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用量对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刘陈 王昆昆 +5 位作者 廖世鹏 杨佳群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7-2077,共11页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供依据。试验设计的主处理为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副处理为4个氮肥用量(0 kg N hm^(-2)、75 kg N hm^(-2)、150 kg N hm^(-2)、225 kg N hm^(-2)),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素积累量等相关指标。7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在不同氮肥投入下的响应存在差异。当不施氮或低施氮(75 kg N hm^(-2))时,水田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旱地油菜,分别高出53.9%和20.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高出57.8%和18.3%;当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时,2种轮作无显著差异;在高施氮(225 kg N hm^(-2))时,旱地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较水田分别增加11.2%和16.0%。旱地油菜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贡献率和表观利用率较水田油菜分别平均增加16.5%、20.5%和22.0%,氮肥对旱地油菜的增产潜力更大,但水田油菜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旱地高61.5%,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小。综上,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水田油菜在低氮投入下表现出较高的稳产性,而旱地油菜在较高氮投入下丰产潜力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轮作模式调整油菜施氮量,旱地油菜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田油菜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菜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氮肥用量 油菜产量 氮素积累量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及pH状况 被引量:30
2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5 位作者 郑磊 苗洁 任意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3-1224,共12页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地区、二熟制平原区、三熟制山地区、三熟制平原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处于适宜/丰富的含量水平,基本没有5级和6级水平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布。从不同区域来看,以上3个养分指标总体均表现为三熟制地区养分含量高于二熟制地区。长江中游仍有1.82×10~5 hm^2区域土壤速效钾处于缺乏的水平(30~50 mg kg^(-1))。土壤有效硼含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三熟制地区,土壤有效硼缺乏(5级和6级)的比例仍高达13.6%~20.4%。土壤pH多集中在6.0左右,但是三熟制地区仍然有较高比例(约35.7%)的土壤pH处于4.5~5.5。综上所述,长江中游不同种植区域土壤养分性状存在差异,尤其是三熟制地区仍有相当比例需要提高土壤有效硼和改良酸性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GIS 土壤 钾缺乏 硼缺乏
下载PDF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4 位作者 鲁艳红 聂军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氮素转化 无机氮 微生物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4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3,共7页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小,易解吸;而以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大,吸附的K^+不易解吸。②土壤干湿变化对钾素转化的影响因速效钾含量的高低而有明显的区别。③在0-40℃温度范围内,增温能使交换性钾离子减少,而水溶性钾离子浓度则相应增加。④pH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⑤氮肥中的NH4^+因与K^+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水化能而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展望了钾素转化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素形态 粘土矿物 土壤水分 PH 温度 施肥 陪伴离子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5 位作者 鲁艳红 黄庆海 石孝均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0-388,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在湖南望城(稻–稻轮作)、江西进贤(稻–稻轮作)、重庆北碚(稻–麦轮作)三个长期定位试验点(25年)采集不施肥(CK)、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三个处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层的土样,进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室内试验,吸附试验为添加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解吸试验采用吸附试验后的土壤样品,经无水乙醇淋洗至无NH4+后,再加入0.01 mol/L的K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结果】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试验点土壤NH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耕层土壤。当平衡溶液NH4+浓度<400 mg/L时,不同试验点耕层和亚耕层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当平衡溶液浓度>400 mg/L时,处理间耕层土壤对NH4+吸附表现出差异,其中望城试验点土壤对NH4+的吸附表现为CK>NPK>NPKS,北碚试验点则表现为CK>NPKS>NPK,且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对NH4+的吸附显著高于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土壤对NH4+的吸附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qmax和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与qmax则相反。从土壤对NH4+的解吸曲线来看,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对NH4+的解吸在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其中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NH4+的最大解吸量高于其吸附量,而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NH4+的最大解吸量(541.89~742.38 mg/kg)则远低于其吸附量(1003.83~2014.79mg/kg)。