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放大效应与地下地质结构——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观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余嘉顺 韩超 +7 位作者 王绪本 原健龙 付小波 张玮 蓝星 周武 梁群 侯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9-2255,共17页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计算64个高信噪比近震数据的振幅谱比函数,结果显示在玉皇观区域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且局部场址效应显著.以S06场址为例,建立近地表地震地质模型,通过SH波放大效应正演模拟研究该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模式.RSSR与HVSR的结果表明,两者所计算的场址放大效应主频一致,但是HVSR的放大峰值却比RSSR的放大峰值大一倍左右,表明HVSR的结果可能包含了波场在近地表低速层之下传播路径的改造作用.另外,采用27个远震P波的接收函数计算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显示玉皇观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为44 km,沉积盖层、结晶地壳和上地幔的S波速度分别为2.5 km·s^(-1)、3.5 km·s^(-1)和4.5 km·s^(-1).观测阵列台站之间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等近地表结构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接收函数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地震动放大 参考场址谱比法 HV谱比法 接收函数
下载PDF
表面低速层对勘探地震横波波形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余嘉顺 曹俊兴 +1 位作者 鲍新毅 黄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3-587,共5页
模拟了地震反射SH波在一个概念性地表低速层模型中的传播过程,发现低速层会改变其波形特征,形成显著的振幅放大效应,使反射波形的主振幅放大了2.5倍。低速层改造作用使得原本相同的反射波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产生了非常大的横向差异。这... 模拟了地震反射SH波在一个概念性地表低速层模型中的传播过程,发现低速层会改变其波形特征,形成显著的振幅放大效应,使反射波形的主振幅放大了2.5倍。低速层改造作用使得原本相同的反射波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产生了非常大的横向差异。这种差异在地震资料岩性解释时很容易被错误地解释为反射体性质的变化,从而对后续勘探开发造成误导。因此,研究开发出对这种波形改造作用进行校正的方法技术是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在现今勘探工业界尚无有效手段对之进行校正的情况下,实施地震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开具有这种放大效应的地段。不然,在数据解释阶段必须充分重视这种波形变化和振幅放大效应的影响,以免做出错误的岩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横波 低速层 波形变化 振幅放大
下载PDF
基于三维初至波层析反演的莺歌海盆地浅层气云速度精细刻画
3
作者 晏红艳 丘斌煌 +1 位作者 原健龙 余嘉顺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6期1038-1049,共12页
针对莺歌海盆地L气田受浅层气吸收衰减的影响,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速度拾取或反射波层析等常规方法建立的浅层气云区速度不准,造成浅层气下覆地层同相轴下拉,影响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初至波旅行时层... 针对莺歌海盆地L气田受浅层气吸收衰减的影响,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速度拾取或反射波层析等常规方法建立的浅层气云区速度不准,造成浅层气下覆地层同相轴下拉,影响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初至波旅行时层析速度反演的解决方案,并对莺歌海盆地L气田实验工区内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比较准确地求取浅层气云区的速度模型,速度精度较常规方法提高9%~15%。用此速度模型进行深度偏移成像,偏移成像道集同相轴平整,偏移叠加剖面成像改善明显,浅层气下覆地层同相轴得到恢复,较好地消除了地震剖面上浅层气下覆地层同相轴下拉现象,为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等后续研究提供更加了可靠的地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气云区 初至波 层析反演 速度模型
下载PDF
SH波在表面多层介质中传播的精确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余嘉顺 贺振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9,共6页
针对地震横波在地表低速层内的振幅放大效应问题 ,提出了一种模拟SH波在地表层状介质中传播的递推算法 ,并用它模拟了新西兰Alfredton盆地A10场址的SH波地震动响应特性。这个方法适用于具线性吸收性质的粘弹性介质。由于方法不受介质层... 针对地震横波在地表低速层内的振幅放大效应问题 ,提出了一种模拟SH波在地表层状介质中传播的递推算法 ,并用它模拟了新西兰Alfredton盆地A10场址的SH波地震动响应特性。这个方法适用于具线性吸收性质的粘弹性介质。由于方法不受介质层厚薄制约 ,层厚可以无限薄化 ,实践上可以用许多薄层逼近的办法来模拟纵向上任意变化的连续介质。通过求取不同频率不同波数平面简谐波解并按实际问题加权迭加可求解具特定波形和传播方向组合的任意SH波场。此方法在计算上具有解析解特有的精确性 ,稳定性和方便性 ,特别适用于模拟薄层介层 ,次波长现象及需要进行大量而又精确模拟计算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过程 递推算法 地震横波 地震动 地表层状介质
下载PDF
