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在论还是观念论?——从关联性提问法看梅洛-庞蒂哲学
1
作者 杨大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158,共11页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论者,梅洛-庞蒂早期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有别于早期现代哲学中的独断/素朴实在论者和弱关联论者,不同于处在从早期现代哲学向后期现代哲学转换进程中的思辨观念论者,区别于后期现代哲学的其他强关联论者和当代哲学中的超强关联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实在论 观念论 关联论 关联性
下载PDF
历史哲学的生成--重解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
2
作者 倪逸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5,158,共10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卡奇的这一批评并不成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实际上受到了同时代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拉斯克与路德宗神学家希尔施的强烈影响,拉斯克与希尔施都指出世界的“非理性化”问题的实质在于个体性问题,而解决个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从这一角度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中所错失的维度也许蕴含着一种全新历史哲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拉斯克 希尔施 费希特 生产 个体 历史
下载PDF
无问西东的缘构发生:关于中国的外国哲学研究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
3
作者 王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4,共6页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界 当代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研究 中西方哲学 学界专家 范式转变 学界同仁 重新界定
原文传递
解释何为?——从语言哲学的演进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大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5,共10页
西方哲学经历了古代的理性神学、早期现代的理性心理学、后期现代的经验心理学和当代的微观物理学四个阶段,相应的语言哲学形态则以神话学、语法学、语文学和语言学为模式。在现代哲学的演进及其向当代哲学的转换中,主体逐步变换其性质... 西方哲学经历了古代的理性神学、早期现代的理性心理学、后期现代的经验心理学和当代的微观物理学四个阶段,相应的语言哲学形态则以神话学、语法学、语文学和语言学为模式。在现代哲学的演进及其向当代哲学的转换中,主体逐步变换其性质,不断丧失其地位;语言则不断摆脱其工具性,获得其自身性。解释学的角色与语言哲学的演变紧密相关。解释在古代哲学和早期现代哲学中是不必要的;它在后期现代哲学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它在当代哲学中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语言哲学 神话学 语法学 语文学 语言学
下载PDF
作为当代哲学与艺术话题的空间
5
作者 王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117,159,共8页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体化和意义化解读使得空间成为批判哲学的话题,围绕着主体生存的空间距离辩证法、公共空间、城市空间与资本逻辑、空间与权力、被空间形塑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形式等论题,当代空间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具象的呈现,立体派抽象画、空间主义、蒙太奇电影艺术、折叠建筑都是艺术实践对于二十世纪空间哲学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现象学 当代艺术 身体 空间主义
下载PDF
作为未来哲学的教育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作为未来哲学之核心的教育哲学,应当在当代语境中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呼应时代之变化、突出人本主义特征、秉持乐观主义姿态,将实践性、发生性、自由、个体化、多元性、丰富的主体维度、生活世界等标签转化为对于面向未... 作为未来哲学之核心的教育哲学,应当在当代语境中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呼应时代之变化、突出人本主义特征、秉持乐观主义姿态,将实践性、发生性、自由、个体化、多元性、丰富的主体维度、生活世界等标签转化为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活动的新要求,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寻找最为均衡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哲学 教育哲学 实践性 生活世界 乐观主义
原文传递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非洲哲学?
7
作者 王俊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2期33-35,共3页
“非洲哲学”这一概念本身充满了张力,其主要原因是,“非洲”并不是一个统一或者有共同起源的文化和语言的共同体,而是由众多差异化的部族及其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汇集而成的地理学和人类学概念。与“德国哲学”“中国哲学”不同,... “非洲哲学”这一概念本身充满了张力,其主要原因是,“非洲”并不是一个统一或者有共同起源的文化和语言的共同体,而是由众多差异化的部族及其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汇集而成的地理学和人类学概念。与“德国哲学”“中国哲学”不同,非洲哲学是“没有哲学家的哲学”,它并不是由一连串哲学家和经典著作构成的系统化的思想史,也缺乏可传承讨论的概念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洲哲学”实际上是一个建构性的研究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哲学 差异化 地理学 宗教信仰 系统化 建构性 思想史 人类学
原文传递
维特根斯坦与反本质主义
8
作者 楼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6,共8页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本质主义就是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这种思考方式主张所有落入同一个类概念之下的个别物一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并且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使得它们落入了同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种思考方式在语言哲学上的表现就是主张每个...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本质主义就是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这种思考方式主张所有落入同一个类概念之下的个别物一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并且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使得它们落入了同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种思考方式在语言哲学上的表现就是主张每个类概念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和定义,而人们就是将这些边界和定义视为严格的规则来使用类概念的。为了反对这种看法,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这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立场。除类概念外,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还涉及很多日常的心理表达式。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呈现出了一种更广阔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反本质主义 语言哲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被引量:9
9
作者 倪梁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101,156,157,共19页
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 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直至莱布尼茨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普全数理模式的提出,都可以视作后来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及今日物理主义观念的前期准备。这个趋向在现象学的发展中受到质疑。胡塞尔认为,用一种普全数理模式的形式来苛求纯粹现象学的心理学是一种荒谬。而海德格尔则针对自然科学的普遍计算特征提出批评:科学不思。思考与计算在这里形成人类理性内部的对立。在这里进行的分析论证涉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计算则恰恰构成其对立面。这也是对思想史上“普全数学”与“自由系统”的对立的再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 思维 普全数理模式 自由系统
下载PDF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
10
作者 倪梁康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2期20-22,共3页
思考与计算在人类思想史上早有区分,但界限并不明确。如果没有现成的和公认的对思考与计算的划分可以利用,那么我们可以先抛出一个本质定义或本质命题:思考是自主的,计算是他主的。思考的充分条件是自主:所有思考活动都必须是自主进行... 思考与计算在人类思想史上早有区分,但界限并不明确。如果没有现成的和公认的对思考与计算的划分可以利用,那么我们可以先抛出一个本质定义或本质命题:思考是自主的,计算是他主的。思考的充分条件是自主:所有思考活动都必须是自主进行的。当然,并非所有自主的活动都是思考,因而自主并不构成思考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本质定义 人类思想史 自主 思考活动 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原文传递
主体与存有的拓扑学:拉康论海德格尔
11
作者 马迎辉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0,127,共11页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在世 向死存在 让存在 存有拓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