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的生态分布及气候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傅素晶 蔡立哲 +4 位作者 梁俊彦 周细平 林和山 黄昆 徐华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81-4789,共9页
根据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条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4个季度监测获得的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Mller)]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溪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溪沙蚕栖息密... 根据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条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4个季度监测获得的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Mller)]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溪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溪沙蚕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2004年。溪沙蚕密度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而溪沙蚕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高,没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很低。相关分析表明,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中的总有机质、中值粒径、硫化物等参数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溪沙蚕2004年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最低值,2005年到2007年逐年下降,与降雨量的减少趋势是一致的,但溪沙蚕的密度、生物量与降雨量、气温、光照时数、相对湿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可见,红树林湿地是溪沙蚕喜好栖息的生境,溪沙蚕对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响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沙蚕 红树林湿地 时空分布 气候响应 深圳湾
下载PDF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细平 蔡立哲 +3 位作者 梁俊彦 傅素晶 林和山 黄昆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2-906,共5页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g(AFDM)/(m2.a)].厦门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43,其中P/B值最高的出现在九龙江口海域,为2.50;最低出现在西海域,为1.26.在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夏季,达17.17[g(AFDM)/(m2.a)],最低出现在冬季,为3.45[g(AFDM)/(m2.a)];P/B值最高的是春季,为1.89,最低的是夏季,为1.22.通过估算得出,厦门海域每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大约为3.8×103t去灰干质量,或是2.1×104t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厦门海域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辰 蔡立哲 +5 位作者 陈昕韡 郭涛 卓异 傅素晶 彭欣 曹婧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9-266,共8页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盐沼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 B值
下载PDF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涛 蔡立哲 +5 位作者 卓异 饶义勇 李想 陈昕韡 傅素晶 纪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04-211,共8页
为探讨泉州湾洛阳江口桐花树和秋茄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在2种红树林生境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其中多... 为探讨泉州湾洛阳江口桐花树和秋茄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在2种红树林生境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其中多毛类15种,腹足类8种,甲壳类15种,鱼类3种,昆虫2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星虫动物、寡毛类和双壳类各1种.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指海葵(Actinia sp.)等在2种生境均有较高的栖息密度,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2种生境的常见种,但栖息密度不高.虽然秋茄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高于桐花树生境,但桐花树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秋茄生境.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显著的季节差异、生境差异以及生境×季节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较高,其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潮区相同、沉积物类型相似和底质粒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红树林湿地 生境 洛阳江口 泉州湾
下载PDF
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和山 蔡立哲 +2 位作者 梁俊彦 周细平 傅素晶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0-525,共6页
2006年1、4月和2008年8月共3个季节在深沪湾潮下带10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各个季节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采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深沪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 2006年1、4月和2008年8月共3个季节在深沪湾潮下带10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各个季节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采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深沪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0.599g(AFDW)/(m2.a)和1.561.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湾顶>湾中>湾口.与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港湾和河口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点是栖息丰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低,但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这些特征与深沪湾面积小、水动力强和沙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潮下带 深沪湾
下载PDF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分布的生态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昆 蔡立哲 +3 位作者 徐华林 傅素晶 周细平 林和山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6-762,共7页
根据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个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2个季度监测获得的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腺带刺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其栖息密度、... 根据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个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2个季度监测获得的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腺带刺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其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而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没有红树林的光滩取样站密度高,红树林内的取样站几乎很少采到.相关分析表明,腺带刺沙蚕密度时间分布与总有机质、气温、季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盐度、相对湿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在空间分布上,腺带刺沙蚕的密度与总有机质和硫化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度、粘土等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带刺沙蚕 红树林湿地 时空分布 生态响应 深圳湾
