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仿真计算 被引量:2
1
作者 龚丹丹 张勇 +4 位作者 周红丽 钱汉麟 马爱顺 任嗣利 李明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以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为对象,基于质量守恒、化学平衡、元素分配约束和指标约束等原理,构建钨矿配矿、磨矿、碱分解、脱磷、离子交换、除钼和蒸发结晶的热力学模型,进而根据各工序物料的迁移传递关系,应用MetCal软件平台... 以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为对象,基于质量守恒、化学平衡、元素分配约束和指标约束等原理,构建钨矿配矿、磨矿、碱分解、脱磷、离子交换、除钼和蒸发结晶的热力学模型,进而根据各工序物料的迁移传递关系,应用MetCal软件平台,开发钨矿碱分解工艺制备仲钨酸铵全流程仿真计算系统,并采用典型工况下的实际值对模型计算的可靠性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碱分解浓料中WO_(3)和P质量分数计算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755%和-12.195%,钨渣中WO3、P、Fe、Mn和Ca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026%、-5.439%、-14.819%、-14.971%和11.826%;脱磷后液中WO3和P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513%和-7.692%,脱磷渣中WO_(3)、P和Ca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834%、3.337%和7.113%;除钼后液中WO3和Mo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27%和-9.375%,除钼渣中WO_(3)、Mo、S和Cu质量分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547%、-8.827%、8.686%和9.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冶炼 碱分解 全流程 仿真计算 离子交换
下载PDF
芳香性聚氨基酸破乳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2
作者 王环江 杨启亮 +4 位作者 张雨晨 吴珠玉 吕昱 周国永 任嗣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281,共9页
以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为疏水单体、脂肪族氨基酸天冬氨酸为亲水单体,通过氨基酸N-羧基环内酸酐(NCA)单体的开环聚合(ROP),制备了一系列强极性、高芳香度的聚氨基酸类高分子破乳剂聚苯丙氨酸-聚天冬氨酸苄酯(PPA-b-PBAA),并对产物进行... 以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为疏水单体、脂肪族氨基酸天冬氨酸为亲水单体,通过氨基酸N-羧基环内酸酐(NCA)单体的开环聚合(ROP),制备了一系列强极性、高芳香度的聚氨基酸类高分子破乳剂聚苯丙氨酸-聚天冬氨酸苄酯(PPA-b-PBAA),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采用瓶试法评价了PPA-b-PBAA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PPA-b-PBAA具有优秀的低温破乳效率,室温下2 min内能高效分离pH=6.0~11.0、含油量1.0%~10.0%(质量分数)的稀释沥青乳状液。其中,PPA-b-PBAA对1.0%(质量分数)的含油乳化废水的最佳脱水效率达到了99.98%,相应脱出水中残余油含量低至8.50 mg/L。破乳机理研究表明,PPA-b-PBAA加入油水乳状液后能快速迁移到达油水界面,通过与形成油水界面膜的沥青质、胶质相互作用,促使分散油滴絮凝聚并,实现油水分离。量子化学计算和弱相互作用分析表明,破乳剂PPA-b-PBAA分子与形成油水界面膜的主要成分沥青质之间产生的强相互作用有利于加速油水界面膜破裂和分散油滴聚并,是助推PPA-b-PBAA低温高效快速破乳脱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聚氨基酸 芳香性高分子 破乳剂 破乳机理
下载PDF
气泡-颗粒间相互作用行为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舒钧 刘清侠 任嗣利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气泡-颗粒间相互作用行为是浮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气泡-颗粒相互作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气泡尺寸、接近速度、表面活性剂类型、矿物润湿性、润湿膜的稳定性和诱导时间等。本文综述了浮选中气泡-颗粒间三种典型的相互作用力及现代测... 气泡-颗粒间相互作用行为是浮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气泡-颗粒相互作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气泡尺寸、接近速度、表面活性剂类型、矿物润湿性、润湿膜的稳定性和诱导时间等。本文综述了浮选中气泡-颗粒间三种典型的相互作用力及现代测量技术与应用,介绍了几种传统的和新型的测力技术及作用行为可视化手段,及其在矿物浮选中的应用。气泡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和疏水力,这些力决定着矿物颗粒能否顺利黏附于气泡表面。亲水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由经典的DLVO理论描述,疏水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由扩展的DLVO理论解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力仪(SFA)和诱导时间仪已被广泛用于测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及诱导时间,为气泡与颗粒的黏附提供重要数据信息。集成薄膜排水装置(ITFDA)可看作诱导时间仪与AFM的结合体,动态相互作用力仪(DIFA)由诱导时间仪与改进的表面力仪组合形成。如今,集成薄膜力仪(ITLFFA)能在液体中测量气泡和颗粒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力、变形及时空薄膜厚度,实现在较高接近速度下模拟动态排水过程,这种表征更符合实际的浮选过程。气泡-颗粒的相互作用行为的研究从过去的静态已逐渐转变为更符合实际的动态研究,在复杂液体环境中测试气泡与颗粒相互作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矿物浮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力 表面力仪 原子力显微镜 诱导时间仪 集成薄膜力仪
下载PDF
新型多结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光解水制氢中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蔡良骏 严潇枭 +1 位作者 任嗣利 刘洪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70,共8页
