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被引量:61
1
作者 何凡能 葛全胜 +1 位作者 戴君虎 林珊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40,共11页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重新校订了1949年和1700年前人的估算数据,回溯估算了1750~1900年中国各省区每50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分析1700~1998年近300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300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森林覆被率减少9.2个百分点,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以1960s为界,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260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覆被率下降约17个百分点;1960s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近40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覆被率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消长,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在1700~1949年的锐减期中,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达50个百分点,吉林达36个百分点,川渝地区达42个百分点,云南达35个百分点;在1949~1998年的恢复期中,西部各省区森林覆被率增加均小于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均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个百分点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变迁 清代 民国时期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 被引量:33
2
作者 何凡能 葛全胜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9-716,共8页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 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 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区域差异,并与1999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清代 城镇用地 面积估算 区域差异 比较研究 可行性 资料处理 转换方法
下载PDF
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凡能 田砚宇 葛全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7-697,共11页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 ,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 ,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 ,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 ,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 ,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 ,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 ,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 ,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五个阶段 :即明末清初的抛荒期、顺治十年至乾隆六年的复垦期。乾隆六年至咸丰末年的拓垦期、同治元年至光绪六年的新抛荒期和光绪六年至清末的新复垦期 ,大致在雍、乾之际宜农土地即已复垦完毕 ,耕地面积可达或接近原额水平 ,道、咸年间出现耕地数的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 ,认为关中地区清前期的复垦是以平原、原为主 ,中期拓垦则以山地、丘陵为主 ,晚期复垦与康、雍复垦相比 ,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类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土地垦殖 时空特征 关中地区
下载PDF
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凡能 戴君虎 葛全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8-888,共11页
垦荒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清代,这种关系尤为密切。因而详尽分析与合理把握有清一代垦殖政策的内涵与取向,是深入了解清代垦荒态势及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康雍乾三朝垦殖政策... 垦荒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清代,这种关系尤为密切。因而详尽分析与合理把握有清一代垦殖政策的内涵与取向,是深入了解清代垦荒态势及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康雍乾三朝垦殖政策及措施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我国清前期土地垦辟的历史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康熙朝是以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雍正朝是处于从恢复农业生产向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方向转化的过渡期,而乾隆朝则是以解决“穷民资生”问题为目的;它们反映在垦荒上,即表现为:康熙朝以恢复性垦殖为特征,雍正朝以恢复性垦殖向拓展性垦殖过渡为特征,乾隆朝则是以拓展性垦殖为特征。同时,它们在地域空间及垦殖强度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政策 垦荒 康雍乾时期
下载PDF
海河流域河流季节化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何凡能 王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本文在分析海河流域河流季节化趋势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河流断流给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研究认为 :河流季节化与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河流季节化因地下水超采的日趋严... 本文在分析海河流域河流季节化趋势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河流断流给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研究认为 :河流季节化与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河流季节化因地下水超采的日趋严重而愈演愈烈 ;反过来 ,愈演愈烈的河流季节化又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补给条件及运动流场等方面 ,同时也给下游平原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河流功能衰退、湿地生态退化和水质恶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季节化 地下水 生态环境 海河流域 地面沉降 自然环境 水质恶化
下载PDF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74
6
作者 郑度 葛全胜 +3 位作者 张雪芹 何凡能 吴绍洪 杨勤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工作 回顾 展望 中国 区划方案 区划研究 若干问题 20世纪 系统研究 历史背景 主要特点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经济区划 自然区划 陆地系统 科学问题 国内外 方法论 发展期 制度化
下载PDF
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96
7
作者 刘燕华 葛全胜 +1 位作者 何凡能 程邦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75-682,共8页
在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形势和我国面临的CO2减排压力后,综合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内外科技研发进展,提出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CO2减排压力的八条途径。其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能减排、增大陆海碳汇、重视产能转移等国... 在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形势和我国面临的CO2减排压力后,综合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内外科技研发进展,提出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CO2减排压力的八条途径。其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能减排、增大陆海碳汇、重视产能转移等国内途径,在实现现有国家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可在2005-2020年累计减排507.3亿吨CO2,以实际贡献回应国际压力;同时,通过参与科学讨论、增大排放份额等国际途径,以减轻国际压力,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回旋空间。从根本上看,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还要走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能源结构 产能转移 碳汇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50
8
作者 葛全胜 何凡能 +2 位作者 郑景云 满志敏 方修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本文在回顾中国历史与近 5 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 ,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 ,分析历史上... 本文在回顾中国历史与近 5 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 ,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 ,分析历史上人地交互作用的时空特征为核心 ,以探寻当今地理学历史渊源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 ,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 ,以编制5 0 0 0年来华夏故土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的发展新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历史地理学 思考
下载PDF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9
