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和气象条件分析
1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赵强 刘菊菊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76-587,共12页
分析陕西不同区域雷暴大风形成环境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此类过程的热力、动力和环流特征,为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基于2017—2022年地面观测资料、闪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 分析陕西不同区域雷暴大风形成环境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此类过程的热力、动力和环流特征,为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基于2017—2022年地面观测资料、闪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发布的第五代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并分区域对比分析暖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和关中东部为雷暴大风高发区,暖型雷暴大风明显多于冷型;夏季远多于其他季节,6—8月暖型雷暴大风陕北明显多于关中和陕南。雷暴大风高发时段为15:00—21:00(北京时,下同),且14:00—18:00暖型雷暴大风发生频率陕北明显高于关中和陕南。不同区域暖型雷暴大风发生前热力、动力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陕北过程前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较弱,动力条件相对较强;陕南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更强,动力条件相对较弱。频率高于15%的环流型为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关中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位于冷涡低槽底部或低槽底部与副热带高压之间,850 hPa和500 hPa温差较大,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过程平均发生位置附近有切变存在,有利于对流天气触发;关中西风型,低层偏南气流较强,温度露点差较小;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能量条件较好;关中和陕南反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水汽条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环境参数 环流特征 陕西
下载PDF
CMPAS融合产品在陕西短时强降水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估
2
作者 刘菊菊 赵强 +2 位作者 井宇 张蔚然 戴昌明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使用2016—2021年陕西省降水数据以及2018—2021年中国区域融合降水分析系统(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V2.1)的二源和三源融合降水分析实时产品,分析陕西省近6 a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并通过统计检验方法... 使用2016—2021年陕西省降水数据以及2018—2021年中国区域融合降水分析系统(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V2.1)的二源和三源融合降水分析实时产品,分析陕西省近6 a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并通过统计检验方法评估融合降水产品的准确性,为融合产品在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订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时强降水的最高频次出现在19:00(北京时,下同),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6:00至次日02:00,且更多发生在6—8月。强降水极值在17:00至次日01:00和04:00—07:00相对较大。陕南地区短时强降水频次明显高于关中和陕北地区;陕北北部、关中东部以及陕南中东部的强降水极值相对更大。(2)两类降水产品的降水量均偏小。三源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在陕北南部、关中大部和陕南南部地区较小,而其余地区二源产品较优。平均绝对误差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对于20~50 mm的短时强降水,三源产品更为可靠,而对于50 mm以上的强降水,二源产品表现更佳。(3)两类产品平均绝对误差在13:00—19:00、23:00至次日01:00和04:00—06:00较大,在08:00—12:00、20:00—22:00和02:00—03:00较小,5—8月三源产品表现优于二源产品,而在9—10月二源产品较为可信。(4)降水量阈值降低时融合产品的准确性增加。三源融合产品在性能上优于二源;9—10月两类融合产品的降水量均优于5—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产品 短时强降水 评估 陕西
下载PDF
陕西商洛“6·30”强冰雹过程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分析
3
作者 郭莉 黄少妮 +3 位作者 董淑珍 刘坤 井宇 郑亚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30日陕南东部一次极端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30日陕南东部一次极端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造成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较强的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适宜的0℃和-20℃等温线高度、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冷空气及地面冷池触发了强对流天气。适宜的冷暖云厚度有利于雹粒的增大;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小雹粒在丰富的过冷水中循环增长。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有三体散射,最强反射率因子达65 dBZ以上,剖面图上有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50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有超过-20℃等温线高度。基本速度图上有中气旋特征,回波顶高对对流发展和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20 kg·m^(-2)以上对冰雹天气预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 冰雹 位势不稳定 三体散射 中气旋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中β尺度大暴雨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井宇 井喜 +2 位作者 屠妮妮 刘志刚 牛淑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9,共12页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中β尺度大暴雨主要是由3次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活动造成的;地面风速脉动、地面能量比高值舌配合上下游能量比大梯度区的生成,是中β尺度暴雨触发机制之一;对流层低层倾斜涡度的发展、纬向双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列车效应是形成降水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重要因素;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看到,暴雨区上游从对流层中层到对流层高层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和暴雨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急流的发展和稳定,也是形成暴雨的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暴雨 中β尺度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夏季水汽收支特征及对气温异常的响应