下载PDF
北部湾底拖网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叶洁琼 蔡立哲 +4 位作者 黄睿婧 周细平 傅素晶 林和山 黄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2,共6页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理分布上,软体动物丰度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分别为42.1个/站、14.0个/站和10.7个/站。北部明显高于南部。生物-环境分析表明盐度在四个季度中均是影响软体动物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但除了冬季的相关值较高外,其他季节的相关值均低于0.4,说明盐度对底拖网软体动物组成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种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丰度与溶解氧、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赛氏毛蚶(Scapharc a satowi)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和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浅缝骨螺(Murex trapa)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底温、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拖网 软体动物 种类组成
下载PDF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想 蔡立哲 +5 位作者 卓异 郭涛 饶义勇 颜露露 傅素晶 陈昕韡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7-504,共8页
为了比较不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根据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类型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进行了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1种,其中浮游生物食者(Pl)、植食者(Ph)、肉食者(C)、杂食者... 为了比较不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根据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类型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进行了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泉州湾蟳埔潮间带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1种,其中浮游生物食者(Pl)、植食者(Ph)、肉食者(C)、杂食者(O)和碎屑食者(D)物种数分别为21种、18种、21种、26种和15种。光滩(沙滩)、互花米草和牡蛎石三种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优势功能群多样化,表明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这种特征是潮汐、生境、底质粒径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沉积物粒径的差异),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的差异。互花米草、牡蛎石构成了多种小生境,有利于众多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还讨论了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鉴定水平和功能群划分标准不同对功能群研究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潮间带 泉州湾
下载PDF
广州南沙十九涌三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莎 蔡立哲 +3 位作者 许鹏 彭欣 曹婧 傅素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7,15,共8页
于2007和2008年选择广州南沙十九涌海桑、芦苇和海雀椑三种植物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四个季度定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芦苇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6种,密度2 236 ind.m-2,生物量6.61 g.m-2;海雀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22种,密度1 298 ind.m-2,... 于2007和2008年选择广州南沙十九涌海桑、芦苇和海雀椑三种植物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四个季度定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芦苇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6种,密度2 236 ind.m-2,生物量6.61 g.m-2;海雀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22种,密度1 298 ind.m-2,生物量7.71 g.m-2;海桑区计有大型底栖动物11种,密度429 ind.m-2,生物量3.73 g.m-2.结果表明:海雀椑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最高,海桑区最低,与海雀椑区及芦苇区差异较大.海雀椑生境四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优势种较明显不同,冬季为小头虫和沼蚓,春季为中华蜾赢蜚,夏季为莫顿长尾虾,秋季为疣吻沙蚕.三种植物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密度显著差异的原因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及植物高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植物生境 广州南沙
下载PDF
福建同安湾红树林树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细平 蔡立哲 傅素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9,共5页
底栖动物在红树林区的分布不仅限于林下,通常许多软体动物还能附着或固着于红树植物的茎、叶等地上部分.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共四个季度对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进行了树上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8种,分别隶属于软体动... 底栖动物在红树林区的分布不仅限于林下,通常许多软体动物还能附着或固着于红树植物的茎、叶等地上部分.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共四个季度对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进行了树上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8种,分别隶属于软体动物门2纲6科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均属暖水性种类.凤林树上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10.74ind獉m-2,生物量为2.89g獉m-2.优势种为黑口滨螺和粗糙滨螺,前者主要分布在树干和较粗的枝条上且其密度在向海林缘达到最大,后者是唯一在6个采样点均能采到的广分布种.山后亭树上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6.51ind獉m-2和113.37g獉m-2,优势种代表为角巨牡蛎和白脊藤壶,主要分布在红树主干和枝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树上大型底栖动物 秋茄 海桑 同安湾
下载PDF