作者 葛全胜 戴君虎 +3 位作者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赵赟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5-832,共8页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资源 数量变化 驱动因素 耕地面积 时空变化 过去300年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 被引量:49
10
作者 林珊珊 郑景云 何凡能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92,共10页
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气候与生态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子,量化了海拔高度、坡度、人口分布等自然及人文要素... 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气候与生态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子,量化了海拔高度、坡度、人口分布等自然及人文要素与耕地分布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将我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的方法与算法模型,计算各网格(分辨率为60km×60km)耕地面积占整个农区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及各网格的耕地面积与垦殖率;同时利用基于《嘉庆重修一统志》重建的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资料,采用上述方法与算法建立了研究区内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60km×60km空间尺度的耕地数据集,并绘制了分布图。重建结果与册载府级田亩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方法与算法可以有效地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量化为具有统一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区 历史时期 耕地数据 网格化方法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理学与“集成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葛全胜 何凡能 郑景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2-26,共5页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学 集成 历史地理学家 科学研究 环境变化 人类历史 中国现代 分支学科
下载PDF
我国淡水湖泊资源开发探讨——以东平湖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文盘 何凡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0年第1期11-19,共9页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国淡水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湖水源不足,工业废污水的污染,水工建筑物阻隔河湖通道,滞洪淤积等,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溯河入湖物种绝灭,湖体湮废等。最后提出了设计湖体水生资源得以开发的流域水资源调节控制规划;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有计划地进行湖底清淤;疏竣河湖接口通道,添建鱼道;编制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境的水利工程运营方案,设计高效静水资源开发方案等整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湖泊资源 开发 东平湖 中国
下载PDF
历史时期县级政区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以清代陕西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均 王红 何凡能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9-120,107,共3页
本文讨论了历史政区数据库的性质和特点,以清代陕西历史数据库的建立为例提出了编制底图及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了以政区境界为主要内容的县级数据库,最后探讨了政区数据库的应用。
关键词 历史数据库 清代 陕西 县级政区
下载PDF
明清时期地方土地数据统计机制研究——以河南诸县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傅辉 葛全胜 何凡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明清时期的区域土地数据通常是由不同种类的土地数据折算得到的财税数据,定额赋税、土地生产力差异和级差地租等是制约县级政区调整纳税数据登记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辖区登记方式的调整既体现了原额赋税下,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 明清时期的区域土地数据通常是由不同种类的土地数据折算得到的财税数据,定额赋税、土地生产力差异和级差地租等是制约县级政区调整纳税数据登记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辖区登记方式的调整既体现了原额赋税下,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体现了同级政区间不同登记制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利益 折亩 土地登记数据 明清时期
下载PDF
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亮 何凡能 杨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7-1347,共11页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恢复重建 后效评估 防灾减灾 可持续发展目标
下载PDF
全球历史LUCC数据集新疆地区耕地数据可靠性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美娇 何凡能 +1 位作者 赵彩杉 杨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5-1224,共10页
全球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是开展长时段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科学基础,然而,现有全球LUCC数据集在区域尺度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结合区域土地垦殖史实评估全球数据集的可靠性,是改进数据集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以中国学者... 全球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是开展长时段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科学基础,然而,现有全球LUCC数据集在区域尺度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结合区域土地垦殖史实评估全球数据集的可靠性,是改进数据集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以中国学者利用区域历史文献和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重建的清中后期(1776—1909年)奇台-吉木萨尔地区、清末民国时期(1909—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和建国以来(1960—2000年)新疆地区耕地数据为基准,结合清康乾时期(1716—1778年)区域屯田点数据,采用趋势对比、数量对比和空间格局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耕地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HYDE 3.2和SAGE数据集中清代以来新疆地区的耕地数据与区域重建结果相比,虽然耕地变化趋势均呈增加态势,但数量上差异较大。其中,HYDE3.2数据集在奇台-吉木萨尔地区的耕地数据存在明显低估,仅为区域数据的0.04—0.56;而在玛纳斯河流域地区,HYDE3.2和SAGE中的耕地数据又存在明显高估,分别为区域数据的3.08—8.95和4.80—5.12;与之相比,1960年以来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的耕地数据与区域数据差异有减小趋势,分别为陈氏数据的0.67—0.75和0.71—1.05。从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看,清康乾时期新疆地区屯田点扩散过程及区域垦殖史实均表明该区土地垦殖经历了“从南到北,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且在清前期北疆地区仍以游牧为主,而该时期全球数据集中北疆地区已有较多耕地分布,且分别占到区域耕地总量的42.84%和61.26%。可见,全球数据集中新疆地区耕地数据未能客观反映该区域耕地变化的过程与格局特征,而数据来源和重建方法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全球与区域性数据集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历史耕地 全球数据集 可靠性评估 新疆地区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in Studie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ver Chin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景云 林珊珊 何凡能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and the studies on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to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cross China were reviewed. Findings show tha...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and the studies on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to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cross China were reviewed.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and cover in China has been significantly modifi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mainly through cropland expansion and forest clearance. The cropland over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areas increased from 5.32×10^5 km^2 in the mid-17th century to 8.27×10^5 km^2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hile the forest area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had been reduced by 1.66×10^6 km^2 during the last 300 years. These changes of land cover have been detecte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climate change by simulations of climatic effects based on various climate models (including RegCM3, RegCM2-NCC, RIEMS version1, MM5 version 2, and AGCM+SSiB) with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land cover data or by contrasting current land cover to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The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s over China have l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s well as cooling in winter and warming in summer approximately since 1700. Howev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ed from model to model, which cannot be simply attributed to certain forcing so far, but undoubtedly, using different land cover datasets in various simulations played a key role. Thus, developing different regional scales with high time resolution more accurate gridded historical land cover datasets on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effects land cover change China historical climate
