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氨甲环酸使用时间有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燕 吴凡 +4 位作者 李红 万盛钰 何瑾 朱宾仁 江从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58-5864,共7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急诊收治入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2例,均在牵引床上闭合牵引复位后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在切开皮肤前15-30 min给予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3 h后追加1 g;试验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再追加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术前、术后当天、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采用Gross方程计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试验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术后第1,3天的红细胞压积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为最低值,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值为最低值,然后开始回升;⑤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术后延迟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可能有助于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隐性失血 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基于三维重建模拟S_1椎弓根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 被引量:2
2
作者 万盛钰 林旭 +1 位作者 吴超 邓佳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5620-5624,共5页
背景:S1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因骶骨本身并没有典型的椎弓根和侧块,定义骶骨横突与椎体间的过渡区为椎弓根;骶椎椎弓根内的骨质密度明显低于胸腰椎椎弓根;但S1椎体通常作为脊柱椎弓螺钉的终末椎体,承受极大的应力... 背景:S1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因骶骨本身并没有典型的椎弓根和侧块,定义骶骨横突与椎体间的过渡区为椎弓根;骶椎椎弓根内的骨质密度明显低于胸腰椎椎弓根;但S1椎体通常作为脊柱椎弓螺钉的终末椎体,承受极大的应力,临床随访中出现松动、断裂钉的并发症较多;因此对于S1椎体的置钉需个体化、精准化,以求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目的:通过数字化技术重建骨盆环结构模拟S1椎弓根置钉,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4至8月行骨盆CT薄层扫描的患者影像资料,排除骶椎及两侧髂骨存在外伤、骨病、先天性畸形、严重退变等情况,共获得108例成人骨盆薄层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数字化模拟最佳的空间位置置钉;以S1椎上关节突外侧缘与下缘交接处为进钉点,朝指向骶岬方向置钉。测量螺钉长度、螺钉的空间位置、螺钉钉帽与髂骨翼的相切距离、置钉平面髂骨翼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1)S1椎弓根螺钉的左侧内倾角男性为(20.73±8.04)°,女性为(24.73±8.16)°,男女左侧内倾角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2)右侧内倾角男性为(21.57±9.68)°,女性为(26.75±7.78)°,男女右侧内倾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3)左侧螺帽与髂骨翼的相切距离男性为(2.20±4.33) mm,女性为(8.03±8.81) mm,男女左侧螺帽与髂骨翼相切的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4)右侧螺帽与髂骨翼的相切距离男性为(2.13±3.93) mm,女性为(7.57±6.70) mm,男女右侧螺帽与髂骨翼的相切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5)男性螺钉置入平面髂骨翼之间的距离为(76.96±9.47)mm,女性为(86.52±12.56) mm,男女置钉平面髂骨翼之间的距离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6)男女左右侧螺钉置入的水平夹角及螺钉置入长度相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 0.05);(7)3例重建模型因髂骨翼阻挡不能垂直及前内侧置钉;(8)结果详细描述了川南地区人群骶椎及骨盆环的解剖特点,其S1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参数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椎 骨盆 椎弓根螺钉 数字化 骶骨 骨盆 骨钉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不同减压范围下行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万盛钰 杨波 林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203-5209,共7页
背景:BioFlex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装置,国内外对其生物力学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不同减压范围行Bio Flex系统固定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具新鲜牛腰段脊柱标本,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人体在3... 背景:BioFlex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装置,国内外对其生物力学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不同减压范围行Bio Flex系统固定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具新鲜牛腰段脊柱标本,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人体在3种常见生理状态下(站立、坐位弯腰和站立位手提20 kg重物并弯腰)腰椎椎间盘所承受的轴向载荷(500,900,2 300 N),每具标本逐级减压建模分为5个组:1完整状态组;2完整状态+Bio Flex组;3椎板部分切除+Bio Flex组;4关节突内侧1/2切除+Bio Flex组;5关节突全部切除+Bio Flex组。应用应变片记录邻近椎间盘纤维环所受的应力,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记录的载荷-位移曲线计算刚度变化值。结果与结论:1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随着减压范围的扩大而增加,相对于完整状态,行Bio Flex固定后其应力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关节突内侧1/2切除+Bio Flex组与椎板部分切除+Bio Flex组相比,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椎板部分切除+Bio Flex组与完整状态+Bio Flex组、关节突全部切除+Bio Flex组与关节突内侧1/2切除+Bio Flex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轴向刚度随着减压范围扩大而逐步减少,但是与完整状态相比行Bio Flex固定后轴向刚度值均增加明显,4种重建结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3结果表明Bio Flex固定后随着脊柱减压范围的扩大,其邻近节段椎间盘所受的应力逐步增大,但不同减压范围不会影响其重建脊柱结构的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椎间盘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动态固定 Bio Flex 腰椎退行性变 减压
下载PDF
非疫区不典型布鲁氏菌脊柱炎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万盛钰 钟泽莅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7期2910-2911,共2页
