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吕壮壮 乔庆庆 +1 位作者 董孙艺 汪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9-1322,共14页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变得更加脆弱,其扩张或变迁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亚洲内陆干旱区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演化历史,对未来气候变暖模式下干旱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梳理了亚洲内陆干旱区典型盆地现有中中新世期间古气候演化研究结果,通过环境磁学参数、孢粉、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中新世期间,多数地区呈现湿润化,但开始的时间有所差异,同时,少量地区呈现持续干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中新世适宜期形成的主控因素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哥伦比亚玄武岩喷发是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要因素。要解决上述争议,需要获取更多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记录,以确定中中新世升温事件的起始响应时间。通过正确解译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对古气候变化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孢粉,以及环境磁学参数和地球化学比值等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厘清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演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代用指标 驱动机制 环境磁学 亚洲内陆干旱区
下载PDF
北京市朝阳区大气降尘磁学特征及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指示 被引量:22
2
作者 乔庆庆 张春霞 +2 位作者 李静 李泓 黄宝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2008年奥运会前后北京市朝阳区大气降尘及对照点表土样品的磁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载磁矿物主要为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但大气降尘样品的磁性颗粒粒度较表土偏粗;磁性矿物含量高于表土样...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2008年奥运会前后北京市朝阳区大气降尘及对照点表土样品的磁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载磁矿物主要为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但大气降尘样品的磁性颗粒粒度较表土偏粗;磁性矿物含量高于表土样品,大气降尘除来自于自然源外,更多为来自于人为因素的结果.大气降尘磁化率与空气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特征一致,说明大气降尘样品的磁学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及其变化,同时揭示出北京市朝阳区大气降尘样品夏季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冬季主要受控于集中供暖期间煤燃烧排放的废气.快速的磁化率测量可以对空气污染指数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环境磁学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显示,奥运期间各项污染物临时减排措施落实到位,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环境磁学 空气污染指数 北京市朝阳区 奥运会
下载PDF
西南天山喀什盆地新近纪沉积岩的岩石磁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乔庆庆 黄宝春 +1 位作者 唐祥德 程宛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5-1243,共9页
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两大沉积中心之一的西南天山山前的喀什盆地,新生代接受了超过10 km厚度的陆相沉积,是新生代西南天山隆升变形及气候环境变化的最直接记录者.本文在喀什盆地东段的西克尔大山口剖面开展岩石磁学研究.通过详细的岩... 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两大沉积中心之一的西南天山山前的喀什盆地,新生代接受了超过10 km厚度的陆相沉积,是新生代西南天山隆升变形及气候环境变化的最直接记录者.本文在喀什盆地东段的西克尔大山口剖面开展岩石磁学研究.通过详细的岩石磁学分析可知,地层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磁铁矿.岩石磁组构结果表明磁性颗粒为压扁状,最大轴在近东—西方向集中,指示了一种早期弱变形组构,揭示该地区至少自12.4 Ma以来遭受了新生代南北向构造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磁组构 岩石磁学
下载PDF
拉萨地块中部晚白垩世火山岩Ar-Ar年代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祥德 黄宝春 +3 位作者 杨列坤 易治宇 乔庆庆 陈力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9,共14页
为进一步确定拉萨地块白垩纪-古近纪的古地理位置,我们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措勤地区林子宗火山岩18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主要为亚铁磁性的磁铁矿所携带,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倾... 为进一步确定拉萨地块白垩纪-古近纪的古地理位置,我们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措勤地区林子宗火山岩18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主要为亚铁磁性的磁铁矿所携带,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倾斜校正后采点平均的特征剩磁方向为D/I=16.2°/17.7°,α95=5.6°,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3.1°N,224.6°E,A95=5.1°.另一方面,Ar-Ar年代学结果表明采样剖面的林子宗火山岩形成年龄为~99-93Ma,与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的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我们得到晚白垩世拉萨地块中部措勤地区的古纬度为8.5°±6.9°N,与林周盆地古近纪林子宗群典中组和年波组所揭示出的古纬度相当,进一步表明亚洲大陆最南缘的拉萨地块在晚白垩世-古近世期间位于北半球~10°N的低纬度地区.结合最新的特提斯海相地层古地磁结果,晚白垩世-古近世拉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限定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不晚于60.5Ma;~93Ma以来,拉萨地块和单一刚性欧亚大陆之间存在~1900km的构造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子宗群 拉萨地块 晚白垩世 古地磁学 Ar—Ar定年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古近纪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海龙 黄宝春 +1 位作者 乔庆庆 陈军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3-806,共14页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助于正确理解这一差异旋转的机制.对采自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和古近纪岩石的(51个采点)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牡丹江断裂东侧的佳木斯地块内部的穆棱、鸡西、七台河和桦南地区旋转样式一致,整体发生了30°~40°的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很可能发生在晚白垩世末之后.华北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差异性相对旋转很可能与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作为深俯冲带的牡丹江断裂的重新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白垩纪 差异旋转 古地磁学 牡丹江断裂
下载PDF
苏鲁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其深部地质意义
6
