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Fs基微流控电化学芯片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实时在线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萍 王旭潭 +4 位作者 刘宁 汪庆祥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将具有丰富微孔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和电化学技术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与微流控器件对溶液流动的可控性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实现了高通量、实时和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污染物.研制的ZIF-8-Nafion/ITO基微流控电化学传... 将具有丰富微孔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和电化学技术对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与微流控器件对溶液流动的可控性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实现了高通量、实时和快速检测环境中的多种金属离子污染物.研制的ZIF-8-Nafion/ITO基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对Cd^(2+),Pb^(2+)及Hg^(2+)离子在0.1~1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55,0.0025及0.0016μmol/L(S/N=3).该微流控芯片对于样品的需求量少,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由聚二甲基硅氧烷拓印的微流控器件还有望实现柔性电极的功能,对便携式电化学柔性器件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集成化和自动化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重金属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双极电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全氟辛烷磺酸
2
作者 黄声秀 刘利阳 +2 位作者 杨伟强 汪庆祥 倪建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及双极电化学发光传感(BPECL)的高灵敏、抗干扰特点,构建了一种MIP/BPECL传感器,用于水样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检测.以PFOS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电聚合分... 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及双极电化学发光传感(BPECL)的高灵敏、抗干扰特点,构建了一种MIP/BPECL传感器,用于水样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检测.以PFOS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电聚合分子印迹聚合物以特异性识别PFO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进行了表征;在双极电极的阳极端以钌联吡啶/三正丙胺[Ru(bpy)_(3)^(2+)/TPr A]为输出信号,构筑了传感与信号分离的MIP/BPECL传感体系.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PFOS浓度在1~1000n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43 nmol/L(S/N=3).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检测,结果良好,表明所构建的MIP/BPECL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通过改变分子印迹的模板分子,有望实现该传感器在其它环境污染物检测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分子印迹 双极电极 电化学发光
下载PDF
Fe-Co普鲁士蓝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和谷胱甘肽
3
作者 叶佳佳 张武翔 +1 位作者 倪建聪 胡世荣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63,共12页
采用一锅水热法合成的Fe-Co普鲁士蓝类似物(PBAs)作为类过氧化物酶,基于H_(2)O_(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反应和GSH对氧化TMB(ox-TMB)的还原反应,建立一种用于H_(2)O_(2)和GSH定量分析的比色传感器.在H_(2)O_(2)... 采用一锅水热法合成的Fe-Co普鲁士蓝类似物(PBAs)作为类过氧化物酶,基于H_(2)O_(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反应和GSH对氧化TMB(ox-TMB)的还原反应,建立一种用于H_(2)O_(2)和GSH定量分析的比色传感器.在H_(2)O_(2)为2.0~50μmol/L和GSH为6.6~50.63μmol/L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0.36和0.32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传感器 Fe-Co类普鲁士蓝 谷胱甘肽 过氧化氢 一锅水热法
下载PDF
一种多吡啶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倪建聪 林华 +3 位作者 高凤 林珩 郑宁琳 陈福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一种电中性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PC)(H2O)](phen=1,10-邻菲罗啉,PC=2,6-吡啶二羧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显示,配合物溶液加入DNA后,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计时库仑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一种电中性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PC)(H2O)](phen=1,10-邻菲罗啉,PC=2,6-吡啶二羧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显示,配合物溶液加入DNA后,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减小,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表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呈现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明显减小,式电位发生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不同浓度的DNA对配合物的影响,表明以[Cu(phen)(PC)(H2O)]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3.3×10–6 mol/L^4.0×10–5 mol/L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法进一步显示,配合物与DNA形成复合物后扩散系数明显降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铜配合物 DNA 电化学 嵌插作用
下载PDF
羟基乙酸-钴(II)-1,10-邻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DNA结合属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德论 余章龙 +5 位作者 高彩 丁应涛 林海彬 倪建聪 王庆华 汪庆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8-666,共9页
以羟基乙酸(GA)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单核钴(II)配合物,Co(GA)2(phen)·2H2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分析结果表明... 以羟基乙酸(GA)和1,10-邻菲咯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单核钴(II)配合物,Co(GA)2(phen)·2H2O。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法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8.122(3)nm,b=24.214(7)nm,c=9.085(3)nm,α=105.290(14)°,β=109.843(5)°,γ=90.00°,晶胞体积:V=680.7(9)nm3,晶胞内结构分子数Z=4,最终的偏差因子:R1,wR2分别为0.0463,0.1294[I>2σ(I)]。中心钴离子分别与两个羟基乙酸及一个邻菲咯啉配体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通过经典的嵌插方式与DNA结合,二者的结合常数Kb为3.8×104L·mol-1。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表明,在过氧化氢(H2O2)的存在条件下,配合物能对质粒体超螺旋DNA产生切割作用,具有化学核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 II)配合物 晶体结构 嵌插作用 化学核酸酶
下载PDF
二茂铁甲酸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汪庆祥 李文琦 +2 位作者 倪建聪 高凤 陈静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3-89,共7页
