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及其正常值 被引量:4
1
作者 丁美修 罗其中 +4 位作者 陈文琴 杭春华 刘永戢 王捷敏 王秉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8-21,共4页
本文叙述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及其对36例正常人颅内脑底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结果。血流信号以快速傅里叶转换的实时频谱显示。血流参数包括峰速、平均包络线速度、S/D和PI。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血流方向及取样深度确定被测血管。... 本文叙述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及其对36例正常人颅内脑底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结果。血流信号以快速傅里叶转换的实时频谱显示。血流参数包括峰速、平均包络线速度、S/D和PI。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血流方向及取样深度确定被测血管。比较左右两侧脑底动脉平均速度的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在不同取样深度血流速度的变化和年龄对血流速度的影响。简单介绍这些血流参数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脑血液动力学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治的探讨
2
作者 丁美修 吴逸群 +2 位作者 洪流 田新华 王秉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50-251,共2页
总结16例经颅内直接手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绍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手术方法、脑血管造影及CT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手术中经额颞开颅侧裂入路可满意暴露动脉瘤,对脑组织损伤小。夹闭瘤蒂前要仔细分离周... 总结16例经颅内直接手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绍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手术方法、脑血管造影及CT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手术中经额颞开颅侧裂入路可满意暴露动脉瘤,对脑组织损伤小。夹闭瘤蒂前要仔细分离周围血管,避免一并夹闭。指出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动脉瘤形成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诊断 外科手术 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效果100例分析
3
作者 丁美修 王秉玉 +4 位作者 刘永戢 洪流 哈立德 田新华 吴逸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387-389,共3页
1967~1992年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动脉瘤109个)。直接开颅手术的近期效果:优级60%,良级16%,差级13%,死亡11%。远期随访优级72%,良级16.9%,差级4.5%,死亡6.7%。与近期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手术方法和手... 1967~1992年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动脉瘤109个)。直接开颅手术的近期效果:优级60%,良级16%,差级13%,死亡11%。远期随访优级72%,良级16.9%,差级4.5%,死亡6.7%。与近期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等,与术前的临床分级状况的关系尤为密切。远期预后与年龄、出院时的状况以及康复措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预后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颈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评估脑缺血耐受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毛青 侍行文 +4 位作者 范新东 孙坚 王秉玉 仲俊 丁美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 寻找能可靠评价脑对颈动脉阻断 (TBO)耐受性的方法。方法 对 2 0例临床需要阻断颈动脉的患者 ,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将球囊导管置入颈动脉将其临时阻断 ,其间对患者进行连续的临床评价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图 (TCD)、颈动脉残端...  目的 寻找能可靠评价脑对颈动脉阻断 (TBO)耐受性的方法。方法 对 2 0例临床需要阻断颈动脉的患者 ,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将球囊导管置入颈动脉将其临时阻断 ,其间对患者进行连续的临床评价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图 (TCD)、颈动脉残端压 (SP)监测 ,并通过DSA检查Willis环的沟通情况。结果 除 1例置管引起颈总动脉 (CCA)闭塞 ,1例尚未阻断颈动脉即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外均完成试验 ,其中 2例分别在颈动脉阻断后 34min和 2 7min因出现神经系统体征提前终止TBO ,并被认为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其余都通过了 4 5minTBO ,他们的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下降为 36 %±18% ,SP为 (5 4± 2 2 )mmHg(30~ 87)。DSA显示除 2例未完成TBO外其余受试者Willis环沟通均良好。结论 TBO方法可靠实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耐受性 颈动脉阻断 球囊导管 残端压 Seldinger穿刺插管法
下载PDF
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仲骏 王秉玉 +3 位作者 毛青 丁美修 付宏亮 欧阳火牛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综合评价单侧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的方法。方法 颈动脉临时或永久阻断前 ,常规行临时球囊阻断试验 (TBO)。在临床神经系统功能评价的同时还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脑显像、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及经颅多... 目的 建立一综合评价单侧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的方法。方法 颈动脉临时或永久阻断前 ,常规行临时球囊阻断试验 (TBO)。在临床神经系统功能评价的同时还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脑显像、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及经颅多普勒 (TCD)和颈动脉残端压 (SP)监测。结果 DSA显示所有 11例受试者Willis环沟通均良好。仅 1例未通过TBO ,其SPECT相对对称指数 (rS)为 74.5 % ,SP为 6 .8kPa(1kPa =7.5mmHg) (5 5 .0 % )。其余都通过了 45minTBO ,rS为 (97.8± 3.8) % (91.2 %~ 10 2 .5 % ) (P =0 .0 0 2 ) ;SP为(8.6± 1.7)kPa (4 .4~ 11kPa) ,相对SP为 (72 .3± 11.3) % ;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下降率为 (16 .3±6 .9) %。阻断颈总动脉 (CCA) 3例 ,测得颈内动脉 (ICA)血流方向逆转 ,系统血压升高。 1例因置管引起ICA闭塞。结论 本耐受性试验较合理、实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阻断 球囊 SPECT TCD 残端压 脑耐受性
