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55K SNP芯片的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小爱 卢茂昂 +6 位作者 张玲 刘童 曹磊 宋有洪 郑文寅 何贤芳 朱玉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48-1960,共13页
通过检测118份小麦材料3个环境下吸水率、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8个小麦籽粒品质的表型值,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基因型,采用Q+K混合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环境下, 8... 通过检测118份小麦材料3个环境下吸水率、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8个小麦籽粒品质的表型值,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基因型,采用Q+K混合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环境下, 8个籽粒品质性状均具有广泛变异,其中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47%~17.03%,各品质性状遗传力为0.71~0.85。118份小麦材料被分为3个亚群,亚群Ⅰ包括41(34.75%)份,安徽供试材料占绝大部分;亚群Ⅱ包括32 (27.12%)份,是以安徽、江苏、四川为主体的群体;亚群III包括45 (38.13%)份,主要为安徽及江苏省份材料。22个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P<0.001)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于染色体1B (4)、1D (1)、2B (1)、2D (1)、3B (2)、3D (1)、4D (1)、5A (1)、5B (1)、5D (3)、6B (2)、7B (3)和7D (1),解释了8.53%~16.32%的表型变异。稳定位点中包含3个一因多效显著关联位点, 14个可能控制小麦品质性状的新遗传位点,并筛选出11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利等位基因的数量越多,品质性状表型值越高,并发现了在8个主要品质性状均携带有利等位基因的载体材料,其中,华成859和济麦44包含最多的有利等位基因,可供改良小麦品质的育种亲本使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优良品质小麦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亲本材料和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5K芯片 有利等位基因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2
作者 刘童 夏文君 +5 位作者 彭小爱 卢茂昂 曹磊 张玲 何贤芳 朱玉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79,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5∶4∶1)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氮肥利用、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植株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则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灌浆持续时间与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而小麦籽粒干重、理论千粒重以及平均灌浆速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基追比5∶1∶4有利于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且将籽粒灌浆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较高的籽粒干重。施氮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对成熟期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进一步分析,增施氮肥降低了茎秆蔗糖浓度,提高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湖麦1号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应以210 kg/hm^(2)为最佳,而基追比应参考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特性 植株糖代谢
下载PDF
艾纳香油通过NF-κB非经典信号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缓解LPS所致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3
作者 何贤芳 王万林 +3 位作者 王鸿颖 刘瑞秀 易琼 王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艾纳香油(BBO)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非经典通路影响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回肠法检测BBO对慢反应物质(SRS-A)生成的影响,ELISA法检测BBO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素E_(2)(PGE_(2))及白三烯B_(4)(LTB_(4))产生的影响,qRT-PCR检测BBO对LPS诱导巨噬细胞COX-2、5-LOX、FLAP和RelB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BO对NF-κB非经典通路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作用因子2(TRAF2)、NF-κB诱导激酶(NIK)、p100和RelB浓度的影响。【结果】在1mg·mL^(-1)的BBO药物浓度下减弱了豚鼠回肠的收缩张力(P<0.001),对SRS-A的生成抑制率达到65.34%;与LPS模型组相比,BBO在40-80μg·mL^(-1)浓度下降低AA代谢通路中PGE_(2)(P<0.05)和LTB_(4)(P<0.05)的浓度,降低COX-2(P<0.05)、5-LOX(P<0.05)和FLAP(P<0.05)的表达;此外,40-80μg·mL^(-1)浓度下BBO还降低LPS导致的NF-κB非经典通路中TRAF3(P<0.05)、TRAF2(P<0.05)和NIK(P<0.05)的浓度,进一步抑制p100蛋白的磷酸化(P<0.05),同时抑制转录因子RelB的表达(P<0.05)和RelB蛋白的水平(P<0.05),而BBO自身不引起这些基因与蛋白的变化。【结论】BBO可能通过抑制NF-κB非经典信号中调节蛋白TRAF3和TRAF2,转录因子RelB的浓度,造成NIK蛋白的诱导激酶作用受到抑制,进一步抑制了p100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转录因子RelB的结合,从而影响到下游AA通路中重要限速酶COX-2、5-LOX和FLAP的表达与炎症介质PGE_(2)和LTB_(4)的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油 脂多糖 NF-κB非经典通路 花生四烯酸代谢 抗炎作用