下载PDF
Gridding cropland data reconstruction over the agricultural region of China in 1820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珊珊 郑景云 何凡能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36-48,共13页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LUCC change with climate and ecosystem simulation, but the result could only be determined precisely if a high-resolution underlying land cover map is used. While the...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LUCC change with climate and ecosystem simulation, but the result could only be determined precisely if a high-resolution underlying land cover map is used. While the efforts based satellites have provided a good baseline for present land cover, what the next advancement in the research about LUCC change required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UCC change especially spatially-explicit historical dataset.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ilar studi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of China. Taking no account of the less important factors, altitude, slope and population patterns are selected as the major drivers of recla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used to design the HCGM (Historical Cropland Gridding Model, at a 60 km×60 km resolution), which is an empirical model for allocating the historical cropland inventory data spatially to grid cells in each political unit. Then we use this model to reconstruct cropl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in 1820, and verify the result by prefectural cropland data of 1820, which is from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tatistical analyzing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can simulate the patterns of the cropland distributio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effici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oach gridding data Chinese historical cropland records
下载PDF
过去千年中国耕地网格化重建与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凡能 杨帆 +2 位作者 赵彩杉 李士成 李美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31,共17页
重建具有“定时、定量、定位”属性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不仅是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与生态效应等模拟研究的重要需求,而且是深化理解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改变地表景观过程和机理的科学基础.本文利用已重建的宋辽金以来的耕地... 重建具有“定时、定量、定位”属性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不仅是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与生态效应等模拟研究的重要需求,而且是深化理解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改变地表景观过程和机理的科学基础.本文利用已重建的宋辽金以来的耕地面积数据,通过对历史疆域与政区的协同,建立了一套基于现今国境、以省区为载体的千年耕地序列;并遴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质地等因子,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耕地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北宋以来24个时点、10km分辨率的网格化耕地数据,再现了过去千年中国耕地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千年中国耕地面积呈波动性增长的态势,大致经历了平稳波动(1000~1290年)、缓慢增长(1290~1661年)和快速增长(1661~1999年)三个阶段;耕地总量由1000年的5.57亿亩增至1999年的19.38亿亩,峰值(1980年)达20.25亿亩.(2)近千年中国土地垦殖呈现以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为中心,向周边丘陵山地乃至边疆地区拓展的态势;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垦殖率分别增长了约1.4倍和0.8倍.(3)清中期以降,西南、东北等地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垦,垦殖率分别从1661年的2.13%、0.55%增至1999年的18.00%、26.61%;丘陵山地也得以拓垦,相较于1661年, 1999年分布于丘陵低山和中高山的耕地占比分别增加了55%和27%.(4)可靠性定量评估结果显示,差异绝对值小于10%的网格占比高达70.35%,而大于60%的网格占比仅为0.83%;表明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其结果能客观再现历史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历史耕地 网格化重建 中国 过去千年
原文传递
过去千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耕地覆被变化定量重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帆 张航 +3 位作者 何凡能 王亚非 周胜男 董冠鹏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921-941,共21页
Landscap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ue to agricultural expansion.Lack of reliable long-term and high-resolution historical ... Landscap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ue to agricultural expansion.Lack of reliable long-term and high-resolution historical cropland data has limited our ability in un-derstanding and quantifying human impacts o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carbon and water cycles.In this study,we used a data-driven modeling framework that combined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historical provincial cropland area,historical coastlines,and satellite da-ta-based maximum cropland extent)with a new gridding allocation model for croplands dis-tribution to reconstruct a historical cropland dataset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t a 10-km resolution for 58 time points ranging from the period 1000 to 1999.The cropland area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by 2.3 times from 21.87 million ha in 1000 to 50.64 million ha in 1999.Before 1393,the area of cropland increased slowly and was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the Weihe and Fenhe plains.From 1393-1820,the area of cropland increased rapidly,particularly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Since 1820,cropland cover has tended to become saturated.Our newly reconstructed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remotely sensed data as well as historical document-based facts regarding cropland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 gridding allocation cropland cover last millenni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