下载PDF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评价脑外伤预后 被引量:9
6
作者 程华怡 丁美修 +1 位作者 陈若平 王秉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SEP)对判断脑外伤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正常对象和 30例脑外伤患者监测 SEP的中枢传导时间 ( CCT) ,并采用 Glascow昏迷评分 ( GCS)评价患者的意识水平 ,患者出院或死亡时用 Glascow预后评分 ( ...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SEP)对判断脑外伤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正常对象和 30例脑外伤患者监测 SEP的中枢传导时间 ( CCT) ,并采用 Glascow昏迷评分 ( GCS)评价患者的意识水平 ,患者出院或死亡时用 Glascow预后评分 ( GOS)评价预后。结果 :CCT( B)与 GCS、GOS均显著相关 ,CCT( W)、CCT( DIFF)与 GCS、GOS不相关。就判断预后的准确性而言 ,GCS+CCT( B)两者联用的准确性最高。结论 :SEP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 感觉诱发电位 颅脑损伤 预后 SEP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方法与感染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秉玉 陈若平 +2 位作者 侍行文 樊宝华 丁美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524-525,532,共3页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7.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优于传统脑室外引流,其优势在于方便无菌取样及护理和观察,外引流管不易脱落、折叠,同时规范整个处理程序,明显减少脑室系统感染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方法 感染 颅压监护 脑室系统感染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神经外科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曹合利 田恒力 +2 位作者 胡锦 徐涛 丁美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6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9例全麻手术患者,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应用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9例全麻手术患者,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应用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全麻采用异丙酚为主辅以异氟醚/氧化亚氮的静吸互补麻醉方式。结果麻醉、术始及术中三个时程与术前相比VP和VM两个参数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者VP和VM两个参数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麻醉期间PI变化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麻醉期间BP、HR、SPO2、PETCO2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各时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VP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VM与PI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麻醉期间TCD波形与术前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麻醉期间未闻及异常TCD血流声频。结论应用TCD可以评价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全麻后脑血流速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全麻 超声 多普勒 经颅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和预防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谦 丁美修 +2 位作者 郭智霖 王秉玉 吴逸群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4例颅颌面联合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0例(71.4%)脑脊液漏患者经保守治疗和腰池引流,于3~32d内治愈,4例(28.6%)...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4例颅颌面联合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0例(71.4%)脑脊液漏患者经保守治疗和腰池引流,于3~32d内治愈,4例(28.6%)行手术修补,其中3例1次修补成功,1例2次修补成功。全组共5例(35.7%)并发颅内感染,1例(7.1%)死亡。结论:持续腰池引流对大部分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经保守治疗无效或间断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应用多层重建技术修补漏口,以免引起颅内感染。术中严密修补硬脑膜和重建颅底缺损,消灭死腔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肿瘤 脑脊液漏 防治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丁美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49,T002,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 ,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 2 4h开始升高 ,1周达高峰 ,持续表达到术后 3周 ,3个月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 1周开始明显增加 ,一直维持到术后 3个月 ,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 ,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 ,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血管生成 正常灌注压突破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下载PDF
