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其辉 刘彦 +6 位作者 王晶 王继军 董菲 杨萍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无病生存期(PFS)是否...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无病生存期(PFS)是否超过12个月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髓外病变、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及疗效,筛选出有意义的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讨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NDMM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早期复发者25例(14.7%),晚期复发者145例(85.3%)。早期复发组中位OS时间为20个月,晚期复发组中位OS时间为140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复发组最佳疗效≥VGPR为14例(56%),晚期复发组为113例(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对于不同的缓解程度,早期复发患者均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遗传学异常和髓外病变是NDMM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药时代NDMM早期复发者预后差,髓外病变和高危遗传学异常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早期复发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被引量:30
2
作者 克晓燕 王艳芳 +1 位作者 杨玉花 王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31-239,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系恶性肿瘤,依靠传统的化疗方案不能够治愈。近年来,基于对骨髓瘤生物学、遗传学以及肿瘤发生学的深入研究,开发研制出一些新药,并提出了靶向治疗的新方法,如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能够极大的改善...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系恶性肿瘤,依靠传统的化疗方案不能够治愈。近年来,基于对骨髓瘤生物学、遗传学以及肿瘤发生学的深入研究,开发研制出一些新药,并提出了靶向治疗的新方法,如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能够极大的改善病人的预后;另外,新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出现,也明显提高了缓解率。这些新的治疗策略为临床工作带来了巨大帮助,本文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看法的最近进展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蛋白酶体抑制剂 药物治疗
下载PDF
3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克晓燕 景红梅 +2 位作者 李敏 安秀云 高子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 :为开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ALT)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病理及临床依据。方法 :对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诊断的 3 7例MALT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 目的 :为开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ALT)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病理及临床依据。方法 :对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诊断的 3 7例MALT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4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MALT型 3 9例占 8.82 % (可追踪病例 3 7例 ) ,发病中位年龄 5 2岁 ,5 0岁以上患者占 63 .6%。MALT型NHL的发病部位以胃肠最多见 ,共 2 8例 ,占 71.8% ;其次为甲状腺、腮腺、眼眶、肺。MALT型NHL中低度恶性占 70 .3 % ,低度恶性伴转化 (中度恶性 )占 2 7%。临床分期Ⅰ期占5 3 .6% ,Ⅱ期 2 8.6% ,Ⅲ期 14 .3 % ,Ⅳ期 3 .6%。 3 7例可追踪MALT型NHL的病理标本中 3 5例表达CD2 0抗原 ,2例不确定 ,其中 4例疑难病例通过PCR检测IgH克隆性重排协助诊断。 13例胃MALT型淋巴瘤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 ,阳性率为 4 6.15 %。胃MALT型淋巴瘤患者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 ,仅 1例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 2 8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患者除 5例外 ,均曾接受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接受系统化疗 ,部分加局部放疗 ,尚无接受单纯胃放射治疗者。结论 :MALT型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以低度恶性为主 ,肿瘤发展进程缓慢 ;不同的发病部位、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淋巴瘤/病理学
下载PDF
B7-1与B7-2对调节人IL-2基因的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相同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克晓燕 John Gribben +1 位作者 王晶 王德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2-518,共7页