同安湾人工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细平 蔡立哲 傅素晶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12,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红树林生境之间的关系,2006年4、7、10月和2007年1月月底分别对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6-2007年于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 为进一步了解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红树林生境之间的关系,2006年4、7、10月和2007年1月月底分别对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6-2007年于集美凤林和翔安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分别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5种和68种.凤林和山后亭红树林区4个季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 575.1和1 625.6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60和50.59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栖息密度、年平均生物量方面凤林红树林区均高于山后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的差异主要与两片红树林区的沉积物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集美凤林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底质粒径较细,为机会种沼蚓(Limnodriloides sp.)提供了合适的栖息环境;而翔安山后亭红树林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低、底质粒径较粗,更适合甲壳类穴居和潜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种植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凤林 山后亭
下载PDF
海水盐度对外来物种沙筛贝摄食率的影响
12
作者 彭欣 蔡立哲 +5 位作者 郑瑜 Katja Thonäng 刘莎 许鹏 傅素晶 曹婧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5-99,共5页
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是一种滤食性软体动物双壳类,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摄食能力.为了探索沙筛贝在不同盐度下对微藻的摄食能力,采用颗粒计数仪,测定了沙筛贝在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下对等鞭金藻(Isoc... 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是一种滤食性软体动物双壳类,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摄食能力.为了探索沙筛贝在不同盐度下对微藻的摄食能力,采用颗粒计数仪,测定了沙筛贝在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下对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摄食率,比较了不同沙筛贝个体大小对小球藻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沙筛贝对等边金藻和小球藻的摄食率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42×104cells/(ind.h)和6.72×104cells/(ind.h).沙筛贝对等边金藻的摄食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一是因为沙筛贝摄食率随着藻类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二是当海水盐度下降,沙筛贝渗透压改变,导致了进入其外套腔的海水体积的减少,从而摄食率也减少.个体较大(壳长2.8~3.5 cm)的沙筛贝对小球藻的摄食率明显高于个体较小(壳长1.7~2.4 cm)的沙筛贝的摄食率,这与其他贝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外来物种 沙筛贝 摄食率 盐度 微藻
下载PDF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4
13
作者 卓异 蔡立哲 +3 位作者 郭涛 傅素晶 陈昕韡 吴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4-1252,共9页
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 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21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虫动物、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夏季和秋季互花米草滩与牡蛎石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而与沙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其次是牡蛎石泥滩,而互花米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不明显。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潮层降低而增加。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的物种数较少,栖息密度较低,但优势种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个体较大,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的优势种为加州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个体相对弧边招潮蟹小。不同季节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元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物种数少,但个体分布比较均匀,而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物种数较多,个体分布较不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潮汐、沉积物粒径和生境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时空分布 潮间带 泉州湾
下载PDF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饶义勇 张慧萍 +5 位作者 林聃 颜露露 李想 傅素晶 陈昕韡 蔡立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2014年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2014年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 根据2014年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2014年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种、80.7 ind/m2和13.46 g/m2,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种、76.2 ind/m2和6.53 g/m2。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d)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51.1 ind/m2和39.8 ind/m2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4.63 g/m2和3.68 g/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大型底栖动物 资源现状 海岸工程 厦门海域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 被引量:7
15
作者 饶义勇 蔡立哲 +6 位作者 黄聪丽 李想 卓异 郭涛 颜露露 傅素晶 陈昕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82-7189,共8页
在我国,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很少。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在我国,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很少。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桥红树林湿地生物量粒径谱基本为3峰模式。第一峰在-2粒级,主要由线虫构成;第二峰在4—12粒级,主要由寡毛类、多毛类和小个体甲壳类构成;第三峰在13—22粒级,主要由大个体腹足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构成。(2)木榄、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在0—4粒级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波谷,这个波谷介于线虫和寡毛类之间,是大型与小型底栖动物粒级交汇区。(3)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大于-1,截距为16.533—18.150。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境的截距、最小粒级的生物量(BMS)高于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生境,说明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木榄和盐地鼠尾粟生境的高;秋季的截距、BMS较其他季节高,说明秋季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其他季节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粒径谱 红树林湿地 湛江
下载PDF
