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光能利用效率 被引量:5
1
作者 仇宽彪 张志强 +4 位作者 康满春 查同刚 牛勇 蔡永茂 赵广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1-1581,共11页
光能利用效率(LUE)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沿河沙地的杨树(欧美107/108,Populus euramericana cv.)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LUE进行研究,从而确定... 光能利用效率(LUE)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沿河沙地的杨树(欧美107/108,Populus euramericana cv.)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LUE进行研究,从而确定LUE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并确定最大光能利用利用效率(LUEmax)。结果表明:LU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4月份生长季开始后LUE迅速升高,到7—8月达到最大,而后逐渐降低;在生长季不同阶段,LUE日动态的影响因子不同:4月份气温(Ta)、蒸散比(EF)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LUE日动态的主要因子,7、8月份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冠层导度(gc)是主要影响因子,5—6月与9—10月LUE日动态则与土壤水分(VWC)有较大关系;而LUE月动态则与月蒸散比(EFm)和月平均土壤温度(Tsm)有关。由于该人工林各月光能利用最适宜环境条件不同,各月LUEmax也各有差异,该生态系统年LUEmax为0.44 g C/MJ PAR,7、8月LUEmax最大,分别为0.66和0.69 g C/MJ PAR。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光能利用模型进行区域乃至全球初级生产力估算时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时间尺度确定LUEm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涡度相关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仇宽彪 成军锋 贾宝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109,共7页
为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该文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国家分省区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所划分的地区,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10 a间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 为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该文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国家分省区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所划分的地区,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10 a间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农田多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高于南方水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农田WUE最高,多年农田WUE均值高达2.0 g/kg,而东北平原及东南丘陵地区农田WUE多年均值则较低,平均在1.5 g/kg以下。中国中东部农田WUE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平原以及松嫩平原农田WUE增加趋势明显,最大年均增幅达0.02 g/(kg·a),而东南丘陵、江淮以及三江平原等地,农田WUE则呈减小趋势,最大年均降幅达-0.007 g/(kg·a)。整体上看,北方地区农田WUE的涨幅高于南方。考虑气候变化后,灌溉和施肥对中国中东部农田WUE的影响较小。气候变化则是影响中东部农田WUE的主要因素。在北方地区,对农田WUE变化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年降水量,而在南方地区,年均温的影响则更显著。相比于在中东部北方地区农田WUE年际变化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对农田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影响,在南方地区,农田WUE年际变化则主要受到年均温对农作物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农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中东部农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气候变化 作物 水分利用效率 农田 施肥 中东部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中国植被蒸散比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仇宽彪 贾宝全 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51-158,共8页
为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蒸散比(evaporative fraction,EF)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该文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地面涡度相关站点观测数据,通过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所围成的特征空间,估算且验证了了2003-2009年间中国植被... 为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蒸散比(evaporative fraction,EF)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该文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地面涡度相关站点观测数据,通过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所围成的特征空间,估算且验证了了2003-2009年间中国植被生态系统逐月EF,并对月均EF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植被生态系统月均EF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四季中,华南地区月均EF普遍高于中国其他地区。春季开始后,长江以南以及四川盆地月均EF开始升高,进入夏季后月均EF高值区向北扩张至华北、东北等地。中国植被生态系统月均EF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月均EF与太阳辐射月总量、月均温及月降水量均有显著关系(P<0.01);冬季,温度则成为植被月均EF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P<0.01);夏季,气候因素则与植被月均EF空间分布无显著关系(P>0.05)。中国植被生态系统月均EF的季节变化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北方、内陆地区月均EF季节变化对降水量更为敏感;而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月均EF则对温度和太阳辐射更为敏感。中国各典型植被中,农田月均EF对降水量、温度及太阳辐射的敏感度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多数森林植被EF的季节变化受到降水量的影响小于农田、草地和灌木(P<0.05);森林植被中,太阳辐射则较易影响阔叶植被月均EF的季节变化,而相较于针叶林,阔叶林月均EF对温度的敏感度较高(P<0.05)。该研究结果为中国地表水分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遥感 太阳辐射 蒸散比 季节变化 气候因素 中国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仇宽彪 成军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6-260,共5页
