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
作者 宋婷婷 万陕宁 +5 位作者 黎昱 徐盈 郑芸芸 党颖慧 陈必良 张建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2-908,共7页
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侧脑室增宽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探讨胎儿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的相关性及CMA检测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在第四军医大... 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侧脑室增宽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探讨胎儿侧脑室增宽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的相关性及CMA检测在侧脑室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70例孕中/晚期超声提示胎儿侧脑室宽大于1.0cm且标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或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确定的染色体异常胎儿样本,应用Affymetrix Cy to ScanTM 750k芯片进行CMA检测,根据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CMA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定期复查胎儿的发育情况,随访妊娠结局及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在70例侧脑室增宽胎儿中,CMA检测发现9例胎儿存在致病性CNVs,3例胎儿存在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的CNVs,1例胎儿存在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的杂合性缺失(LOH)。在70例侧脑室增宽胎儿中,重度非孤立性侧脑室增宽6例,其中致病性CNVs 2例(33.3%,2/6);重度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例,未检出致病性CNVs,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1例(33.3%,1/3);轻度非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1例,其中致病性CNVs 6例(19.4%,6/31),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2例(6.5%,2/31);轻度孤立性侧脑室增宽30例,其中致病性CNVs 1例(3.3%,1/30),意义不明确、可能致病CNVs 1例(3.3%,1/30)。结论 CMA可更有效地检测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微缺失、微重复等染色体异常,对侧脑室增宽的胎儿进行CMA检测能够提高异常检出率,对临床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增宽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下载PDF
干涉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的转基因家蚕系统构建和抗性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蒋亮 彭正文 +4 位作者 党颖慧 赵萍 肖阳 邢东旭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0-715,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严重危害家蚕的病原之一。为了探究通过转基因干涉BmNPV非必需基因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家蚕抗性的可行性,选择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作为靶标,构建转基因干涉载体,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家蚕系统A4Pie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严重危害家蚕的病原之一。为了探究通过转基因干涉BmNPV非必需基因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家蚕抗性的可行性,选择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作为靶标,构建转基因干涉载体,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家蚕系统A4Pie2H-A和A4Pie2H-B。3龄幼虫添食感染BmNPV后,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死亡率分别比非转基因对照品种降低19%和24%;定量PCR结果显示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体内的ie-2 mRNA表达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50%和20%,病毒DNA含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32%和12%。此外,2个转基因家蚕系统的全茧量和茧层率与正常家蚕品种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干涉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可以显著抑制转基因家蚕体内病毒的复制增殖,使幼虫死亡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非必需基因 ie-2 转基因干涉 家蚕 抗性 经济性状
下载PDF
家蚕抗菌肽Attacin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党颖慧 杨金宏 孔卫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2-54,共3页
抗菌肽是昆虫抵御外界微生物侵染的主要物质。利用双酶切将pBI121载体上的植物启动子CaMV35S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AMBIA2300-CaMV35S。通过PCR扩增家蚕抗菌肽attaci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将其成功克隆至... 抗菌肽是昆虫抵御外界微生物侵染的主要物质。利用双酶切将pBI121载体上的植物启动子CaMV35S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AMBIA2300-CaMV35S。通过PCR扩增家蚕抗菌肽attaci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将其成功克隆至T载体上(Gen Bank登录号:GU244351),然后利用双酶切将attacin基因亚克隆到pCAMBIA2300-CaMV35S上,通过PCR鉴定,成功构建了attacin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Ca MV35S-attacin。为研究attacin基因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attacin基因 克隆 植物表达载体
下载PDF