【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作用影响不同,对于土壤吸附位点较多且钾离子含量丰富的紫色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对氮的吸附;而对于土壤偏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则可能因为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位点,从而降低了土壤对氮的吸附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NH4^+的吸附-解吸 双季稻轮作 稻麦轮作 土壤pH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6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降雨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下载PDF
不同水分状况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3 位作者 鲁剑巍 周六凤 姜存仓 廖志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2-1077,共6页
通过120 d的实验室恒温(25±1)℃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含水量0、25%和40%及干湿交替)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K)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钾与否,红壤恒湿处理(25%和40%)的速效K高于干燥土壤,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 通过120 d的实验室恒温(25±1)℃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含水量0、25%和40%及干湿交替)对红壤和黄褐土速效钾(K)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钾与否,红壤恒湿处理(25%和40%)的速效K高于干燥土壤,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黄褐土与红壤相反,恒湿处理的速效钾低于干燥土壤。同一土壤25%和40%含水量恒湿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土粒表面水膜的厚薄不是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控制因素。干湿交替条件下,红壤速效钾变化不明显,黄褐土速效钾逐渐增加,干燥过程可促进黄褐土层间K^+的释放。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红壤固钾能力有增加的趋势,黄褐土的固钾能力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黄褐土 土壤速效钾 土壤水分 干湿交替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和黄褐土钾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3 位作者 鲁剑巍 马彦平 廖志文 姜存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2-536,共5页
低分子量有机酸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通过改变根际的pH值和氧化还原状况,或通过螯合和还原作用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对P、Fe、Mn、Cu等养分的吸收、促进矿物的溶解、降低Zn、Al等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吸... 低分子量有机酸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通过改变根际的pH值和氧化还原状况,或通过螯合和还原作用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对P、Fe、Mn、Cu等养分的吸收、促进矿物的溶解、降低Zn、Al等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吸收,缓解植物缺氧症状等。有关低分子量有机酸在根际微域中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土壤营养元素的活化或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尤其是土壤对P、Al等吸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黄褐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 土壤钾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5 位作者 刘秋霞 戴志刚 曾艳芹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61-2263,共3页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产量略低于2次施肥处理,试验表明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能够保持稻谷产量持续在较高水平,其产量与3次施氮、3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以及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可达到41.6~60.8 kg/kg。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以通过氮肥前移的调控措施保证稻谷产量,同时将氮肥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后肥前移 水稻 产量
下载PDF
浅谈新时期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重要性
10
作者 丛日环 任涛 +1 位作者 李小坤 廖志文 《现代农业》 2013年第4期103-105,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有序推进。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高等教育法》(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有序推进。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的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法制,包括高等教育法制,从整体上说还很不完备,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与法治的要求和实践的迫切需要还有不小的距离。本文拟对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思考和分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作些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立法体系 新时期
下载PDF
长江流域直播冬油菜氮磷钾硼肥施用效果 被引量:54
11
作者 王寅 鲁剑巍 +3 位作者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占丽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91-1500,共10页
