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肝养血润目针灸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于爱忠 张敬敬 +2 位作者 葛顺成 安致稳 阴雅男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9期840-845,共6页
目的 观察疏肝养血润目针灸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AT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诊治的ATD肝肾阴虚证患者98例(196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最终每组纳入48例(96只眼... 目的 观察疏肝养血润目针灸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AT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诊治的ATD肝肾阴虚证患者98例(196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最终每组纳入48例(96只眼)。对照组予1.4%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肝养血润目针灸法。2组均观察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受试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染色(FL)、白细胞介素(IL)-1β、IL-6、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1)BUT: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BU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50.217、t_(对照组)=40.909,均P=0.000)。治疗组治疗后BU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9,P=0.000)。(2)SⅠT: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SⅠ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46.149、t_(对照组)=42.726,均P=0.000)。治疗组治疗后SⅠ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8,P=0.000)。(3)FL: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FL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50.398、t_(对照组)=42.955,均P=0.000)。治疗组治疗后F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8,P=0.000)。(4)泪液炎症因子: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IL-1β、IL-6及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t_(治疗组)=71.214、t_(对照组)=51.982,均P=0.000;IL-6:t_(治疗组)=83.398、t_(对照组)=70.133,均P=0.000;MMP-9:t_(治疗组)=673.908、t_(对照组)=623.730,均P=0.000)。治疗组治疗后IL-1β、IL-6及MMP-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IL-1β)=10.708、t_(IL-6)=9.689、t_(MMP-9)=9.155,均P=0.0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治疗组)=54.729、t_(对照组)=46.822,均P=0.000)。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22,P=0.000)。(6)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1%,高于对照组的8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7)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TD患者实施疏肝养血润目针灸法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明显改善FL等泪膜稳定性指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养血润目 针灸 人工泪液 水样液缺乏性干眼
下载PDF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
2
作者 殷文 柴强 +4 位作者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连豪 赵财 于爱忠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5期65-69,共5页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的重要任务。该文阐述“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这一理念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远影响。随后,该文详细探...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的重要任务。该文阐述“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这一理念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远影响。随后,该文详细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强调高等农业院校需将创新创业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实践性建设,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最终,旨在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路径优化 模式改革
下载PDF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尚永盼 于爱忠 +6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李悦 柴健 吕汉强 杨学慧 王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6-694,共9页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TG)、绿肥地表覆盖免耕(no-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mulched on soil surface,NTG)、绿肥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illage with root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 and above ground green manure removed,T)、绿肥地上部移除免耕(no-tillage with above ground manure removed,NT)和传统翻耕、休闲(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leisure,CT)5个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G和TG处理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积累优势,在完熟期二者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17.7%,较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7.3%,较NT处理显著提高15.7%和13.0%;同时NTG和TG处理促进了干物质向穗部的分配,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10.3%和9.0%;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NTG、TG处理的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ax)和平均增长速率(Vmean)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36.6%、24.8%和20.2%、17.7%;且NTG和TG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分别较CT处理增产24.9%和25.7%,增产主要归因于穗粒数的提高。因此,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和绿肥全量翻压处理有利于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其中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处理效果突出,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绿肥还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产量
下载PDF
