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访法治化创新机制研究——专访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廖秀健教授
1
作者 廖秀健 敖曼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9年第4期2-11,共10页
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具有确保公民实现权利、营造社会信用氛围及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的优势,在我国整体制度的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明确指出信访工作必须与法治建设紧密结... 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具有确保公民实现权利、营造社会信用氛围及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的优势,在我国整体制度的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明确指出信访工作必须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必须全面推进法治化信访建设。围绕'信访法治化创新机制研究'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法治化 互联网+信访 网络舆情治理 信访治理 信访部门 第三方参与 管理学院
原文传递
法学专业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需求——基于西南政法大学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5期285-286,共2页
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对于研究方法的认识和需求问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非常明显,但认识多有不足。针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 法学人才培养
下载PDF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被引量:3
3
作者 郭春甫 《重庆行政》 2021年第3期37-39,共3页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当前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此时,中央为何仍要强调继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东西部扶贫...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当前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此时,中央为何仍要强调继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统筹协调大力推动下,东西部协作历经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不同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协同、协调灵活、整合适应的区域平衡发展协作机制。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了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球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贫困治理的独特价值。此外,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助推东西部扶贫协作向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协作机制 海南大学 系统协同 城乡统筹 有效衔接 对口支援
下载PDF
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向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类延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5期167-169,共3页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夯实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取向,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经典"规训、多元合作等具体形式的突破,实现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经典规训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论MPA学员参与公共管理本科实务互动教学的深化途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1期59-60,共2页
目前,多数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操作技能缺乏限制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具有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可以和高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互补,共同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 目前,多数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操作技能缺乏限制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具有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可以和高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互补,共同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推行双师互动式教学、构建多元化的互动关系、完善案例教学模式、强化模拟教学模块、实施本科生实务导师制等途径,深化MPA学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务互动教学的参与,以提高实务教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 公共管理 实务教学 互动
下载PDF
当代青年政治文化形塑——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五省市高校调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理想 马丙合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12期179-181,共3页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并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危机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政治文化培育呈现弱化趋势,已经危及教育根本。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亦是时代的现实需求。...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并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危机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政治文化培育呈现弱化趋势,已经危及教育根本。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亦是时代的现实需求。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环境下,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文化信仰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青年 政治文化培育 量化分析
下载PDF
信访制度、政府行政与行政法治关联性的学术考察——专访西南政法大学邹东升教授
7
作者 邹东升 敖曼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2-12,共11页
综观当前对信访制度、政府行政、行政法治三者各自渊源的辨析性研究,对应成果不在少数。但是,结合三者关联性加以静态的制度分析和动态的实践考察,结合系统的理论考辨的成果却付之阙如,导致信访制度对于政府行政和行政法治的促进意义未... 综观当前对信访制度、政府行政、行政法治三者各自渊源的辨析性研究,对应成果不在少数。但是,结合三者关联性加以静态的制度分析和动态的实践考察,结合系统的理论考辨的成果却付之阙如,导致信访制度对于政府行政和行政法治的促进意义未被充分认识。在关联性论证上,学者王浦劬在分析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基本含义基础上,对其间的包容性关系、交集性关系和区别性联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法治 信访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 付之阙如 关联性 实践考察 学术考察 促进意义
原文传递
“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管理学课程建设思考
8
作者 王山 《智库时代》 2020年第20期184-184,189,共2页
“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共管理类课程建设存在理念变革、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应依托专业知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三种逻辑理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难度、教师的融合方法和能力还不够到位、... “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共管理类课程建设存在理念变革、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应依托专业知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三种逻辑理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难度、教师的融合方法和能力还不够到位、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与建构存在难度等困境。应以创新为驱动,推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以育人为目标,构建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公共管理类专业 专业课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内容设计
9
作者 兰庆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作为一种常见和重要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也较为广泛。文章在明确案例研究概念和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在教学中进行案例研究教学的具体流程和系统知识体系,以期为公共管理类课程开展案... 作为一种常见和重要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也较为广泛。文章在明确案例研究概念和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在教学中进行案例研究教学的具体流程和系统知识体系,以期为公共管理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研究 公共管理 内容设计
下载PDF
论城邦的自然性与政治变革——基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分析
10
作者 李佳新 陈郑双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诸多基底性政治预设中,城邦的自然性是重要内容。城邦自然性指向的公民至善生活与政治变革形成了巨大张力,自然适合城邦生活的人不断破坏着城邦的稳定。从学理上审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性在政治层面的内涵和... 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诸多基底性政治预设中,城邦的自然性是重要内容。城邦自然性指向的公民至善生活与政治变革形成了巨大张力,自然适合城邦生活的人不断破坏着城邦的稳定。从学理上审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性在政治层面的内涵和目的,探究为实现城邦的至善而构成的政治共同体走向政治变革的原因,将作为政治变革主要原因的正义观分歧纳入自然正当理论之中,以自然正当理论中的可变易性作为切口,贯通自然正当理论与城邦自然性的脉络,是解决政治变革与城邦自然性之间矛盾的切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正当 亚里士多德 政治变革 《政治学》
下载PDF
