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成人和儿童术前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的差别。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择期盆腔、肛肠或者下肢小手术患者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其中儿童14例,成人14例。所有患者给予镇静药后在20 min内恒速输入10 m L...目的:探讨成人和儿童术前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的差别。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择期盆腔、肛肠或者下肢小手术患者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其中儿童14例,成人14例。所有患者给予镇静药后在20 min内恒速输入10 m L/kg的乳酸林格氏液体,通过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采用Matlab 4.2软件包计算液体动力学参数。结果: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成人相比,在输入林格氏液体后90 min内儿童的血浆稀释程度明显降低(0.16 vs 0.07,P=0.000),儿童将输入液体的43%通过肾脏排出,显著高于成人(18%)(P=0.011)。按公斤体重计算儿童和成人对乳酸林格氏液的血浆清除率分别是2.2 m L·min-1·kg-1和0.5 m L·min-1·kg-1(P=0.016),而肾脏对乳酸林格氏液体的清除率两组分别是0.76 m L·min-1·kg-1和0.10 m L·min-1·kg-1,(P=0.000)。结论:儿童对乳酸林格氏液体血浆和肾脏清除率分别是成人的4倍和7倍,术前给儿童输液,按照体重计算量可以参照成人的剂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联合每搏心输出量(SV)对全麻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胃肠外科肿瘤择期大手术患者80例,麻醉诱导后以6%羟乙基淀粉进行容量负荷,每次剂量3 ml/kg,连续3次。分别于麻醉前、每次容量负荷之前...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联合每搏心输出量(SV)对全麻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胃肠外科肿瘤择期大手术患者80例,麻醉诱导后以6%羟乙基淀粉进行容量负荷,每次剂量3 ml/kg,连续3次。分别于麻醉前、每次容量负荷之前,应用Flo Trac/Vigileo监测SV和每搏心输出量变异(SVV),同时测量CVP值。容量负荷后患者的SV增加≥10%定义为容量负荷有反应性,此患者称作"有反应者";SV增加<10%的患者称作"无反应者"。结果对容量负荷无反应者的CVP值高于有反应者(7.2 mm Hg vs 5.6 mm Hg,P<0.01),无反应者中CVP值不变者对再次容量负荷有反应性的预测概率为48%;而CVP值升高者对容量负荷有反应性的预测概率为9%(P<0.01)。对于容量负荷反应性的判断,SV和SVV两种标准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Cohen's kappa系数0.28)。结论对于容量无反应的患者CVP可以作为辅助指标指导容量负荷。SVV与SV对于预测容量反应性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程度不够理想。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麻醉诱导后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液体潴留指数(fluid retention index,FRI)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盲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11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I^II,分成4组:I组(万汶负荷和维持),II组(预注乳酸林...目的:探索麻醉诱导后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液体潴留指数(fluid retention index,FRI)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盲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11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I^II,分成4组:I组(万汶负荷和维持),II组(预注乳酸林格氏液,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II组(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V组(乳酸林格氏液负荷和维持);液体负荷以9 m 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再以12 m 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体输注1 h,之后以维持心搏出量变异(SVV)值为13%左右指导液体治疗。每位受试者采集尿标本3次,即麻醉前、液体负荷完成以及手术开始后1 h。检测尿液颜色,尿比重、尿渗透压和尿肌酐浓度,并根据上述尿液指标计算FRI。结果:术前FRI的基础值为3.4±1.1,液体负荷期间FRI几乎没有变化(P>0.05),术后1 h液体维持输入万汶的患者(I组)的FRI值与基础值相比没有变化(P>0.05),而输入林格氏液体的患者(II组、III组和IV组)术后1 h的FRI值由3.3降到2.9(P=0.003)。当患者尿液速率小于100 m L/h,FRI迅速增加。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肾功能损伤,FRI≥4.0的患者占32%(15例),其术后血肌酐浓度轻度增加的风险增加6.4倍;而术中出血≥250 m L也增加术后血肌酐升高的风险。与术后血肌酐未升高的患者相比,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患者术中肌酐清除率也增加(155 m L/min vs 76 m L/min,P=0.012)。结论:林格氏液可以降低FRI值,逆转患者围手术期脱水,而羟乙基淀粉却没有此作用。术前FRI升高增加患者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体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腹腔镜下胃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88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Ⅰ...