布鲁菌是一类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被感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脊柱少见感染疾患之一非常罕见,我市为非疫区目前未见其相关报道。我科收治1例布鲁氏菌脊柱炎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 布鲁菌是一类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被感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脊柱少见感染疾患之一非常罕见,我市为非疫区目前未见其相关报道。我科收治1例布鲁氏菌脊柱炎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1岁,农民,于2015年9月29日扭伤腰部伤后感腰部疼痛难忍,1个月后疼痛逐步向右下肢呈放射痛,同时伴伸膝乏力;发病以来无午后低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脊柱炎 腰椎 感染
下载PDF
光电导航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和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5
5
作者 钟泽莅 万盛钰 +2 位作者 谭伦 林旭 吴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718-3723,共6页
背景:光电导航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其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的证实。目的:比较后路光电导航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胸腰椎骨折患... 背景:光电导航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其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的证实。目的:比较后路光电导航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光电导航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31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30例,开放组)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微创手术组内固定后1周伤口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X射线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少于开放组(P<0.05);(2)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内固定后椎体复位的影像学指标均较内固定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内固定后影像学指标较内固定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术后螺钉与上终板夹角微创组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5)内固定后微创组优良植钉率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6)结果说明,光电导航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置钉准确性高、术中透视次数少、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光电导航系统 微创 经皮稚弓根螺钌内固定术 X线
下载PDF
三维重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波 方世兵 +4 位作者 尹飚 宋磊 王簕 万盛钰 谢景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333-2338,共6页
背景: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规划,但是就其预测参数的准确性目前尚未见直接的分析与报道。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指导作用的精确性作初步分析。方法:在Mimics软件下,随机对30... 背景: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规划,但是就其预测参数的准确性目前尚未见直接的分析与报道。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指导作用的精确性作初步分析。方法:在Mimics软件下,随机对3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共136个椎弓根行内固定前CT三维重建,并通过内固定前模拟模块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前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设计最佳钉道并模拟置钉,预测椎弓根螺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与通过C型臂及内固定中导航系统等方式置钉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内固定后行CT扫描见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三维重建 椎弓根螺钉 精确性 腰椎 水平面角 矢状面角度 模拟置钉 置钉参数 内固定 省级基金 骨关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波 万盛钰 +3 位作者 曾勉东 吕玉明 方世兵 谢景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57-3064,共8页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Dynesys动态系统由Zimmer公司提供,由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氨基甲酸乙酯套管和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绳索组成。以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依照Woodend评分评估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评价。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2-31个月。临床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85%。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25±1.67)分,(8.29±1.50)分,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也显著低于治疗前[(15.38±3.42)分,(65.46±10.33)分,P<0.01]。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Woodend评分治疗前平均为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60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及其防止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管狭窄 邻近节段 退变 Macnab标准 目测类比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Woodend评分 省级基金
下载PDF
数字化医学技术与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波 何杰民 +5 位作者 方世兵 宋磊 尹飚 王簕 谢景开 万盛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2年第44期8348-8355,共8页