九龙江口潮下带春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优势类群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素晶 饶义勇 +3 位作者 林和山 赵小雨 陈丙温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ind/(10 cm^(2))和(292±414)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生态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近河口和远河口的环境受到污染或扰动较大.盐度低的站位其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盐度可能是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生物多样性 九龙江口
下载PDF
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丙温 蔡立哲 +5 位作者 饶义勇 李文君 陈昕韡 傅素晶 彭文晴 郑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土含量较高的取样站没有发现文昌鱼且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少。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厦门潮下带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和优势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底质粒径分析表明,2017年9月,鳄鱼屿和白城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高于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潮下带的黏土和粉砂含量。2016年夏季黄厝、南线十八线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明显高于2014年夏季的黏土和粉砂含量。相关分析表明,5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如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指数(d),7个常见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和4种常见种的数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无显著相关,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证实,黏土含量增加到15%和粉砂含量增加到60%有利于多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导致白氏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而红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is)、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受底质细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文昌鱼栖息地 底质细化 潮下带 厦门
下载PDF
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环境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小雨 蔡立哲 +5 位作者 饶义勇 杨德援 林靖翔 陈昕韡 傅素晶 周细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05-5516,共12页
2017年以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考洲洋潮间带开展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但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响应未见报道。根据2018—2019年四个季节在考洲洋盐洲大桥附近红树种植1—2年(X断面)和5—6年(Y断面... 2017年以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考洲洋潮间带开展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但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响应未见报道。根据2018—2019年四个季节在考洲洋盐洲大桥附近红树种植1—2年(X断面)和5—6年(Y断面)的两处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数据,分析了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响应。方差分析表明,Y断面冬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以及夏季的栖息密度均随潮高(海平面高程)降低而增加;而Y断面冬季的均匀度指数(J)、夏季的H′和J则是随潮高降低而减少。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而春季和秋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冬季和夏季最大潮高、潮差、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H′和d较春季和秋季的高。红树种植1—2年的X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和J低于种植5—6年的Y断面。上述结果证实潮汐和红树种植年限影响考洲洋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环境响应 红树林湿地 考洲洋
下载PDF
厦门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的种群动态与底栖环境 被引量:8
19
作者 蔡立哲 陈昕韡 +2 位作者 傅素晶 杨德援 赵小雨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了解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资源状况,2018年6月—2019年5月,调查厦门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种群的个体数、软壳率、损伤率、头胸部长和宽、腹部长和剑尾长。结果表明: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个体数从2018年6月的12只增加到9月的37只,2018年12月... 为了解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资源状况,2018年6月—2019年5月,调查厦门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种群的个体数、软壳率、损伤率、头胸部长和宽、腹部长和剑尾长。结果表明: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个体数从2018年6月的12只增加到9月的37只,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未发现中国鲎,2019年3月增加到22只。2018年8—11月为中国鲎蜕壳期,2019年2—5月损伤率较高。2019年2月鳄鱼屿潮间带中国鲎种群的头胸部长和腹部长最大,分别为39.66 mm和31.20 mm,2019年5月头胸部长和腹部长最小,分别为22.93 mm和20.53 mm。2018年7月头胸甲宽和剑尾长最大,分别为60.42 mm和71.19 mm,2018年6月头胸甲宽和剑尾长最小,分别为43.93 mm和42.88 mm。厦门鳄鱼屿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6种,优势类群主要是多毛类、甲壳类和双壳类。鳄鱼屿潮间带A、B、C 3个区的沉积物中均没有砾成分,从较高潮位(A区)到较低潮位(C区)砂和叶绿素a含量减少,而碳、氮、粉砂和黏土含量增加。由于受牡蛎养殖和池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厦门鳄鱼屿潮间带的中国鲎种群及其栖息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种群动态 底栖环境 潮间带 鳄鱼屿
下载PDF
两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立哲 饶义勇 +4 位作者 赵小雨 杨德援 林靖翔 傅素晶 周细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5-662,共8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月在大亚湾潮下带4个站位底拖网获得的海地瓜数据,建立了2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即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GMRI)和底拖网法风险指数(bottom trawl risk index,BTRI)。在大亚湾7种大型底栖动物中,除了冬季和春季的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夏季的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的GMRI超过50%外,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海地瓜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等的GMRI均小于50%,即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2021年3月大亚湾潮下带D13站位海地瓜的BTRI为65%,处于高风险等级,而D11、D21和D31站位海地瓜的BTRI分别为31%、19%和33%,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采泥器法的优点是可定量计算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不足的是类似海地瓜这种形态特征的动物较难采集到。底拖网法的优点和不足恰好是采泥器法的不足和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大型底栖动物 滨海核电站 冷源系统 风险指数 大亚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