为了解B7共刺激对细胞因子 ,特别是对IL 2mRNA及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 ,探讨B7介导的IL 2调节的分子机制 ,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中分别或联合加入抗B7 1、抗B7 2单克隆抗体和CTLA 4Ig以阻断B7/CD2 8信号传导 ,通过... 为了解B7共刺激对细胞因子 ,特别是对IL 2mRNA及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 ,探讨B7介导的IL 2调节的分子机制 ,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中分别或联合加入抗B7 1、抗B7 2单克隆抗体和CTLA 4Ig以阻断B7/CD2 8信号传导 ,通过竞争性PCR定量检测其对IL 2和IL 4mRNA的影响 ,并初步测定IFN γmRNA的改变 ,同时用转染MHCⅡ类分子及联合转染等量B7 1或B7 2的NIH3T3转基因细胞tDR7,tDR7/B7 1和tDR7/B7 2刺激CD2 8+ T细胞 ,通过DNA 蛋白结合实验观察B7对IL 2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结果表明 :抗B7 2单抗和CTLA 4Ig可明显抑制B7介导的IL 2和IL 4mRNA合成 ,而抗B7 1单抗仅有轻度抑制作用 ,2种或 3种抗体联合应用时抑制作用相加。MLR 1 - 6小时 ,单独tDR7即可诱导NF κB的表达 ,联合转染B7早期对其结合活力无明显影响 ,6小时后tDR7诱导作用减弱 ,B7却可显著延长tDR7的诱导作用至 72小时。tDR7早期同样可诱导AP 1的表达 ,联合转染B7分子在 2 4小时内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在反应后期可延长tDR7对AP 1的上调作用 ,B7 1与B7 2间作用未见明显不同。结论 :B7通过减少IL 2mRNA降解和影响基因转录而上调IL 2分泌 ,并可同时影响多种细胞因子分泌 ;在转录水平B7 1与B7 2作用未见明显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1 B7-2 IL-2基因 NF-кB 转录因子 AP-1 移植免疫
下载PDF
肿瘤抗原的新概念及其在淋巴瘤和其他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克晓燕 王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19-426,共8页
人类恶性肿瘤自身抗原的表达可以激发肿瘤免疫反应,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治疗的确可以导致肿瘤消退。目前用于肿瘤自身抗原鉴定的方法有许多,已经鉴定出了2000余种自身肿瘤抗原。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自身肿瘤抗原,但是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 人类恶性肿瘤自身抗原的表达可以激发肿瘤免疫反应,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治疗的确可以导致肿瘤消退。目前用于肿瘤自身抗原鉴定的方法有许多,已经鉴定出了2000余种自身肿瘤抗原。虽然已经发现了许多自身肿瘤抗原,但是肿瘤抗原特异的免疫治疗效果目前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为此需要不断完善选择这些自身肿瘤抗原的新的理论基础,获得更有效的自身肿瘤抗原进行临床治疗,改善肿瘤患者预后,使将来肿瘤的治愈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回顾了自身肿瘤抗原的发现、鉴定、临床作用及作用机理,并综述了一些关于自身肿瘤抗原的新理论新概念,以及其在未来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抗原 淋巴瘤 肿瘤免疫学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小剂量H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克晓燕 杨玉花 +1 位作者 赵伟 王良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65-86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HA方案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克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分子的第2代和第3代以及增加了编码CAR和/或其启动子、自杀基因等的第4代,使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和杀伤能力明显增强且能够调控。本文就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原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发现应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其中以靶向CD19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尤为突出,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并且不良反应较少。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要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 免疫治疗
下载PDF
5Gy^(60)Coγ线照射与不同剂量CTX对小鼠骨髓造血系统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Ⅱ.放射与CTX对小鼠红系造血的损伤研究
8
作者 克晓燕 贾廷珍 +1 位作者 李惠平 汪有蕃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3-194,共2页
观察5Gy^(60)Coγ线急性照射和不同剂量的CTX对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损伤特点,发现5Gy照射后cFu-E的损伤程度轻于cFu-GM,恢复时间也较早,Hb和RBC的变化趋势亦与其一致。实验所用药物剂量范围内,CTX组的cFu-E的损仿程度轻于照射组,但... 观察5Gy^(60)Coγ线急性照射和不同剂量的CTX对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损伤特点,发现5Gy照射后cFu-E的损伤程度轻于cFu-GM,恢复时间也较早,Hb和RBC的变化趋势亦与其一致。实验所用药物剂量范围内,CTX组的cFu-E的损仿程度轻于照射组,但损伤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未见到剂量与cFu-E效应的负相关;而cFu-GM恢复却早于照射组。提示放射与CTX对骨髓粒、红系造血的损伤程度和机制可能不太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环磷酰胺 红骨髓细胞 损伤
下载PDF
锂与造血
9
作者 克晓燕 汪有善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89年第4期164-167,共4页
锂是1817年分离出来的与钠、钾同族的一价轻金属.以化合物形式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在体液中均匀分布.属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曾用于风湿、肾结石、失眠症等的治疗.19世纪末开始治疗精神疾病,是目前公认的防治躁郁症等双相情感... 锂是1817年分离出来的与钠、钾同族的一价轻金属.以化合物形式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在体液中均匀分布.属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曾用于风湿、肾结石、失眠症等的治疗.19世纪末开始治疗精神疾病,是目前公认的防治躁郁症等双相情感疾病的首选药物.1950年,Radomiski等首先报导:血液学正常的精神病人服锂后末稍血白细胞明显增高,锂的血液学效应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经广泛实验研究,人们发现:锂对造血系统多种成份均有影响,涉及机制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服 造血系统 末稍血 精神疾病 粒细胞减少 作用机制 双相 化合物形式 均匀分布 抑制作用
下载PDF
R-CHOP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在中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林桐榆 张红雨 +10 位作者 黄岩 管忠震 沈悌 石远凯 朱军 克晓燕 王华庆 沈志祥 于世英 刘霆 施笑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21-1426,共6页