目的在纳米光催化制氢反应中,传统单p-n结催化剂受限于禁带宽度,仅能吸收太阳光谱特定区域的光子,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不高。为提高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研究制备了一种高活性的光解纯水催化剂。方法受多结太阳能电池的启发,采用简... 目的在纳米光催化制氢反应中,传统单p-n结催化剂受限于禁带宽度,仅能吸收太阳光谱特定区域的光子,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不高。为提高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研究制备了一种高活性的光解纯水催化剂。方法受多结太阳能电池的启发,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将禁带宽度不同的半导体材料p-n结按照禁带宽度由低向高的叠加连接,制得一种新型多结纳米光催化剂,并用XRD、XPS、TEM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多结纳米光催化剂进行光解纯水制氢反应3 h后,产氢量为15.53μmol,是传统单p-n结催化剂的93倍。结论该结果为合成更稳定的多结纳米光催化剂,实现高效的太阳能转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双p-n结 隧穿结 光解纯水 制氢
下载PDF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任嗣利 杨生荣 +1 位作者 张俊彦 张绪寿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综述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摩擦学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成果 ,着重介绍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与其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自级装单分子膜 超薄膜 摩擦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长链羧酸单分子层膜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任嗣利 杨生荣 +2 位作者 王博 赵亚溥 刘维民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50,共5页
首次在涂敷PEI的玻璃表面上制备了癸酸及全氟癸酸的单分子层膜,研究了成膜机理及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脱水剂DCCD促进了癸酸或全氟癸酸与PEI酰胺化的反应,导致两种羧酸在PEI表面产生了靠化学键(酰胺键)连接的稳定的单... 首次在涂敷PEI的玻璃表面上制备了癸酸及全氟癸酸的单分子层膜,研究了成膜机理及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脱水剂DCCD促进了癸酸或全氟癸酸与PEI酰胺化的反应,导致两种羧酸在PEI表面产生了靠化学键(酰胺键)连接的稳定的单分子层膜,摩擦、磨损实验表明,单分子层有机膜的摩擦特性受膜的组成、表面能及有序性和堆积密度的重要影响.表面能越低,有序性和堆积密度越高,摩擦系数越低,与碳氢化合物相比,碳氟化合物形成的有序膜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抗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羧酸 单分子层膜 制备 性能 摩擦特性 脂肪酸 聚乙烯亚胺 成膜机理 结构
下载PDF
聚乙酰亚胺涂敷单晶硅表面上全氟癸酸单层膜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嗣利 杨生荣 薛群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Ultra-thin film of perfluorodecanoic acid expected to be excellent lubricant for micro-machines was prepared successfully 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ubstrate.The film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 Ultra-thin film of perfluorodecanoic acid expected to be excellent lubricant for micro-machines was prepared successfully 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ubstrate.The film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contact-angle meter.The chemical reaction involv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ultra-thin film was discussed as well.After being immersed in a dilute aqueous solution of polyethyleneimine (PEI) for 15 minutes and rinsed with distilled water,the silicon substrate was coated with a thin film of PEI,which was then put into a dilute solution (1× 10- 3 mol· L- 1) of perfluorodecanoic acid in hexadecane.Subsequently the steady perfluorodecanoic acid ultra-thin film was developed on PEI coat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covalent amide bond between carboxylic group and the primary or secondary amine groups of PEI.This process was accompanied by the contact angle changes of water droplet on the Si surface (see Table 1).Moreover,the reaction between perfluorodecanoic acid and PEI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DCCD).The contact angle on the ultra-thin film of perfluorodecanoic acid is only 66.3° in the absence of DCCD in the reacting solution; it rises to 89.4° in the presence of DCCD.