眶距增宽症治疗总结(64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穆雄铮 冯胜之 +5 位作者 张涤生 丁美修 毛青 韦敏 王毅敏 张如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 矫正眶距增宽症所致的颅面部畸形。方法 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眼眶中下部 U形截骨、眶内侧壁内移手术治疗 64例眶距增宽症。结果 手术后颜面外形良好 ,除早期 1例死亡外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缩减至 5~ 6h,术... 目的 矫正眶距增宽症所致的颅面部畸形。方法 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眼眶中下部 U形截骨、眶内侧壁内移手术治疗 64例眶距增宽症。结果 手术后颜面外形良好 ,除早期 1例死亡外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缩减至 5~ 6h,术中估计失血减少至 2 0 %~ 3 0 % ,随访的二次手术率 3 3 %。结论 手术矫正眶距增宽症可获得满意的颜面外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距增宽症 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 U型截骨术 眶内侧壁内移 治疗
下载PDF
神经外科麻醉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合利 田恒力 +2 位作者 胡锦 徐涛 丁美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45-447,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以期为麻醉和手术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科17例全麻手术病人,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于术前、麻醉(诱导完成)、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6个时...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以期为麻醉和手术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科17例全麻手术病人,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于术前、麻醉(诱导完成)、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6个时程连续监测SEP的潜伏期、波幅及波形并记录。结果麻醉后SEP潜伏期延长5.96%,波幅下降24.00%,未出现波形消失的情况。结论麻醉抑制S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但未出现波形消失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神经外科手术 麻醉
下载PDF
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缺血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仲骏 丁美修 王秉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 研究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结扎沙土鼠左颈总动脉( CAL )。结扎前后测定双侧脑电能量 ( P) ,计算结扎后左右 P之比占结扎前的百分率 ( r P)。测量结扎远近端血管直径 ,计算其比值 ( D)。术后解剖脑... 目的 研究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结扎沙土鼠左颈总动脉( CAL )。结扎前后测定双侧脑电能量 ( P) ,计算结扎后左右 P之比占结扎前的百分率 ( r P)。测量结扎远近端血管直径 ,计算其比值 ( D)。术后解剖脑底血管 ( A) ,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 ( U ) ,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脑细胞死亡率( C)。结果  CAL后 ,3 3 .3 %( 10 / 3 0 )的动物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 S)。症状组 D、r P、C分别为 5 8.6%± 6.9%、5 2 .3 %± 16.6%和 3 0 .4 %± 2 4 .6%。无症状组分别为 75 .5 %± 6.6%、87.8%± 7.0 %和 5 .9%± 2 .4 %。r P、D、C相互间均呈显著相关。缺乏前交通动脉 ( ACo A )的动物都出现了 S;但有 ACo A动物中也有 9.1%( 2 / 2 2 )出现 S。无症状组中有个别表现为细胞变暗、染色质异常凝集 ,症状组则呈不同程度脑缺血表现。结论  CAL后 S与其 A有关 ,而 U和 C可由 D及 r P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结扎 脑底血管 脑电能量 电镜 流式细胞仪 脑缺血
下载PDF
多普勒技术辅助评判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青 丁美修 +3 位作者 郭智霖 程华怡 侍行文 樊宝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54-456,共3页
为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了解慢性低灌注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以便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正常灌注压突破”。在一组实验动物建立脑慢性低灌注模型后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一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在血压升高前后的变化情况... 为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了解慢性低灌注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以便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正常灌注压突破”。在一组实验动物建立脑慢性低灌注模型后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一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在血压升高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系统血压升高后颈动脉结扎组和颈动静脉瘘组的实验动物其健侧颈动脉的血流速度立即加快,与对照组相比这种血流速度的加快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文结果提示:慢性低灌注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脑血管对血压升高刺激应有的缩血管能力,使受累脑组织处于过度灌注状态,多普勒超声技术可被用于辅助评判慢性低灌注条件下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对临床防治“正常灌注压突破”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调节功能 超声波诊断 脑血管损伤
下载PDF
