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探微 被引量:5
1
作者 冯清贵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7,共3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影像时代,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当审美主体被富有张力的影像激活时,观众进入到对自身审美心理结构的重塑境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具有价值构建的功能,是求真求善至美的结晶,高尚的道德符号成为大众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影像时代,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当审美主体被富有张力的影像激活时,观众进入到对自身审美心理结构的重塑境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具有价值构建的功能,是求真求善至美的结晶,高尚的道德符号成为大众精神信仰的聚合地。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通过审美创造,使日常感性升华为艺术感性,从而走向审美自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审美教育 感性生成 价值构建 精神内核
下载PDF
文本意义的生产与重组——约翰·菲斯克后现代主义电视理论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冯清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本具有开放性,是充满了多义性的生产式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中留出大量裂隙,电视受众与之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菲斯克在德塞图抵制理论以及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视受众具...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文本具有开放性,是充满了多义性的生产式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中留出大量裂隙,电视受众与之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菲斯克在德塞图抵制理论以及霍尔编码与解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电视受众具有积极主动性,电视的受众是生产式受众。菲斯克的电视观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电视传媒的独特认知,他融合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福柯的权力话语、后结构主义等多种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当前中国的电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文本 电视受众 相关性 生产性
下载PDF
论李白诗歌语言隐喻修辞的空间张力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清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3-15,18,共4页
诗歌语言符号的隐喻表现系统要求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意义的连接,把不可言说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化为可感的形象。李白诗歌语言张力的构成重在隐喻策略的运用。隐喻是远距离的交易,在李白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 诗歌语言符号的隐喻表现系统要求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意义的连接,把不可言说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化为可感的形象。李白诗歌语言张力的构成重在隐喻策略的运用。隐喻是远距离的交易,在李白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着对距离的有效控制。在李白的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是灵动的,通过所言非所指的隐喻策略,创造出诗歌语言的含蓄能指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语言修辞 隐喻 距离的控制
下载PDF
陪都电影传播战时机制的确立与理论导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清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8-102,共5页
重庆电影业经过历史的发展,到抗战时期,形成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生产流程,这标志着陪都电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战时机制下,陪都抗战电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传播理论,普遍重视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艺术要求降为次要。... 重庆电影业经过历史的发展,到抗战时期,形成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生产流程,这标志着陪都电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战时机制下,陪都抗战电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传播理论,普遍重视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艺术要求降为次要。同时汲取苏联电影业的经验,变更电影体制从民营转变为国有。本文从电影传播的角度为切入点,以求把握战时状态下中国电影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电影 一体化 战时机制 国家体制
下载PDF
海口部分不同人群血清中庚型肝炎抗体水平
5
作者 冯清贵 何启军 +4 位作者 卢孝东 阮国涛 游明 李国栋 李玉英 《海南医学》 CAS 1997年第3期215-216,共2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海口地区部分自然人群、健康献血员、吸毒人员及HBV-DNA阳性和HCV-RNA阳性者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其阳性率分别为2.12%(4/186)、3.7%(3/81))、4.54%(2/44)和7.69%...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海口地区部分自然人群、健康献血员、吸毒人员及HBV-DNA阳性和HCV-RNA阳性者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其阳性率分别为2.12%(4/186)、3.7%(3/81))、4.54%(2/44)和7.69%(2/26)。证实海口地区不仅存在HGV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同时,再次证实HGV和HBVHCV有混合重叠感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庚型肝炎 庚肝病毒抗体 ELISA 抗体水平