下载PDF
普通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
作者 朱玉磊 吴雪静 +5 位作者 汪学涵 赖晨骏 杨雨晴 卢茂昂 李敏 何贤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51-757,共7页
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相关指标,建立可靠的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选育高活力小麦品种。将104份小麦材料自然老化6个月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8 d,测定发芽势(X1)、发芽率(X2)、发芽指数(X3)、苗高(X4)、苗鲜重(X5)、根鲜重... 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相关指标,建立可靠的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选育高活力小麦品种。将104份小麦材料自然老化6个月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8 d,测定发芽势(X1)、发芽率(X2)、发芽指数(X3)、苗高(X4)、苗鲜重(X5)、根鲜重(X6)、根表面积(X7)、根平均直径(X8)、总根长(X9)和根系总体积(X10);采用多样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小麦种子活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子活力多数指标间呈显著相关性,存在信息重叠。利用隶属函数值法计算种子活力的综合评价值(D值),将104份材料分为高活力、较高活力、中活力和低活力4个等级,其中高活力材料4份。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评价模型:VP=﹣0.171﹣0.025 X1﹣0.074 X2+0.012 X4+1.923 X5+1.650 X6+0.004 X7+0.236 X8+0.048 X10(R2=0.999)。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活力,预测值(VP)与D值达到0.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筛选高活力品种时可以忽视发芽指数和总根长,重视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鲜重、根鲜重、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并且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更加精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种子活力 主成分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安徽省稻茬小麦产量差异解析
5
作者 赵莉 何贤芳 +1 位作者 邓骋 汪建来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定量化解析安徽省稻茬小麦产量层次差异,明确稻茬小麦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方法】2017-2020年,在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稻茬小麦区分别设置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农户(FP)和基础地力(ISP)4种种植模式以及一级... 【目的】定量化解析安徽省稻茬小麦产量层次差异,明确稻茬小麦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方法】2017-2020年,在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稻茬小麦区分别设置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农户(FP)和基础地力(ISP)4种种植模式以及一级产量差(FP-ISP)、二级产量差(HH-FP)、三级产量差(SH-HH)3个差异级别,调查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经济系数,实收测产。【结果】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稻茬小麦一级产量差(FP-ISP)最大,平均为3009.6 kg/hm^(2);二级产量差(HH-FP)和三级产量差(SH-HH)分别为768.5和758.0 kg/hm^(2)。不同稻茬小麦区产量差异不同,一级产量差从北到南逐渐变小,二级产量差从北到南略增,三级产量差北部略高于南部。年度间各级产量差差异较大。缩小一级产量差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拔节期叶面积指数的提升;缩小二级产量差的有效途径为穗粒数、生物产量、开花期干物质的提升;缩小三级产量差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穗数、经济系数的提升。库数量、库体积、越冬期与拔节期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稻茬小麦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积温利用效率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增加。【结论】增加籽粒库数量、扩大库容、提高籽粒库质量是缩小安徽省稻茬小麦产量差和提升产量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稻茬小麦 产量差异 缩差途径
下载PDF
基于55K SNP芯片揭示小麦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卢茂昂 彭小爱 +3 位作者 张玲 汪建来 何贤芳 朱玉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8-1714,共7页