5
作者 刘菊菊 屈丽玮 +1 位作者 井宇 黄少妮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5°N~48°N,80°E~106°E)夏季水汽收支特征,并通过环流合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气温异常对西北干旱区水汽收支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5°N~48°N,80°E~106°E)夏季水汽收支特征,并通过环流合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气温异常对西北干旱区水汽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净收入均为增加趋势。气温和东边界、北边界以及南边界的水汽通量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调整。升温主要使西北干旱区东、南边界的水汽支出减少,进而导致水汽含量增加。气温异常调整环流异常,从而使对流层中下层风速变化,进一步影响西北干旱区各边界的水汽输送。其可能影响机制为气温偏高时,印度西南季风加强,使南边界偏北风减弱,导致水汽支出减少;蒙古异常反气旋加强使东边界、南边界东部和北边界的中低层风速减小,导致东边界、南边界东部水汽支出和北边界水汽收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水汽收支 气温 环流合成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γ中尺度致洪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井宇 陈闯 +2 位作者 马晓华 康磊 蒋伊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6期17-25,共9页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γ中尺度致洪暴雨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7月18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200 h Pa...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γ中尺度致洪暴雨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7月18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200 h Pa深厚低涡和低层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增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增长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前地面图上生成的湿焓高能中心、850 h Pa和700 h Pa等压面上生成的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高值中心和暴雨落区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加强对强降水有直接影响;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体现为多个对流单体组成的带状回波,影响暴雨区的对流单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径向速度场分析表明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生成和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茁中尺度对流云团 大暴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引发短时致洪暴雨MCC的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16
7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井喜 赵桂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3期7-13,共7页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3年7月25日黄土高原一次引发短时致洪暴雨MCC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0h Pa天气尺度反气旋和500h Pa天气尺度西南气流是MCC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 Paα-...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3年7月25日黄土高原一次引发短时致洪暴雨MCC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0h Pa天气尺度反气旋和500h Pa天气尺度西南气流是MCC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 Paα-中尺度横切变和850h Pa副热带高压西侧α-中尺度低涡是MCC在对流层低层的直接影响系统;地面湿焓场低值舌的活动是MCC触发机制之一;地面湿焓场≥40℃高值中心区和MCC生成区相对应;MCC生成区在径向速度场上出现西南低空急流的生成和维持、逆风辐合区的生成和维持,低层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的配置,为MCC的生成及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冷暖平流的配置也为MCC生成和东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空间剖面图上看到的湿螺旋度高值带对MCC生成发展和东移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短时暴雨 洪涝灾害
下载PDF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两个强降水时段差异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王建鹏 胡启元 《干旱气象》 2020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基于FY-2G卫星云图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小时分辨率降水资料,重点针对2015年6月26—29日川陕交界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28日03:00—15:00(第1阶段)和28日20:00至29日08:00(第2阶... 基于FY-2G卫星云图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小时分辨率降水资料,重点针对2015年6月26—29日川陕交界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两个强降水时段[28日03:00—15:00(第1阶段)和28日20:00至29日08:00(第2阶段)]的云图特征、环流形势、假绝热过程和可逆绝热过程中的不稳定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 h Pa强辐散的维持,500 h Pa切变稳定少动和850 h Pa川陕交界气流辐合区维持,为第1阶段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αconvective system,简称MαCS)在中高层西南气流引导下北上影响川陕交界区形成强降水。500和700 h Pa切变、低层偏南气流维持是导致第2阶段暴雨的重要因素,切变附近对流云团发展合并影响川陕交界形成第2阶段强降水。与第2阶段暴雨中心相比,第1阶段暴雨中心低层水汽含量更高,暴雨区上空上升气流区伸展高度更高、强度更强,影响第1阶段暴雨区的云层更为深厚密实。两个时段强降水中心气块按可逆绝热过程抬升的不稳定度比按假绝热过程抬升更高;两个时段暴雨中心CAPE高值区均分布在低层800~700 h Pa附近,表明800~700 h Pa抬升的气块在绝热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均较大;低层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相配合,更有利于暴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强降水阶段 差异对比 成因