下载PDF
走出底层叙事的迷津——由陈彦的两部长篇小说谈起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清贵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125-129,共5页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坎坷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却蕴含着良知、勤劳、美德、坚韧与正义,这些永恒的人类精神主题,成为支撑底层世界信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阅读陈彦小说的底层世界,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无常"的现实人生中总是潜藏着"有常"的文化根基,这"有常"的文化之根就是作者对传统的持久回溯与激情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小说 人民美学 底层叙事 恒常价值
下载PDF
游走于历史与现代之间 论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清贵 《当代戏剧》 2014年第1期11-13,共3页
话剧《我们的荆轲》表达的是一种共通而又复杂、常规而又隐晦的人性生存逻辑,并将人物的内心欲望、现实场域的囚禁等综合景观展现出来,恢复了被历史规范遮蔽了的复杂人性世界。尽管此剧荒凉感十足,但不乏人的觉醒,作品中的荆轲游走于历... 话剧《我们的荆轲》表达的是一种共通而又复杂、常规而又隐晦的人性生存逻辑,并将人物的内心欲望、现实场域的囚禁等综合景观展现出来,恢复了被历史规范遮蔽了的复杂人性世界。尽管此剧荒凉感十足,但不乏人的觉醒,作品中的荆轲游走于历史与现代之间,痛苦与焦灼的精神状态具有心灵救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话剧《我们的荆轲》 历史与现代 心灵救赎
下载PDF
生活的铭证与现实的超越——谈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清贵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2期8-9,共2页
张艺谋的电影给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奇观,这表现在导演对视觉符号的独特运用,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可视的造型空间,从而完成对生活与现实的创造。
关键词 张艺谋 造型风格 写意 纪实
下载PDF
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清贵 梁建华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2-46,共5页
在战时体制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更有利于政治集团为其所利用。日本侵略者强化电影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具有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性质,而陪都重庆抗战电影作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显然具有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意义。
关键词 陪都电影 意识形态 反殖民主义
下载PDF
无望的人性探索——张艺谋电影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清贵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14,39,共6页
张艺谋的电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 ,影片试图运用二元对立法来揭示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即揭示自然之性与社会文化、规则、秩序的二元对立 ,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在影片的叙述机制上表现为拯救与失望的对立 ,在造型风格上表现为写... 张艺谋的电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 ,影片试图运用二元对立法来揭示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即揭示自然之性与社会文化、规则、秩序的二元对立 ,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在影片的叙述机制上表现为拯救与失望的对立 ,在造型风格上表现为写意与写实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二元对立 自然 文化 自由 必然 写实 写意 电影评论 造型风格
下载PDF
电视媒介的公共领域与民主自由——大众平民娱乐秀的文化透视
11
作者 冯清贵 梁建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民主自由 电视媒介 大众文化 文化透视 平民娱乐 中国 改革进程
下载PDF
《怀念狼》话语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清贵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怀念狼》是贾平凹新汉语文学写作的一次探索。作者以实写虚,用具体的物事,也就是生活的流程来完成,从而使文本显现出多义性。本文试图从天人合一的祈歌、心灵幻化的禅宗思维、多义的寓言表达、潜在的人类对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 《怀念狼》是贾平凹新汉语文学写作的一次探索。作者以实写虚,用具体的物事,也就是生活的流程来完成,从而使文本显现出多义性。本文试图从天人合一的祈歌、心灵幻化的禅宗思维、多义的寓言表达、潜在的人类对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对之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念狼》 汉语文学 贾平凹 文本 寓言 多义性 作者 话语分析 写作 对话
下载PDF
论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中的革命英雄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清贵 《声屏世界》 2015年第4期36-38,共3页
《刀尖上行走》以还原历史真实为原则,在重构革命英雄叙事时,重新召唤起人们已丧失或者被遗忘的可贵品质。在叙事中将信仰铭刻在英雄的灵魂中,力图重建当代社会的精神空间,并让我们重温了一种阔别已久的英雄哲学。
关键词 《刀尖上行走》 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 历史化与个性化 革命英雄叙事
下载PDF
论大后方抗战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清贵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抗日战争时期,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在电影艺术界,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进行抗日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拍摄。在战时体制下,大后方抗战电影呈现出鲜明的纪实美学特征。