三维CT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秉玉 吴逸群 +3 位作者 陈若平 丁美修 竺涵光 张俭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51-452,464,共3页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 ,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 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 ,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 ,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 ,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 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 ,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 ,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 结果 10例中 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 3周后痊愈。余 9例无类似或脑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颅底缺损 外科手术 颅底重建术 手术方案
下载PDF
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9例报道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逸群 樊宝华 +2 位作者 丁美修 范新东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共9例。手术前全部经CT、MRI、Dopplar超声和DSA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直径为250~350μm。经血管内导管(微导管)注入畸形血管团。...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共9例。手术前全部经CT、MRI、Dopplar超声和DSA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直径为250~350μm。经血管内导管(微导管)注入畸形血管团。结果本组9例病人,一次完全栓塞者6例,其余3例均经过2次治疗达到完全栓塞。除1例失随访外,其余8例获随访。原有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局部外形未发生进一步改变。9例患者栓塞后均未出现局部皮肤黏膜和牙周组织的缺血和坏死。4例(最长45个月,最短4个月后)经DSA动脉造影复查,未发现动静脉畸形血管团显影,经栓塞的动脉均保持通畅。但是,原病灶组织周围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同时,在毛细血管期有原病灶的异常引流静脉显影,但其循环时间接近正常血液循环时间。对1例随访时间最长的病人进行局部定位穿刺,在异常引流静脉内植入游离弹簧圈栓塞,术后无任何局部并发症。结论根据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供应动脉、异常血管网团和引流静脉的特点,采用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完全能够达到使异常血管网团闭塞的目的,同时具有易于控制栓塞过程,避免误栓正常血管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 动静脉畸形 血管瘤 血管内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单侧颈动脉阻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仲骏 丁美修 +3 位作者 张志愿 王秉玉 竺涵光 顾章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75-76,共2页
目的预测颈动脉阻断的耐受性。 方法回顾总结颈动脉阻断 1 7例 ,其中 1 1例术前行Matas试验、旁路术、脑血管造影 (CAG)以及经颅多普勒 (TCD)、局部脑氧饱和度 (rSO2 )、体感诱发电位 (SSEP)和残端压等监测 ,5例行急诊颈动脉阻断。 ... 目的预测颈动脉阻断的耐受性。 方法回顾总结颈动脉阻断 1 7例 ,其中 1 1例术前行Matas试验、旁路术、脑血管造影 (CAG)以及经颅多普勒 (TCD)、局部脑氧饱和度 (rSO2 )、体感诱发电位 (SSEP)和残端压等监测 ,5例行急诊颈动脉阻断。 结果颈动脉阻断后大脑中动脉 (MCA)平均血流速度下降 (31± 1 2 ) % (P =0 .0 0 1 ) ,rSO2减小 (4± 1 .6 ) % (P =0 .0 0 1 )。 5例 (2 9.1 % )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颈动脉安全阻断的关键是术前行耐受性试验 ,其中球囊阻断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同时应尽量避免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阻断 耐受 并发症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丁美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 (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 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 (12 h、2 4 h、72 h、1w...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 (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 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 (12 h、2 4 h、72 h、1w、3w、3m )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 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 ,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 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 2 4 h开始升高 ,1w达高峰 ,持续表达到术后 3w ,3m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 1w开始明显增加 ,一直维持到术后 3m ,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 VEGF蛋白表达 ,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 ,可能是导致 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血脑屏障 动物模型 脑动静脉畸形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液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杭春华 丁美修 +2 位作者 罗其中 郭尚志 李善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84-286,共3页
脑血管造影和 CT 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常用方法,但很难评价其血液动力学。1979年 Nornes 首次在外科手术时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1982年 Aaslid 研制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非损伤性地记录脑动脉的血流速度。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脑动静脉畸形 血液力学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护下手术治疗颈髓髓内肿瘤(附17例报道)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智霖 丁美修 +1 位作者 陈若平 程志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颈髓髓内肿瘤 MeCormick评分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