冬油菜直播种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油菜籽总产量和保障食用油安全有重要意义。2009—2010年度在长江流域6个冬油菜主产省布置36个大田试验,研究当前生产条件下我国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硼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比较农民习惯施肥与推... 冬油菜直播种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油菜籽总产量和保障食用油安全有重要意义。2009—2010年度在长江流域6个冬油菜主产省布置36个大田试验,研究当前生产条件下我国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硼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比较农民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的差异,并与移栽油菜施肥效果进行对比,以探讨直播冬油菜的施肥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推荐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条件下,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NPKB)处理直播冬油菜的油菜籽产量和产值平均分别为2001 kg hm–2和8205元hm–2,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肥(FFP)处理,施用效果为N>P>B>K。NPKB配合施用显著促进直播冬油菜的养分吸收,N、P、K累积量分别为104.2、20.4和160.2 kg hm–2。NPKB配施条件下,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5.8%、22.3%和45.9%,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施肥的20.8%、7.2%和28.0%。说明合理施肥对直播冬油菜生产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应积极推行氮磷钾硼肥配施技术,并根据生长发育特点和养分吸收规律调整肥料的施用时期和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直播种植 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养分吸收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被引量:91
12
作者 李继福 鲁剑巍 +5 位作者 任涛 丛日环 李小坤 周鹂 杨文兵 戴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目的】研究稻田不同土壤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鄂中、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的10个县(市)选择不同供钾水... 【目的】研究稻田不同土壤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鄂中、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的10个县(市)选择不同供钾水平田块布置水稻试验。根据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速效钾分级标准,本文将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1的试验点如钟祥和宜城归为高钾供应能力土壤(1级水平),简称为高钾土壤,标记为High-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的试验点如团风、仙桃、洪湖和枝江归为中钾供应能力土壤(2级水平),简称为中钾土壤,标记为Middle-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1的试验点如麻城、广水、鄂州和蕲春归为低钾土壤,标记为Low-K。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CK(-K);(2)+K;(3)+S;(4)S+1/3K;(5)S+2/3K;(6)S+K,其中K和S分别表示钾肥和还田秸秆,以此来考查当前推荐钾肥用量(K2O 75 kg·hm-2)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以及轮作模式下麦秆或油菜秸秆还田钾素对钾肥的替代作用。【结果】结果显示CK处理(-K),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的稻谷产量分别为8 372、8 710和7 767 kg·hm-2,施钾和秸秆还田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与CK相比,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均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量分别为633、1 098和814 kg·hm-2,增幅分别为7.7%、12.6%和12.5%;地上部钾素累积吸收增量分别为40.2、56.5和49.3 kg·hm-2,增幅分别为15.9%、21.3%和36.8%。在当前推荐钾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还田会造成高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下降,但可明显提高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同时秸秆还田也会显著降低高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但对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没有明显影响。同钾肥利用率相比,钾素利用率均有所降低,但中钾土壤和低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要显著高于高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增产率、地上部钾素累积增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高钾土壤和中钾土壤的推荐钾肥用量偏高。根据线性加平台肥效模型拟合得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38.2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49.1%;中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60.0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20.0%;而低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 mg·kg-1),增产效果显著,推荐钾肥用量不足。【结论】因此,短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和中钾土壤田块,秸秆还田钾素可不同程度地替代部分化学钾肥施用;而低钾供应田块推荐用量略显不足,增施钾肥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供钾能力 秸秆还田 钾肥 替代效果
下载PDF
我国油菜施肥状况及施肥技术研究展望 被引量:120
13
作者 鲁剑巍 任涛 +2 位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张洋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2-720,共9页
在农业生产减肥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施肥在我国油菜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域化肥用量和肥料利用率现状,揭示了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现有施肥技术难下地等问题。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油菜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显... 在农业生产减肥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施肥在我国油菜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域化肥用量和肥料利用率现状,揭示了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现有施肥技术难下地等问题。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油菜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显示油菜高效简化施肥技术体系雏形已基本构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以满足油菜绿色高效轻简生产和生态环境新要求为目标,提出了近期油菜施肥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产业 施肥技术体系 肥料利用率 专用配方肥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技术模式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油菜氮磷钾肥增产效果 被引量:53