目的探讨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体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腹腔镜下胃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88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Ⅰ~Ⅱ,随机分成4组:Ⅰ组(乳酸林格氏液负荷和维持),Ⅱ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Ⅲ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和维持),Ⅳ组(预注乳酸林格氏液体,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乳酸林格氏液体维持);负荷治疗以9 m L·L^-1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者乳酸林格氏液,再以12 m L·L^-1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者乳酸林格氏液体输注1 h,之后液体治疗根据麻醉医师判断,将心搏出量变异(SVV)值维持在13%左右。术后观察包括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输液顺序不影响术后结局。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体≥2 L以及并发症影响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进食恢复时间(双因素ANOVA,P=0.020),但是只有术后并发症延长术后住院时间(P=0.001)。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和并发症作为独立因素均延长进食恢复时间达2 d。术中输入〉1 L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而且维持术中尿液分泌优于乳酸林格氏液。结论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延长腹腔镜下胃肠癌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不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只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手术患者8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Ⅰ~Ⅱ,分成2组:Ⅰ组(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组,n=56)和Ⅱ组(...目的探讨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手术患者8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Ⅰ~Ⅱ,分成2组:Ⅰ组(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组,n=56)和Ⅱ组(乳酸林格氏液容量负荷组,n=25)。麻醉诱导后予以3次容量负荷,每次3 m L·kg?1羟乙基淀粉130/0.4或者乳酸林格氏液,7 min输毕。麻醉前后、每次容量负荷后稳定5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MAP)、每博心脏输出量指数(SVI)、血容量扩张效率和氧供(DO_2)。结果麻醉诱导期间SVI和MAP均降低,两组相当;Ⅰ组和Ⅱ组患者对3次容量负荷的反应性分别为64%对20%(P<0.001)、43%对13%(P<0.001)和23%对14%(P=0.101);而第1或2次容量负荷后Ⅰ组患者达到容量最优化的累计比例低于Ⅱ组(25%对74%,P<0.001;46%对81%,P<0.001),第3次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89%,P=0.825)。3次容量负荷后SVI上升的幅度Ⅰ组(基础值86%)高于II组(基础值68%)(P<0.001),而MAP变化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次负荷后2种液体的血容量扩张效率相当,第2次和第3次负荷Ⅰ组高于Ⅱ组。麻醉诱导和血液稀释均导致氧供下降,2种液体之间没有区别。结论容量优化治疗中胶体液的容量治疗效果优于晶体液,建议采用胶体液进行容量负荷治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成人和儿童术前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的差别。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择期盆腔、肛肠或者下肢小手术患者2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其中儿童14例,成人14例。所有患者给予镇静药后在20 min内恒速输入10 m L/kg的乳酸林格氏液体,通过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采用Matlab 4.2软件包计算液体动力学参数。结果: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成人相比,在输入林格氏液体后90 min内儿童的血浆稀释程度明显降低(0.16 vs 0.07,P=0.000),儿童将输入液体的43%通过肾脏排出,显著高于成人(18%)(P=0.011)。按公斤体重计算儿童和成人对乳酸林格氏液的血浆清除率分别是2.2 m L·min-1·kg-1和0.5 m L·min-1·kg-1(P=0.016),而肾脏对乳酸林格氏液体的清除率两组分别是0.76 m L·min-1·kg-1和0.10 m L·min-1·kg-1,(P=0.000)。结论:儿童对乳酸林格氏液体血浆和肾脏清除率分别是成人的4倍和7倍,术前给儿童输液,按照体重计算量可以参照成人的剂量。
文摘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联合每搏心输出量(SV)对全麻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胃肠外科肿瘤择期大手术患者80例,麻醉诱导后以6%羟乙基淀粉进行容量负荷,每次剂量3 ml/kg,连续3次。分别于麻醉前、每次容量负荷之前,应用Flo Trac/Vigileo监测SV和每搏心输出量变异(SVV),同时测量CVP值。容量负荷后患者的SV增加≥10%定义为容量负荷有反应性,此患者称作"有反应者";SV增加<10%的患者称作"无反应者"。结果对容量负荷无反应者的CVP值高于有反应者(7.2 mm Hg vs 5.6 mm Hg,P<0.01),无反应者中CVP值不变者对再次容量负荷有反应性的预测概率为48%;而CVP值升高者对容量负荷有反应性的预测概率为9%(P<0.01)。对于容量负荷反应性的判断,SV和SVV两种标准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Cohen's kappa系数0.28)。结论对于容量无反应的患者CVP可以作为辅助指标指导容量负荷。SVV与SV对于预测容量反应性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程度不够理想。