宫颈液基细胞学中非典型腺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柳 林晓红 +4 位作者 袁静 蔡浩昱 党颖慧 李佳 杨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中非典型腺细胞诊断的临床意义,评估有临床意义的细胞学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细胞学中鉴别腺上皮细胞病变与鳞状细胞病变的形态线索。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9年液基细胞学筛查为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中非典型腺细胞诊断的临床意义,评估有临床意义的细胞学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细胞学中鉴别腺上皮细胞病变与鳞状细胞病变的形态线索。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9年液基细胞学筛查为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AGC)的病例复阅,通过与组织学结果对照,评估相关的细胞学特征。结果:514例AGC患者中,组织学结果阳性232例(45.1%),包括腺细胞病变114例(22.2%),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04例(20.2%),腺细胞病变合并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1例(2.1%),其他恶性肿瘤3例(0.6%)。评估的11个细胞学特征中,有8个特征在良性变化和癌或癌前病变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失去极性、羽毛状结构、乳头样结构、核膜不规则、出现大核仁、粗糙的染色质、中性粒细胞口袋、细胞浆内大空泡。有6个与腺上皮病变相关,前3位依次是:中性粒细胞口袋、羽毛状结构、细胞浆内大空泡;有4个与鳞状上皮病变相关,前3位分别是:核膜不规则、核深染、粗糙的染色质;羽毛状结构对于区别腺上皮病变和鳞状上皮病变最有意义。结论:AGC随访恶性率高,细胞学中应重点关注失去极性、羽毛状结构、乳头样结构等8个特征,而拥挤重叠、核浆比升高、核深染不应作为评估肿瘤性变化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腺细胞 细胞学特征 腺细胞病变
下载PDF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5例白化病家系遗传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5
作者 徐盈 石润茜 +8 位作者 郭芬芬 张建芳 黎昱 宋婷婷 郑娇 沈宇杰 李远凤 党颖慧 杨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目的:研究5例具有白化病家族史的家系病因、胎儿的产前诊断和妊娠结局,并评价全外显子测序在白化病家系致病基因鉴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鉴定5例具有白化病家系受检者基因型,进一步采用绒毛活检术/... 目的:研究5例具有白化病家族史的家系病因、胎儿的产前诊断和妊娠结局,并评价全外显子测序在白化病家系致病基因鉴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结合Sanger测序鉴定5例具有白化病家系受检者基因型,进一步采用绒毛活检术/羊膜腔穿刺技术获取胎儿标本,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家系1在TYR基因发现变异位点c.1184G>A和c.929dupC,家系2在TYR基因存在致病变异c.929dupC和c.61C>T,家系3在TYR基因存在致病变异位点c.1112_1113delAT和c.929dupC,家系4在OCA2基因上存在c.1001C>T和c.2051T>G变异,家系5在HPS1基因上存在变异位点c.972dupC和c.1932delC。对2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1例为白化病携带者,1例基因型正常,出生后随访临床表型未见异常。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全面、精准地鉴定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因素,对有再生育需求的家庭起到优生优育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病 基因诊断 全外显子测序 Sanger测序 致病性评估
下载PDF
产前诊断胎儿7q11.23重复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党颖慧 李春艳 +4 位作者 郑芸芸 万陕宁 宋婷婷 徐慧 张建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542-1544,共3页
7q11.23重复综合征(OMIM:609757)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微重复综合征。该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1200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多系统发育障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发育迟缓,轻度颅面异常,肌张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和... 7q11.23重复综合征(OMIM:609757)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微重复综合征。该综合征患病率约为1/1200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多系统发育障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发育迟缓,轻度颅面异常,肌张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和先天性异常的发生率增加等,另外很多患儿都有认知缺陷,从智力低下到自闭症、焦虑障碍等。因此,对7q11.23重复综合征的患儿及其家庭面临巨大挑战,由于难以治愈,只能早发现早干预。该综合征的表现特征是由Williams-Beuren综合征(OMIM:194050)区域内的关键基因重复导致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q11.23重复综合征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产前诊断
下载PDF
32例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党颖慧 宋婷婷 +4 位作者 万陕宁 郑芸芸 黎昱 陈必良 张建芳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4期29-33,共5页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对32例不明原因的智力低下或发育迟缓患儿(mental retardation or developmental delay,MR/DD)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探讨CM...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全基因组水平对32例不明原因的智力低下或发育迟缓患儿(mental retardation or developmental delay,MR/DD)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探讨CMA对不明原因MR/DD患儿可能的分子病因诊断的作用,寻求与遗传学相关的致病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1月到笔者医院初步诊断为MR/DD的32例患儿,利用CytoScan750K芯片检测全基因组CNV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性CNVs。结果:在32例不明原因MR/DD患者中共检测到16例存在CNVs,通过比对数据库8例确认为致病性CNVs,阳性率25%,其中1q21.1缺失综合征1例,Waardenburg综合征1例,Smith-Magenis综合征1例,其他5例携带MR/DD相关的CNVs。结论:CNVs相关的微缺失或微重复是不明原因MR/DD的病因之一,CMA可作为对不明原因MR/DD患儿的病因诊断技术,对深入研究MR/DD病因机制及为患儿预后和家庭再发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 拷贝数变异