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利用MODIS的总初级生产力以及蒸散发数据产品,结合气象数据,对2002—2012年陕西省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中部平原区年均WUE较高,北部年均WUE较低;在各植被类型中,耕地... 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利用MODIS的总初级生产力以及蒸散发数据产品,结合气象数据,对2002—2012年陕西省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中部平原区年均WUE较高,北部年均WUE较低;在各植被类型中,耕地的年均WUE最高,达1.59g/(m2·mm),而灌草地年均WUE则较低。在不同年降水量及年均温区域,W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所差别:在年降水量低于627mm的地区,WUE随着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在年均温低于11℃的地区,WUE随着年均温的增加而增加。2002—2012年陕西省各植被类型WUE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WUE增加趋势不显著。不同的植被类型,其WUE与气候因子关系也不同,其中降水量对WUE产生显著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耕地和草地,而温度对WUE产生显著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水分利用效率 植被类型 陕西
下载PDF
唐山市植被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5
作者 仇宽彪 贾宝全 王旭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在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植被受到剧烈影响,但植被又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这使其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植被指数是指卫星探测数据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是反映植被的存在、数量、质量、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的指数。
关键词 NDVI 变化 土地利用 唐山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百万亩大造林工程降温效应及其价值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6-735,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以植被和水体为主导的冷岛效应是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有效、最持久、最经济手段,但过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以植被和水体为主导的冷岛效应是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有效、最持久、最经济手段,但过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少,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对于大范围人工林地的冷岛效应关注较少。北京市在2012—2014年间实施了"百万亩平原大造林"工程,累计形成10648个林地斑块,这为人工林地冷岛效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样本。利用2014年9月4日的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通过定量遥感手段反演了北京市平原区的地表亮温,并以造林地斑块的GIS数据为基础,对造林工程的降温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造林时间短,但由于采用了大苗造林措施、公司实施模式,这些造林地的平均降温幅度可达1.023℃,其冷岛效应的辐射范围可到达林地边缘外350m,其中0—100m距离范围内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达到了0.392℃。从降温效应的区域差异来看,延庆盆地造林地块的降温效果最显著,达到了3.519℃,6环以内造林地块的降温效果最小,只有0.111℃。通过不同年份造林地块的降温效应分析发现,造林地块的景观格局和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类型的规模对林地斑块的降温效果有显著影响。从全部林地斑块的大小看,其呈现了数量上以小斑块占优、面积上以中、小型斑块为主的数量特征,降温效果则呈现了斑块规模愈大降温效果愈显著的特点。初步的价值估算表明,平原区大造林工程的降温效益达到了4.8882×10~8元,其中林地本身的降温效应占到了53.73%,林地外围辐射降温的效益占到了46.38%。在今后的造林工程实践中,要注意造林地块大小的设计问题,应以超大斑块和巨斑块为主体,同时要注意将林地斑块的空间邻接距离保持在100—500m的范围内,以充分利用林地斑块冷岛效应空间上的辐射扩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工程 降温效应 LANDSAT-8 价值评估 平原区 北京市
下载PDF
鞍山市城区热岛效应变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1 位作者 仇宽彪 成军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27,共3页
以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市为研究样区,利用2001和2006年两个年度的TM卫星影像数据,利用相对亮温作为衡量指标,对其城市热岛状况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鞍山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与其城市建城区的轮廓相一致,主要... 以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市为研究样区,利用2001和2006年两个年度的TM卫星影像数据,利用相对亮温作为衡量指标,对其城市热岛状况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鞍山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与其城市建城区的轮廓相一致,主要集中在灵山工业区、鞍钢集团、铁东区、立山区南部,其中西部区的热岛强度明显要高于东部区,极强热岛仅出现在鞍钢集团内部。不同年度的热岛变化表明,热岛面积在增加,5a净增7421.33hm2;但热岛强度却在减弱,其中极强和强热岛面积在减少,而中等热岛和弱热岛面积在增加。另外,整个研究区域内绿岛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5a面积减少达1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山市 城市热岛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相对亮温
下载PDF
伊金霍洛旗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贾宝全 马玉峰 仇宽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1-487,共7页
植被状况是评价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植被盖度是最为重要的植被表征。本文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基于植被指数,反演了这一地区1989年9月11日、1998年8月19日、1999年8... 植被状况是评价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植被盖度是最为重要的植被表征。本文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基于植被指数,反演了这一地区1989年9月11日、1998年8月19日、1999年8月13日、2002年8月6日、2004年7月2日的植被盖度变化情况。通过分级比较发现,1989-1998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1998-1999年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1999-2002年植被覆盖度又明显增加,而2002-2004年植被覆盖度又有所减少。这种起伏变化表明:导致研究地区荒漠化发生和扩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未根本消除,在局部地区荒漠化仍有恶化趋势。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气候因素、土地利用政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伊金霍洛旗
下载PDF
武汉市生态用地发展潜力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仇宽彪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13,共4页