下载PDF
副高边缘西安地区一次短时暴雨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屈丽玮 姚静 《陕西气象》 2018年第4期7-12,共6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西安雷达资料和NCEP 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4日发生在西安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移短波槽、副热带高压和低层切变共同作用下产生...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西安雷达资料和NCEP 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4日发生在西安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移短波槽、副热带高压和低层切变共同作用下产生;强降水与对流云团活动密切相关,造成西安地区短时暴雨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具有初生强度大、发生发展迅速等特点;暴雨区水汽通量辐合高值区的形成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聚积条件;暴雨发生前暴雨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大气层结维持对流不稳定状态;切变东侧上升气流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副高边缘 对流不稳定 TBB
下载PDF
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在一次陕西极端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井宇 徐娟娟 +1 位作者 杜莉丽 王建鹏 《陕西气象》 2019年第5期16-22,共7页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探讨加入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GWDO)后对2013年陕西入夏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模拟能力和地形影响下强降水的形成机制。本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涡配合的有利形势下形成的,秦巴山区的地形...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探讨加入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GWDO)后对2013年陕西入夏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模拟能力和地形影响下强降水的形成机制。本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涡配合的有利形势下形成的,秦巴山区的地形作用对本次暴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引入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后,模式对关中大暴雨中心的模拟能力有所提高,强降水落区及量级与实况更为接近,较为有效地改善了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的模拟。在引入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后,这一地区环流进行调整,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配合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影响关中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因素。该参数化方案对陕西暴雨预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对陕南的暴雨区模拟还具有较大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重力波 拖曳参数 极端性暴雨 地形影响
下载PDF
陕北北部一次雹暴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1
作者 井宇 陈闯 +4 位作者 陈宁 黄少妮 万红卫 艾丽华 井喜 《陕西气象》 2013年第4期6-11,共6页
利用榆林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MICAPS资料、NCEP资料,对陕北北部(靖边县)的一次雹暴过程做了综合分析。表明:雹灾是由两个β中尺度强对流单体发展造成的;对流层高层反气旋辐散为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本站气压持续降低、测站>4m/s... 利用榆林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MICAPS资料、NCEP资料,对陕北北部(靖边县)的一次雹暴过程做了综合分析。表明:雹灾是由两个β中尺度强对流单体发展造成的;对流层高层反气旋辐散为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本站气压持续降低、测站>4m/s东南风的生成、配合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增强,为强对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强对流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大于35kg/m2强中心的生成,在强冰雹的预报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北部 雹暴 综合分析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赵红兰 井喜 《陕西气象》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0年9月18日20:00—19日08:00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0年9月18日20:00—19日08:00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 m 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 m 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条件之一;地面能量比场"Ω"系统东侧小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也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另一触发机制;云高和液态累积含水量(V IL)的配合,对大暴雨的产生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大暴雨 中尺度 综合分析
下载PDF
2017年7月下旬无定河流域一次罕见洪灾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井宇 陈闯 胡启元 《陕西气象》 2019年第2期8-13,共6页
为了提高对无定河流域洪灾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1°×1°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7月25—26日无定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罕见洪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脂站、子洲站24 h降水量突破... 为了提高对无定河流域洪灾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1°×1°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7月25—26日无定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罕见洪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脂站、子洲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无定河流域出现范围广、强度大(雨强≥30 mm/h)、持续时间长的暴雨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上下游洪峰的叠加也是洪灾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卫星云图观测表明,无定河流域大范围暴雨是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形成的;暴雨发生在500 hPa低槽和850 hPa切变东侧,700 hPa偏南气流前方的风速辐合区;地面冷锋的东移、锋前横切变线的生成是暴雨的触发机制之一。湿焓的高值舌和梯度大值区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洪灾 大暴雨