用循环伏安、微分脉冲伏安和计时库仑等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茂铁甲酸(FCA)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FCA在玻碳电极上出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DNA的加入导致FCA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且式电位往正向移动,表明二者... 用循环伏安、微分脉冲伏安和计时库仑等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茂铁甲酸(FCA)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FCA在玻碳电极上出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DNA的加入导致FCA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且式电位往正向移动,表明二者可能通过沟面方式发生作用.计时库仑法表明FCA与DNA作用后,复合物扩散系数明显降低,这可能是FCA与DNA反应峰电流降低的原因.微分脉冲实验表明以FCA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1.3×10–5 mol/L^1.0×10–4mol/L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紫外光谱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相互作用,且作用模式可能够沟槽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甲酸 DNA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
下载PDF
2,3-二氢-9,10-二羟基-1,4-蒽醌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启同 蒋淑恋 +4 位作者 黄立漳 张汉强 倪建聪 翁文 胡世荣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7-71,共5页
合成了准刚性环化合物2,3-二氢-9,10-二羟基-1,4-蒽醌(DHHA),并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定了结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DHHA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在加入DNA后,其氧化峰电位出现了正移,且峰电流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表明... 合成了准刚性环化合物2,3-二氢-9,10-二羟基-1,4-蒽醌(DHHA),并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定了结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DHHA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在加入DNA后,其氧化峰电位出现了正移,且峰电流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表明二者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当DNA浓度处于9.0×10–6mol/L-4.5×10–5mol/L之间时,DNA的浓度与氧化峰的电流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在此范围内可以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实验、微分脉冲实验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都进一步证实DHHA与DNA的相互作用,且它们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 DNA 电化学 沟槽结合
下载PDF
CuZnAl双功能催化剂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工艺研究
8
作者 吴文炳 倪建聪 +3 位作者 林顺华 林志文 宋建龙 杨顺童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1-74,共4页
探讨了C301/γ-Al2O3和C207/γ-Al2O3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一步法制取二甲醚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原料气氢碳比和搅拌转速对一氧化碳转化率和二甲醚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浆态床反应器内,催化剂C301的催化效果优于C207,且催化剂... 探讨了C301/γ-Al2O3和C207/γ-Al2O3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一步法制取二甲醚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原料气氢碳比和搅拌转速对一氧化碳转化率和二甲醚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浆态床反应器内,催化剂C301的催化效果优于C207,且催化剂最佳浓度为7.27%;在300 r/min搅拌转速下,外扩散阻力的影响基本可以消除;当原料气氢碳比为1.0时,二甲醚收率最大,进而提出利用富碳合成气生产二甲醚是缓解能源问题和减少能源污染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 双功能催化剂 合成气 浆态床
下载PDF
P区非金属性质实验的绿色化研究
9
作者 詹峰萍 高飞 +3 位作者 王庆华 邱玮玮 高凤 倪建聪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8-92,共5页
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对P区非金属化合物性质实验开展了微型化及末端绿色化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可稀释某些试剂浓度至原来的1/10,降低试剂用量至常规实验的1/2~1/20,进而节约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 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对P区非金属化合物性质实验开展了微型化及末端绿色化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可稀释某些试剂浓度至原来的1/10,降低试剂用量至常规实验的1/2~1/20,进而节约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同时,通过在试管末端增加浸渍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来吸收处理氯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大大改善实验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 末端绿色化 P区非金属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碳点-铕的比率荧光探针可视化检测四环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伟强 张桂云 +2 位作者 林华 倪建聪 黄玲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94-2300,共7页
结合四环素对碳点(CDs)的荧光猝灭及对铕离子(Eu^3+)的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肉眼可辨的比率荧光分析方法用于水样中四环素残留的便捷检测.通过优化CDs/Eu^3+比例、溶液pH值等实验条件,使检测体系对四环素的荧光响应呈现由蓝色→粉色... 结合四环素对碳点(CDs)的荧光猝灭及对铕离子(Eu^3+)的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肉眼可辨的比率荧光分析方法用于水样中四环素残留的便捷检测.通过优化CDs/Eu^3+比例、溶液pH值等实验条件,使检测体系对四环素的荧光响应呈现由蓝色→粉色→红色的颜色转变过程,易于通过肉眼进行分辨和半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2种荧光探针响应比(I618/I440)的对数值与四环素的浓度在20~100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n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江水样品中四环素的加标检测,获得了较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比率荧光分析 可视化检测 四环素
下载PDF
一种席夫碱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
11
作者 倪建聪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邻苯二胺和水杨醛制备了席夫碱配体并与醋酸铜配位合成了一种席夫碱铜(Ⅱ)配合物(Cu-SB,SB=席夫碱).采用电化学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Cu-SB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表明DNA的加入能引起CuSB特征吸收峰的增色效应,说明了两者之... 以邻苯二胺和水杨醛制备了席夫碱配体并与醋酸铜配位合成了一种席夫碱铜(Ⅱ)配合物(Cu-SB,SB=席夫碱).采用电化学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Cu-SB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表明DNA的加入能引起CuSB特征吸收峰的增色效应,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且结合常数为6.09×10~7 M^(-1).循环伏安法表明Cu-SB在裸玻碳电极上有一对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峰,DNA的加入导致峰电流减小和电位正移,表明两者可能以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差分脉冲法表明Cu-SB能作为电化学探针在3.4×10^(-5)~1.7×10^(-4)M浓度范围实现对DNA的定量检测.采用电极表面电化学法研究了Cu-SB与DN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参数,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嵌插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铜配合物 DNA 相互作用 电化学
下载PDF
儿童湿疹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郑健 倪建聪 滕用华 《海峡药学》 2014年第5期96-97,共2页
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患病率高达20%~30%。湿疹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本文通过探讨儿... 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病,患病率高达20%~30%。湿疹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本文通过探讨儿童湿疹的病因及其药物治疗的方法,以期为儿童湿疹的临床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湿疹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145例药疹临床分析
13
作者 卢万丁 端木德 倪建聪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