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脊柱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显微化、精确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文章检索词为&q... 背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脊柱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呈现出数字化、个性化、显微化、精确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文章检索词为"脊椎(spine);腰椎(lumbar);颈椎(cervical);数字化(digitization);脊柱外科(spinal surgery);数字骨科学(digital orthopedics);有限元模型(the finite elementmodel);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technology);三维重建(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ion,3D);CT;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仿真(computere mulation);内窥镜(endoscope);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laser-assisted discectomy,PELD)",对有限元、计算机导航技术、微创技术以及医学影像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数字化脊柱外科手术的特点,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数字化医学在有限元模型、计算机导航技术、微创技术、医学影像等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脊柱外科新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科。有限元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反映集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有限元分析应用于医学生物力学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数字化影像信息通过媒介体输入计算机工作站,经运算处理后重建三维模型影像,通过相关软件,在此影像基础上进行术前计划并模拟进程,通过高解像度的显示屏从各个方位观察到当前的手术入路以及各种参数,完成微创手术。微创脊柱外科采用微小切口或穿刺通道,运用特殊的器械或装置在影像仪器监视下或导航技术的引导下进行手术。医学影像分析作为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脊柱外科的临床诊断和观察具有参考价值。数字化医学高效率、高精度、三维立体地了解疾病的分布、形态、结构,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在脊柱外科应用中的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腰椎 颈椎 数字化 脊柱外科 数字骨科学 有限元模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 微创技术 三维重建 CT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仿真 内窥镜
下载PDF
Takiron可吸收螺钉与改良式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波 万盛钰 +4 位作者 吕玉明 尹飚 曾勉东 方世兵 谢景开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改良式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治髌骨骨折患者56例,采用Takiron可吸收螺钉治疗25例(A组),采用改良式张力带治疗31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手术时...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改良式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治髌骨骨折患者56例,采用Takiron可吸收螺钉治疗25例(A组),采用改良式张力带治疗31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总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石膏托固定时间等情况。结果随访(6.5±2.6)个月。两组优良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总治疗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4.0%,B组9.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需石膏托固定3~4周,而B组术后无需石膏托固定。结论 Takiron可吸收螺钉与改良式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相当,且无需二次手术,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并发症较少,缺点是总治疗费用稍高和需要术后石膏托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骨折 可吸收螺钉 张力带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吴超 谭伦 +1 位作者 林旭 万盛钰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23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组(导板组)12例,...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23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组(导板组)12例,二维红外线引导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置钉组(导航组)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通过术后CT记录矢状面螺钉置入角(SSA)、椎弓根皮质与螺钉的关系(PSR)及置钉成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和导航组SSA分别为(3.7±0.9)°和(3.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和导航组置钉成功率分别为93.8%(45/48);和93.1%(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和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颈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有较高置入准确率。个体化定位导板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用证实该方法完全可行,应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导航模板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数字腰椎在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世兵 杨波 +7 位作者 李长树 尹飙 宋磊 王簕 万盛钰 谢景开 唐雷 钟世镇 《中国数字医学》 201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基于数字人图像建立的数字腰椎,模拟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指导临床手术的实际操作。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建立腰4-5节段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三维数字模型,在Mimics软件下进行模拟椎弓根螺钉... 目的:基于数字人图像建立的数字腰椎,模拟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指导临床手术的实际操作。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建立腰4-5节段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三维数字模型,在Mimics软件下进行模拟椎弓根螺钉置入,并测量在最佳钉道的位置下模拟椎弓根螺钉的钉长、直径、水平面置入角度(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及矢状面置入角度(Sigittal screw angle,SSA),完成术前规划,指导实际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操作。结果:建立了数字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完成了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模拟过程,对椎弓根螺钉的钉长、直径、TSA角及SSA角进行了精确量化。结论:对数字腰椎进行模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能制定详细的置钉参数,比较精确的指导术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 三维重建 数字腰椎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导航辅助内固定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荣诗 万盛钰 周欣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3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患者,20例采用导航辅助经Wiltse肌间隙入路(A组),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3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患者,20例采用导航辅助经Wiltse肌间隙入路(A组),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伤椎后凸Cobb角、置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P〉0.05)。术后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参考Richter分类标准,A组置钉准确性优良率高于B组(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导航辅助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置钉迅捷、安全、准确,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骨折固定术 导航 植骨