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eaction between perfluorodecanoic acid and PEI was accelerated by DCCD,and the quality of perfluorodecanoic acid ultra-thin film thus improved.XPS analysis of the ultra-thin film indicates that the derivatization of PEI with perfluorodecanoic acid was accompanied by several changes.First,a large and highly symmetrical F 1s peak appeared at 688.3 eV (C- F* ).Secondly,a new peak of N 1s appeared at 400.7 eV (chemical shift 1.4 eV),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N atom attached to the carbonyl group (O=C- N* ).Thirdly,three new peaks of C 1s appeared at 286.1 eV (chemical shift 1.5 eV),288.1 eV (chemical shift 3.5 eV),and 291.0 eV (chemical shift 5.4 eV),respectively.These C 1s peak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C atom attached to the O=C- N group (O=C- N- C* ),the carboxyl C atom (O=C*- N),and the C atom in- CF3 group (C*- F),respectively.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erfluorodecanoic acid has been chemically adsorbed onto the surface of PEI and perfluorodecanoic acid ultra-thin film prepared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单分子膜 XPS 接触角测量 全氟癸酸 聚乙烯亚胺 有机超薄膜
下载PDF
C_(60)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摩擦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任嗣利 赵亚溥 +2 位作者 杨生荣 孟永宏 王占会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7-510,共4页
利用胺基与C60 分子的加成反应 ,在 3 胺基丙基 三乙氧基硅烷 (APS)的自组装单分子膜 (SAMs)表面上成功的制备了与基底化学键结合的C60 SAMs。其表面水接触角约为 76° ,膜厚约为 1.15nm ,AFM形貌像显示其表面光滑、均匀 ,基本不... 利用胺基与C60 分子的加成反应 ,在 3 胺基丙基 三乙氧基硅烷 (APS)的自组装单分子膜 (SAMs)表面上成功的制备了与基底化学键结合的C60 SAMs。其表面水接触角约为 76° ,膜厚约为 1.15nm ,AFM形貌像显示其表面光滑、均匀 ,基本不含缺陷。摩擦学结果表明 ,APS自组装单分子膜由于其分子链短 ,膜的有序性差 ,表面颗粒聚集物及“针孔”等缺陷多 ,而不具有润滑作用。当在其上形成C60 单分子层膜后 ,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摩擦系数约为 0 .0 9~ 0 .13,在给定实验条件下抗磨损寿命大于 10 0 0 0次 ,有望作为微型机械的边界润滑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 自组装单分子膜 磨擦特性 润滑 磨擦
下载PDF
七氟丁酸酐有序超薄膜的制备与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嗣利 杨生荣 +2 位作者 王金清 齐尚奎 赵亚溥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94-1897,共4页
在涂敷有聚合物PEI涂层的单晶硅表面上制备了HFBA单层分子膜,接触角测量及XPS结果表明,HFBA在PEI表面产生了化学吸附发生了化学键合(酰胺键),形成了低表面能的HFBA单分子层膜.这一吸附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可能表现为Langmuir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关键词 有机超薄膜 七氟丁酸酐 聚乙烯亚胺 微电子机械系统 制备 结构 自组装单分子层膜 单晶硅
下载PDF
水基提取技术用于油砂分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任嗣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06-2412,共7页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分离技术的研究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油砂分离技术——水基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影响油砂分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阐述了油砂结构、特性与水基提取分离的重...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分离技术的研究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油砂分离技术——水基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影响油砂分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阐述了油砂结构、特性与水基提取分离的重要关系及分离条件对沥青回收率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探讨了原子力显微镜用于油砂水基分离过程中相关微观机理研究的重要应用,最后对水基提取技术用于油砂工业生产的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水基提取 沥青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 被引量:69
11
作者 杨生荣 任嗣利 +1 位作者 张俊彦 张绪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70-476,共7页
综述了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近年来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了自组装单分子膜体系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 。
关键词 自组装单分子膜 脂肪酸 有机硅烷 烷基硫醇 结构 成膜机理
下载PDF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及其化学破乳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娟 赵亚溥 +1 位作者 胡斌 任嗣利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1-897,共7页
