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 被引量:22
1
作者 何中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6,共11页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昭示着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科学派与玄学派的对峙,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学本体论等不同维度上,表现为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冲突。科学理性所内蕴的走向...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昭示着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科学派与玄学派的对峙,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学本体论等不同维度上,表现为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冲突。科学理性所内蕴的走向科学主义的基因,中国文化在特定历史际遇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派的生成。科玄两派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新儒家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史背景。科学主义的解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化和现代新儒家的科学化趋势,显示出理性与价值相整合的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21世纪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理性与价值能否整合及如何整合,将成为新世纪哲学无法回避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科学派 玄学派 理性 价值
下载PDF
人学与哲学:一个再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中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6-72,共7页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 人学研究 黑格尔 西方文化 自我意识类型 人的自我发现 人文学科
下载PDF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中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2,共8页
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从而构成... 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从而构成人和人的存在的内在理由。对人的二重化的分别确认,形成了人性论上的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分野,它们折射着经验立场同超验立场的对立,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哲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体存在 精神存在 经验 超验 人性 哲学
下载PDF
文化哲学的当代追求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广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9,共7页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当代文化 问题意识 文化哲学研究 时代精神 人类文化 文化实践 文化反思 人的主体性 文化发展
下载PDF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施观芬 苗桂林 《周易研究》 1999年第3期91-94,共4页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哲学 中医养生学 《内经》 哲学思想 张景岳 养生观 天人相应 辩证法思想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易》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倾向及一般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晨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2期80-83,共4页
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意象思维,无疑是中国古典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有的学者已经指明了这一点,但据笔者所知,除了有人从文学的角度予以讨论外,站在哲学的高度加以详析者尚不多见。因此,有进一步探讨... 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意象思维,无疑是中国古典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有的学者已经指明了这一点,但据笔者所知,除了有人从文学的角度予以讨论外,站在哲学的高度加以详析者尚不多见。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意象思维涉及问题甚多,本文不可能全部讨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 一般特点 传统文化 思维方式 重大影响 重要内容 西方哲学 文学 原始思维
下载PDF
“一”与“多”,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从古希腊奥林匹亚到北京 被引量:2
7
作者 田辰山 蔡德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9,共8页
奥运精神从古希腊到公元4世纪被窒息,从19世纪由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Pierrede Cou-bertin)的倡导而被恢复,到2008年奥运盛会来到北京,走过了从"神性"到"人性"、又从"人性"跌入"一神"统... 奥运精神从古希腊到公元4世纪被窒息,从19世纪由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Pierrede Cou-bertin)的倡导而被恢复,到2008年奥运盛会来到北京,走过了从"神性"到"人性"、又从"人性"跌入"一神"统治的深渊,然后重归"一元"到"多元"的路向,直至融入东方中国的"一多不分"哲学,完成了几个阶段哲学基础模式的转换。西方"一多二元"哲学基础的"一"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上帝;"多"不再是受"一"主宰的"多"。"一"的理念,今天是"多"(万物间、人类间)的通(或互系);奥运会是"一"(相融相通)的世界,人与人相通互系的地方。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一多不分"——"多"之间的相通互系哲学意识正在注入这个世界性"一"与"多"向着互系转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的互系哲学,正为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国际社会和平秩序的创建和持续,发挥着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哲学 比较哲学 一多二元 一多不分 奥运北京
下载PDF
西方思想界如何看待“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被引量:6
8
作者 苗润田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5-19,共5页
西方思想界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由于的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差异,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 西方思想界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由于的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差异,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说法,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然后才有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否定;事实上,正因为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并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所以才有"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现象发生。所谓"中国没有哲学"论,远不是西方思想界的普遍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视域 中国哲学 分歧
下载PDF
“道”与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学琴 高晨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0-86,共7页
老子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的学问,旨在依于“为道日损”的工夫而消除执为之心,上达于“无心”之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老子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是围绕道范畴而展现其内容的,道含有三重义蕴:一是以冲虚自然为... 老子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的学问,旨在依于“为道日损”的工夫而消除执为之心,上达于“无心”之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老子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是围绕道范畴而展现其内容的,道含有三重义蕴:一是以冲虚自然为内容的境界形态的价值本体;二是以“致虚”或“日损”为内容而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夫或方法;三是浑化掉种种差别的“无”之境界,是超越性的真善美的境界。道作为本体、工夫、境界的统一,彰显的是一个虚灵无执的心灵,从消极的层面上满足了人生的特定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万物 道体 本体论 主体自我 理想境界 生命价值 超越性 仁义礼乐 自然之美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中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0-56,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它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划时代的文化演进。中国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大规模的交融,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是从东汉开始的印度佛学的传人,二是明末以来的西学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它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划时代的文化演进。中国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大规模的交融,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是从东汉开始的印度佛学的传人,二是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近代文化充分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构成了西学东渐的最伟大的成果。从文化的角度,对此作出某种解释,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更进一步地说,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中国文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文化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高势位文化 天人合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从史官话语到哲学话语——《老子》文本两种常见句法的思想释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联合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9,238,共8页