下载PDF
一期清创内固定治疗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俊 林旭 +3 位作者 万盛钰 钟泽莅 胡海刚 谭伦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的效果。方法从病死率、一期治愈率、感染复发率3方面比较单用抗生素、抗生素+清创、抗生素+清创+内固定3种方式治疗20例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 目的探讨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的效果。方法从病死率、一期治愈率、感染复发率3方面比较单用抗生素、抗生素+清创、抗生素+清创+内固定3种方式治疗20例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个月~6年。病死率、感染复发率3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方式一期治愈率更高(P<0.05)。结论在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中应用抗生素+清创+内固定治疗是安全的,一期治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清创 内固定 原发性 化脓性脊柱感染
下载PDF
骶1椎采用三皮质固定技术置钉时损伤骶正中动脉风险的研究
14
作者 万盛钰 林旭 +4 位作者 王翔宇 曾俊 钟泽莅 吴超 谭伦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探讨骶1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置钉时,螺钉出钉点与骶正中动脉的相距距离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3月—6月随机选取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98例含血管造影的成人骨盆薄层CT扫描数据。分别测量骶正中动脉在骶1上终板平面距椎体前缘的距... 目的探讨骶1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置钉时,螺钉出钉点与骶正中动脉的相距距离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3月—6月随机选取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98例含血管造影的成人骨盆薄层CT扫描数据。分别测量骶正中动脉在骶1上终板平面距椎体前缘的距离a和距椎体中线的距离b,进针点定位于关节突的外侧缘与下缘的交点。采用临床常用内倾角度10、15、20、25°置钉,测量其螺钉出钉点与骶正中动脉的距离d。结果骶正中动脉在骶1上终板平面通常位于骶1椎体的左侧;49例男性和49例女性骶正中动脉距椎体前缘的距离a分别为(5.40±2.95)、(4.43±2.32)mm,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8,P=0.72);45例男性和48例女性骶正中动脉距椎体中线的距离b分别为(12.07±5.42)、(14.12±4.88)mm,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4,P=0.59)。采用内倾角10、15、20、25°置钉时出钉点与骶正中动脉的距离d分别为(12.67±6.00)、(9.40±5.17)、(7.50±3.76)、(8.10±3.64)mm,内倾角10°与15、20、25°置钉时距骶正中动脉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28、11.609、6.073,P<0.008 3),15°与20°置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4,P<0.008 3),15°与25°、20°与25°置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4、–1.723,P>0.05)。结论通过分析骶正中动脉与在骶1椎上终板平面与椎体的解剖位置关系,采用Lenham方法置钉时在增加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同时,骶正中动脉损伤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椎 骶正中动脉 椎弓根螺钉 解剖
原文传递
个体化骶1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临床应用
15
作者 万盛钰 林旭 +7 位作者 张健 曾玉林 吴凡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谭伦 《华西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980-985,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及横断位上螺钉的内倾角度β,所用长度为35、40 mm螺钉数目及随访1年内螺钉的松动率。结果共纳入患者59例,个体化置钉组31例,传统置钉组28例。个体化置钉组在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2.61±0.82)vs.(4.13±1.51)mm,t=-5.718,P<0.001]、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9.31±3.52)vs.(13.53±4.78)°,t=-5.646,P<0.001]、螺钉的内倾角度β[(15.73±6.04)vs.(10.65±5.09)°,t=3.022,P=0.004]、使用螺钉型号[长度40 mm螺钉:56 vs. 8枚,长度35 mm螺钉:6 vs. 48枚,χ^2=68.539,P<0.001]和术后随访1年出现螺钉松动率[3.22%vs. 16.07%,χ^2=5.774,P<0.001]上与传统置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路径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增加骶1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椎 个体化 椎弓螺钉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44
16
作者 杨波 谢景开 +4 位作者 尹飚 王簕 方世兵 万盛钰 丁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12-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41例患者,明确诊断...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4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多节段的椎体成形术和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年龄59~97岁,平均75.8岁;其中2个椎体压缩4例,3个椎体压缩29例,4个椎体压缩7例,5个椎体压缩1例。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及术后后凸畸形纠正程度。术前、术后临床所见及随访结果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41例在术后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24 h后均离床活动,椎体高度恢复可,后凸畸形矫正0.5°~5.7°,平均2.83°。随访3~35个月,平均24.8个月,患者无诉明显不适,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最后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老年 脊柱骨折 多节段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4
17
