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倪进兵 王向荣 袁晟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0期1533-1534,共2页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血管瘤的68例病例资料。结果 68例患儿,治愈57例,好转8例,无效3例,治愈率83.8%,其中1岁以内治愈率92.5%,1岁以上治愈率7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血管瘤的68例病例资料。结果 68例患儿,治愈57例,好转8例,无效3例,治愈率83.8%,其中1岁以内治愈率92.5%,1岁以上治愈率7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效果满意,最佳治疗时机为1岁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曲安奈德 瘤体内注射 婴幼儿
下载PDF
单侧唇裂患儿行改良Mohler法修复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倪进兵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单侧唇裂患儿,年龄3~17个月,平均(7.5±2.2)个月,均接受改良Mohler法修复,术后由颌面外科资深医师评估手术修... 目的:探讨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单侧唇裂患儿,年龄3~17个月,平均(7.5±2.2)个月,均接受改良Mohler法修复,术后由颌面外科资深医师评估手术修复美观效果,并测量手术前后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小柱基底等唇鼻外观形态参数。结果:70例单侧唇裂患儿均成功完成改良Mohler术,术后愈合较好,未出现感染、裂开等并发症。一期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2.86%,双侧唇高/宽/长度、鼻底宽度、鼻孔大小等协调对称,5例修复欠佳者行二期修复,唇鼻形态逐渐恢复正常;术前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拆线测量,健、患侧上述唇鼻外观形态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Mohler法能有效修复单侧唇裂患儿的唇鼻外观形态,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唇裂 改良Mohler法 修复效果 口鼻形态
下载PDF
医用即溶止血纱布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倪进兵 王向荣 袁晟 《安徽医学》 2014年第9期1208-1210,共3页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内填塞医用即溶止血纱布的效果。方法 108例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松弛切口填塞医用即溶止血纱布)60例,对照组(术后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48例,观察比较患儿术后饮食、体温、切口出血情况...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内填塞医用即溶止血纱布的效果。方法 108例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松弛切口填塞医用即溶止血纱布)60例,对照组(术后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48例,观察比较患儿术后饮食、体温、切口出血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术后出血较少,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早,创口愈合较快。结论小儿腭裂术后两侧松弛切口填塞医用即溶止血纱布比填塞碘仿纱条更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碘仿 医用即溶止血纱布
下载PDF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矫治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袁辉 王向荣 +1 位作者 倪进兵 袁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评估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3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 目的:评估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3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孔宽度和鼻小柱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在PNAM治疗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孔宽度均缩窄,鼻小柱高度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NAM能够有效缩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延长鼻小柱的高度,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术前矫治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 序列治疗 正畸
下载PDF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在双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袁晟 王向荣 +1 位作者 倪进兵 袁辉 《安徽医学》 2020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NAM)在双侧唇腭裂患儿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唇腭裂患儿11例,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两侧牙槽突裂隙宽度、两侧鼻孔宽度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NAM)在双侧唇腭裂患儿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唇腭裂患儿11例,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两侧牙槽突裂隙宽度、两侧鼻孔宽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在PNAM治疗后,右侧裂隙宽度、左侧裂隙宽度、右侧鼻孔宽度和左侧鼻孔宽度较治疗前均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儿鼻翼软骨显著抬高,鼻小柱延长。结论使用PNAM能够缩窄双侧唇腭裂患儿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且鼻翼软骨显著抬高,鼻小柱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术前正畸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
下载PDF
儿童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耐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倪进兵 袁晟 张诗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2-595,599,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共收集261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取患者口腔样本从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法分析耐药性。结果261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57例,腺源性感染54例,...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共收集261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取患者口腔样本从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法分析耐药性。结果261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57例,腺源性感染54例,外伤性感染29例,其他来源感染21例。咀嚼肌间隙、颊间隙、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咽旁间隙、其他部位感染分别为82、63、37、29、23和27例。共分离144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91株(63.19%),革兰阴性菌47株(32.64%),真菌6株(4.17%)。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氨苄、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株数分别为39、26、20、13、18和16株,耐药率分别为60.00%、40.00%、30.77%、20.00%、27.69%和24.62%,对万古霉素均敏感。19株肺炎链球菌耐药株数分别为11、9、6、4、2和1株,耐药率分别为57.89%、47.37%、31.58%、21.05%、10.53%和5.26%,对万古霉素均敏感。2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甲硝唑、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株数分别为4、7、7、9、7和0株,耐药率分别为16.67%、29.17%、29.17%、37.50%、29.17%和0.00%。13株普雷沃菌耐药株数分别为2、7、6、3、6和0株,耐药率分别为15.38%、53.85%、46.15%、23.08%、46.15%和0.00%。13株普雷沃菌携带cfxA、ermF、tetQ、nimA、nimB、nimC基因菌株分别为4株(30.77%)、7株(53.85%)、6株(46.15%)、2株(15.38%)和1株(7.69%),未检出nimC。结论患儿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咀嚼肌间隙。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感染病原菌类型;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可选用亚胺培南,但应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学 耐药性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定位联合鼻底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在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尚寅耀 袁晟 倪进兵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635-1638,1648,共5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定位联合鼻底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在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锥...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定位联合鼻底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在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锥形束CT定位检查,对照组采用腭侧入路或唇侧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拔牙(根据多生牙整体位于临近切牙的腭侧或唇侧决定),观察组采用鼻底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拔牙。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牙齿咬合力、咀嚼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腭侧(21.57±3.31)min;唇侧(22.82±3.53)min]短于对照组[腭侧(36.44±6.39)min;唇侧(39.25±6.78)min](均P<0.05),术中出血量[腭侧(14.37±2.42)ml;唇侧(15.64±2.67)ml]少于对照组[腭侧(19.56±3.18)ml;唇侧(21.89±3.55)ml](均P<0.05);术后VAS评分[腭侧(2.87±0.42)分;唇侧(3.14±0.49)分]低于对照组[腭侧(4.75±0.67)分;唇侧(5.06±0.83)分](均P<0.05);手术后两组牙齿咬合力和咀嚼效率较手术前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牙齿咬合力[腭侧(148.49±22.35)Ibs;唇侧(144.92±21.68)Ibs]和咀嚼效率[腭侧(92.66±16.22)%;唇侧(90.83±15.94)%]均高于对照组[牙齿咬合力:腭侧(121.27±19.81)Ibs;唇侧(118.74±18.85)Ibs;咀嚼效率:腭侧(83.47±13.76)%,唇侧(79.79±13.02)%](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定位联合鼻底入路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用于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患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轻,舒适度更高,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额外 拔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