下载PDF
产前诊断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党颖慧 万陕宁 +3 位作者 宋婷婷 郑芸芸 李佳 杨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268-1272,共5页
目的对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例孕妇因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血清学筛查异常进行产前诊断,利用染色体G显带和CMA技术对5例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目的对5例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例孕妇因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血清学筛查异常进行产前诊断,利用染色体G显带和CMA技术对5例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进行检测。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胎儿2核型结果为46,XN,-17,+der(17)t(15;17)(q24.1;p13.3),其他均未见异常。CMA检测结果显示,4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1例17p13.3微重复综合征;5例孕妇得知胎儿检测结果并经遗传门诊咨询后决定终止妊娠。结论CMA技术可有效地检测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缺失/微重复等染色体异常,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性,为家庭再生育复发风险评估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p13.3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CMA 产前诊断
下载PDF
NIPT检测出母体子宫肌瘤的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党颖慧 郑芸芸 +3 位作者 万陕宁 宋婷婷 张建芳 陈必良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9-8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34岁,患有多发性子宫肌瘤,末次月经2015年9月12日,孕4产0,自然流产2次,1次宫外孕行手术时切除一侧卵巢,染色体核型正常,丈夫染色体核型结果46,X,Yq? h-,9q? h + [20],此次妊娠是在外院行试管婴儿术。
关键词 子宫肌瘤 染色体核型 母体 检测 病例资料 末次月经 自然流产 试管婴儿
下载PDF
8594例孕妇无创DNA产前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郑芸芸 万陕宁 +3 位作者 宋婷婷 党颖慧 陈必良 张建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NIPT的859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年龄段、孕周的孕妇染色体异常风... 目的:分析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NIPT的859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年龄段、孕周的孕妇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情况,并进行NIPT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符合情况比较。结果:8594例孕妇筛查出染色体异常高风险96例(1. 12%)。筛查出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高风险44例(0. 51%),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45例(0. 52%)和其他常染色体异常高风险7例(0. 08%)。年龄≥35岁孕妇染色体异常高风险(1. 80%),高于<30岁(0. 72%)和30~34岁(1. 19%)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8594例孕妇中于孕中期(孕13~20周)接受NIPT的孕妇比例最高(6556例,76. 29%),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率也最高(42/61,68. 85%)。77例NIPT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孕妇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54例(70. 13%),其中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三体综合征100. 00%、18-三体综合征62. 50%、13-三体综合征25. 00%、性染色体异常54. 55%、其他常染色体异常50. 00%。结论:NIPT对21-三体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选择孕中期进行NIPT准确性较高。NIPT可以作为高龄孕妇的主要筛查手段,能有效地避免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DNA产前检测 年龄 孕周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下载PDF
胎儿脉络丛囊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婷婷 徐盈 +5 位作者 黎昱 郑娇 党颖慧 万陕宁 郑芸芸 杨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脉络丛囊肿胎儿的产前诊断策略和妊娠结局情况,为临床遗传咨询及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胎儿脉络丛囊肿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151例单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及常规G显... 目的:探讨脉络丛囊肿胎儿的产前诊断策略和妊娠结局情况,为临床遗传咨询及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胎儿脉络丛囊肿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151例单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及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定期复查胎儿的发育情况,随访妊娠结局及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51例脉络丛囊肿胎儿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12例(7.95%,12/151)。染色体非整倍体9例,其中18三体6例,21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47,XYY)1例;拷贝数变异3例;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及意义不明确异常3例。151例脉络丛囊肿胎儿进行电话随访,最终随访到139例,失访12例。随访到的胎儿中19例引产,出生的胎儿脉络丛囊肿多于孕28周前消失。