作者 吕玉明 李长树 +4 位作者 曾勉东 赵洪普 杨波 万盛钰 丁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3-968,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n=35)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组(置换组,n=26)。其中内固定组含Neer 3部分骨折23例,4部分骨折12例;置换组含Neer 3部分骨折5例,4部分骨折21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次性住院费用,同时采用Neer评分标准从关节疼痛、活动、功能等方面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20.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10)ml,一次性住院费用平均为(37 940±3 500)元,Neer评分优良率为86.2%;置换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0±20)ml,一次性住院费用平均为(38 850±4 800)元,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住院费用以及术后随访Ne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相仿,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2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筛选正确的适应证,对于年龄较轻同时可争取术中复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骨折严重粉碎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则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 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原文传递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杨波 方世兵 +7 位作者 唐雷 钟世镇 李长树 尹飚 宋磊 王簕 万盛钰 谢景开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中国数字人数据的腰椎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选取k椎体上关节突上缘至L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连续断层图像,为适当减少后期图像处理工作量,于... 目的研究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中国数字人数据的腰椎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选取k椎体上关节突上缘至L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连续断层图像,为适当减少后期图像处理工作量,于每两层选取一张,总共185张断层图像。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分割、格式转换等处理。将不同结构的分割图像分别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完成三维重建。将不同结构的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导人到Mimics软件中,配合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完成对其结构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结果建立的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各结构可单独显示,改变透明度,可观察各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并具有任意移动、旋转、缩放、切割、三维测量和多重显示等功能,实现了任意视角下的三维可视化,并能为脊柱内镜手术仿真系统提供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可真实地显示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重要结构,为腰椎解剖学、个性化诊疗规划和虚拟腰椎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经皮微创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波 谢景开 +4 位作者 尹飚 宋磊 方世兵 万盛钰 李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PCN)与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nucleoplasty,PCD... 目的比较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PCN)与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1例。年龄21-74岁,平均47.8岁。171例患者分为三组:PCD组97例,男53例,女44例;PCN组50例,男29例,女21例;PCDN组24例,男15例,女9例。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病例中位随访4.1年:PCD组4.2年,PCN组2.6年,PCDN组3-3年。三组手术均获成功。三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经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t=21.85,P〈0.05;PCN:t=14.50,P〈0.05;PCDN:t=8.56,P〈0.05),即三组均有效;三组间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治疗改善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9,P=0.12)。按照Odom标准评定优良率:PCD组为81.35%,PCN组为82.44%,PCDN组为83.19%。三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CD、PCN以及联合使用这两种微创技术的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原文传递
枢椎椎弓根与枢椎段椎动脉对C_(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凡 李红 +7 位作者 万盛钰 高涛 胡海刚 林旭 钟泽莅 曾俊 吴超 谭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6-872,共7页
目的 通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测量,了解枢椎椎弓根和枢椎段椎动脉(intra-axial vertebral artery,IAVA)走行对C_(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6月116例(232侧)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测量枢... 目的 通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原始数据进行测量,了解枢椎椎弓根和枢椎段椎动脉(intra-axial vertebral artery,IAVA)走行对C_(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6月116例(232侧)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测量枢椎椎弓根参数,包括椎弓根直径(D)、椎弓峡部高度(H)、峡部厚度(T)。以通过冠状位C3横突孔中心的垂线为参考线,定义IAVA偏移方向,将其分为外侧偏移(L)、垂直进入(N)和内侧偏移(M);以通过冠状位C_(2)横突孔出口的水平线为参考线,定义IAVA骑跨程度,将其分为横突孔下方(B)、两者之间(W)和上方(A)。计算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的发生率和不同IAVA走行类型的占比及其相互关系;通过Mimics 19.0软件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入,分析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IAVA分型及椎动脉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枢椎椎弓根狭窄发生率为33.6%(78/232),椎动脉高跨发生率为35.3%(82/232)。根据偏移方向和骑跨程度将IAVA走行分为9型,其中N-W型(29.3%)最多,其次为L-W型(19.0%)和L-B型(12.9%),共占60.9%。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入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35.3%(82/232)。椎弓根狭窄和椎动脉高跨者模拟C_(2)椎弓根螺钉植钉,椎动脉损伤率均高于无椎弓根狭窄和无椎动脉高跨者(P<0.001)。椎弓根狭窄、椎动脉高跨及椎动脉损伤在IAVA各型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均以M-A型最多。结论 椎动脉损伤多发于椎弓根狭窄和/或椎动脉高跨和/或IAVA M-A型患者中;术前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弓根 枢椎段椎动脉 椎弓根螺钉植入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