14
作者 李慧 马常宝 +3 位作者 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37-1847,共11页
【目的】研究中国油菜氮、磷、钾肥增产效果,明确不同区域油菜施肥效果概况和区域特点,为区域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总结2005—2010年中国2 106个油菜田间试验数据,通过计算获得最高产量时氮、磷、钾肥的增产量、增产率和农学... 【目的】研究中国油菜氮、磷、钾肥增产效果,明确不同区域油菜施肥效果概况和区域特点,为区域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总结2005—2010年中国2 106个油菜田间试验数据,通过计算获得最高产量时氮、磷、钾肥的增产量、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析各油菜区域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结果】中国油菜施用氮肥增产量和增产率均值分别为1 044 kg.hm-2和87.4%,主要分布在500—1 500 kg.hm-2和5%—100%范围内,99%的试验有增产效果;磷肥增产量和增产率均值分别为634 kg.hm-2和39.9%,主要分布在200—1 000 kg.hm-2和5%—40%范围内,94%的试验有增产效果;钾肥增产量和增产率均值分别为420 kg.hm-2和22.9%,主要分布在100—600 kg.hm-2和10%—40%范围内,88%的试验有增产效果。每千克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平均增收油菜籽6.2、7.8和5.4 kg。长江下游冬油菜区氮、磷肥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均值分别为128.8%和51.3%,长江中游冬油菜区钾肥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均值为24.6%,春油菜区氮磷钾肥施用增产效果较低,增产率均值分别为42.6%、31.6%和21.3%。【结论】中国油菜施用化肥增产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素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养分因素。春油菜区氮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差,长江下游冬油菜区氮、磷肥增产效果最好,长江中游冬油菜区钾肥增产效果最好。部分试验施用肥料不增产或肥料用量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改进施肥量,实现油菜施肥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植区域 氮肥 磷肥 钾肥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双季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5
15
作者 徐明岗 李菊梅 +3 位作者 李冬初 丛日环 秦道珠 申华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0-1015,共6页
为阐明控释氮肥的产量和生态效应,选用N 75和150 kg/hm^2两种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日本Meister系列)和尿素对比,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田间试验,观测控释肥氮素田间释放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产量和氮... 为阐明控释氮肥的产量和生态效应,选用N 75和150 kg/hm^2两种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日本Meister系列)和尿素对比,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田间试验,观测控释肥氮素田间释放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控释氮肥S_9和LP_(70)(40%)+LPS_(100)(60%)的氮释放规律分别与早稻、晚稻氮吸收的规律基本一致,且氮累积吸收量与控释肥氮释放率均成显著正相关(相关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764和0.9968)。与N 75 kg/hm^2用量的尿素相比,早、晚稻施用相同量的控释氮肥分别增产3.6%和9.3%;有效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增加,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9.9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施用高氮(N 150 kg/hm^2)尿素的水稻产量与低氮(N 75 kg/hm^2)控释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因此,施用控释氮肥N 75 kg/hm^2时,水稻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为我国南方双季稻生产中一种高产高环境效益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早稻 晚稻 生长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体系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3
16
作者 张维乐 戴志刚 +4 位作者 任涛 周先竹 王忠良 李小坤 丛日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54-1266,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稻麦轮作下,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量为0.632和0.564t·hm^(-2),增产率分别达6.85%和10.67%;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50和1.07 t·hm^(-2),增幅分别达8.11%和9.06%。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54和23.57 kg·hm^(-2),增幅分别达7.88%和21.28%,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增加35.11kg·hm^(-2),增幅达13.65%。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可以达到或优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的水平,且以稻麦轮作下效果更为明显,其中水稻和小麦季平均增产量分别为0.439和0.385 t·hm^(-2),增产率分别达5.12%和7.63%;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09和21.06 kg·hm^(-2),增幅分别达8.26%和20.82%,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32.14 kg·hm^(-2),增幅达13.66%。