结论:脉络丛囊肿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高,高龄或合并其他超声异常尤其是结构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对脉络丛囊肿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排除染色体异常及结构畸形后,脉络丛囊肿胎儿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脉络丛囊肿 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对流产胚胎组织遗传学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陕宁 宋婷婷 +4 位作者 郑芸芸 党颖慧 程璐 张建芳 陈必良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然流产就诊的孕妇58例,获取流产胚胎组织,提取组织DNA,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的成功率为100.0%,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组织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然流产就诊的孕妇58例,获取流产胚胎组织,提取组织DNA,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的成功率为100.0%,检测结果正常14例,异常44例,检出率为75.9%(44/58)。检出的异常结果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共26例,包括三倍体4例,非整倍体22例;结构异常共18例,包括微缺失和微重复12例,多条染色体异常及部分单亲二倍体(UPD)6例。结论:基因芯片技术能准确检出染色体异常,可以建立一种非培养、快速、准确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方法,在流产组织遗传学诊断中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流产 基因芯片 胚胎组织 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超声软指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婷婷 张建芳 +5 位作者 党颖慧 徐盈 万陕宁 郑芸芸 黎昱 李春艳 《西部医学》 2019年第4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与超声软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超声检查发现软指标异常且未合...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与超声软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超声检查发现软指标异常且未合并明确结构异常的42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的CytoScan 750k芯片进行CMA检测及常规方法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根据相关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CMA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定期复查胎儿的发育情况,随访妊娠结局及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421例超声软指标异常患者中,29例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6.9%),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占4.0%,致病性CNVs占2.9%。340例为单一软指标异常,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21例(6.2%);81例为合并两项或以上超声软指标异常,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8例(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颈项透明层(NT)增厚或颈后皮肤皱褶(NF)增厚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6例(21.4%),脉络丛囊肿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2例(5.8%),侧脑室扩张中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4例(5.5%),鼻骨发育不良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3例(11.1%),心室强光点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1例(1.6%),肾盂分离中未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肠管回声增强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2例(8.7%),股骨短小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2例(5.7%),单脐动脉中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1例(3.7%)。结论妊娠中晚期超声软指标两项及以上异常、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及NT或NF增厚、侧脑室扩张、肠管回声增强胎儿中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对合并这些软指标的胎儿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非常必要。CMA可有效地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缺失或微重复,从而显著提高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可有效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超声软指标 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及拷贝数变异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郑芸芸 李佳 +4 位作者 万陕宁 郑娇 党颖慧 张建芳 杨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就诊孕妇中胚胎停止发育的91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孕周为6-12周,留取流产组织,提取...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就诊孕妇中胚胎停止发育的91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孕周为6-12周,留取流产组织,提取DNA,制备文库,高通量测序,对流产物DNA进行测序分析,得出流产物的拷贝数变异,分析胚胎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结果。结果①91例样本检测全部成功,检出染色体异常样本41例,其中检出非整倍体28例(30.77%),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11例(12.09%),性染色体嵌合2例(2.20%)。检出有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有2,8,9,12,13,14,15,16,19,22号染色体,其中以15,16,22,X为高发。检出CNV中,其中片段≥5 Mb的CNV 6例(54.55%),片段<5 Mb的CNV 6例(54.55%)。②产妇年龄超过35岁发生染色体异常率为63.2%,35岁以下产妇的发生率为38.5%;复发性流产患者2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高于初次流产患者。