绿肥还田结合减氮对麦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学慧 于爱忠 +6 位作者 柴健 李悦 王凤 王鹏飞 吕汉强 王玉珑 尚永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研究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麦田土壤呼吸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干旱绿洲灌区农田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以常规施氮无绿肥还田(N100)为对照,设施用15000 kg∙hm^(−2)绿肥+85%氮肥... 研究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麦田土壤呼吸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干旱绿洲灌区农田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以常规施氮无绿肥还田(N100)为对照,设施用15000 kg∙hm^(−2)绿肥+85%氮肥(G_(1)N_(85))、22500 kg∙hm^(−2)绿肥+85%氮肥(G_(2)N_(85))、30000 kg∙hm^(−2)绿肥+85%氮肥(G_(3)N_(85))、15000 kg∙hm^(−2)绿肥+70%氮肥(G_(1)N_(70))、22500 kg∙hm^(−2)绿肥+70%氮肥(G_(2)N_(70))和30000 kg∙hm^(−2)绿肥+70%氮肥(G_(3)N_(70))共7个处理。探讨小麦生育期的土壤呼吸速率、碳排放量、产量及碳排放效率,分析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趋势,全生育期内变化范围为0.8~6.2μmol∙m^(−2)∙s−1。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排放总量,与N100相比,平均增幅分别为7.2%~19.8%和5.7%~18.8%;其中G_(3)N_(85)和G_(3)N_(70)较其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2.3%~16.0%和3.3%~19.8%,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增加2.9%~15.2%和3.1%~18.8%;与G_(3)N_(85)相比,G_(3)N_(70)处理两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增加3.3%和3.1%(P<0.05)。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与N100相比,Q10值降幅为10.4%~18.1%(P<0.05)。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土壤碳排放效率,其中G_(3)N_(85)处理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2%~45.6%和0.3%~26.4%(P<0.05)。可见,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在增强麦田土壤呼吸的同时,显著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提高小麦产量和碳排放效率,其中翻压绿肥30000 kg∙hm^(−2)配合氮肥减量15%处理(G_(3)N_(85))是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田节氮减排和提高农田土壤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小麦 减氮 土壤呼吸 土壤碳排放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绿洲灌区密植对氮肥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潜力
5
作者 范虹 殷文 +7 位作者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于爱忠 何蔚 孙亚丽 王凤 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9-1721,共13页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用量过高的问题,探究通过密植补偿氮肥减量对玉米产量负效应的可行性。【方法】2019—2021年,以施氮水平为主区,设地方习惯施氮(N_(2),360 kg·hm^(-2))、减量25%施氮(N_(1),270 kg·hm^(-2))...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用量过高的问题,探究通过密植补偿氮肥减量对玉米产量负效应的可行性。【方法】2019—2021年,以施氮水平为主区,设地方习惯施氮(N_(2),360 kg·hm^(-2))、减量25%施氮(N_(1),270 kg·hm^(-2))两个水平;以种植密度为副区,设传统(M_(1),7.8万株/hm^(2))、中(M_(2),10.4万株/hm^(2),增密33%)、高(M3,12.9万株/hm^(2),增密66%)3个密度水平,进行裂区试验,重点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增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氮肥减量导致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降低4.0%、4.9%。减氮条件下,中密度可以产生籽粒产量补偿效应,N_(1)M_(2)较对照N_(2)M_(1)提高4.1%;高密度处理N_(1)M3生物产量补偿效应最大,较对照提高14.2%。(2)通过回归分析模拟得到:减氮条件下,当种植密度提高至8.4万株/hm^(2)可以与对照N_(2)M_(1)籽粒产量持平,并在10.6万株/hm^(2)时获得最大产量13537kg·hm^(-2),较对照提高4.9%。(3)氮肥减量引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5.0%、3.3%和3.4%;中、高密度分别较传统密度提高穗数27.9%、49.7%,降低穗粒数3.8%、8.4%,降低千粒重5.2%、8.9%。中密度较传统密度对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而高密度使收获指数降低14.2%。N_(1)M_(2)较对照N_(2)M_(1)通过穗数增加补偿了减氮引起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下降,从而实现丰产。(4)氮肥减量降低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的玉米生长率7.2%—8.4%;中、高密度较传统密度提高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生长率27.3%、60.3%。(5)氮肥减量条件下,N_(1)M_(2)较对照提高叶、茎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达9.6%、13.6%和3.7%,提高叶和茎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5.3%和9.0%。【结论】通过合理密植可以补偿减氮引起的玉米产量下降,在施氮量270 kg·hm^(-2)的基础上增密至10.4万株/hm^(2),能够最大化产量补偿效应,是绿洲灌区玉米节氮稳产丰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植 氮肥减量 补偿潜力 产量 绿洲灌区
下载PDF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陈迪苏 卢霖 +5 位作者 闫鹏 王琦 张薇 许艳丽 于爱忠 董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全基施处理。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谷子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酶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活性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PN处理可以提高谷子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功能叶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以及花期和灌浆中期净光合速率。2021和2022年PN较CN处理谷子产量增幅分别为10.43%~16.17%和3.64%~23.60%,其增产效果在中、低氮水平(75、112.5、150 kg·hm^(-2))下更为显著。综上,PAC配合适量氮肥全基施可增强谷子叶片光合能力,提高谷子产量,可作为一项增产增效的生产技术应用于我国谷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施氮量 光合生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柴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278,共6页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5:00,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出现在14:00。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生育期峰值出现在冬小麦开花期。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处理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较免耕不覆盖处理高43.01%和33.33%。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Q10)依次为NT>NTS>T,敏感性为1.93~3.00;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不敏感。说明在西北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耕层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翻耕 土壤呼吸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冯福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8,共5页
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高0.21%和0.23%,免耕对土壤... 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高0.21%和0.23%,免耕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明显;冬小麦收获后,0~15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的高低顺序为: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传统耕作。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间,无论晴天还是阴天,0~25cm土层深度范围内免耕秸秆处理土壤温度均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低2.8℃和2.6℃,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可以稳定土壤温度。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免耕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下载PDF