背景与目的:CHOP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Tslymphoma,NHL)的标准方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作为一种针对CD20抗原表达阳性的B细胞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欧... 背景与目的:CHOP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Tslymphoma,NHL)的标准方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作为一种针对CD20抗原表达阳性的B细胞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欧洲和美国,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进展型NHL已经获得批准。本研究旨在比较利妥昔单抗加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中国人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在全国9个研究中心进行,共有63例患者入组,其中CHOP组32例,R-CHOP组3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并提供知情同意书。CHOP组患者接受每3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的CHOP方案治疗;R-CHOP组患者在每个疗程开始的第1天联用利妥昔单抗的CHOP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R-CHOP组和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相似(41.9%vs.37.5%,P=0.719),而总体缓解率前者要高于后者(83.8%vs.65.6%,P=0.096),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CHOP组有21.9%的患者疾病进展,而R-CHOP组仅为3.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6)。R-CHOP组和CHOP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65.6%vs.67.7%),差异无显著性(P=0.85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白细胞下降;R-CHOP组其次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和寒战,可能与输注利妥昔单抗有关。两组的临床相关毒副作用相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与单纯CHOP方案相比,能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率,同时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学疗法 利妥昔单抗/治疗应用 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强的松 药物疗法 联合 中国人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32
11
作者 田磊 王继军 +5 位作者 景红梅 赵伟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胡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64.1%发生血流感染时为粒细胞缺乏,所有患者均有发热,45.7%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82.6%检测到降钙素原升高。检出10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70.1%),革兰阳性菌27株(25.2%),真菌5株(4.7%)。药敏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80.9%和91.3%;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1.2%和5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尚敏感。92例患者死亡35例(38.0%),初始经验治疗抗生素是否有作用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经验治疗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病死率略低于非碳青霉烯类治疗组(28.6%对4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较差,致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发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引起关注。初始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可显著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耐药率
下载PDF
40例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细胞来源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艳丽 王晶 +3 位作者 赵灵芝 高子芬 景红梅 克晓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64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的发病部位及其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它肿瘤性疾病难以鉴别,误诊率较高,且其标准治疗的方法仍未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PGI-D...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的发病部位及其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它肿瘤性疾病难以鉴别,误诊率较高,且其标准治疗的方法仍未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PGI-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及预后,并探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7年诊治的40例PGI-DLBCL,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来源。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单纯手术等,联合化疗方案为CHOP及CHOP样方案。结果:40例PGI-DLBCL患者中,年龄10~89岁中位年龄56.5岁,男女比例1.86∶1,胃与肠道的发病比率为1.05∶1。预后分析可追访病例38例中,死亡12例(31.6%),3年和5年生存率均为64.7%。9例多部位发病的患者中,8例(88.9%)在3年内死亡。9例(26.5%)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25例(73.5%)来源于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non-GC)。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肿瘤细胞来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B症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LDH正常组的2.87倍。结论:PGI-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多部位发病是该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来源、IPI、B症状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升高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胃肠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细胞来源 预后