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组织的非整体和拷贝数变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明确早期流产的病因,指导患者再次妊娠及优生优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自然流产 拷贝数变异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高龄孕妇产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黎昱 宋婷婷 +3 位作者 徐盈 党颖慧 万陕宁 张建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80-83,90,共5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CMA)在高龄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且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年龄≥35岁的467例病例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CMA)在高龄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且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年龄≥35岁的467例病例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检出明确致病性染色体异常共35例(7.5%),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15例(3.2%),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0例(4.3%)。35~37岁组(247例)、38~40岁组(152例)和41岁及以上年龄组(68例),致病性染色体异常分别为13例(5.3%)、12例(7.9%)和10例(14.7%)。35~37岁组与41岁及以上年龄组染色体致病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龄组194例(组1)、高龄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组149例(组2)和高龄合并超声结构异常组124例(组3),致病性染色体异常分别为6例(3.1%)、13例(8.7%)和16例(12.9%)。组2和组3异常率高于组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妇年龄增加,染色体异常率呈现上升趋势。CMA可以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有效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高龄孕妇 胎儿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无创DNA检测在高龄孕妇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芸芸 万陕宁 +3 位作者 宋婷婷 党颖慧 陈必良 张建芳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DNA检测和血清学在高龄孕妇产前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进行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孕妇2 405例,其中869例血清学高风险,单胎高龄孕妇行无创DNA产前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及... 目的探讨无创DNA检测和血清学在高龄孕妇产前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进行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孕妇2 405例,其中869例血清学高风险,单胎高龄孕妇行无创DNA产前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及性染色体高风险者进行羊膜穿刺术及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以染色体核型结果作为检测"金标准",分析比较血清学筛查和无创DNA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显著性差异。结果 869例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单胎高龄孕妇行NIPT检测,高风险34例,阳性率为3.91%,29例NIPT高风险孕妇接受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阳性19例;NIPT检测的假阳性率为1.73%远低于传统的血清学筛查方法(35.34%);高龄孕妇无创DNA检测结果与羊水穿刺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有较高的符合率,NIPT检测能避免96.08%侵入性诊断;两种筛查方法的假阳性率、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的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DNA产前检测在高龄孕妇产前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提倡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DNA产前检测 高龄 血清学筛查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下载PDF
宫颈细胞学ASC-US高危HPV阳性患者宫颈病变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静 陈柳 +3 位作者 党颖慧 蔡浩昱 李佳 杨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7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患者,HPV亚型分布及宫颈病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11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176例提示细胞学ASC-US,hr-HPV阳性,且行阴道镜下宫...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患者,HPV亚型分布及宫颈病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11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176例提示细胞学ASC-US,hr-HPV阳性,且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的患者资料。利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hr-HPV基因型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鳞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76例ASC-US患者中,89例LSIL,30例HSIL,6例SCC,HSIL+检出率为20.45%;hr-HPV亚型检出率位于前6位的是HPV16、52、58、53、59、18,并且HPV16亚型在各年龄段感染率最高,其次为52型、58型;HSIL+患者主要以16/18单一型感染为主(χ^(2)=28.283,P<0.01),混合型感染hr-HPV的HSIL+检出率以含16/18型的多重感染为主,分别为30%和20%。结论 细胞学ASC-US患者,HPV16、52、58型在各年龄段感染率较高;感染HPV16/18亚型时,HSIL+检出率更高。同时,也需要关注其他高危亚型感染,防止HSIL+患者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液基细胞学 宫颈上皮内病变 鳞癌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分析产前诊断胎儿17q12微重复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陕宁 郑芸芸 +4 位作者 党颖慧 宋婷婷 陈必良 徐慧 张建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1278-1280,共3页