关键词 大后方 抗战电影 纪实美学
下载PDF
民族志诗学视域下次仁罗布小说的西藏叙事
15
作者 冯清贵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9,共7页
次仁罗布小说书写的中心是西藏叙事,与汉族作家不同,他往往通过内在的视角、民族志诗学的方式,对地方性知识、民族集体记忆进行深度描绘。作品既有根植于民间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歌谣的精神原乡,又有西藏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文化... 次仁罗布小说书写的中心是西藏叙事,与汉族作家不同,他往往通过内在的视角、民族志诗学的方式,对地方性知识、民族集体记忆进行深度描绘。作品既有根植于民间传说、宗教仪式、民间歌谣的精神原乡,又有西藏现代化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文化阵痛与社会变革。在人类学的框架下,次仁罗布小说通过民族信仰的深描与还原、民族文化的复魅与寻思、民族历史的自述与呈现、民族身份的固守与超越,抒写出独具地方性知识的精神空间与多元文化的共生谱系,传达出信仰与救赎、坚韧与包容、悲悯与正义、耐劳与和谐等人类的高贵品质,在文化趋同化、精神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供了治疗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族群文化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仁罗布 西藏叙事 民族志诗学
下载PDF
李白诗歌的符号美学分析
16
作者 冯清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94-97,共4页
从符号美学的角度上讲,李白的诗歌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意象符号系统,象的能指与意的所指粘合,是由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心境等主观因素而驱使的。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存在着语言层面的能指势态,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组合运动,... 从符号美学的角度上讲,李白的诗歌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意象符号系统,象的能指与意的所指粘合,是由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心境等主观因素而驱使的。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存在着语言层面的能指势态,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组合运动,以及诗歌意象符号系统整体的隐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意象符号 能指势态
下载PDF
论张艺谋电影的二元对立性
17
作者 冯清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0-91,共2页
张艺谋的电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影片试图运用二元对立法则来揭示人性与社会的矛盾,即揭示自然之性与社会文化、规则、秩序的二元对立,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在影片的叙述机制上表现为拯救与失望的对立。
关键词 张艺谋 二元对立 自然与文化 自由与必然
下载PDF
悬搁与结构下的诗学——对郭沫若诗歌的另类解读
18
作者 冯清贵 《郭沫若学刊》 2002年第2期60-66,共7页
近几年来 ,掀起了对作家的再评价浪潮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但非学理性成分仍然存在。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结构主义视角对郭沫若之诗的内在结构进行解析 ,探求其内在的美学规律。从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变、政治实用主义两个方面探求非文学... 近几年来 ,掀起了对作家的再评价浪潮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但非学理性成分仍然存在。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结构主义视角对郭沫若之诗的内在结构进行解析 ,探求其内在的美学规律。从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变、政治实用主义两个方面探求非文学性规律因素对诗风转变的影响 ,以期在分析中对郭沫若诗歌做出更加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歌 现象学 结构主义 诗风转变 非文学性
下载PDF
论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嬗变及发展——以郭沫若现代诗歌话语空间为考察中心
19
作者 冯清贵 《郭沫若学刊》 2015年第2期19-23,共5页
现代民族国家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形态,在"大叙述"下形成了全新的话语体系与表达范式,它自觉地践行着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对于郭沫若诗歌而言,从五四启蒙话语到革命话语,从革命话语到民族话语,无论是诗歌... 现代民族国家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形态,在"大叙述"下形成了全新的话语体系与表达范式,它自觉地践行着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对于郭沫若诗歌而言,从五四启蒙话语到革命话语,从革命话语到民族话语,无论是诗歌艺术上的不懈追求,还是投身革命的主体实践,都体现出在建构和扩散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实践上的付出。郭沫若的诗歌可为民族史诗,寓言着"新中国"、"新民族"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诗歌 现代民族国家 启蒙话语 革命话语 民族话语
下载PDF
诗性乌托邦——论孙春平小说的理想主义建构
20
作者 冯清贵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9-64,共6页
满族作家孙春平是一个对底层世界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理想主义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点,它有效地击溃了盘压在人性深处的幽暗。孙春平的小说有一种乌托邦式的人性关爱,是对人类精神保护圈的极力呵护,这就意味着孙春平的小说以绿... 满族作家孙春平是一个对底层世界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理想主义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点,它有效地击溃了盘压在人性深处的幽暗。孙春平的小说有一种乌托邦式的人性关爱,是对人类精神保护圈的极力呵护,这就意味着孙春平的小说以绿色、健康的姿态进入公众精神渴求的期待视域。叙事的诗性格调给他的小说增添了浪漫、温馨、柔美的气息,一旦经过诗性的润色,那沉重不堪的现实也会散发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春平 理想主义 诗性品格 精神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