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1
作者 霍岩松 孙海燕 +4 位作者 庞金磊 郭向飞 刘亚静 冉广原 何明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疼痛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VAS及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VAS:5.36(4,7)vs.1.32(1,2),P<0.0001;NDI:32.72(24,70)vs.7.62(3.55,8.9),P<0.0001]。手术治疗两周后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减轻炎性反应[IL-6:4.33(2.51,5.04)vs.3.49(2.08,4.43),P<0.05;TNF-α:1.95(1.41,2.21)vs.1.61(1.02,2.03),P<0.05;IFN-γ:1.84(1.18,2.47)vs.1.55(0.76,2.09),P<0.05]。结论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术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臭氧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炎性反应
下载PDF
蝶腭神经节穿刺技术教学培训模式探索
2
作者 孙海燕 何明伟 +3 位作者 庞金磊 郭向飞 霍岩松 马骏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5期567-571,共5页
目的 探索一种理想的以解剖定位为基础的蝶腭神经节穿刺技术(sphenopalatine ganglion puncture,SPGP)教学培训模式。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学习的54名进修医生为研究对象,培训时长为1周... 目的 探索一种理想的以解剖定位为基础的蝶腭神经节穿刺技术(sphenopalatine ganglion puncture,SPGP)教学培训模式。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学习的54名进修医生为研究对象,培训时长为1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践3个部分。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考核,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这些医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后期电话回访,调查其培训后1年内和2年内独立开展SPGP技术的情况。结果 所有进修医生均通过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考核,理论知识平均分为(84.7±5.1)分,临床实践平均分为(82.9±5.0)分。31.5%的医生认为收益最大的培训内容为理论教学,29.6%医生认为受益最大的培训内容为模拟操作,38.9%的医生认为收益最大的培训内容为临床实践。77.8%的医生对培训模式非常满意,22.2%的医生对培训模式基本满意。83.3%的医生有信心独立开展SPGP技术。培训后第1年和第2年,分别有47名和49名医生开展了SPGP技术,且培训后2年内201~300例的开展率高于培训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生对本中心开展的SPGP教学培训模式满意度较高;该教学培训模式可明显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便于其学成后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腭神经节 穿刺 教学 培训模式 模拟培训
下载PDF
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霍岩松 孙海燕 +5 位作者 庞金磊 郭向飞 刘亚静 冉广原 符舟洋 何明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5期723-727,共5页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行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4.2%(49/52)比78.8%(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周,2组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1.4±1.2)分比(2.4±1.0)分、(13±4)分比(2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2周,2组血浆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臭氧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臭氧 低温等离子射频热凝术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灾难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文 张喜维 +2 位作者 何明伟 孙海燕 庞金磊 《中国医药》 2024年第2期221-225,共5页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疼痛灾难化(PC)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PHN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PHN患者的一般资料、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得分、住院...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疼痛灾难化(PC)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PHN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PHN患者的一般资料、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得分、住院期间治疗措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筛查量表(PHQ-9)得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究PCS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303例PHN患者的调查数据,PCS得分为(30±10)分,其中有65例患者的PCS得分≥38分,占21.5%;164例(54.1%)患者的PHQ-9得分≥5分;176例(58.1%)患者的GAD-7得分≥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未接受椎旁神经阻滞和止痛药物治疗、GAD-7和PHQ-9得分≥5分患者PCS得分更高(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旁神经阻滞和止痛药物治疗、PHQ-9得分和GAD-7得分是PHN患者PCS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HN患者中出现PC的比例较高,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此外,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可能是减轻PC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抑郁和焦虑的严重程度也需要被重视,因为它们可能与PC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疼痛灾难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三例临床误诊分析
5
作者 庞金磊 孙海燕 +2 位作者 郭向飞 霍岩松 何明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3例三叉神经痛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女性患者右侧面部间断性剧烈疼痛半年,初步诊断为牙髓炎,多次接受牙科治...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3例三叉神经痛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女性患者右侧面部间断性剧烈疼痛半年,初步诊断为牙髓炎,多次接受牙科治疗但均无效,后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其疼痛呈电击样,并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三叉神经痛。1例男性患者因左侧面部疼痛伴头痛2个月就诊,初步诊断为偏头痛,接受非甾体抗炎药和抗抑郁药治疗无效后经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1例女性患者因左侧面部反复发作的电击样疼痛就诊,初步诊断为面肌痉挛,随后接受肉毒素局部注射等相关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经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误诊时间分别为6、2、3个月。确诊后均予卡马西平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三叉神经痛初期误诊率较高,需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加强病史采集,必要时行相关的影像学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误诊 牙髓炎 偏头痛 面肌痉挛 疼痛 诊断 卡马西平
下载PDF
枕下肌群筋膜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价值分析
6
作者 庞金磊 符舟洋 +3 位作者 刘亚静 孙海燕 冉广原 何明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0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探究枕下肌群筋膜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100例C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究枕下肌群筋膜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100例C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枕下肌群筋膜阻滞治疗。比较2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PRI、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2例、好转3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0%(40/50);观察组治愈0例、显效13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48/5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49,P<0.001)。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出血、治疗区域感染等不良事件情况。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诉口服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的不适感,症状较轻微,能自行缓解。