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身开发前期钣金异响风险规避方法浅析
1
作者 解倩 闯超 +1 位作者 聂松 丁伟朋 《时代汽车》 2024年第20期134-137,共4页
文章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创新的排查方法,在车身设计开发过程中规避钣金异响的风险,降低后期设变的费用,减少甚至杜绝该类异响产生的售后问题和市场抱怨。
关键词 车身设计 钣金异响 规避方法
下载PDF
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任良 狄勤丰 +2 位作者 王新亮 丁伟朋 龚玮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8,共9页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的微观力,拓宽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应用.同时,Shan-Chen模型在润湿性边界条件表征方面的优势,使得这种方法在微结构表面的滑移效应模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动 Shan-Chen模型 格子BOLTZMANN方法 表面润湿性 滑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的快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狄勤丰 丁伟朋 +3 位作者 王新亮 张任良 顾春元 龚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米边界层水流滑移减阻机制,应用岩心等径毛管组模型和Tolstoi提出的滑移长度与接触角的关系,从理论上简要阐述该方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有效缩短评价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快速评价方法的内在机制为纳米颗粒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吸附使表面的接触角超过120°,产生较显著的滑移效应,从而达到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减阻 电镜扫描测试 接触角 快速评价
下载PDF
岩心表面疏水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形成与表面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1 位作者 张任良 丁伟朋 《纳米科技》 2012年第3期5-8,41,共5页
通过将超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表面,可以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吸附纳米颗粒后的岩心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双重结构特征,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存在可以将原来强亲水的岩心表面转化为强疏水状态,纳米颗粒分... 通过将超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表面,可以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吸附纳米颗粒后的岩心表面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双重结构特征,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存在可以将原来强亲水的岩心表面转化为强疏水状态,纳米颗粒分散液具有较为明显的减阻性能,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分散液处理后的岩心最大降压幅度可达159%,平均降压幅度为73.4%。研究结果对纳米颗粒吸附法降压增注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表面 纳米颗粒吸附层 表面特性 降压减阻
下载PDF
石油储层渗流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本质
5
作者 龚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王新亮 丁伟朋 《渗流力学进展》 201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很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石油工程面临的对象变化很大,使得相关的渗流力学问题及相关模型繁多而复杂。本文对石油储层中的多种渗流力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涉...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很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石油工程面临的对象变化很大,使得相关的渗流力学问题及相关模型繁多而复杂。本文对石油储层中的多种渗流力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涉及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石油储层渗流力学基本模型,探明了石油工程中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如化学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气驱采油技术、热力采油技术等)所涉及渗流力学模型的本质,对采用不同井型(如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开发方式时的渗流力学模型也进行了本质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何种技术环境,其渗流规律均可以表述为渗流力学基本方程在特殊条件下的改进模型。本文结果对研究新问题的渗流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储层 渗流力学模型 内在本质 多孔介质 流体介质
下载PDF
弹性基础上封闭型梁的等效刚度及其动态响应
6
作者 李桂花 丁伟朋 +2 位作者 杨黎明 余同希 周风华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从柔性耗能防撞装置出发,建立一个弹性基础上封闭型梁的分析模型,该模型由分布的辐射弹簧和与弹簧连接的两个同心圆环组成。利用曲梁理论和弹性基础梁理论,分别建立外钢围圆环在静态集中力作用和动态冲击载荷作用下描述外钢围径向位移... 从柔性耗能防撞装置出发,建立一个弹性基础上封闭型梁的分析模型,该模型由分布的辐射弹簧和与弹簧连接的两个同心圆环组成。利用曲梁理论和弹性基础梁理论,分别建立外钢围圆环在静态集中力作用和动态冲击载荷作用下描述外钢围径向位移的控制方程。针对外钢围承受静态集中力载荷情况,通过特定边界条件获得径向位移的精确解,推导得到防撞装置的等效刚度;针对外钢围承受动态冲击载荷情况,通过特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形成完全的初边值问题,应用Laplace变换和Laplace数值反变换技术对该初边值问题进行求解,得到外钢围在受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防撞装置 弹性基础 曲梁理论 等效刚度 动态响应 LAPLACE变换
下载PDF
基于虚拟载荷谱的车身疲劳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轩 廖慧红 +4 位作者 张俊 苟黎刚 郭川川 丁伟朋 彭正刚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6期62-65,69,共5页
分别对VPG提载技术以及CAE疲劳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实际开裂问题为例,对开裂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利用CAE技术对失效问题进行复盘,最后对其进行优化改进。实践证明,基于虚拟载荷谱的整车疲劳预测方法,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可以准确预... 分别对VPG提载技术以及CAE疲劳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实际开裂问题为例,对开裂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利用CAE技术对失效问题进行复盘,最后对其进行优化改进。实践证明,基于虚拟载荷谱的整车疲劳预测方法,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可以准确预测整车疲劳薄弱区域,减少试验轮次、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载荷场 Miner线性累积损伤 钣金疲劳
下载PDF
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在岩心微通道中的双重减阻机制及其实验验证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3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丁伟朋 龚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36-342,共7页
提出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并通过对比岩心切片吸附纳米颗粒前后以及冲刷前后的表面微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处理之后的岩心切片表面表现为强亲水性,并且存在一... 提出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并通过对比岩心切片吸附纳米颗粒前后以及冲刷前后的表面微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处理之后的岩心切片表面表现为强亲水性,并且存在一层致密的纳米颗粒吸附层;冲刷之后岩心切片表面的纳米颗粒吸附层依然存在,但其表面已逐渐转变为强/超疏水性,反映了纳米颗粒吸附层表面的表面活性剂被逐渐清洗干净.注水初期,主要表观为表面活性剂的化学减阻作用.随着注水过程的进行,主要体现为以疏水表面的滑移效应为主的力学减阻机制.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驱替后的岩心的水相渗透率平均提高幅度达84.3%,减阻效果显著,证实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颗粒 分散液 双重减阻机制 岩心微通道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吸附岩心表面的强疏水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3 位作者 张任良 丁伟朋 龚玮 程毅翀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57-364,共8页
通过将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可以形成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双重微结构表面,从而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在岩心微通道壁面产生水流滑移,达到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对纳米颗粒... 通过将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可以形成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双重微结构表面,从而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在岩心微通道壁面产生水流滑移,达到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对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叙述了荷叶、蚊子腿以及水黾腿的超疏水特征;介绍了制备具有亚微米、纳米双重微结构的强疏水表面的纳米颗粒吸附法;给出了规则排列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的物理机制,根据真实的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给出了接触角的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分散液处理后,岩心的平均水相渗透率提高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法 双重微结构 疏水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 drag reduction effect prediction of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method on oil reservoir's micro-channels 被引量:1
10
作者 狄勤丰 华帅 +3 位作者 丁伟朋 龚伟 程毅翀 叶峰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99-104,共6页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method and the limitation of data samples,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was used in the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method and the limitation of data samples,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was used in the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 The basic concept of SVM was introduced, and the e - SVR programming for the kemel function on the radial basis was established firstly with the help of the MATLAB software. Then, an analysis was made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 in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Finally, a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accuracy of training sample and prediction sampl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VM has good availability and can be used as a rapi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 prediction of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adsorption metho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prediction model rapid evaluation enhanced oilrecov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