者 陈新军 钱卫国 李曰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2-52,共11页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以经度和纬度重心表征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鲐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鲐鱼产量、CPUE、经度和纬度重心呈现明显的月份和年际变化,7-9月渔场内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不同。频率分布结果表明7-9月鲐鱼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浓度范围分别为300~500mg/(m2·d)(以碳计,下同),300~400mg/(m2·d),300~400mg/(m2·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鲐鱼资源丰度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范围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且鲐鱼纬度重心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平均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渔场内的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分布模式显著影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渔场重心位置。在鲐鱼主要分布海域25°~30°N,120°~130°E范围内,鲐鱼资源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渔场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变化不同,2007年和2010年强拉尼娜年份以及2009年中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增大,导致鲐鱼资源丰度上升;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内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上升,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显著减小,因此鲐鱼资源丰度相对降低。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净初级生产力 资源丰度 空间分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中国近海
下载PDF
海洋粉质粘土共振柱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小飞 陈培雄 +2 位作者 杨义菊 陈小玲 李冬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共5页
利用DRNEVICH LONG-TOR型共振柱仪研究杭州湾浅层粉质粘土的动力学性质,阐述动模量和阻尼比随应变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动模量衰减规律。最大动模量主要与围压Pc、土的固结密度、动应变和初始孔隙比等因素有关;杭州湾粉质粘土动模量随应... 利用DRNEVICH LONG-TOR型共振柱仪研究杭州湾浅层粉质粘土的动力学性质,阐述动模量和阻尼比随应变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动模量衰减规律。最大动模量主要与围压Pc、土的固结密度、动应变和初始孔隙比等因素有关;杭州湾粉质粘土动模量随应变的变化规律符合土的非线性、滞后性和变形累积三方面的一般规律;杭州湾粉质粘土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归一化应力应变曲线相似,而动阻尼比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柱试验 粉质粘土 动弹性模量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下载PDF
长链烯酮及U_(37)~k值在北极海洋古温度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卢冰 陈荣华 +2 位作者 王自磐 陈建芳 刘镇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57,共9页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主要是颗石藻 (Emilianiahuxleyi) .应用Uk37和Uk′37标准校正关系式估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 ,其中Uk′37估算值为 4.1 47~ 5.70 6℃ (平均为 5.0 9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长链烯酮 古温度 海洋沉积物 古气候 古海洋 颗石藻
下载PDF
海洋声层析应用与观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廖光洪 朱小华 +2 位作者 林巨 郑红 梁楚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2-1790,共9页
综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主要海洋声层析观测实验.对它在海洋观测里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回顾,主要包括:(1)海洋中尺度现象观测;(2)海流,潮流,涡度的测量;(3)对流监测;(4)流量和热量输运测量;(5)气候声学测... 综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主要海洋声层析观测实验.对它在海洋观测里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回顾,主要包括:(1)海洋中尺度现象观测;(2)海流,潮流,涡度的测量;(3)对流监测;(4)流量和热量输运测量;(5)气候声学测温;(6)内波观测;(7)沿海声学层析;(8)中国学者的工作.对海洋声层析的相关问题作了评述,指出了海洋声学层析研究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难点,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声层析 海洋中尺度现象 海流 潮流与涡度 对流 流量与热容量 气候声学测温 内波 集成水下声学 观测系统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 Ⅰ.数量分布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8-86,共9页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丰度区的分布具夏季最向外海、冬季最靠近岸、其他两季居中的趋势,这与黑潮锋位的季节摆动趋势基本相一致;浮游桡足类丰度的较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尤其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域的近岸边缘侧,而在黑潮次表层水的主水体中,因溶解氧含量低等因素,其丰度一般均较低;浮游桡足类丰度垂直分布趋势为随水深增加而减低,生物本身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可能是局部区域产生异常分布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浮游桡足类 丰度 生物海洋学
下载PDF
北极海洋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分子地层学记录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卢冰 陈荣华 +2 位作者 王自磐 朱纯 WALTER Vetter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7-173,共7页
关键词 北极 有机氯农药 污染物 沉积地层记录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晶晶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廖一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5,共11页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相关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展示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物质 微生物 海洋 抗心血管病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演进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方欣 张亦飞 +1 位作者 毛翰宣 连娉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客观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依据。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结合浙江省实际,首先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力、海洋环境治理力、海洋产业发展力和海洋... 客观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依据。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结合浙江省实际,首先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力、海洋环境治理力、海洋产业发展力和海洋科技支撑力等4个方面共计33个指标组成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将灰色关联分析与分层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组合成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模型。最后利用2004-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能力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分析 分层TOPSIS法 浙江省