17q12微重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微重复综合征,重复区域包含HNF1B,LHX1,ACACA等致病基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大脑发育异常、癫痫、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不太常见的临床表现还包括有食管闭锁、眼发育异常、心脏异常、性反转等... 17q12微重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微重复综合征,重复区域包含HNF1B,LHX1,ACACA等致病基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大脑发育异常、癫痫、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不太常见的临床表现还包括有食管闭锁、眼发育异常、心脏异常、性反转等[1-4]。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G显带核型分析是临床常规细胞遗传学标准诊断方法,但通常只能检测出≥5 Mb的变化,对于较小范围的染色体不平衡畸变而引起的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等先天疾病,常规G显带技术检出的异常率只有15%-40%,漏诊率高达60%-85%[5]。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based analysis,CMA)可用于全基因组水平的拷贝数分析,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常规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不平衡变异,而且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的微缺失和微重复。与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相比,CMA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快速准确、易于自动化等优点。本文报道1例联合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和CMA技术进行检测,发现17q12微重复病例,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1 病例资料1.1 临床资料孕妇,26岁,G2P1A0,生育一个健康孩子,因停经29+5周,超声发现胎儿胃泡的下方见1.6 cm×1.3 cm无回声区,似与胃泡相通,呈典型的“双泡”征,下腹部未见明显扩张的肠袢回声,来本科室就诊。孕妇平素月经规则,孕期顺利,无特殊不适。无抽烟、嗜酒史,无胎儿畸形家族史。否认近亲结婚,否认辅助生殖,孕妇超声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胎儿胃泡下方所见多考虑十二指肠闭锁可能。早期唐氏筛查: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重复 先天畸形 微阵列分析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1例6p2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陕宁 党颖慧 +4 位作者 郑芸芸 宋婷婷 张建芳 李佳 杨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88-390,共3页
6p21微缺失综合征也称颅骨锁骨发育不良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OMIM 1196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前额和顶叶突出、短头畸形、颅缝闭合较晚、发育不全或锁骨再生不全、多种牙... 6p21微缺失综合征也称颅骨锁骨发育不良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OMIM 1196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前额和顶叶突出、短头畸形、颅缝闭合较晚、发育不全或锁骨再生不全、多种牙齿异常和身材矮小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based analysis,CMA)可用于全基因组水平的拷贝数分析,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常规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不平衡变异,而且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的微缺失和微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 6p21微缺失综合征 产前诊断 先天缺陷
下载PDF
各亚类AGC患者的HPV感染情况与组织学结果随访研究
20
作者 陈柳 林晓红 +3 位作者 党颖慧 袁静 吕小慧 杨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4期24-27,67,共5页
目的分析各亚类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AGC)患者的高危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率、基因分型情况、与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以明确AGC诊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hrHPV检测在腺上皮病变筛... 目的分析各亚类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AGC)患者的高危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率、基因分型情况、与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以明确AGC诊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hrHPV检测在腺上皮病变筛查及分流管理中的意义。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2019年细胞学筛查为AGC的病例进一步进行HPV-DNA分型检测及组织病理学随访。结果247例AGC中,取得组织学结果205例,结果为不典型增生及以上者101例(49.3%),包括50例(24.4%)鳞状上皮病变,25例(12.2%)原位腺癌/腺癌,21例(10.2%)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伴不典型/内膜癌,5例(2.5%)其他肿瘤。AGC细胞学各亚类中,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组随访阳性率为51.9%,其中子宫内膜病变占78.6%,而非典型子宫颈管细胞组随访阳性病例中,子宫颈病变占88.9%。247例AGC中,取得HPV-DNA检测结果的200例,其中hrHPV阳性的86例(43.0%)。hrHPV阳性病例随访HSIL以上严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rHPV阴性病例,风险比为5.1(95%CI:2.7~9.7,P<0.001)。阳性率最高的依次是16和18亚型,合计占比超过一半(62.7%)。排除鳞状上皮病变的干扰因素后,阳性率最高的仍然为16和18亚型,且合计占比提高到80.8%。结论AGC虽然诊断率低,但往往与严重的组织学病变相关。细胞学进一步细分AGC亚类,对于确定病变发生位置及后续检查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hrHPV阳性的患者,尤其是16、18亚型阳性的AGC患者,发生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以上严重病变的潜在风险更高,而对于hrHPV阴性的AGC患者应当重点排除宫腔及子宫外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腺细胞 高危亚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