下载PDF
30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萍 赵伟 +4 位作者 景红梅 胡凯 万伟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24.5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5例(83.3%),2...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位年龄24.5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5例(83.3%),22例患者(73.3%)存在结外受累,17例(56.7%)存在骨髓受累;19例(63.3%)有纵隔大包块。治疗总有效率为80%,完全缓解率为36.7%,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7.1%和26.0%。ALL样化疗方案显著优于NHL样方案,3年生存率分别为59.1%vs 27.3%。成年的T-LBL患者HSCT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两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0月和13.0月,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ECOG评分、IPI评分、贫血、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诱导治疗方案、近期疗效、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预后相关因子。结论:T-LBL好发于青年男性,易发生纵隔大包块及骨髓侵犯,在治疗方面ALL样化疗方案显著优于NHL样方案,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成人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化疗联合异体DC/CIK免疫细胞治疗可作为移植后复发患者的一种尝试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2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萍 王晶 +2 位作者 赵伟 景红梅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1-159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收集23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表明,23例AITL患者的中位年龄6...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收集23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表明,23例AIT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中高危/高危21例(91.3%),14例患者(60.9%)存在结外侵犯,5例(21.7%)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总体反应率为68.2%,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8.3%和28.7%。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年轻患者预后,免疫抑制剂对于复发难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年龄大于65岁、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淋巴结受累数目、近期疗效、纤维蛋白原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骨髓是否受累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及骨髓受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修改的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危险分层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AITL好发于老年患者,具有高度侵袭性,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易感染,预后差,年轻、一般情况较好患者初始强化治疗有可能获益,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年轻患者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可作为复发难治患者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伴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彦 克晓燕 +3 位作者 王晶 王继军 景红梅 董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到2017年7月初诊AML(除M3型)128例,分为FLT3-ITD突变和无FLT3-ITD突变组。FLT3-ITD和NPM1突变采用... 目的:探讨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到2017年7月初诊AML(除M3型)128例,分为FLT3-ITD突变和无FLT3-ITD突变组。FLT3-ITD和NPM1突变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采用标准3+7方案或CAG作为首次诱导化疗方案。4人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总生存期(OS)定义为从确诊到死亡或最后随访之间的持续时间。统计采用SPSS 17.0软件,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计算。结果:有临床资料可评价97例,4例FLT3-TKD突变(占4.1%),19例FLT3-ITD突变(占19.59%)。中位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乳酸脱氢酶(LDH)值在FLT3-ITD组明显升高,在FLT3-ITD突变组和无突变组分别为64.65(1.07-587.92)×109/L vs 39.68(0.45-203.81)×109/L(P=0.00)、69.62(16-99)%vs 36.35(0-92)%(P=0.00)和LDH 526(124-2729)U/L vs 265(20-1977)U/L(P=0.029)。同时合并NPM1突变的比率在FLT3-ITD组和无FLT3-ITD组分别为36.8%(7/19)和6.8%(5/74)(P=0.002)。CR+PR在FLT3-ITD组低于无突变组[31.6%(6/19)vs 64.9%(48/74)](P=0.028)。OS时间在FLT3-ITD组较无突变组明显缩短,分别为5和18个月(P=0.027)。OS在FLT3-ITD和NPM1双阳性患者与FLT3-ITD单阳性患者间无差异,均为5个月(P=0.880)。