一种模拟随机数字地层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余嘉顺 贺振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地层模型的方法。此方法根据给定的地层厚度及参数统计特性 ,按截尾正态分布进行随机抽样构建随机分层结构 ,并对各分层参数随机赋值 ,完成随机模型的构筑。用此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在计算机上生成大量符... 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地层模型的方法。此方法根据给定的地层厚度及参数统计特性 ,按截尾正态分布进行随机抽样构建随机分层结构 ,并对各分层参数随机赋值 ,完成随机模型的构筑。用此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在计算机上生成大量符合某种统计特性的随机数字层状地层模型 ,从而可以在这些模型上进行感兴趣的仿真模拟研究。为展示这一方法的应用 ,生成了 1 0个第四系随机层状模型 ,并在这些模型上进行了地震SH波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数字模拟实验。结果发现随机模型的响应无论在形态特点还是幅值上都与均值模型的响应显著不同 ,表明用不完全准确的参数模型模拟估计场址地震动响应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参数不准导致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 合成 随机 层状 地层模型
下载PDF
随机模型上的地震动模拟研究
6
作者 余嘉顺 唐红 谢显中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3,共6页
介绍了一项随机模拟实验,该实验通过模拟一个具体场址模型的地震动响应了解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首先给定一个典型的第四纪沉积层场址模型的参数(包括地层厚度、介质密度、横波速度和品质因子等)的统计特征,并据此在计算... 介绍了一项随机模拟实验,该实验通过模拟一个具体场址模型的地震动响应了解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首先给定一个典型的第四纪沉积层场址模型的参数(包括地层厚度、介质密度、横波速度和品质因子等)的统计特征,并据此在计算机上按截尾的正态分布随机抽样形成了16384个随机模型,然后分别在各个模型上进行SH波地震动响应模拟,最后对所有的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模型参数的不确定程度与模拟结果变化范围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是随频率增大的。随机模型地震动响应的第一个放大峰发生在353±031Hz的频率上,其幅值为438±076;第二放大峰发生在885±108Hz的频率上,幅值为422±090。两放大峰值的均方差与均值之比分别为18%和25%。与模型参数20%的相对变化程度大致相当。但更高频率上振幅响应的均方差与均值之比则高达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响应误差 参数不确定性 随机模型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绪本 高原 +1 位作者 王志 余嘉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30-2037,共8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地震特性与大陆动力学、壳幔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深部电性结构及密度结构等研究方向.本文将从这几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享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部地球物理 大陆动力学 壳幔结构 各向异性
下载PDF
软弱夹层特性对地震波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润秋 余嘉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312-317,共6页
模拟了隐伏软弱夹层的弹塑性参数对其地震波放大效应的影响 ,发现当软弱层波速不大于上下围岩的 30 %时 ,就会在特定的频率上产生相当显著的地震动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夹层放大作用的强度主要与其波速有关 ,而与密度及品质因素关... 模拟了隐伏软弱夹层的弹塑性参数对其地震波放大效应的影响 ,发现当软弱层波速不大于上下围岩的 30 %时 ,就会在特定的频率上产生相当显著的地震动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夹层放大作用的强度主要与其波速有关 ,而与密度及品质因素关系不大。研究还发现 ,这种放大作用的强度受软弱层波速与厚度之间的某种关系制约。这种关系的规律尚待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或大量模拟研究去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横波 放大 数值模拟 地震波
下载PDF
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边界条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付小波 韩超 +1 位作者 原健龙 余嘉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499,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透明边界、Clayton-Engquist边界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反射角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效果最好,ClaytonEngquist边界效果次之,而透明边界条件的效果最差。以边界条件对100 Hz模...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透明边界、Clayton-Engquist边界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反射角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效果最好,ClaytonEngquist边界效果次之,而透明边界条件的效果最差。以边界条件对100 Hz模型边界垂直反射的吸收效果来衡量,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与Clayton-Engquist边界条件的效果分别是透明边界条件的16.5倍和3.5倍。在<40 Hz的低频范围内,或者在反射角>65°的情况下,Clayton-Engquist边界相对透明边界的吸收效果相对优势显著变弱。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则在150Hz频率范围内和75°反射角范围内始终保持稳定的相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 正演模拟 有限差分 边界条件