顶真和"……是以圣人……"是《老子》文本常见的两种格式化句法。前者蕴涵的逻辑因果、时间先后、层级高下三种维度,皆凸显了道的至上性和普遍性;后者构设的天人叙事和古今叙事,则带有显著的史官思维特征。综合分析这两种句... 顶真和"……是以圣人……"是《老子》文本常见的两种格式化句法。前者蕴涵的逻辑因果、时间先后、层级高下三种维度,皆凸显了道的至上性和普遍性;后者构设的天人叙事和古今叙事,则带有显著的史官思维特征。综合分析这两种句法可见,由于道被挺立为自然无为的至上本体和普遍法则,老子把兼具神秘性和经验色彩的史官话语创造性地转换成了祛魅化的抽象哲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句法分析 史官 哲学
下载PDF
试论文化哲学的理论源流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广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1-46,共6页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方面构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主要背景参照。而文化哲学在其发展演化中,肇端于新康德主义、经...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方面构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主要背景参照。而文化哲学在其发展演化中,肇端于新康德主义、经狄尔泰、胡塞尔和卡西尔的推波助澜,进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有结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现象学的文化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和科学主义的文化哲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性精神 卡西尔 胡塞尔 人类文化 新康德主义 结构主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现象学
下载PDF
哲学的跨世纪使命:文化整合与自我拯救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中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9-41,共3页
哲学的跨世纪使命:文化整合与自我拯救何中华文化的分裂与冲突,大概是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最引人注目且耐人寻味的历史景观。人类在当代所遇到的一切困惑和危机,仿佛都可以被归结为一个"文化"问题。的确,对于人及其存在来说带有... 哲学的跨世纪使命:文化整合与自我拯救何中华文化的分裂与冲突,大概是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最引人注目且耐人寻味的历史景观。人类在当代所遇到的一切困惑和危机,仿佛都可以被归结为一个"文化"问题。的确,对于人及其存在来说带有本体意味的文化,以其直观的方式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整合 自我拯救 哲学自由 跨世纪 自我同一性 二重化结构 使命 哲学的终结 人的存在 中心化
下载PDF
马克思法学哲学观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4
作者 商逾 《东岳论丛》 2002年第5期70-72,共3页
马克思的法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正是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从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出发 ,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法哲学为中间环节 ,凸现了新唯物主义法哲学研究质的飞跃。
关键词 马克思 法学哲学观 黑格尔 唯心主义法哲学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法哲学 新唯物主义法哲学
下载PDF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顺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3,共7页
朱熹哲学中的人心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它是心灵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道心则是人心的主宰。这个主宰,康德称之为理性。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便是某种意志。朱熹认为只有儒家的意志,才是善良的,因此道心指儒家的意志。它通过学习,将善... 朱熹哲学中的人心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它是心灵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道心则是人心的主宰。这个主宰,康德称之为理性。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便是某种意志。朱熹认为只有儒家的意志,才是善良的,因此道心指儒家的意志。它通过学习,将善良的儒家价值观转换为自己的意志,然后持之以恒而得以实现。具体的方法便是居敬。人心离不开道心。感觉和知觉离不开人类理性的主导。缺少了儒家性质的意志来主宰的感觉和知觉是危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人心 道心 心灵哲学 康德
下载PDF
人类文化的哲学诠释——评邹广文的《文化·历史·人》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中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9-80,54,共3页
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层次是对文化的思考,而文化反思的最深层面又是哲学的观照。因此,文化哲学的建构是人类自我意识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里程碑。如果说,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从动物界解放出来,那么,文化哲学的确立则是人类走向成熟的... 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层次是对文化的思考,而文化反思的最深层面又是哲学的观照。因此,文化哲学的建构是人类自我意识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里程碑。如果说,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从动物界解放出来,那么,文化哲学的确立则是人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文化讨论由热潮到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反思 文化哲学 人类文化 人类自我意识 哲学诠释 人与自然 哲学著作 动物界 最深层 发生学
下载PDF
文化哲学与当代人文精神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广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8-12,共5页
在当今时代,人的主体性与人类前景的关系问题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注,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在这种多元化的人学反思中,我们不能回避两个最为基本的参数——文化与历史。大家知道,对人类历史的分析把握不同于对自然... 在当今时代,人的主体性与人类前景的关系问题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注,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在这种多元化的人学反思中,我们不能回避两个最为基本的参数——文化与历史。大家知道,对人类历史的分析把握不同于对自然的研究,就在于前者不是动物的或无生命的客体,而是能动的社会性行动,在这一关节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现代人文精神 主体性 人类文化 文化精神 人与自然 社会性 人类历史 文化发展 主体精神
下载PDF
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广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1-42,共2页
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邹广文21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历史时刻,将预示着人类文化观念的大整合。人类将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我认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树立全球视野... 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邹广文21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历史时刻,将预示着人类文化观念的大整合。人类将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我认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树立全球视野。这里笔者强调哲学研究的全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全球性问题 中国哲学 时代精神 哲学研究 民族文化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全球视野
下载PDF
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广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2-76,共5页
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邹广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解原则,当代文化哲学密切关注现实、关注人类文化实践的时代品格,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哲学思维的重大转折。当我们面对时代,着眼于用文化哲学去探寻当代社会文... 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邹广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解原则,当代文化哲学密切关注现实、关注人类文化实践的时代品格,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哲学思维的重大转折。当我们面对时代,着眼于用文化哲学去探寻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时,便会感到文化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当代文化 建构原则 哲学理论 哲学思考 文化观念 哲学理解 对象世界 文化要素 人类文化
下载PDF
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顺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5,共6页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 ,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 ,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 ,僧肇主张万物非有 ,故物我俱一 ,万物非无 ,故抱一湛然 ,最终体之以为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哲学知识论 僧肇 "非有非无" 宇宙本质论 中国 哲学 境界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