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变碳纳米管中水的输运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幼胜 岳莉 +3 位作者 张泓筠 尹海峰 曾凡菊 张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1-795,共5页
水分子通过碳纳米管的运输行为对认识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海水淡化和纳米运输器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水分子通过形变碳纳米管的运输行为,即椭圆柱状碳纳米管的离心率e对管内水分子输运的影响.结果发现... 水分子通过碳纳米管的运输行为对认识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海水淡化和纳米运输器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水分子通过形变碳纳米管的运输行为,即椭圆柱状碳纳米管的离心率e对管内水分子输运的影响.结果发现椭圆柱状碳纳米管的离心率对管内水分子的偶极矩概率分布、径向函数分布和流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分析认为碳纳米管的形变使管内水分子的偶极矩态及其运输状态发生变化;同时也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碳纳米管的形状能起到分子开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水分子 运输行为 形变
下载PDF
有限深对称方势阱中粒子能级的数值解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颂 岳莉 +1 位作者 吴波 余幼胜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3-35,共3页
使用图解法和数值计算法,分析运动粒子的能级和简并情况、求解相应能级的本征值.通过理论建立超越方程组,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依据图像分析运动粒子的能级无简并.从图像上粗略估计其解并通过数值法求解,根据E1=-22η21/ma2可以求出运... 使用图解法和数值计算法,分析运动粒子的能级和简并情况、求解相应能级的本征值.通过理论建立超越方程组,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依据图像分析运动粒子的能级无简并.从图像上粗略估计其解并通过数值法求解,根据E1=-22η21/ma2可以求出运动粒子的能量本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深对称方势阱 图解法 数值法 能量本征值
下载PDF
斜面上颗粒物质冲击力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赵振 胡林 +2 位作者 余幼胜 王星云 庚振凯 《物理与工程》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颗粒在斜面上的流动现象,考察了同一倾角下,颗粒流动产生的冲击力F与颗粒直径D和滑移距离L的关系,并给出了在垂直于颗粒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上,饱和冲击力Fb的分布.
关键词 颗粒流 冲击力 颗粒直径 滑移距离 颗粒介质表面分布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改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曾凡菊 谭永前 +1 位作者 余幼胜 张颂 《河南科技》 2014年第2期69-70,共2页
LiFePO4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它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本文介绍了LiFePO4的结构、充放电机理以及国内外对磷酸铁锂材料改性研究的最近进展,并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磷酸铁锂 充放电原理 表面包覆 金属掺杂 复合改性
下载PDF
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 被引量:1
5
作者 龚程 胡林 余幼胜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概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的研究现状,震前动物异常的生物学解释及异常动物的分布特点,分析从基因学角度解释的可能性。介绍了断层的电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对现阶段建立动物行为异常地震预警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震 动物异常行为 电场变化
下载PDF
探头在准二维颗粒介质中慢速运行的受阻实验研究
6
作者 龚程 胡林 余幼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213-214,共4页
测量了圆锥探头缓慢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增长规律,曲线全过程存在两次增长规律的转变。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表明:当填充颗粒总高度较高时,阻力曲线存在两个拐点,前部... 测量了圆锥探头缓慢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增长规律,曲线全过程存在两次增长规律的转变。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表明:当填充颗粒总高度较高时,阻力曲线存在两个拐点,前部拐点是由颗粒回填所致,拐点深度约65mm(与探头尺寸有关),且不随颗粒填充高度变化,后部拐点是由于底部边界影响所致;后部拐点出现的深度Z2随着颗粒填充高度Zmax的增加线性增加,容器底部边界开始影响探头受力时探头距离底部的距离H也会随着颗粒填充高度Zmax的增加而增加,Z2-Zmax和H-Zmax关系拟合直线的斜率均约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二维 颗粒介质 受阻实验 拐点分析
下载PDF
链球菌G蛋白的力致去折叠研究
7
作者 姚祖军 余幼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9-152,共4页
G蛋白是一个小蛋白,且是研究蛋白质去折叠的理想模板。当使用机械力对其进行拉伸研究时,发现G蛋白的去折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间态。在恒力和恒速两种情况下进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其在两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去折叠次序,即是C端的... G蛋白是一个小蛋白,且是研究蛋白质去折叠的理想模板。当使用机械力对其进行拉伸研究时,发现G蛋白的去折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间态。在恒力和恒速两种情况下进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其在两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去折叠次序,即是C端的β片层部分先去折叠,接着是N端的β片层部分去折叠,然后是C端的β片层完全去折叠,最后是N端的β片层完全去折叠,研究表明氢键对其去折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去折叠机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G蛋白 去折叠 纳米级分子动力学(NAMD)
下载PDF
(2+1)维耗散长波方程的变量分离解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娟 余幼胜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27,33,共3页
借助Mathematica符号计算软件,利用拓展的F/G展开法和变量分离法,得到(2+1)维耗散长波方程的精确解.通过选择适当的函数,获得(2+1)维耗散长波方程的亮暗dromion解和周期孤波解.