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786,共9页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2)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双穗率、穗粒数、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全膜覆盖高、中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3 275.5 kg hm^–2和12 880.5 kg hm^–2,显著高于同等灌水量的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增幅达7.0%~31.0%。全膜覆盖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6.9 kg mm^–1 hm^–2,较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分别高12.7%和6.3%,差异显著。全膜覆盖结合高灌水量玉米的双穗率、穗粒数和粒重在各处理中均表现最高,分别达到23.9%、658.6粒穗–1和36.4 g 100粒–1。全膜和半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达到2.8和2.7,显著高于对应低灌水处理,中等灌水量处理与低灌水量处理的平均LAI差异不显著;全膜高灌水处理0~30 cm土壤含水量和0~25 cm土层〉0℃积温分别达到23.9%和3717.9℃,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通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地膜覆盖主要是通过提高双穗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玉米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进而双穗率、平均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均可归因于耕层土壤水热状况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积温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1 位作者 柴强 燕永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123,共5页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连续实施5年后,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质。NTS处理...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连续实施5年后,使耕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质。NTS处理>0.25mm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高于T处理和NT处理的,同时也明显高于2004年的背景值,0-30cm土层范围内平均较T处理和NT处理分别高14.88%和6.40%;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善土壤耕层(0-20cm)团聚体的水稳定性。NTS处理0-30cm的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与2004年背景值比较,平均下降了1.88%。说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减少了机械的破坏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耕层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内陆河灌区春季麦田不可蚀性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最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最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处理的不可蚀性颗粒(粒径≥l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的含量分别高于对照处理(春小麦传统耕作),说明这一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保护性耕作对增加不可蚀性颗粒效果明显,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效果最好.不仅增加了不可蚀性颗粒含量,同时降低了易蚀性颗粒含量。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风蚀量呈递减趋势而起动风速呈递增趋势。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秸秆翻压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增加表土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从而有效地减低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灌区 保护性耕作 不可蚀性颗粒 风蚀
下载PDF
熊果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于爱忠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479-1481,1485,共4页
目的:研究熊果酸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来预防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方法:选择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模型组(D组)以及干预组(D+UA组),D组和D+UA组采用STZ腹腔注射的方式... 目的:研究熊果酸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来预防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方法:选择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模型组(D组)以及干预组(D+UA组),D组和D+UA组采用STZ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糖尿病模型,D+UA组给予熊果酸灌胃,测定3组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视网膜内糖代谢情况以及视网膜组织中GLUTs、HIF-1α/VEGF/VEGFR2通路和IKKβ/IKBα/NF-kB通路的表达量。结果:D组的AUC显著低于N组,HOMA-IR、视网膜组织含糖量以及GLUT-1、GLUT-3、HIF-1α、VEGF、VEGFR2、IKKβ、IKBα、NF-kB、TNF-α、ICAM-1、VCAM-1、E-selectin的含量显著高于N组;D+UA组的AUC显著高于D组,HOMA-IR、视网膜组织含糖量以及GLUT-1、GLUT-3、HIF-1α、VEGF、VEGFR2、IKKβ、IKBα、NF-kB、TNF-α、ICAM-1、VCAM-1、E-selectin的含量显著低于D组。结论:熊果酸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视网膜内含糖量、抑制视网膜组织中的血管新生过程和炎症反应程度,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具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熊果酸 葡萄糖转运体 血管新生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爱忠 柴强 +1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第9期84-86,共3页
针对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课程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类型比例不当,教学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以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提出以编写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配套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打破传统以实验论实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与理论教学... 针对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课程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类型比例不当,教学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以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提出以编写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配套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打破传统以实验论实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群,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专业 实验课程 课程群
下载PDF
针灸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30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爱忠 《河南中医》 2014年第4期746-747,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40眼)和对照组28例(37眼)。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针灸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视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40眼)和对照组28例(37眼)。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针灸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4%,观察组有效率为9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天数为(42±5.6)d,观察组为(28±3.2)d,两组治疗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炎 针灸疗法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抗生素球注配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40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爱忠 《山东中医杂志》 2015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观察抗生素球注配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氟康唑球结膜下注射及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超声雾化。结果:治疗... 目的 :观察抗生素球注配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氟康唑球结膜下注射及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超声雾化。结果:治疗组轻度20例,治愈率100%;中度13例,治愈率86.67%,重度3例,治愈率60%,平均愈合时间(14±4.31)d,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轻度21例,治愈率87.5%;中度6例,治愈率66.67%,重度4例,治愈率57.14%,平均愈合时间为(20±5.28)d,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率为55%。两组轻、中度疗效、愈合时间、不适及并发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轻、中度阶段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鱼腥草注射液超声雾化外用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氟康唑 球结膜下注射 鱼腥草 超声雾化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16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7