下载PDF
基于多图形处理单元加速的各向异性弹性波正演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付小波 马中高 +2 位作者 余嘉顺 原健龙 韩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22,共7页
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网格大小介质模型情况下,分别采用串行计算、CPU 16个线程并行计算和4块图形处理单元(GPU)并行计算进行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执行时间差异。发现在网格点为256~3的大模型上,用4块GPU的并行模拟计算相对16线... 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网格大小介质模型情况下,分别采用串行计算、CPU 16个线程并行计算和4块图形处理单元(GPU)并行计算进行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执行时间差异。发现在网格点为256~3的大模型上,用4块GPU的并行模拟计算相对16线程并行计算与串行计算的加速分别为30倍与156倍。表明多GPU并行算法可以显著缩短数值模拟时间,而且模型网格越大,加速效果越显著。因此,在单机环境下进行大尺度模型的各向异性弹性波正演模拟,采用多GPU并行计算方式是一个合适的加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弹性波 有限差分 正演模拟 OpenMP/GPU并行计算
下载PDF
用双曲正切和反正切函数拟合面波频散曲线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小平 余嘉顺 +3 位作者 韩超 原健龙 付小波 刘伟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37-46,共10页
双曲正切函数和反正切函数的形态与面波频散曲线较相似,将其用于频散曲线拟合可减少数据噪音对反演稳定性的影响。这两类函数的曲线形态都是单调变化的,无法完全刻画某些特殊地层结构形成的频散曲线的复杂变化情形,如果用这两类曲线来... 双曲正切函数和反正切函数的形态与面波频散曲线较相似,将其用于频散曲线拟合可减少数据噪音对反演稳定性的影响。这两类函数的曲线形态都是单调变化的,无法完全刻画某些特殊地层结构形成的频散曲线的复杂变化情形,如果用这两类曲线来拟合频散曲线则会存在本质上的模型误差。通过一系列正演模拟,分别运用这两类曲线拟合随层厚、P波速度、S波速度和密度变化模型的频散曲线,定量分析每个参数的变化对拟合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合结果随着P波速度、密度和层厚变化的分布很稳定,误差值保持在0.03~0.11。在S波速度随深度单调增加的情况下,拟合误差变化起伏比较大,误差范围为0.00~0.14,表明这两类三角函数模型的适应性会随着地层间S波速度差异的增大而降低。当模型中含有一定厚度的倒转低速层的时候,拟合误差可高达0.30,表明双曲正切函数和反正切函数频散曲线模型均不适用于拟合含强烈反差的低速倒转地层的频散曲线。实验发现,严重影响频散曲线拟合的误差突跳难题,可以通过多个随机种子的组合得到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勘探 频散曲线 双曲正切模型 反正切模型 拟合误差
下载PDF
用地震数据估算填方残留层物性参数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超 付小波 +2 位作者 原健龙 钱广 余嘉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80,共11页
为确定某海滩工程填方场址下伏残留层介质的厚度、密度、地震横波速度以及品质因子等物性参数,提出以地震观测数据为约束,通过模拟场址地震响应来估算残留层介质参数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以及算法过程,给出了数值试验示例。结果表... 为确定某海滩工程填方场址下伏残留层介质的厚度、密度、地震横波速度以及品质因子等物性参数,提出以地震观测数据为约束,通过模拟场址地震响应来估算残留层介质参数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以及算法过程,给出了数值试验示例。结果表明,除了填方残留层介质的品质因子对地震数据影响显著性较低而较难精确确定之外,用该方法确定的残留层层厚、密度、横波速度等介质参数与验证模型吻合程度很高,说明了该方法具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方工程 地层物性参数 模拟估算 地震动响应
下载PDF
定量分析SN338数字地震仪器的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先律 余嘉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597-602,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定量分析方法,成功地分析和完善了SN338仪器IFP电路的特性,指出原设计参数不严密:预测时间C较大,上限参考电平Vup和下限参考电平VLow偏大,致使过零斜顶子样出现较多上溢失真点(V0(t)>8.19... 采用数值模拟定量分析方法,成功地分析和完善了SN338仪器IFP电路的特性,指出原设计参数不严密:预测时间C较大,上限参考电平Vup和下限参考电平VLow偏大,致使过零斜顶子样出现较多上溢失真点(V0(t)>8.1915V)和下溢非规格化点(V0(t)<2V).进而在微机上绘制了SN338仪器IFP电路过零斜顶子作最佳设计参数量板图,确定最佳设计参数值范围,这将明显地提高SN338仪器的保真度和量化精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仪器 定量分析 地震勘探仪
下载PDF
用均匀等价层模拟地表低速层SH波波动特征的有效性问题
14
作者 鲍新毅 李灿平 +1 位作者 蒲晓华 余嘉顺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326,共4页