下载PDF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的应用潜力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潘德炉 何贤强 +1 位作者 李淑菁 龚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44,共8页
继美国1997年发射专用的海洋水色卫星"海星"号(SeaStar)后,2002年5月1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专门海洋水色卫星HY-1A.首先概要地介绍了HY-1A卫星的性能和特点;其次运用辐射模拟仿真得到的综合信噪比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评价了HY-1A... 继美国1997年发射专用的海洋水色卫星"海星"号(SeaStar)后,2002年5月1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专门海洋水色卫星HY-1A.首先概要地介绍了HY-1A卫星的性能和特点;其次运用辐射模拟仿真得到的综合信噪比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评价了HY-1A卫星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接收到的HY-1A卫星资料,通过与美国海洋水色卫星资料的比较,评价了测量精度;最后从海洋水色、水温等海洋要素的反演结果讨论了HY-1A卫星资料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第一颗海洋卫星将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以及国家权益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卫星 利用率 测量精度 应用潜力
下载PDF
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Argo)与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大可 许建平 +7 位作者 马继瑞 陈显尧 王桂华 王伟 韩桂军 张启龙 袁耀初 周伟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首先介绍Argo这一新型全球海洋观测网给海洋和大气科学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项目重点研究区域西北...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首先介绍Argo这一新型全球海洋观测网给海洋和大气科学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项目重点研究区域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国内外进展,最后给出了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 上层海洋 短期气候 海洋与气候预测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建模及其在水声传播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佳讯 张韧 +1 位作者 陈奕德 金宝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6,共10页
针对海洋中尺度涡对水声传播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涡区的历史水文实测数据提取涡旋强度,空间尺度等中尺度涡特征参数,建立了海洋中尺度涡理论计算模型。运用MMPE水下声场模型仿真试验研究了涡旋性质、强度和位置、声源频率和置放深度对声... 针对海洋中尺度涡对水声传播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涡区的历史水文实测数据提取涡旋强度,空间尺度等中尺度涡特征参数,建立了海洋中尺度涡理论计算模型。运用MMPE水下声场模型仿真试验研究了涡旋性质、强度和位置、声源频率和置放深度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后退",会聚区宽度增加;冷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前移",会聚区宽度减小。涡旋的强度越大,"前移"或"后退"的效应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E模型 中尺度涡模型 传播损失
下载PDF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海洋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爱国 陈荣华 +1 位作者 程振波 李秀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41-45,共5页
1999年7月~1999年9月我国进行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实现了北极地区海洋地质研究零的突破。这次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沉积物样品 ,同时还获得了第一手现场资料。简要介绍了沉积物特性、分布特征 ,分析了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 。
关键词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海洋沉积物 研究进展 海洋地质
下载PDF
卫星海洋水色遥感的辐射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潘德炉 李淑菁 毛天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52-658,共7页
海洋水体向上的辐射由水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所决定,同时辐射的强度十分微弱并随着时间和空间在变化。因此,海洋水色遥感需要从水体和大气辐射传递机理出发,研究到达卫星遥感器的辐射模式,以达到模拟仿真卫星水色遥感图像和卫星图像质... 海洋水体向上的辐射由水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所决定,同时辐射的强度十分微弱并随着时间和空间在变化。因此,海洋水色遥感需要从水体和大气辐射传递机理出发,研究到达卫星遥感器的辐射模式,以达到模拟仿真卫星水色遥感图像和卫星图像质量预测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叶绿素、悬浮泥沙和黄色物质等海洋水色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可见光波段和荧光波段对辐射的贡献出发,发展了海洋水体离水辐射率模式。在卫星水色遥感机理的基础上,同时运用Iqbal,Gordon和Sturm等的大气程辐射模式和太阳耀光模式,使卫星海洋水色遥感的辐射模式系统化,模拟仿真了我国1990年9月3日发射的FYIB卫星两个海洋水色通道的全轨道辐射图像,同时利用从德国柏林大学气象中心接收到的1990年9月23-25日卫星图像进行验证。结果认为,本文所发展的模式可应用于卫星图像质量的预测和水色信息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 遥感 辐射模式 海洋 水色因子 叶绿素
下载PDF
海洋水色卫星的辐射模拟图像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潘德炉 RDoerffer +1 位作者 毛天明 李淑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3-55,共13页
海洋水色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因子,即叶绿素、悬浮泥沙和黄色物质的定量探测.卫星上水色扫描仪所接收到的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大气的干扰,而来自海面的甚低,约为3%~15%,在卫星水色遗感系统中如轨道参数等稍有不当,就可能... 海洋水色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因子,即叶绿素、悬浮泥沙和黄色物质的定量探测.卫星上水色扫描仪所接收到的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大气的干扰,而来自海面的甚低,约为3%~15%,在卫星水色遗感系统中如轨道参数等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整个卫星工程的失败,因此在卫星发射前必须仿真卫星入轨后的辐射模拟图像研究,以便预测卫星图像质量、评价卫星水色资料的利用率和覆盖率。在一定的卫星轨道参数、水色扫描仪参数、大气和海洋水体的环境参数下,利用大气、水汽和水体的辐射传递方程,可以模拟出瑞利散射、气溶胶散射、太阳耀光和水的出射等四大辐射成分的图像和水色扫描仪接收到的总辐射图像。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海洋水色卫星辐射模拟仿真的机理和模式,然后讨论产生模拟图像的方法和过程,并应用于我国FY-1B卫星、美国的SeaStar卫星和台湾省的ROCSAT-1号卫星的辐射模拟图像研究。通过这三颗卫星的全轨道模似图像的辐射特征分析,发现太阳耀斑是影响水色卫星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与太阳耀斑相关的轨道和环境多数,最后提出了提高水色卫星图像质量和利用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水色 卫星遥感 辐射模拟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