为了解不同省份小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50份分布于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份小麦材料中... 为了解不同省份小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50份分布于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份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150份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52,537个SNP位点,质控后共获得39,422个有效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38,135个,占有效标记数96.74%。多态性标记在亚基因组间分布呈现D(10,450)<A(12,365)<B(15,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15,变幅为0.068~0.375。各省供试材料平均遗传距离呈现:河南省>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高度一致,分群结果与血缘关系、区域来源及育成单位均较为吻合。本研究表明各省份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处于中度多态水平,但材料平均遗传距离较为接近,仍需引入优质种质资源,缓解材料同质化情况,增加小麦应对逆境胁迫能力,减轻小麦实际生产中的脆弱性及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55K SNP芯片 育种亲本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分析
下载PDF
小麦籽粒均匀度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卢茂昂 彭小爱 +3 位作者 李敏 宋有洪 何贤芳 朱玉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297,共8页
为了筛选小麦的均匀度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均匀度评价模型,本研究以150份小麦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两个环境下的籽粒形态指标:粒长(X1)、粒宽(X2)、直径(X3)、圆度(X4)、长宽比(X5)、周长(X6)、表面积(X7)及千粒重(X8),采用多样性统计、... 为了筛选小麦的均匀度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均匀度评价模型,本研究以150份小麦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两个环境下的籽粒形态指标:粒长(X1)、粒宽(X2)、直径(X3)、圆度(X4)、长宽比(X5)、周长(X6)、表面积(X7)及千粒重(X8),采用多样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小麦籽粒均匀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环境下籽粒各指标变异幅度为3.56%~9.88%;可将150份小麦材料聚类为4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可将8个指标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61.330%、36.448%,代表全部数据97.778%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籽粒均匀度综合评价值(D值),将150份材料分为超高均匀度材料(12份)、高均匀度材料(80份)、中均匀度材料(56份)和低均匀度材料(2份)。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籽粒均匀度的数学评价模型:VP=-2.787+0.294 X2+0.007 X8+0.246 X3+0.869 X4-0.178 X5+0.026 X6+0.019 X7(R2=0.999),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均匀度,预测值(VP)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表明在筛选高均匀度材料时可以忽视粒长,重视粒宽、直径、圆度、长宽比、周长和表面积。本研究明确了小麦籽粒均匀度的影响因素,丰富了小麦籽粒均匀度评价方法,为后续育种家选育高均匀度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均匀度 主成分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原因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珊 周晗 +3 位作者 彭小爱 宋有洪 何贤芳 朱玉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了解小麦种皮颜色和休眠性的关系,分别选取红皮和白皮小麦品种各15个,测定其种皮颜色和休眠水平,对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码相机图片提取的RGB数值推导出的指标色调(H)、饱和度(S)和强... 为了解小麦种皮颜色和休眠性的关系,分别选取红皮和白皮小麦品种各15个,测定其种皮颜色和休眠水平,对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码相机图片提取的RGB数值推导出的指标色调(H)、饱和度(S)和强度(I)均可反映小麦种皮颜色的深浅度。R、H、S和I值与种子休眠性呈显著负相关,R/(R+G+B)与籽粒休眠性呈显著正相关,即籽粒种皮颜色越深,其休眠性越强(P<0.05)。红皮与白皮品种中均存在休眠差异性显著的材料。选取白皮小麦敏感性品种华成麦1688(W1)和抗性品种安农0711(W15)及红皮小麦敏感性品种白湖麦1号(R1)和抗性品种扬麦27(R15),进行生理性状分析发现,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敏感性品种W1和R1的种子吸水率、含水量及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同时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赤霉素(GA_(3))含量逐渐上升,而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反之,抗性品种W15和R15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GA_(3)含量在休眠解除过程中低,ABA含量高。相同敏感性材料中,白皮小麦品种吸水速率和含水量均高于红皮小麦品种,整体趋势表现为W1>R1>W15>R15趋势。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消耗量和GA_(3)含量表现出相同趋势;而ABA含量恰好相反,表现为R15>W15>R1>W1。在育种过程中,R、H、S、I值可以用来快速鉴别红皮和白皮小麦,间接辅助筛选出抗穗发芽品种,含水量、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ABA含量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皮颜色 休眠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探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9
