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动态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林伟华 何艳 +2 位作者 黄秀红 陈华英 朱彩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279-1280,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监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152例CAHD患者(CAHD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监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152例CAHD患者(CAHD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HD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TⅢ、PC水平明显降低(P<0.05),PAI-1、TAFI:A水平明显升高(P<0.05);CAHD组患者治疗后,仅血浆P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TⅢ、PC、PAI-1、TAFI:A水平检测应用于CAH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液凝固 纤溶酶原灭活剂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的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彭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在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纳入观察...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在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53.6±2.8)岁。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使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数量(PLT)及血小板压积(PCT),手术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时间与CD62P及PAC-1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PadT、PagT、MPV及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33±3.22)% vs.(40.69±3.08)%],[(66.25±4.17)% vs.(57.38±3.89)],[(11.43±1.16)fL vs.(9.74±1.03)fL],[(17.08±1.42)%vs.(12.13±0.72)%],PLT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7.49±23.64)×109/L vs.(224.38±46.33)×109/L],[(0.16±0.06)%vs.(0.25±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的CD62P及PAC-1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术后4 h、8 h、12 h及24 h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时间与CD62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3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虽可较好地改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但仍需预防血栓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变化 意义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关系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少波 马虹 《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51-153,共3页
为探讨心室晚电位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检测66例合并及94例不合并左心室肥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和动态心电图.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率13.1%,合并或不合并左心室肥大者分别为20.6%和7.6%(P<0.0... 为探讨心室晚电位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检测66例合并及94例不合并左心室肥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和动态心电图.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率13.1%,合并或不合并左心室肥大者分别为20.6%和7.6%(P<0.0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3%和38.4%(P<0.01).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100%、64.5%、28.5%)均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左心室肥大者(76.9%、47.1%、15.4%,P<0.05)及无左心室肥大的心室晚电位阳性者(71.4%、28.6%、14.3%,P<0.05).提示心室晚电位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室晚电位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杰 孙华保 陈莲芳 《海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从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对AMI行冠脉造影172例中,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 组(160例)的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从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对AMI行冠脉造影172例中,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 组(160例)的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两组主要危险因素有 明显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11/12)。比较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6个月心脏事件随访包括:再次AMI、心力衰竭、复合终点事件,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长 期大量吸烟为冠 脉造影正常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其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正常 AMI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PTFv1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少波 刘华荣 +3 位作者 李建中 黎以斌 李剑 罗葑桓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心电图 V1 导联 P波终末电势 (PTFv1 )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检测 1 2 8例 PTFv 1负值增大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并以 61例 PTFv 1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PTFv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心电图 V1 导联 P波终末电势 (PTFv1 )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检测 1 2 8例 PTFv 1负值增大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并以 61例 PTFv 1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PTFv 1负值增大组 :(1 )单纯左心房内径增大者房性心律失常 (AA)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78.4% vs 47.8% P<0 .0 5) ;(2 )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 (VA)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68.6% vs39.8% P<0 .0 5) ;(3)左心房内径增大并左心室肥厚者 AA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71 .4%vs 41 .2 % P<0 .0 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心电图 PTFv 1值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辅助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P波终末电势 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中医辨证分型与西药合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2例
6
作者 刘华荣 刘少波 +1 位作者 彭强 阮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94-394,共1页
1996年7月~1997年7月,我们用强心片系列药(养心康片、保心康片)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 1996年7月~1997年7月,我们用强心片系列药(养心康片、保心康片)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辩证分型
下载PDF
40例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7
作者 陈凤屏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年第7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护理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系统护理干预在心脏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价
8
作者 吴永娟 陈凤屏 廖玉琴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18期1957-1959,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PTCA术前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PTC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术后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PTCA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观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PTCA术前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PTC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术后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PTCA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状态焦虑实验组(53.89±7.95)分,对照组(58.72±8.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舒适性与满意度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术后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使患者更好的适应和配合手术,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护理干预 PTCA术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