针对地表低速层对勘探反射地震波到时和波形的改造作用,这里探索了用一个简单等价模型来计算低速层对反射波影响的有效性问题。这里先介绍等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然后分别对原模型与等价模型模拟计算了从0到511Hz共512个频率的简谐SH波场,... 针对地表低速层对勘探反射地震波到时和波形的改造作用,这里探索了用一个简单等价模型来计算低速层对反射波影响的有效性问题。这里先介绍等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然后分别对原模型与等价模型模拟计算了从0到511Hz共512个频率的简谐SH波场,并对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等价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反射波场的低速层时延是正确的。子波波形前面部份与原模型的结果相似,但波形在整体形状和幅值上都相差很大。因此,用等价模型来模拟计算低速层的静校时差,以及对子波波形的前面部份是有效的,但还不能完整地反映低速层对子波波形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低速层 反射地震波 等价模型 模拟 改造作用 均匀等价层
下载PDF
隔墙隔音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实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力 余嘉顺 唐红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64-2566,2570,共4页
利用对时间二阶导数的二阶中心差分和空间二阶导数的四阶中心差分将二维声波方程离散化,形成一个模拟声音传播过程的计算方案,并在Windows2000平台上用C++开发程序予以实现。通过对无阻隔的空气模型,空气中的砖墙模型以及空气中的双层... 利用对时间二阶导数的二阶中心差分和空间二阶导数的四阶中心差分将二维声波方程离散化,形成一个模拟声音传播过程的计算方案,并在Windows2000平台上用C++开发程序予以实现。通过对无阻隔的空气模型,空气中的砖墙模型以及空气中的双层木板隔墙模型上的声传播过程的数字仿真模拟,验证了软件的可行性,同时了解到声音在这三个模型所代表的建筑环境中的传播特点,此实验证实了砖墙隔音效果优于木板墙的直觉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墙 隔音 声传播 计算机仿真
下载PDF
不整合面下隐伏逆冲断层反射地震成像模拟研究
16
作者 原健龙 丘斌煌 +2 位作者 刘洪星 周武 余嘉顺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0-77,共8页
针对不整合界面下的逆冲断层进行反射地震勘探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一项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数值试验。勘探的地质目标包括断层的断面形态,以及附近几个厚度仅仅为几米的地质透镜体。根据掌握的地质资料建立地震参数模型,用波动方程正演模... 针对不整合界面下的逆冲断层进行反射地震勘探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一项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数值试验。勘探的地质目标包括断层的断面形态,以及附近几个厚度仅仅为几米的地质透镜体。根据掌握的地质资料建立地震参数模型,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模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施工方式,滚动放炮合成了38炮地震数据,然后按照生产资料处理流程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地震波速度模型剖面、地震数据叠加剖面以及偏移剖面等图像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如果采用较高频率的震源信号,反射勘探地震成像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不整合面下隐伏逆冲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辨识地质透镜体存在。研究表明,选用主频为150Hz的高频率震源信号,可以使勘探达到最佳的分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地震成像 正演模拟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基于Dropout—BPNN的地球物理反演——以表层横波速度反演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治梁 余嘉顺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年第3期286-294,共9页
在深度学习领域使用的Dropout机制在训练中按一定概率准则随机剔除某些神经元,能够显著提高神经网络的图像和语言识别准确率。受其启发,将Dropout机制引入基于深度BP神经网络的地球物理反演(简称Dropout-BPNN),利用地震放大效应反演浅层... 在深度学习领域使用的Dropout机制在训练中按一定概率准则随机剔除某些神经元,能够显著提高神经网络的图像和语言识别准确率。受其启发,将Dropout机制引入基于深度BP神经网络的地球物理反演(简称Dropout-BPNN),利用地震放大效应反演浅层S波速度结构,数值试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Dropout-BPNN的反演效果明显好于传统BPNN。同时研究了深度学习中流行的ReLU激活函数的性能,发现在本地球物理反演案例中,其表现不及传统激活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out机制 神经网络 ReLU函数 地球物理反演 横波速度
下载PDF
地下溶洞不同枯盈状态下的地震响应差异模拟研究
18
作者 原健龙 范欣然 +2 位作者 付小波 韩超 余嘉顺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年第11期30-33,共4页
针对地下溶洞不同枯盈状态下的地震波响应差异问题,选择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模型进行了一项数值模拟实验。先从弹性波方程理论出发,利用有限差分离散近似,再运用CUDA编程平台进行GPU并行计算,模拟了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地震波响应。... 针对地下溶洞不同枯盈状态下的地震波响应差异问题,选择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模型进行了一项数值模拟实验。先从弹性波方程理论出发,利用有限差分离散近似,再运用CUDA编程平台进行GPU并行计算,模拟了三种枯盈状态下的溶洞地震波响应。模拟结果表明,P-P波的能量随着溶洞含水量增多而减少,而溶洞尖灭点的绕射现象随着溶洞含水量增多而变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地震响应 正演模拟 有限差分 并行计算
下载PDF
软弱夹层的地震动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润秋 余嘉顺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77-1181,共5页