关键词 拓展的F/G展开法 变量分离法 (2+1)维耗散长波方程 精确解
下载PDF
Unravel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rion disease:Insights fromα2 area mutations in human prion protein
9
作者 谈荣日 夏奎 +2 位作者 寻大毛 宗文军 余幼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657-665,共9页
Prion diseases are a class of fata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aused by misfolded prion proteins.The main reason is that pathogenic prion protein has a strong tendency to aggregate,which easily induces the damage to ... Prion diseases are a class of fata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aused by misfolded prion proteins.The main reason is that pathogenic prion protein has a strong tendency to aggregate,which easily induces the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oint mutations in the human prion protein gene can cause prion diseases such as Creutzfeldt-Jakob and Gerstmann's syndrome.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mutation-induced prion protein aggregation,the mutants in an aqueous solution are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including the wild type,V180I,H187R and a double point mutatio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JD and GSS.After running simulations for 500 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hree mutation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kinetic properties of PrP.The high fluctuations around the N-terminal residues of helix 2 in the V180I variant lead to a decrease in hydrogen bonding on helix 2,while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ydrogen bonds between the folded regions promotes the generation ofβ-sheet.Meanwhile,partial deletion of salt bridges in the H187R and double mutants allows the sub-structural domains of the prion protein to separate,which would accelerate the conversion from PrPC to PrPSc.A similar trend is observed in both SASA and Rg for all three mutations,indicating that the conformational space is reduced and the structure is co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on protein MUTATIONS MISFOLD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下载PDF
边界对颗粒介质上小球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幼胜 胡林 +1 位作者 龚程 张光华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9-82,共4页
为了认识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上运动的规律,搭建了宽度可调的颗粒介质倾斜槽,并用高速摄像机观测小球在颗粒介质上的运动行为。在不同密度小球和不同颗粒介质尺寸两种情况下分析了运动距离与槽宽球径比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运动距离随槽... 为了认识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上运动的规律,搭建了宽度可调的颗粒介质倾斜槽,并用高速摄像机观测小球在颗粒介质上的运动行为。在不同密度小球和不同颗粒介质尺寸两种情况下分析了运动距离与槽宽球径比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运动距离随槽宽球径比增大而减小;槽宽球径比对小球运动距离的影响呈指数式减小;小球密度对小球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着3个区域;有效摩擦系数与颗粒槽边界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介质 槽宽球径比 有效摩擦系数
原文传递
颗粒介质表面再生区域形状研究
11
作者 余幼胜 胡林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4-38,共5页
大块物体从山体上滚下时,山体结构将被破坏,其前方堆起的区域称为再生区域。为了认识该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搭建了可调角度的三维颗粒介质槽,利用图片处理技术研究了球形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运动形成的再生区域形状与球尺寸的关系。实验... 大块物体从山体上滚下时,山体结构将被破坏,其前方堆起的区域称为再生区域。为了认识该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搭建了可调角度的三维颗粒介质槽,利用图片处理技术研究了球形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运动形成的再生区域形状与球尺寸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再生区域形状呈类抛物线型,并与球尺寸有关,即形状长、半宽度最大值和面积均随着小球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认为,再生区域形成过程中有两种作用机制,即球与颗粒介质作用机制和介质与介质粘滞运动机制,并且前者作用略强于后者;同时发现在粘滞作用区域中,再生区域的形成过程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介质 再生区域 形状
原文传递
Ag-Ce共掺杂锐钛矿型TiO_2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曾凡菊 谭永前 +3 位作者 余幼胜 张颂 韩伟超 杨永亮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8-264,共7页
利用Ag、Ce原子对锐钛矿相TiO_2进行了替位掺杂,构建了Ag、Ce单掺杂及Ag-Ce共掺杂的锐钛矿相TiO_2体系,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吸收特性。结果表明:Ag-Ce共掺杂后,Ag-4d和O-2p电子轨道的共同作用引入了有... 利用Ag、Ce原子对锐钛矿相TiO_2进行了替位掺杂,构建了Ag、Ce单掺杂及Ag-Ce共掺杂的锐钛矿相TiO_2体系,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吸收特性。结果表明:Ag-Ce共掺杂后,Ag-4d和O-2p电子轨道的共同作用引入了有利于电子跃迁的浅杂质能级;Ag-4d和Ce-4f电子轨道的强相互作用使得禁带宽度减小,吸收光谱发生红移;Ce离子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杂质体系中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速率,提高了体系的量子效率。因此,Ag-Ce共掺杂TiO_2既扩展了吸收光谱范围又提高了TiO_2的量子效率,使TiO_2的光催化性能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Ag—Ce共掺杂TiO2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圆锥探头在准二维颗粒介质中匀速穿行的受力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程 胡林 余幼胜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67,共5页
研究圆锥状探头匀速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深度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存在凹—凸—凹的转变。针对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分析并讨论曲线凹—凸—凹转变中出现两个拐点的物理机制,认为... 研究圆锥状探头匀速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深度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存在凹—凸—凹的转变。针对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分析并讨论曲线凹—凸—凹转变中出现两个拐点的物理机制,认为阻力曲线的变化来源于侵入物自身的体积效应和容器底部对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流体的静水压力描述并不适用于颗粒介质的慢速阻力行为,颗粒介质存在自身的结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介质 阻力 力链重组
原文传递
(2+1)维色散长波方程的变量分离解
14
作者 杨娟 余幼胜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28-232,共5页
应用改进的G'/G展开法和变量分离法,构造出(2+1)维色散长波方程的变量分离解,根据得到的孤立波解,构造出dromion解,使方程的解变得更加丰富.
关键词 改进的G’/G展开法 变量分离法 (2+1)维色散长波方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