就氮肥利用率而言均表现出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季均值范围52.03—59.29 kg·kg^(-1),油菜季10.62—11.12 kg·kg^(-1),小麦季33.63—36.20 kg·kg^(-1)),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效果要明显优于秸秆不还田,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稻油轮作下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2次施用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45和4.07 kg·kg^(-1),增幅分别达4.36%和7.37%,油菜季分别增加0.36和0.49 kg·kg^(-1),增幅分别达3.38%和4.62%;稻麦轮作下水稻季分别增加3.88和1.64 kg·kg^(-1),增幅分别达7.46%和3.10%,小麦季分别增加1.60和1.93 kg·kg^(-1),增幅分别达4.75%和5.65%。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相比,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在稻油轮作下水稻和油菜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68%和4.00%;在稻麦轮作下水稻和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12%和7.63%。【结论】综合氮素利用效率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种水旱轮作模式均可以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以保证作物达到高产或稳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产量 稻油轮作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对氮磷钾肥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寅 汪洋 +3 位作者 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目的】直播和移栽是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的两种主要种植方式,其发展状况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和油料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栽培过程和植株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两者的个体形态、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所差异,对养分... 【目的】直播和移栽是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的两种主要种植方式,其发展状况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和油料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栽培过程和植株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两者的个体形态、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所差异,对养分的施用响应也可能不同。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研究施肥和种植方式对冬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下冬油菜的生长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氮磷钾肥配施(NPK)、不施氮(-N)、不施磷(-P)和不施钾(-K)处理下直播和移栽冬油菜各生育期的株高、根颈粗和叶片数。越冬期低温和干旱逆境发生时测定顶四叶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角果期调查菌核病的发病率。成熟期调查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密度、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最后进行实产统计。【结果】直播冬油菜前期株高相比移栽冬油菜增长较快,薹期后则明显降低,根颈粗和叶片数在各生育时期均显著较低。直播冬油菜越冬期叶片生理生化水平较移栽冬油菜偏低,丙二醛含量显著较高。直播冬油菜角果期菌核病的发病率平均为21.8%,远高于移栽冬油菜的8.5%。两种种植方式冬油菜成熟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产量构成,相比移栽冬油菜,直播冬油菜的植株密度显著较高,而个体分枝数、角果数和角粒数则显著较少,而且主序角果的比例明显较高。最终,直播和移栽冬油菜在NPK处理的产量非常接近,分别为2019和2081 kg/hm2,但直播冬油菜在缺素条件下的产量较移栽冬油菜均显著偏低。相比NPK处理,任一养分缺乏均显著阻碍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其中氮素影响最为显著和全面,其次是磷素,钾素影响相对较小。与移栽冬油菜不同,直播冬油菜成熟期的植株密度在缺素时出现下降,氮、磷缺乏导致直播冬油菜密度分别降低53.6%和18.7%。养分缺乏条件下较差的个体生长和降低的植株密度是导致直播冬油菜产量降幅偏高的主要原因。【结论】当前栽培方式下,直播冬油菜起始阶段个体发育较差,导致生育期内生长表现和产量形成对养分缺乏更为敏感。相比移栽冬油菜,直播冬油菜应更重视氮磷钾养分的平衡施用,以促进个体健壮和群体稳定而获得高产。直播冬油菜的养分管理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应对逆境发生的施肥调控技术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直播 移栽 氮磷钾 生长发育 发病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波 鲁剑巍 +7 位作者 李小坤 丛日环 吴礼树 叶川 郑伟 徐维明 姚忠清 任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551-3560,共10页
【目的】在油菜种植主产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度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开展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施用田间试验,比较氮肥表施(表面... 【目的】在油菜种植主产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度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开展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施用田间试验,比较氮肥表施(表面撒施)、翻施(撒施后旋耕)和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和直播油菜条施覆土)3种不同施氮方式对两种栽培模式(移栽和直播)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移栽油菜产量水平显著高于直播油菜,两者的产量差达到299.1—544.2 kg·hm^(-2),从干物质动态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生育期移栽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显著高于直播油菜,此外,移栽油菜可以获得较高的氮素累积,相比直播油菜提高33.1%—54.8%,移栽油菜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直播油菜,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从6.5 kg·kg^(-1)增加到7.8 kg·kg^(-1),平均增幅为20.2%,氮肥表观利用率从27.6%提高到37.5%,平均增幅为37.5%。氮肥施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直播油菜施氮效果大于移栽油菜。在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总体表现为氮肥集中施用>翻施>表施的趋势。与表施处理相比,不同试验点移栽和直播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平均增产分别为18.2%和23.8%,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9.0%和37.0%。