作者 殷文 冯福学 +4 位作者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胡发龙 郭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1-757,共7页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低茬收割翻耕,CT)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前茬小麦轮作玉米生产模式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两年平均高4.8%~12.7%,NTS较NTSS、TIS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累积作用;NTSS、NTS、TIS可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幅度平均为12.8%~25.0%、6.3%~11.3%、18.3%~78.4%,其中NTS较NTSS、TIS提高作用更突出。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幅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 kg hm–2和13 274 kg hm–2,较TIS高5.6%~9.0%;穗粒数增加是小麦秸秆还田提高轮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同时NTS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为6.4%~8.4%,说明NTS较其他处理增产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收获指数。本研究表明,其前茬小麦秸秆覆盖结合免耕(NTS)可作为绿洲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轮作 干物质分配 产量 收获指数
下载PDF
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18
作者 殷文 陈桂平 +5 位作者 柴强 赵财 冯福学 于爱忠 胡发龙 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898-2908,共11页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和耕作措施(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和传统低茬收割翻耕—CT)对后茬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NTSS、NTS可提高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0—110 cm土层播种至苗期、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吐丝至开花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高5.0%—7.8%、4.4%—5.4%和4.8%—7.1%,NTSS与NTS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内,NTS的土壤含水量比CT高4.7%,但NTSS与CT差异不显著,NTS具有保持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全生育期良好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NTSS、NTS减小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吐丝期之前的耗水量,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需水矛盾,以NTS的效果更突出。NTSS、NTS可有效改善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表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NTS调控效应更强,2010年,NTS 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高0.76℃;2个试验年度内,NTS 14:00和1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分别低3.67—3.87℃和1.19—1.30℃,说明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在昼夜低温期具有保温效应,而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NTSS、NTS降低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其中NTS处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吐丝期、吐丝至灌浆末期的土壤积温比CT分别低67.1—76.2℃、29.3—50.5℃和46.7—75.3℃,降幅大于NTSS。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平均大气-土壤温差可知,NTS在低温季有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在高温季节有相对降温的作用,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过度影响的重要机制。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的籽粒产量,增产幅度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和13 274 kg·hm-2,较TIS高5.6%—9.0%。【结论】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NTS)是绿洲灌区地膜覆盖玉米适宜的前茬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秸秆还田后少耕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种间竞争和互补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殷文 赵财 +3 位作者 于爱忠 柴强 胡发龙 冯福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41,共9页
保护性耕作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等优点,但能否将该技术集成应用于间作套种,尚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2011至2012年度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作物群体竞争、互补作用... 保护性耕作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等优点,但能否将该技术集成应用于间作套种,尚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2011至2012年度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作物群体竞争、互补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种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是小麦带25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小麦带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及小麦带高茬等量秸秆还田翻压(TIS),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秸秆还田后少耕间作的土地当量比高于传统耕作间作,且大于1,说明少耕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少耕秸秆还田降低了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以NTS处理对小麦竞争力的影响最大,NTSS、NTS和TIS的小麦全生育期相对竞争力分别降低37%~54%、109%~141%和22%~24%。与单作玉米相比,NTSS、NTS、TIS和CT处理间作玉米的相对生长率分别高54%-59%、66%-71%、61%-63%和71%-78%,其中小麦秸秆还田间作处理中NTS更有利于发挥玉米的恢复效应。间作条件下,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较对照高6%~10%(2011年度)和4%~12%(2012年度1,其中NTS增产显著。总体来看,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小麦相对于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当该竞争力在0.24~0.27时利于获得间作高产。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少耕是调控种问竞争力的可行途径,其中小麦等量秸秆(小麦留茬25cm)还田覆盖是优化小麦玉米竞争力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秸秆还田 竞争力 相对拥挤指数 产量
下载PDF
间作小麦秸秆还田对地膜覆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殷文 柴强 +5 位作者 于爱忠 赵财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764-4776,共13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间作玉米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冠层温度 光合生理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