结论枕下肌群筋膜阻滞在治疗CEH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能够显著减少头痛的频率和强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枕下肌群筋膜阻滞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何明伟 葛维鹏 +1 位作者 马骏 郑观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7-571,共5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贯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C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贯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C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A组(6.6±1.6)分、(1.6±1.0)分、(2.7±1.0)分和(3.3±1.9)分;B组(6.8±1.4)分、(1.4±0.8)分、(3.0±1.1)分和(3.6±1.7)分;C组(6.8±1.5)分、(1.4±0.9)分、(1.9±1.0)和(2.1±1.3)分。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5%)、(80%)、(70%);B组(100%)、(80%)、(75%);C组(100%)、(95%)、(90%)。C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下降值较A组、B组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双针穿刺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臭氧 双针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明伟 曾庆文 +7 位作者 刘景 郭玉娜 岳剑宁 王琦 李玄英 刘京杰 倪家骧 刘长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法复位、针灸、理疗及注射治疗等。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通常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我们于2012年1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法复位、针灸、理疗及注射治疗等。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通常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我们于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法复位治疗和手法复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发现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复位治疗 注射治疗 临床研究 臭氧 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治疗组
下载PDF
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明伟 于密生 +4 位作者 孙海燕 王琦 杨力强 武百山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29例;B组,n=28例),均采用相应部位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药物,每隔48h,注射1...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29例;B组,n=28例),均采用相应部位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药物,每隔48h,注射1次,持续药物输注3—4周,共治疗10—11次。A组注射臭氧,B组注射纯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及疗效随访。结果: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7.4±1.2、0.9±0.4、1.4±0.9和3.1±1.1;B组7.3±1.3、2.5±0.8、3.5±1.0和4.7±2.1。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6.6%、86.2%和79.3%;B组:85.7%、67.8%和60.7%,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平均VAS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连续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注射臭氧或纯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P<0.05),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前 侧间隙 持续注药 臭氧
下载PDF
经皮靶点射频加双针穿刺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明伟 张文祥 +1 位作者 倪家骧 段红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以及安全三角入路分别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接受靶点射频热... 目的:探讨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以及安全三角入路分别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接受靶点射频热凝结合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B组接受单纯靶点射频热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后72h、1个月、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都穿刺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72h、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2.3±1.5和2.4±1.6,B组分别为3.7±2.4和4.3±2.5(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A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和85.0%,B组为79.3%和63.8%,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T引导下行靶点射频热凝加双针穿刺穿通式臭氧注射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靶点射频热凝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射频热凝 臭氧 双针
下载PDF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明伟 庞金磊 +7 位作者 葛维鹏 王中伟 楚云超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白会波 孙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429,P=0.011)。2组患者治疗后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AROM均高于对照组(t=8.076、8.317、8.533、9.544、8.455、8.472,P均<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椎动脉左右侧Vp、Vm、Vd及基底动脉Vp、Vm、Vd均优于对照组(t=3.060、2.509、2.402、2.195、2.193、2.694,2.054、2.276、2.229,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IL-8和TNF-α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7.577、36.062、29.346、43.656,P均<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旁神经阻滞 Mulligan手法 头痛 颈源性 颈椎活动度 经颅多普勒检查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CT引导下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明伟 付惊涛 +5 位作者 刘京杰 杨立强 王琦 孙海燕 武百山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1-853,共3页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松弛或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到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的症状,多是由于反复劳损或者外伤所导致发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近年临床有很多微创的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松弛或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到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的症状,多是由于反复劳损或者外伤所导致发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近年临床有很多微创的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旁或硬膜外腔单次阻滞或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或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都是常见的方法,但是连续硬膜外腔持续阻滞给药,并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尚少见报道,本研究对连续硬膜外腔阻滞与射频靶点热凝相结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 颈椎间盘突出症 热凝治疗 射频热凝 靶点 疗效分析 CT引导 椎间盘纤维环
下载PDF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何明伟 刘景 +1 位作者 倪家骧 刘长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量。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颈2椎旁阻滞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
下载PDF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何明伟 倪家骧 +2 位作者 郭玉娜 王琦 刘京杰 《颈腰痛杂志》 2008年第6期597-598,共2页