作者 赵素涛 刘庆生 +1 位作者 乔庆庆 付媛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以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地壳结构为初始模型,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岩芯和地表地质资料,对苏鲁地区40000km^2的1:10万航磁资料进行了处理。根据岩石磁性参量与岩性的相互关系,对该区3条断面进行了约束反演计算,获得了3条断面的岩层结构特... 以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地壳结构为初始模型,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岩芯和地表地质资料,对苏鲁地区40000km^2的1:10万航磁资料进行了处理。根据岩石磁性参量与岩性的相互关系,对该区3条断面进行了约束反演计算,获得了3条断面的岩层结构特征:5km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榴辉岩、大理岩和片麻岩,5~7km为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片,7km至上地壳底部为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岩或花岗闪长岩;中地壳(10~19km)主要为高压变质片麻岩和后期侵入的花岗岩,下地壳(〉19km)主要为酸性、基性麻粒岩。3条剖面上的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至地表,说明它很可能是华北克拉通的俯冲和原路折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异常 岩石磁性 地壳断面 航磁异常反演 苏鲁地区
下载PDF
薄层结构的动态多孔弹性——Gelinsky理论结果分析与讨论
7
作者 乔庆庆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6期393-396,共4页
在多孔流体饱和状态下的层状沉积物中,由于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会受到一定的影 响。在非均匀介质中,阻抗的起伏会导致多孔弹性散射,介质各层压缩系数的变化会引起层内流动(宏观上的一 维局部流动)。利用Gelinsky等人... 在多孔流体饱和状态下的层状沉积物中,由于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能量会受到一定的影 响。在非均匀介质中,阻抗的起伏会导致多孔弹性散射,介质各层压缩系数的变化会引起层内流动(宏观上的一 维局部流动)。利用Gelinsky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型,编制了相速度和衰减的计算程序,探讨了弹性波速度及衰减 与介质参数(相关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相关长度增大时,相速度的过渡带向低频方向移动,衰减的弛豫峰 随相关长度的增大向低频方向移动,且幅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 分层介质 渗透率 孔隙率 沉积物 地震波的传播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Curie Point Depth in Sulu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Eastern China
8
作者 乔庆庆 刘庆生 +5 位作者 邱宁 付媛媛 赵素涛 吴耀 杨涛 金振民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The Curie point depth of continental crust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tectonic pattern and geothermal structures. Analysis of magnetism is an efficient way to obtain the Curie point depth on a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The Curie point depth of continental crust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tectonic pattern and geothermal structures. Analysis of magnetism is an efficient way to obtain the Curie point depth on a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urie point depth of Sulu (苏鲁)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belt (33°40'N to 36°20'N and 118°E to 120°E, ca. 60 000 km^2), eastern China using aeromagnetic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ie point depth of the Sulu region varies from 18.5 to 27 km. The shallowest Curie point depth (ca. 18.5 km) is located in Subei (苏北) subsidence, where the estimated temperature gradient value is about 31.35℃/km,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of 30 ℃/km. In addition,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heat conduction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field to a depth of 30 km along the profile from Tancheng (郯城) to Lianshui (涟水) with a length of 139 km. The steady state model solv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ows that the temperature around the Curie point depth is about 585.36 ℃, which is close to the Curie temperature (580℃) of magnetit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and continuous thermal structures of the Sulu UHP metamorph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agnetic anomaly Curie point geothermal structure Sulu UHP metamorphic belt.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大气降尘和地表土壤磁学特征及污染来源 被引量:14
9
作者 乔庆庆 黄宝春 张春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748-1760,共13页
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是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及北京地区大气自然降尘和地表土壤的磁学特征,并对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和磁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尘和地表土壤中主要... 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是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及北京地区大气自然降尘和地表土壤的磁学特征,并对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和磁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尘和地表土壤中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磁铁矿,降尘和土壤中磁性矿物颗粒的浓度和粒径呈现从内蒙古经河北至北京方向随着工业和人口密集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模式,指示了人类活动是降尘中强磁性矿物的主要贡献者.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bir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对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进行溯源和追踪分析,发现沙尘天气的颗粒物主要来自西北或偏西方向,境外源有俄罗斯、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戈壁或沙漠地区,境内主要来自西部戈壁沙漠地带和内蒙古地区.大量的气团运移轨迹显示,北京市不同季节里颗粒物的搬运轨迹与本次研究的采样路线基本一致,表明华北地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河北省城市群落之间污染源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地表土壤 环境磁学 重金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