中国政治研究:田野经验与理论范式(笔谈)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雪冬 王向民 +4 位作者 罗兴佐 陈尧 池建东 耿曙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实证田野并行的理论田野的新视角或新发现,也标示着中国政治研究方法论上的自觉及转型。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对象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中国本位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在扎根田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验,并通过经验、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完善。立足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政治发展可以发现,国内外常用的中国政治分析范式,例如"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并不具有全然的解释力,仍然需要构建更符合中国经验和实践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田野经验 理论范式 方法论
下载PDF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12个村庄道路和水利设施的调查 被引量:14
12
作者 罗兴佐 房红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30-136,共7页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及农民的心理比较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道路基础建设、自来水供给、灌溉设施等质量、数量、价格、供给效率、是否征求意见、需求及满意度、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统计,分析...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及农民的心理比较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道路基础建设、自来水供给、灌溉设施等质量、数量、价格、供给效率、是否征求意见、需求及满意度、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农村公共物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表达机制越完善,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就越高,供给效率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 供需缺口 供给制度 供给效率
下载PDF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先红 罗兴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村治精英,维系村庄内部权力均衡,但也容易导致村政混乱和村庄公共性缺失,增加基层治理成本,耗费国家治理资源。在学理层面,基于村庄派系政治的视角理解农民上访行为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农民抗争问题的研究视野。在政策层面,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决策部门更为清晰地认识农民上访行为的深层根源。为有效治理派系上访,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培育理性、协商的公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 派系 派系竞争 派系上访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潘心纲 张兴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9-34,125,共6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能平等地享有政府为其提供的基本的、最终结果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其范围和衡量标准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而定,其追求的是最后结果的大体均衡。目前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能平等地享有政府为其提供的基本的、最终结果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其范围和衡量标准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而定,其追求的是最后结果的大体均衡。目前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导致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管理主体职能交叉且缺乏沟通、缺乏统一明确的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和相关制度规则、政府传统的职能导向型行政模式以及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乏。最后提出了实现当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均等化 供给主体 大部门制 公共财政制度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角下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的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7
15
作者 金莹 刘艳灵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28,共8页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完善协同治理规则,以平等协商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实现“群众点单”等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云 协同治理理论 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模式
下载PDF
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玉波 陈仲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1-17,共7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包含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等治理各个要素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治理主体具有独立性、正义感、宽容性的公共精神,形成多元参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包含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等治理各个要素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治理主体具有独立性、正义感、宽容性的公共精神,形成多元参与、和衷共济的格局,确保主体"最小公倍数";治理方式现代化就是要形成法治、德治互济的局面,筑牢社会"最大公约数";治理目标的现代化,就是要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建构国家"最大认同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法治 公共性
下载PDF
提案型公共服务:日本民营化运作模式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东升 张奇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1-37,共7页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共同的难题。提案型公共服务是日本的一个机制创新,具有市场测试法"顶层设计"、提案运作"自下而上"、主体归一的特点,同时在实践中面临民间机构寻租、政府监管不力...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共同的难题。提案型公共服务是日本的一个机制创新,具有市场测试法"顶层设计"、提案运作"自下而上"、主体归一的特点,同时在实践中面临民间机构寻租、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与风险。日本经验为完善国内当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案型 民营化 顶层设计 自下而上
下载PDF
古今之争与政治重建:中华民族理论的困境和出路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8,共8页
百年来,中华民族理论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现代中国如何继承历史形成的广阔幅员,建立长期高效调集资源的超大民族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是造成中华民族理论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理论的政治重建,并非针对民族平等... 百年来,中华民族理论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现代中国如何继承历史形成的广阔幅员,建立长期高效调集资源的超大民族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是造成中华民族理论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理论的政治重建,并非针对民族平等理论和民族补偿政策,而是要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建立国家学说。这种国家学说要求增加传统民族理论缺乏的个体维度;扭转国族建设的文化本位为政治本位;提高政治效率,从而为充实政治规模提供根本保障。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理论不是"民族"的主张,而是"国家"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古今之争 政治重建
下载PDF
政治责任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旖瑶 刘海潮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8,共13页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从政治责任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其肩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捍卫人民利益等政治责任是内在一致的,...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从政治责任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其肩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捍卫人民利益等政治责任是内在一致的,二者具有互为因果的正向效应。为了顺利实现阶段性政治目标,保持先进性、高度团结和自我净化理应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保持先进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基本前提,高度团结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存在之基,而自我净化则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责任 党内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执政能力 全面从严治党
下载PDF
论执政党意识形态适应性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辰 颜德如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2,共8页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指导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及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自变量。从理论坐标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体现在执政党合法性重塑、适应性转型以及政治发展推动力等方面。从现实坐标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改革式重构"和"发展式转换"两次意识形态变革,这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发展坐标上看,执政党要增强意识形态实践性、认同性、包容性以应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挑战。现阶段"中国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创新,为探索中国政治发展开辟出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政治发展 中国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