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是重油生产和加工过程的重要环节,破乳剂的研发一直是油田化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化学破乳剂研发的现状与趋势,阐述了重油中以沥青质为主的天然乳化剂的结构特点,深入分析了沥青质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 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是重油生产和加工过程的重要环节,破乳剂的研发一直是油田化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化学破乳剂研发的现状与趋势,阐述了重油中以沥青质为主的天然乳化剂的结构特点,深入分析了沥青质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揭示了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性机理。进一步论述了具有普适性强、无毒、可生物降解且价格低廉的天然高分子破乳剂的破乳作用及其最新研究结果。重点介绍了微吸液管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在油水乳状液破乳过程中对相关微观机理研究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沥青 破乳 微吸液管技术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下载PDF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普通化学》课程的对分教学设计
13
作者 龚丹丹 任嗣利 +2 位作者 董伟 罗武辉 于明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12期13-16,共4页
生成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推崇的新教学理念之一,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现有的教学活动中,部分生成性教学出现固化、泛化和偏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此,文章引入对分新型教学模式,以生成性教... 生成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推崇的新教学理念之一,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现有的教学活动中,部分生成性教学出现固化、泛化和偏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此,文章引入对分新型教学模式,以生成性教学理念为导向,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旨在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优化课程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生成性教学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 课程改革 普通化学
下载PDF
全氟聚醚润滑剂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金清 任嗣利 杨生荣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共4页
本文综述了全氟聚醚(PFPE)润滑油和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摩擦学特性,同时还对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全氟聚醚 六氟丙烯 四氟乙烯 摩擦学特性 润滑剂
下载PDF
油砂细微粒组分的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贵贤 朱天虹 +4 位作者 丁明山 杨红强 王艳红 胡斌 任嗣利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2,8-9,共5页
以内蒙古扎赉特旗和新疆黑油山油砂为研究对象,用溶剂洗涤法获得油砂中的砂样,然后分离出粒径小于50μm的微粒组分,分别用油水法、渗透法和压片法对各种微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微粒组分均显示疏水性,而相比扎赉特旗... 以内蒙古扎赉特旗和新疆黑油山油砂为研究对象,用溶剂洗涤法获得油砂中的砂样,然后分离出粒径小于50μm的微粒组分,分别用油水法、渗透法和压片法对各种微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微粒组分均显示疏水性,而相比扎赉特旗油砂微粒组分,黑油山油砂微粒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当微粒样品经过高温灼烧后,表面疏水性变为强亲水性,这是由微粒表面有机物质被燃烧所致.XPS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微粒表面的润湿性能是由微粒表面有机物质的吸附量所决定的.通常油润性油砂(微粒组分为疏水性)不能用水基提取法进行分离提取,而实验所研究的2种油砂属于油润性油砂,由于均从地表几米深处采取,经历长期风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微粒 表面润湿性 水基提取技术
下载PDF
印尼油砂性质分析及水基分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雒和明 杨小平 +3 位作者 丁明山 贾卫红 张燕 任嗣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1,9-10,共5页
对印尼油砂的基本性质如油砂的组分、砂粒的粒径分布、砂粒的润湿性及沥青的四组分进行分析,测试了沥青、黏土在不同p H值下的Zeta电位,考察了二价金属离子Ca2+对沥青、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同时对印尼油砂进行水基提取分离。分析结果表... 对印尼油砂的基本性质如油砂的组分、砂粒的粒径分布、砂粒的润湿性及沥青的四组分进行分析,测试了沥青、黏土在不同p H值下的Zeta电位,考察了二价金属离子Ca2+对沥青、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同时对印尼油砂进行水基提取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印尼油砂含油率高达24.9%,砂粒粒径较小,砂粒表面为油润性,沥青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Zeta电位测试表明,Ca2+的存在使沥青与黏土表面电位均变正,不利于油砂的分离。水基提取结果显示,印尼油砂的提取率为46.0%,泡沫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沥青收率,应探索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对油砂进行预处理从而改变砂粒的润湿性或直接采用溶剂法开采印尼油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油砂 水基提取 润湿性 沥青四组分 ZETA电位
下载PDF
水辅助溶剂法提取油砂中的沥青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红强 丁明山 +1 位作者 胡斌 任嗣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95-2500,2516,共7页