对于氮肥农学利用率而言,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相比表施处理从6.9 kg·kg^(-1)增加到8.8 kg·kg^(-1),平均增幅为27.7%,直播油菜从5.7 kg·kg^(-1)增加到7.5 kg·kg^(-1),平均增幅为31.7%。而对于氮肥表观利用率而言,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处理相比表施处理从33.3%提高到42.3%,平均增幅为27.2%;直播油菜从22.0%提高到27.4%,平均增幅为50.7%。相比于表施处理,移栽油菜氮肥集中施用花后地下部干物质增幅占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增幅的61.8%,地上部为50.5%;直播油菜分别为78.5%和66.7%。【结论】直播油菜对氮肥施用方式的响应比移栽油菜更敏感,氮肥集中施用促进了植株花后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质同步累积。结合油菜栽培模式,实际生产中应该采取条施或穴施的氮肥集中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栽培模式 施氮方式 产量 干物质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的效应 被引量:41
19
作者 李继福 薛欣欣 +6 位作者 李小坤 任涛 邹家龙 陈华东 丛日环 周鹂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7-325,共9页
【目的】研究稻-油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和冬油菜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钾肥利用率以及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明确长期秸秆还田替代钾肥的效果,为秸秆还田下稻-油轮作中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 2014年... 【目的】研究稻-油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和冬油菜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钾肥利用率以及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明确长期秸秆还田替代钾肥的效果,为秸秆还田下稻-油轮作中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 2014年在湖北省粮油主产区-江汉平原选择土壤供钾能力较高的农田,布置水稻-冬油菜轮作定位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CK(-K);2)+K;3)+S;4)S+1/4K;5)S+1/2K;6)S+3/4K和7)S+K。其中K和S分别表示钾肥和还田秸秆,K2O用量为90 kg/hm2。【结果】1)与不施钾(-K)相比,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水稻和冬油菜年均产量和钾素吸收量,尤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S+K)的水稻和冬油菜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最高,与对照(-K)相比增产率分别为12.8%和19.1%;地上部钾素(K2O)累积吸收量增幅分别达到35.7%和79.3%。2)在当前推荐钾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和冬油菜的钾肥吸收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均使两种作物的钾素吸收利用率显著降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水稻季的钾肥与钾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降低,而冬油菜季则分别显著提高与持平;秸秆还田后,水稻季的钾素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而冬油菜季则持平。3)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增产率、地上部吸钾量增幅的相关分析得出秸秆还田后当前的推荐钾肥用量偏高。根据肥效模型并结合实际产量和农田钾素养分平衡拟合得出,水稻和冬油菜的年均适宜钾肥用量分别为52.0和61.9 kg/hm2,比推荐用量可分别减少42.2%和31.2%。【结论】在土壤钾素含量较高的情况下,稻-油轮作区开展连续秸秆还田不仅能够降低钾肥投入量,获得较高的粮油经济产量,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效钾含量并维持农田系统养分平衡以及秸秆钾素资源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还田秸秆 钾肥 钾肥利用效率 养分替代
下载PDF
缺钾油菜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导因子及其机理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陆志峰 任涛 +4 位作者 鲁剑巍 李小坤 丛日环 潘勇辉 李凯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目的】钾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缺钾胁迫可导致油菜叶片光合功能的衰退,最终影响籽粒产量。本文通过比较田间条件下蕾薹期油菜叶片(长柄叶、短柄叶和无柄叶)对缺钾胁迫的反应,探讨缺钾导致叶片光合速率... 【目的】钾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缺钾胁迫可导致油菜叶片光合功能的衰退,最终影响籽粒产量。本文通过比较田间条件下蕾薹期油菜叶片(长柄叶、短柄叶和无柄叶)对缺钾胁迫的反应,探讨缺钾导致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导因子及其作用机理,为合理施用钾肥提高油菜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华油杂9号和中双9号单株重,蕾薹期不同类型叶片单叶重、叶面积、K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类叶片的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等气体交换参数,以及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利用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分析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结果】1)缺钾胁迫使成熟期华油杂9号和中双9号籽粒产量分别下降13.9%和27.2%。2)缺钾显著抑制了蕾薹期中双9号的生长,单株重下降了12.4%;长柄叶的干重比正常供钾处理降低了19.2%,而对华油杂9号无影响。3)缺钾主要影响蕾薹期长柄叶的光合生理特性,对短柄叶和无柄叶无影响。缺钾条件下,油菜长柄叶钾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其Pn也显著低于正常供钾处理。但缺钾对不同品种Pn的限制原因并不同,缺钾胁迫导致华油杂9号Ci显著降低,Ls增加了16.6%,即气孔因素是华油杂9号Pn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中双9号Ci显著增加,Ls却下降了14.0%,P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缺钾胁迫下中双9号长柄叶的Fv/Fm、ΦPSⅡ、q P和ETR均显著降低,说明PSⅡ反应中心受损,NPQ显著上升,间接表明缺钾条件下中双9号Pn下降的原因与非气孔因素有关;而华油杂9号各荧光参数均未受缺钾胁迫的影响。油菜收获期籽粒产量与各叶片钾素含量以及长柄叶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关系密切。【结论】缺钾胁迫导致蕾薹期油菜长柄叶光合功能加速衰退,影响收获期籽粒产量。中双9号长柄叶光合性能受缺钾胁迫的影响大于华油杂9号,这与品种自身对缺钾胁迫的耐受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叶片 蕾薹期 缺钾胁迫 光合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