颈源性头痛是颈部疾病最终导致颈神经病变引起慢性、单侧或双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如:颈椎间盘疾病、颈椎小关节退变及颈部肌肉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头痛。目前,颈椎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硬膜外持续阻滞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明伟 于密生 +7 位作者 郭玉娜 王琦 李玄英 刘京杰 岳建宁 马骏 倪家骧 段红光 《中国医药》 2013年第5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A组接受颈2、3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仅接受颈2、3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6个月进行疗... 目的探讨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29例)。A组接受颈2、3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仅接受颈2、3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组分别为(1.3±0.4)、(1.8±1.2)和(2.3±1.4)分,B组分别为(1.5±1.1)、(3.4±1.3)和(4.3±2.2)分,A组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及3、6个月A组优良率分别为100.0%(31例)、87.1%(27例)、80.6%(25例),B组分别为100.0%(29例)、72.4%(21例)、62.1%(18例),A组治疗后3、6个月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神经阻滞 臭氧注射
下载PDF
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明伟 刘景 +2 位作者 倪家骧 刘长信 马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2年第9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8例),A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8例),A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2.1±1.0、2.1±1.0和2.8±1.5;B组2.2±1.1、3.1±1.8和3.7±2.1。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88.1%、83.3%;B组:94.7%、71.1%、6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颈2椎旁臭氧注射 手法复位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术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明伟 赵治涛 +6 位作者 葛维鹏 郭向飞 霍岩松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洪 马骏 《中国医药》 2015年第3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臭氧注射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1、7d、出院后1、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5.0%(19/20),对照组优良率为70.0%(14/2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7d、出院后1、3个月,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7.0±1.2)、(4.2±1.5)、(1.5±0.9)、(0.6±0.4)、(0.8±0.6)分,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7.2±1.5)、(4.0±0.8)、(5.0±1.2)、(5.4±1.2)、(5.6±1.0)分。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7d及出院后1、3个月VAS评分降低,对照组治疗后1d的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1、3个月,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臭氧注射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低温等离子消融 臭氧注射术
下载PDF
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明伟 葛维鹏 +5 位作者 庞金磊 吴建学 王中伟 楚云超 王成彬 孙海燕 《中国医药》 2022年第8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及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及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予温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内热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量表(NPQ)评分、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30)。治疗后,2组VAS、NPQ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5±0.4)分比(2.8±0.5)分、(17±5)分比(25±7)分];2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头颈部疼痛,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温针电针治疗 内热针治疗
下载PDF
C型臂引导下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明伟 于密生 +2 位作者 倪家骧 马俊 段红光 《中国医药》 2012年第9期1135-1137,共3页
目的比较在C型臂引导下单纯膝关节腔冲洗和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7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单纯关节腔冲洗组(67例)及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组(70例)。单纯关节腔冲洗组... 目的比较在C型臂引导下单纯膝关节腔冲洗和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7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单纯关节腔冲洗组(67例)及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组(70例)。单纯关节腔冲洗组每周大量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1次,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组每周大量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加臭氧注射1次,2组连续3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单纯关节腔冲洗组患者:疗效优27例,良23例,可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4.6%(50/67);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组患者:疗效优35例,良25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60/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关节腔冲洗组:术后1、2、3个月优良率分别为71.6%(48/67)、68.7%(46/67)、61.2%(41/67);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组术后1、2、3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4.2%(59/70)、81.4%(57/70)、80.0%(56/70);2组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纯关节腔冲洗和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均能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但关节腔冲洗联合臭氧注射相对于单纯关节腔冲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远期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关节腔冲洗 臭氧 C-型臂
下载PDF
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大鼠ERK蛋白表达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明伟 庞金磊 +3 位作者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孙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08-61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神经节中p-ERK蛋白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雄性SD大鼠48只,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神经节中p-ERK蛋白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雄性SD大鼠48只,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6只。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建立TN模型,电针组建模14 d后接受电针深刺治疗14 d。采用BME-403型细丝法检测仪监测各组大鼠痛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ERK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Kv3.4、Kv4.3 mRNA水平。结果3组大鼠建模前1 d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模型组大鼠痛阈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14 d,模型组大鼠痛阈值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电针组与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p-ERK、ERK免疫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Kv3.4mRNA、Kv4.3mRNA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深刺治疗TN可提高痛阈,其机制与抑制大鼠三叉神经节中p-ERK、ERK蛋白表达及上调Kv3.4、Kv4.3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电针深刺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瞬时外向钾电流 痛阈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