开发了一种水辅助溶剂法从油砂中提取沥青的技术。该方法通过在油砂固相与有机溶剂间介入水层提取油砂中的沥青。以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剂砂质量比、提取时间、甲苯在复合溶剂中的含量及溶剂的种类与性质对沥... 开发了一种水辅助溶剂法从油砂中提取沥青的技术。该方法通过在油砂固相与有机溶剂间介入水层提取油砂中的沥青。以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剂砂质量比、提取时间、甲苯在复合溶剂中的含量及溶剂的种类与性质对沥青回收率高低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剂砂质量比1∶1,提取时间25min。沥青回收率与提取溶剂的性质紧密相关,水层介入有效降低了固体微粒组分在有机相中的含量,且便于后续的有机相与泥砂相的分离。通过对各种溶剂提取的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发现各种溶剂对沥青提取能力的差异性源于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本文相关研究结果对溶剂法提取油砂中沥青技术及溶剂种类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溶剂萃取 回收率 溶解性 传质
下载PDF
生成性教学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探讨——以《矿产资源微生物技术》课程为例
18
作者 龚丹丹 任嗣利 +2 位作者 刘娟 罗武辉 于明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11期64-67,共4页
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深受教育者们的青睐。然而,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限,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亦不强。对此,文章以生成性教学为导向,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对《矿产资源微生物技术》课程开展混合... 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深受教育者们的青睐。然而,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限,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亦不强。对此,文章以生成性教学为导向,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对《矿产资源微生物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资源与对分课堂的优势,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探讨了生成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深度学习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沥青在固体表面上的脱附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艳红 丁明山 任嗣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12,12,共6页
以玻璃作为基底,通过控制玻璃表面的润湿性,考察水溶液中沥青涂层在其表面上的脱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固体表面疏水性的增强,沥青脱附率大大降低,甚至不发生脱附.沥青涂层在固体表面上的脱附并不是层状脱落,而是从某些区域开始,收缩变薄... 以玻璃作为基底,通过控制玻璃表面的润湿性,考察水溶液中沥青涂层在其表面上的脱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固体表面疏水性的增强,沥青脱附率大大降低,甚至不发生脱附.沥青涂层在固体表面上的脱附并不是层状脱落,而是从某些区域开始,收缩变薄,直至局部基底裸露,在这个过程中气泡在沥青涂层表面的附着对沥青的脱附起到辅助作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沥青与玻璃间的作用力表明,固体表面疏水性的增强导致沥青和固体之间产生强的吸引力和高黏着,因而沥青难以在其上脱附.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油砂的水基分离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评估一种油砂矿能否应用水基提取技术进行分离提取时,应该关注油砂中沙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沥青 脱附 表面湿润性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天然表面活性剂和Ca^(2+)对沥青/二氧化硅表面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燕 丁明山 +1 位作者 刘娟 任嗣利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27,共6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胶体探针技术测试了不同溶液环境中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相互作用。酸性水溶液环境中,二氧化硅表面在吸附阳离子类天然表面活性剂后疏水性增强,与沥青间的长程作用力为较弱的排斥力,而黏着力较大。溶液中存在Ca2...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胶体探针技术测试了不同溶液环境中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相互作用。酸性水溶液环境中,二氧化硅表面在吸附阳离子类天然表面活性剂后疏水性增强,与沥青间的长程作用力为较弱的排斥力,而黏着力较大。溶液中存在Ca2+时,它会优先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压缩其表面的双电层,因此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长程排斥力和黏着力均减小。在强碱性环境中,Ca2+形成一级水解物CaOH+,它在二氧化硅表面吸附后,不仅压缩了双电层,且使其电负性减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CaOH+外层,增强了二氧化硅表面的疏水性,因此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的长程作用力由排斥力转变为吸引力,黏着力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沥青液滴和二氧化硅颗粒的Zeta电位值能合理地解释所得的力曲线。定量地描述了沥青和二氧化硅表面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对天然表面活性剂及Ca2+在油砂水基分离过程的作用进行了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天然表面活性剂 CA2+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