根据国家与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土地利用图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基础,利用GIS对武汉市的生态用地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可用土地规模为51 028.75~113 537.77 hm2,如能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则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仅此就可以增加6.... 根据国家与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土地利用图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基础,利用GIS对武汉市的生态用地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可用土地规模为51 028.75~113 537.77 hm2,如能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则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仅此就可以增加6.01%~13.37%。其中未利用土地如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4.1%,其他的水岸、道路、坡耕地等的绿化潜力为1.91%~9.27%。目前的林业生态建设应该首先以挖掘未利用土地的绿化潜力为主,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用地向林业生态用途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潜力分析 武汉 GIS
下载PDF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振 贾宝全 +1 位作者 成军峰 仇宽彪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3,76,共6页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洛阳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昌市可持续发展
11
作者 杨振 贾宝全 +1 位作者 仇宽彪 成军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6,共4页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西昌市
下载PDF
城市森林林木斑块特征与降温效应的关系——以北京市城区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婷 李彤 +2 位作者 仇宽彪 姜莎莎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2,共11页
【目的】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是城市生态用地空间不断被挤压,可用于增加绿地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和群落结构配置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在更精细的影像分辨率尺度上探究林木斑块... 【目的】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是城市生态用地空间不断被挤压,可用于增加绿地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和群落结构配置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在更精细的影像分辨率尺度上探究林木斑块的斑块水平特征、景观配置特征以及群落组成特征对斑块降温效应的影响,以期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六环外1 km以内的城区为研究区,利用2013年9月Landsat-8 TIRS遥感影像的第10波段反演地表亮温,利用2013年8—9月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遥感影像提取城市森林斑块信息,基于城市森林斑块地表亮温与城区整体地表亮温的温差量化研究区域内城市森林的降温效应。然后,选取斑块面积、周长、周长面积比和形状指数4个斑块水平的景观指数,以及树冠覆盖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和聚集度4个景观水平的指标,探究城市森林斑块个体特征与空间配置对其降温效应的影响。同时还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398个林木斑块,进行城市森林结构抽样调查,分析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降温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北京城区地表亮温平均值为29.86℃,不透水地表区域的地表亮温平均值为30.64℃,树冠覆盖面积超过1000 m2的林木斑块地表亮温平均值为28.68℃,比城区低1.18℃,比不透水地表低1.98℃。在斑块水平的4个指数中,斑块面积和周长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最低值显著负相关(R2值分别为0.43和0.33),斑块周长面积比以及形状指数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的相关性较弱,且分别为正相关(R2=0.25)和负相关(R2=0.10)。在景观水平的4个指数中,作用最强的为树冠覆盖度(R2=0.312),其次为平均斑块面积(R2=0.309),二者与林木斑块的降温效应均为正相关;斑块密度与降温效应呈非线性关系,一开始地表亮温最低值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斑块密度的对数值达到-4.85时,地表亮温最低值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开始下降;聚集度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R2=0.15);群落结构指标与林木斑块内部地表亮温相关性整体较弱,树高与乔木株数占比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负相关(P<0.05),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正相关(P<0.05)。【结论】在北京,面积超过1000 m2的林木斑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树冠覆盖度和斑块面积是影响林木斑块降温效应强弱的核心因素,未来城市森林建设除直接规划大尺度城市森林外,还可优先在紧靠现有绿地区域的潜在绿地区种植树木,以此来增加现有林木斑块面积,同时建议优先选择生物量较大的植物,合理进行树种配置,全力提高城市绿地降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斑块 降温能力 城市森林 热岛效应 北京
下载PDF
吴中区湿地资源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务闯 余杏生 +2 位作者 仇宽彪 陆华兵 叶国平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2年第2期22-25,共4页
调查了吴中区面积在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结果表明:吴中区共有湿地113个斑块,面积180459.69hm2,占吴中行政区划面积的82.95%。湿地水生植物95种,隶属37科60属;鱼类100多种,隶... 调查了吴中区面积在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结果表明:吴中区共有湿地113个斑块,面积180459.69hm2,占吴中行政区划面积的82.95%。湿地水生植物95种,隶属37科60属;鱼类100多种,隶属12目23科;留居、旅经或在该地进行繁殖的鸟类至少170种,隶属16目;两栖动物9种,隶属3科7属;爬行动物24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立法、开展湿地生态补偿、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定位站和退垦还湖、退渔还湿工程对吴中区湿地进行全面保护,以期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区 湿地 调查 保护
下载PDF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黑龙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14
作者 裴文明 葛峰 +7 位作者 张慧 韩晓盈 苏丹 仇宽彪 杨悦 仇洁 张琨 唐夫凯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基于光学利用率模型,利用生物量、高程、气候等评价因子,估算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了黑龙江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对2000—2020年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估与分级,并结合... 基于光学利用率模型,利用生物量、高程、气候等评价因子,估算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了黑龙江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对2000—2020年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估与分级,并结合关键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分析了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植被生长态势呈向好趋势,NPP近20年增加了约20%,物种栖息环境质量改善.(2)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稳步提升,近5年提升幅度尤为明显.2000年以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极重要区增加约15%,其中近5年贡献了约5%.(3)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增加的趋势,极重要、重要区占比为33.5%,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伊春市及佳木斯市、鹤岗市西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同时,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存在差异,林地、耕地和草地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主要贡献地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净初级生产力 格局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苏南低质低效杉木林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杰 张波 +3 位作者 李海东 张金池 仇宽彪 黄夏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7-160,共4页