作者 何贤芳 《大众商务》 2024年第4期4-6,共3页
财务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需要对日常运营管理活动进行梳理,明确各层级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加强对重点业务、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本文首先分析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然... 财务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需要对日常运营管理活动进行梳理,明确各层级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加强对重点业务、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本文首先分析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然后探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朱昭进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04-10206,共3页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收获指数 生物学产量
下载PDF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响应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表达的响应,分析赤霉病与千粒质量间的关系并筛选抗(耐)赤霉病小麦种质,以不同遗传背景的72份小麦品种(系)在自然鉴定条件下对其赤霉病病粒(率)和千粒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赤霉... 为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表达的响应,分析赤霉病与千粒质量间的关系并筛选抗(耐)赤霉病小麦种质,以不同遗传背景的72份小麦品种(系)在自然鉴定条件下对其赤霉病病粒(率)和千粒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赤霉病病粒率变幅为0.08%~26.13%,铜陵点病粒率27.93%>阜南点病粒率(2015年度)6.86%>阜南点病粒率(2014年度)3.38%;不同来源小麦品种赤霉病病粒率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方部分省(市)>南方部分省(市),平均病粒率分别为16.38%、15.73%、12.03%、9.59%、7.02%和0.80%;千粒重与赤霉病病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2=0.317 6**),病粒率越高,千粒重越低。初步筛选出尧麦18、扬麦158、扬辐麦5242、镇麦168、瑞华168、明天0402,早丰525、皖科06725、安09174、先麦10号、豫麦18-99、益科麦5号、安0817和浩麦1号14份可供沿淮、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利用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病粒率 千粒重
下载PDF
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2 位作者 朱昭进 王青 汪建来 《园艺与种苗》 CAS 2011年第4期6-10,28,共6页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 cm左右,穗长10 cm以上,穗颈长30 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 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 cm,旗叶宽1.4~1.6 cm;倒二叶长19~25 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 cm,倒三叶宽1.3~1.6 cm,高效LAI 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型性状 产量 生物学产量 控株-增穗-增叶
下载PDF
STS标记在扬麦158×淮麦18F_4群体中的应用及其与PPO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贤芳 王晓波 +2 位作者 司红起 夏云祥 马传喜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99-503,共5页
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选育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是改良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小麦2A和2D染色体上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和STS01,对扬麦158×淮麦18组合的300个F4代分离... 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选育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是改良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小麦2A和2D染色体上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和STS01,对扬麦158×淮麦18组合的300个F4代分离株系进行PCR扩增,说明不同带型与PPO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用PPO18扩增的300个分离株系中有59个扩增出876bp(2Aaa型)的目标片段,其活性均值为82.01;46个同时扩增出685bp和876bp的目标片段(2Aab型)其活性均值为163.41;其余195个扩增出685bp的目标片段(2Abb型)其活性均值为233.73。方差分析表明三者的PPO活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基因型为2Aaa型的PPO活性值明显低于2Abb型;PPO18在本试验群体中对PPO活性的决定系数为66.61%;用STS01扩增的300个株系中都扩增出了560bp的片段,群体间没有差异。文中说明了两对引物在该群体中的效应及其与PPO活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 STS标记 分离株系
下载PDF