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3个月。结论:FLT3-ITD是AM L中的常见突变,FLT3-ITD AM L更易并发NPM1基因突变,表现有更高的白细胞数和外周血原始细胞及LDH水平,其首次治疗后的CR率低,总体生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T3-ITD突变 NPM1突变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盐酸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腾 张会来 +8 位作者 王华庆 李静敏 克晓燕 曹军宁 黄慧强 张伟京 朱军 范云 冯继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个周期,最多8个周期)。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例(4.3%)进展(PD),ORR为72%,DCR为95.7%。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年PFS率(40.6±5.3)%。48例(48%)出现3/4级不良事件,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24%和11%。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耐药 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继军 胡凯 +6 位作者 汪整辉 王晶 景红梅 赵伟 刘彦 陈渝萍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31-1035,共5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巍 王晶 +4 位作者 万伟 万文丽 王继军 胡凯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8-1453,共6页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最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最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
下载PDF
不同预后分层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凯 王晶 +2 位作者 朱明霞 王艳芳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4-1627,共4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和CD38/SSC联合设门,对62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标记CD45、CD38、CD138、CD56、CD19、CD117、CD13、CD20、CD2... 本研究探讨不同预后分层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和CD38/SSC联合设门,对62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标记CD45、CD38、CD138、CD56、CD19、CD117、CD13、CD20、CD22、CD34、Kappa和Lambda进行检测,并通过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预后分层,分析和比较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显示:异常浆细胞均表达CD138(100%)及CD38(100%),而CD19+(6.5%),CD45+(22.6%),CD56+(59.6%)及单克隆轻链抗原表达(82%)相对常见,其他CD117+(27.4%),CD13+(17.7%),CD20+(16.1%)存在个体差异;经预后分层后显示,标高、高危组CD56表达率低于低危组(P=0.02),而CD117表达率高于低危组(P=0.01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在初诊的中、高危患者中CD56表达较低,而CD117表达较高,这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预后分层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治疗恶性肿瘤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伟京 克晓燕 +8 位作者 王杰军 王梅 朱军 张树才 张巧花 于丁 饶智国 于世英 谢丛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819-824,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 TNF-NC)注射液单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组的320例患者中,可进行疗效评价310例,脱落9例,剔除1例。310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瘤71例,恶性胸腹水169例,... 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 TNF-NC)注射液单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组的320例患者中,可进行疗效评价310例,脱落9例,剔除1例。310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瘤71例,恶性胸腹水169例,恶性黑色素瘤18例,肺癌20例,肝癌12例,乳腺癌10例,结肠癌7例和肾癌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rh TNF-NC 60万~90万IU/m2,最大剂量≤100万IU/m2,1次/d,连用4周;恶性胸腹水患者予以胸腹腔注射rh TNF-NC,剂量为200万~300万IU/次,1~2次/周,连用2~3周;体表肿瘤(主要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rh TNF-NC静脉给药的同时予以瘤体内或瘤床注射,推荐注射剂量为50万~100万IU/次,2~3次/周。结果可评价的患者310例,其中恶性胸腹水169例,实体肿瘤141例。实体瘤患者中获CR 2例,PR 21例,有效率(RR)为16.3%(23/141),疾病控制率(DCR)为79.4%(112/141)。恶性淋巴瘤的RR为28.2%(20/71),DCR为84.5%(60/71);恶性黑色素瘤的RR为11.1%(2/18),DCR为83.3%(15/18);肺癌无CR病例,获PR 1例,MR 2例;肾癌获MR 1例;肝癌、结肠癌、乳腺癌均未见明显疗效。恶性胸腹水病例中获CR 15例,PR 102例,RR为69.2%(117/169),DCR为98.8%(167/169);其中,恶性胸水的RR为74.5%(105/141),恶性腹水为42.9%(12/28)。全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3),特别是恶性胸水患者提高更为明显。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38.8%)和寒战(23.5%),绝大多数为1、2级。结论注射用rh TNF-NC治疗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胸腹水疗效明确,对肺癌、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一定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各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 TNF-NC) 肿瘤 胸腹水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