以苏南山丘区铜山林场低质低效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过程、形成原因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综合等级判别函数,将低质低效杉木林分划分为3个等级:第Ⅰ类为生长较好的正常林分,第Ⅲ类为极低质低效型林分,第Ⅱ类介于上述两者之... 以苏南山丘区铜山林场低质低效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过程、形成原因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综合等级判别函数,将低质低效杉木林分划分为3个等级:第Ⅰ类为生长较好的正常林分,第Ⅲ类为极低质低效型林分,第Ⅱ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低质杉木林以低质型、生长潜力型和综合低质低效型为主。在分析质效因子各等级林分生长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杉木低质低效林的技术参数标准,在Arcview支持下使低质低效林的分类结果可视化,时空特征清晰可见,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的空间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低效林 杉木 分类与评价 GIS
下载PDF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 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仇宽彪 张玉刚 王同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OD13 NDVI数据产品以及流域片内气象站点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亚区及重要地理位置3个尺度,分析流域片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太湖流域... 为研究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OD13 NDVI数据产品以及流域片内气象站点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亚区及重要地理位置3个尺度,分析流域片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太湖流域片年NDVI整体无显著变化趋势(P=0.13);但太湖亚区年均减少0.004,而东南诸河亚区则年均增加0.002。从地貌类型看,2个亚区平原、台地和丘陵年NDVI均有减小趋势,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年NDVI有增加趋势;从距河流远近来看,2个亚区年NDVI变化趋势均随着到河流距离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在东南诸河亚区更为明显。研究期内,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较弱,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内的政策因素以及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城市扩张等则是影响太湖流域片年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基于降温效应的长三角核心城市城区绿地节能减碳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仇宽彪 杜涵蓓 +2 位作者 张龙江 张卫东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82-1289,共8页
基于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这一重要的生态功能,结合遥感影像,采用缓冲区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核心城市的城区绿地的节能减碳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绿地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城区绿... 基于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这一重要的生态功能,结合遥感影像,采用缓冲区分析及统计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核心城市的城区绿地的节能减碳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绿地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城区绿地斑块的平均地表温度(LST)较城区平均低2.18 K,降温幅度在2.9~8.3 K之间,绿地斑块的降温距离则在270~450 m之间。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27个核心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为267656.12 t·d^(-1),每个城市绿地平均节能减碳量约9913.19 t·d^(-1)。各大城市中,上海市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最大,达47374.83 t·d^(-1),其余依次为温州、宁波、南京、杭州、台州、苏州、无锡和合肥,宣城、绍兴、嘉兴、池州、马鞍山和安庆等市城市绿地节能减碳量均在2000 t·d^(-1)以下。此外,随着到绿地距离增加,城区绿地节能减碳量从0~90 m范围内的3562.54 t·d^(-1)逐渐减少到>180~270 m范围内的54.20 t·d^(-1)。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温效应 节能减碳 城市绿地 长三角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的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动态特征
19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1 位作者 成军锋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时空动态 北京
下载PDF
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淮南采煤沉陷水域水环境综合预警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裴文明 张慧 +4 位作者 鞠昌华 姚素平 任永乐 马孟枭 仇宽彪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长期的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沉陷水域,受周围人类活动的影响,沉陷水域水环境污染风险逐渐增大。以淮南潘集采煤沉陷水域为研究对象,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选取与沉陷水域水环境关系密切的水质评价指...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长期的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沉陷水域,受周围人类活动的影响,沉陷水域水环境污染风险逐渐增大。以淮南潘集采煤沉陷水域为研究对象,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选取与沉陷水域水环境关系密切的水质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时间段沉陷水域的水环境状况,通过图层叠加融合定量反映沉陷水域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潜在水环境风险的发生时间和区域。研究结果显示,沉陷水域水质不容乐观,存在水质恶化的风险。从5月到11月,随着时间的变化,沉陷水域都呈现出中警以上的警情,在不同月份沉陷水域出现的警情区域也有所不同,其中沉陷水域的西部和中部警情出现的概率较大。在今后的水环境管理中需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避免水环境污染风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费希纳定律 沉陷水域 水质评价 综合预警 淮南潘集矿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