9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4 位作者 都斌斌 马斐 吴子峰 郑文寅 汪建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为探究安徽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对97份安徽省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了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0种HMW-GS亚基类型和19种亚基组合,在Glu-A1位点检测出3种亚基类型,以1... 为探究安徽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对97份安徽省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了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0种HMW-GS亚基类型和19种亚基组合,在Glu-A1位点检测出3种亚基类型,以1亚基(57.73%)和Null亚基(40.21%)为主;在Glu-B1位点共检测出3种亚基类型,以7+8亚基(52.58%)为主;在Glu-D1位点共鉴定出4种亚基类型,优质亚基5+10占比最大,为45.36%;供试品种亚基组合品质得分在4~10分之间,10分的亚基组合1/7+8/5+10和1/17+18/5+10共19份材料(19.59%),8分以下的共44份材料(45.36%)。对供试材料HMW-GS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Glu-1的三个位点与硬度指数、溶剂保持力和吸水率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溶剂保持力影响表现为Glu-A1>Glu-B1>Glu-D1;不同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亚基组合为1/17+18/5+10的品种具有最高的硬度指数、4种溶剂保持力、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具有最低的L*和W,该类品种有烟农19、泰农19、山农17和糯小麦1012;亚基组合为Null/7+9/4+12的品种具有最低的硬度指数、4种溶剂保持力、吸水率、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具有最高的弱化度、L*和W,该类品种有荃麦725、皖麦52和未来0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 品质特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系)脱水及穗发芽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 筛选"免晾晒"小麦品种(种质),实现小麦籽粒在穗上脱水至安全水分后直接入仓是小麦规模化生产的新需求。以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及部分新育成苗头品系为材料,于小麦蜡熟初期至收获期,测定了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穗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蜡熟至收获期不同小麦籽粒含水量呈"慢—快—慢"的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3.07%,14.77%和3.06%(5月29-6月1日籽粒含水量),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同期籽粒含水量高于红皮(春性)小麦品种,并随籽粒成熟度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具有脱水快的特性,1天内籽粒水分可从25%脱至13%左右(5月30-31日,6月4-5日籽粒含水量),其中脱水最快的品种为新麦26,为4.83%/d,最慢的品种为生选6号,为3.13%/d;相同籽粒含水量下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耐)性明显高于白皮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含水量 脱水速率 穗发芽
下载PDF
软质白皮小麦荃麦725栽培技术规范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2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葛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0年第12期46-47,54,共3页
荃麦725是软质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根据荃麦725品种特性、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适用范围、适宜区域、主要生育期指标、群体动态、目标产量和质量标准、整地质量、肥水管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 荃麦725是软质白皮半冬性小麦品种。根据荃麦725品种特性、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适用范围、适宜区域、主要生育期指标、群体动态、目标产量和质量标准、整地质量、肥水管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贮藏等技术规范,为荃麦725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荃麦725 栽培技术 规范
下载PDF
安徽稻茬小麦产量差异性与生产限制因子构成解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 【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总人数的79.52%;稻茬麦产量从北往南递减,变幅为3048.60~5685.60 kg/hm^2,平均产量为4978.5 kg/hm^2,总体平均产量呈现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降水、病害和光照时长是导致南北区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全省尺度稻茬小麦平均产量差异达2637.00 kg/hm^2,区域内产量极差分别为2778.00、2502.00、1575.00 kg/hm^2,品种选择、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水平的不同是区域内产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稻茬小麦生产的非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赤霉病和穗发芽;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品种选择不合理,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低和农机农艺不配套;社会限制因素主要有投入大、成本高、市场粮价低、效益差和化肥农资价格高且不稳定;生态限制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差、土壤耕层浅和土壤不够肥沃以及干旱、涝渍、光照不足和有效积温不足。【结论】提升中、低产田块的产量潜力是缩小区域内稻茬麦产量差异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小麦品种与布局,建设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机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机手的科技培训是缩小稻茬麦区产量差异的技术核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稻茬麦 产量差 限制因素 途径