下载PDF
商洛一次局地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井宇 黄少妮 陈闯 《陕西气象》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商洛多普勒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4年7月28日发生在商洛局地性较强的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暴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商洛多普勒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4年7月28日发生在商洛局地性较强的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暴雨过程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为短波槽、副热带高压与热低压。低层850hPa副高西侧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中高层涡旋运动增强带动低层上升运动发展加强,为对流天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短波槽后西北干冷气流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形成不稳定层结,加之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加强,CAPE值及低层湿度显著增大,抬升凝结高度与自由对流高度降低,因此在较低的抬升条件下,触发了此次对流性天气。卫星云图和雷达图上表现为中尺度系统,生命期短,发生发展速度快。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强中心西北侧TBB梯度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 局地暴雨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井喜 陈见 +4 位作者 胡春娟 井宇 屠妮妮 王东海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和贵州 MCC 暴雨 综合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一次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井喜 李社宏 +3 位作者 屠妮妮 曹巧莲 万红卫 井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8,共16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合并造成的;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北风是MCC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气流呈顺时旋转的次级环流圈生成,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黄河下游范围更大、气流呈逆时针旋转的环流圈生成,对上游次级环流圈具有阻挡和稳定作用;伴随MCC云顶红外亮温TBB≤-62℃面积的减小,位于MCC上游的切变线上同时激发了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地面风场切变线、配合地面小高压舌的动向,以及地面中尺度低压的生成和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对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MCC 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井喜 井宇 +3 位作者 李明娟 王明学 杜继稳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9-357,共9页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C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的南下锋生、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气流沿锋面爬升,为MCC的生成提供了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天气尺度经向间接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M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能量场特征、风速风向垂直切变特征、总指数及云图弓状回波后部干侵入区的变化等,对MCC的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MCC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18
作者 井喜 屠妮妮 +5 位作者 曾鹏 李明娟 叶成志 杜小玲 井宇 李栋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 暴雨 涡度收支
下载PDF
秦岭北麓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楠 赵强 +1 位作者 井宇 张小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系统触发,冷锋系统结构特点包括:锋区前近地面水汽含量>18 g·kg^(-1),锋面上升运动处于下沉运动之上、自由对流高度以下,850 h Pa以下强冷平流造成该层浅薄逆温,锋前出现显著对流不稳定,均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强冷平流带来水平锋生,对流不稳定产生垂直锋生,总体强锋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达到20×10^(-10)K·s^(-1)·m^(-1)。秦岭的阻挡作用使得冷锋过境转为偏西风,并与强降水正反馈形成超低空强西风带。偏西风与迎面山体配合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并为降水区带来水汽输送,但超低空西风较强容易破坏雷暴单体的垂直结构,又使得降水不能长时间维持。风廓线雷达能够探测到冷锋系统的精细化垂直风场结构,反映了冷锋的垂直结构信息,并较其他气象要素更能提前预判系统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短时强降水 风廓线雷达 超低空急流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超级单体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楠 李萍云 +1 位作者 井宇 赵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2-751,共10页
2012年盛夏陕西绥德县出现短时强降水,4 h雨量超过100 mm。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在陕北东北部对流层中下层有一中α尺度气旋存在,且随高度向东北倾斜,垂直方向上形成次级环流,使强降水区的上升运... 2012年盛夏陕西绥德县出现短时强降水,4 h雨量超过100 mm。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在陕北东北部对流层中下层有一中α尺度气旋存在,且随高度向东北倾斜,垂直方向上形成次级环流,使强降水区的上升运动加剧。分析地面观测、卫星资料发现,西路冷空气引导干侵入加强层结不稳定性,东路冷空气楔形抬升作用,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同时,在东西两路干冷空气的夹击作用下,绥德县内形成中气旋,暖湿空气在当地得以聚集上升;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在东西路风场作用下合并后迅速增强。多普勒雷达资料显示,2个中γ尺度的超级单体回波在绥德先后发展形成列车效应;2个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特征各有不同,是回波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中气旋 干侵入 次级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