文摘目的:探索麻醉诱导后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对液体潴留指数(fluid retention index,FRI)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盲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11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I^II,分成4组:I组(万汶负荷和维持),II组(预注乳酸林格氏液,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II组(万汶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IV组(乳酸林格氏液负荷和维持);液体负荷以9 m 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再以12 m L/kg万汶或者乳酸林格氏液体输注1 h,之后以维持心搏出量变异(SVV)值为13%左右指导液体治疗。每位受试者采集尿标本3次,即麻醉前、液体负荷完成以及手术开始后1 h。检测尿液颜色,尿比重、尿渗透压和尿肌酐浓度,并根据上述尿液指标计算FRI。结果:术前FRI的基础值为3.4±1.1,液体负荷期间FRI几乎没有变化(P>0.05),术后1 h液体维持输入万汶的患者(I组)的FRI值与基础值相比没有变化(P>0.05),而输入林格氏液体的患者(II组、III组和IV组)术后1 h的FRI值由3.3降到2.9(P=0.003)。当患者尿液速率小于100 m L/h,FRI迅速增加。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肾功能损伤,FRI≥4.0的患者占32%(15例),其术后血肌酐浓度轻度增加的风险增加6.4倍;而术中出血≥250 m L也增加术后血肌酐升高的风险。与术后血肌酐未升高的患者相比,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患者术中肌酐清除率也增加(155 m L/min vs 76 m L/min,P=0.012)。结论:林格氏液可以降低FRI值,逆转患者围手术期脱水,而羟乙基淀粉却没有此作用。术前FRI升高增加患者术后血肌酐浓度增加的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体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腹腔镜下胃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大手术患者88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ASA)Ⅰ~Ⅱ,随机分成4组:Ⅰ组(乳酸林格氏液负荷和维持),Ⅱ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乳酸林格氏液维持),Ⅲ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和维持),Ⅳ组(预注乳酸林格氏液体,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负荷,乳酸林格氏液体维持);负荷治疗以9 m L·L^-1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者乳酸林格氏液,再以12 m L·L^-1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者乳酸林格氏液体输注1 h,之后液体治疗根据麻醉医师判断,将心搏出量变异(SVV)值维持在13%左右。术后观察包括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输液顺序不影响术后结局。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体≥2 L以及并发症影响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进食恢复时间(双因素ANOVA,P=0.020),但是只有术后并发症延长术后住院时间(P=0.001)。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和并发症作为独立因素均延长进食恢复时间达2 d。术中输入〉1 L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而且维持术中尿液分泌优于乳酸林格氏液。结论术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延长腹腔镜下胃肠癌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不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只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
文摘目的探讨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胃肠外科肿瘤手术患者81例,美国麻醉医生分级Ⅰ~Ⅱ,分成2组:Ⅰ组(羟乙基淀粉130/0.4容量负荷组,n=56)和Ⅱ组(乳酸林格氏液容量负荷组,n=25)。麻醉诱导后予以3次容量负荷,每次3 m L·kg?1羟乙基淀粉130/0.4或者乳酸林格氏液,7 min输毕。麻醉前后、每次容量负荷后稳定5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MAP)、每博心脏输出量指数(SVI)、血容量扩张效率和氧供(DO_2)。结果麻醉诱导期间SVI和MAP均降低,两组相当;Ⅰ组和Ⅱ组患者对3次容量负荷的反应性分别为64%对20%(P<0.001)、43%对13%(P<0.001)和23%对14%(P=0.101);而第1或2次容量负荷后Ⅰ组患者达到容量最优化的累计比例低于Ⅱ组(25%对74%,P<0.001;46%对81%,P<0.001),第3次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89%,P=0.825)。3次容量负荷后SVI上升的幅度Ⅰ组(基础值86%)高于II组(基础值68%)(P<0.001),而MAP变化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次负荷后2种液体的血容量扩张效率相当,第2次和第3次负荷Ⅰ组高于Ⅱ组。麻醉诱导和血液稀释均导致氧供下降,2种液体之间没有区别。结论容量优化治疗中胶体液的容量治疗效果优于晶体液,建议采用胶体液进行容量负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