下载PDF
安徽省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范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5期14-15,17,共3页
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安徽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和技术规范,供安徽稻茬小麦生产示范推广。
关键词 稻茬小麦 小麦品种 农药减施 化肥减施 测土配方
下载PDF
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积累及其与容重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何贤芳 董旭 +4 位作者 赵莉 都斌斌 卢茂昂 邓骋 汪建来 《北方农业学报》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探明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赤霉病病粒率(FDK)和容重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65份不同来源... 【目的】探明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赤霉病病粒率(FDK)和容重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65份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中DON、3A-DON(3-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15-acetyldeoxynivalenol)含量,分析不同DON含量下籽粒赤霉病病粒率(FDK)和容重(TW)的差异。【结果】65份小麦品种籽粒的FDK为0.20%~7.80%、DON含量为0.11~4.26 mg/kg、容重为703.00~791.70 g/L。FDK与DON、3A-DON、15A-DON和DON-Total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0.549、0.529和0.521;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54。籽粒中DON、3A-DON、15A-DON与DON-Total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11、0.899;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0.504、-0.481。从不同品种来源看,籽粒中DON积累量表现为江苏(1.51 mg/kg)<安徽(2.06 mg/kg)<河南(2.75 mg/kg)<山东(2.98 mg/kg);3A-DON含量表现为江苏(0.047 mg/kg)<安徽(0.075 mg/kg)<山东(0.111 mg/kg)<河南(0.113 mg/kg);15A-DON表现为江苏(0.059 mg/kg)<安徽(0.090 mg/kg)<山东(0.132 mg/kg)<河南(0.141 mg/kg);DON-Total表现为江苏(1.61 mg/kg)<安徽(2.23 mg/kg)<河南(3.00 mg/kg)<山东(3.23 mg/kg)。小麦籽粒中DON≤2 mg/kg的品种数及占比表现为安徽(18个,64.29%)>江苏(13个,61.90%)>山东(2个,22.22%)>河南(1个,14.29%);容重均值表现为江苏(758.57 g/L)>安徽(751.90 g/L)>河南(739.71 g/L)>山东(735.27 g/L)。从不同品种特性看,筛选出8个DON≤2 mg/kg且容重≥770.00 g/L的小麦品种,其中,半冬性品种7个,分别为淮麦40、淮麦44、农麦152、荃麦725、涡麦9号、徐农029、淮麦45;春性品种1个,为国红6号。【结论】65份小麦品种籽粒FDK、DON含量和容重差异较大;随着FDK的增大,籽粒中3A-DON、15A-DON及DON-Total的积累量逐渐增加,平均容重下降。淮麦40、淮麦44、农麦152、荃麦725、涡麦9号、徐农029、淮麦45、国红6号抗赤霉病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赤霉病病粒率 容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一种小麦田间产量和均匀度的测量方法初探
20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耕作与栽培》 2019年第3期45-48,共4页
田间产量测定是小麦科研、生产、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提高小麦田间理论测产的准确度,表征田间群体结构、个体生产性能情况,利用固定-随机取样理论测产法,对2016—2017年度安徽省舒城县42个小麦品种进行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比较。结... 田间产量测定是小麦科研、生产、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提高小麦田间理论测产的准确度,表征田间群体结构、个体生产性能情况,利用固定-随机取样理论测产法,对2016—2017年度安徽省舒城县42个小麦品种进行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比较。结果表明:1)42个品种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612^**),理论产量与实收测产系数比值变幅为0.6~1.4,变异系数为16.12%,均值为1.04,平均收获符合度为96.11%。2)品种间千粒重变幅为33.48~44.31 g,变异系数为6.46%,每667 m^2有效穗变幅为14.46万~44.39万,变异系数为22.61%,穗粒数变幅为22.12~44.08个,变异系数为13.34%,单穗重变幅为0.87~1.81 g,变异系数为14.95%。3)单位面积有效穗能综合反映品种内群体均匀度和表征个体生产能力。42个品种单个品种有效穗变异系数为3.60%~23.93%,田间种植个体均匀度最好的品种为苏麦9号,个体差异最大的品种为镇麦168。4)单穗重是衡量小麦个体生产能力和整齐度的指标,42个品种单个品种单穗重变异系数变幅为2.17%~20.46%,单穗均匀度较好品种为苏麦9号,整齐度最差的品种为镇麦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理论测产 实际测产 均匀度 群体 随机-固定取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