地下隐伏的软弱夹层对工程场址地震动强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对高地震烈度区大型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评价和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概化的模型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了计算机模拟研究.所考虑的软弱层埋深在10~4... 地下隐伏的软弱夹层对工程场址地震动强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对高地震烈度区大型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评价和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概化的模型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了计算机模拟研究.所考虑的软弱层埋深在10~400 m之间,厚度在0~10 m之间.结果发现,隐伏软弱夹层就像地表低速层一样也会产生地震动的放大作用.隐伏的软弱夹层就像地表低速软弱层一样也会对特定频率的波产生放大作用.在总体揭示软弱夹层对地震动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这种放大作用的出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地震动强度 地震动放大效应 抗震能力 剪切波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in Modong area, Lushan
20
作者 Han Chao Yu Jiashun +3 位作者 Liu Wei-Zu Yuan Jian-Long Fu Xiao-Bo Hou Xiao-Pi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277-290,394,395,共16页
The April 20,2013,Ms 7.0 Lushan Earthquake was a major earthquake that followed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Frequent earthquakes have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 in Western Sichuan.Eart... The April 20,2013,Ms 7.0 Lushan Earthquake was a major earthquake that followed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Frequent earthquakes have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 in Western Sichuan.Earthquake disasters are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ground motion.Studying the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disaster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Lushan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ftershock data from the Lushan Earthquake.Using the Lushan earthquake aftershock data from nine seismic stations distributed in the area,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he sit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reference site spectral ratio"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the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in the area was in the range 5–10 Hz,and the corresponding amplification peak was from 3 to 14.Among the study sites,the amplification(14 times)at L07 was the most prominent.To study further the ampl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shear-wave velocity models for the structures under these sit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passive-source Rayleigh surfacewave exploration.One-dimensional(1 D)and two-dimensional(2 D)seismic amplification effects were simulated using horizontally propagating shear-wave modeling.Except Site L07,the 1 D simulation results of each site well reflected the variation feature of the seismic amplification on the frequency band below the observed peak frequency,although the overall simulated amplification peaks were smaller than the observed results.The 2 D simulation of the remarkable amplification phenomenon at L07 was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result than was the 1 D simulation,indicating that the seismic amplification in the Modong area is influenced by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seismic amplifica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