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1
作者 宋小晶 凌建忠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A+T的含量均超过50%,并存在反G偏倚现象。通过对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在COⅠ基因中有一段6 bp的碱基插入和缺失;D-loop基因的进化速率介于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ND4、ND5、Cyt b和D-loop等基因适合作为本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以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11个种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九龙江拟腹吸鳅(P.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与梅花山拟腹吸鳅(P.meihuashanensis)应为拟腹吸鳅(P.fasciatus fasciatus)的同物异名。9个有效种可以分为两大类:颏部吸附器为品字型的3种属于品唇鳅亚属(Labigastromyzon),另外6种颏部吸附器为叠波型属于拟腹吸鳅亚属(Pseudogastromy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腹吸鳅属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特征 有效种厘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凌建忠 程家骅 +1 位作者 任一平 林龙山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225.1L+18070.1Lk+389.3Lh+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1.021L+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征 个体绝对繁殖力 个体相对繁殖力 带鱼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带鱼繁殖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凌建忠 严利平 +2 位作者 林龙山 李建生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6-730,共5页
根据200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的调查数据,利用单位补充量繁殖力和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估算模型,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4)渔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估算,当tc... 根据200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的调查数据,利用单位补充量繁殖力和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估算模型,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4)渔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估算,当tc=0.5龄、F≥1.15时和当tc=1龄、F≥2.3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2)根据单位补充量亲鱼资源生物量的估算,当tc=0.5龄、F≥1.22时和当tc=1龄、F≥2.40时,带鱼渔业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c≥1.5龄以上时,可以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3)目前(2003年为例)东海带鱼现行渔业资源状况为:tc=0.5龄、F=2.60,处于高危险区的较高危险点上。因此,在降低现有捕捞强度较难的情况下,建议提高带鱼开捕规格,以便更好地养护东海带鱼,使其资源能得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繁殖力 合理利用 东海
下载PDF
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东海带鱼资源利用与管理 被引量:27
4
作者 凌建忠 李圣法 +1 位作者 严利平 程家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8-182,共5页
根据1959—2003年收集的东海带鱼年龄组成、肛长等生物学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的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理论,分析和探讨了东海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东海带鱼渔获群体组成低龄化趋势明... 根据1959—2003年收集的东海带鱼年龄组成、肛长等生物学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的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理论,分析和探讨了东海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东海带鱼渔获群体组成低龄化趋势明显,渔获年龄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0~6龄缩小为21世纪初的0~4龄,主要组成群体为0龄和1龄鱼,2龄鱼的比例由50年代末期的12.84%下降到21世纪初的6.91%,3龄鱼的下降幅度更大,由原来的4.92%下降为0.57%,渔获年龄组成进一步简单化.2)2000—2003年东海带鱼的年平均开发率E为0.864,远超过现行渔业下的最适开发率0.51,东海带鱼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3)增加东海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M/R)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其开捕年龄,若将带鱼开捕年龄tc由目前的0.5龄提高到1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比2003年增加55.38%;若tc提高到1.5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增加100.81%;若tc提高到2龄,其单位渔获量可增加130.52%;如果提高到2.75龄,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将出现最大值,可增加145.23%左右.在当前大幅降低捕捞强度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建议采取逐年、逐步提高带鱼开捕规格并适当降低其捕捞强度,以更好地恢复东海带鱼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资源 利用状况 渔业管理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凌建忠 李圣法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和全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1956~2002年东海区捕捞品种中经济价值较高、在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11个种类的产量,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东海... 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和全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1956~2002年东海区捕捞品种中经济价值较高、在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11个种类的产量,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东海区11个主要捕捞种类历年来的资源变动特征、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11个主要捕捞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的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的资源和尚有潜力的资源,其中大黄鱼、鳓鱼资源已进入资源衰退期,带鱼、鲐鲹鱼类、墨鱼和小黄鱼等处在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期,虾蟹类、鲳鱼、马鲛鱼、鲷科鱼类和海鳗等资源尚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利用现状 东海区 生物资源
下载PDF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被引量:20
6
作者 凌建忠 严利平 李建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密度面积法 资源量 估算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主要经济虾类繁殖期和分布区域及其资源保护的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凌建忠 程家骅 刘敏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文根据生物资源专项调查、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等调查资料 ,对东海主要经济虾类的繁殖期、分布区域、资源状况等特点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经济虾类 繁殖期 分布区域 资源保护 东海
下载PDF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凌建忠 郑元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0-62,共3页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量 评估 东海 黄海 资源 密度面积法
下载PDF
2007年东海区桁杆拖虾资源状况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凌建忠 李惠玉 《现代渔业信息》 2008年第2期13-16,共4页
根据2007年7月1日~12日,利用2艘桁杆拖虾生产监测调查船,对东海区的29~00′~32°00′N、124°30′E以西,80m以浅海域实施生产作业与站点相结合的调查资料,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调查总渔获量为704.39kg,调查站位... 根据2007年7月1日~12日,利用2艘桁杆拖虾生产监测调查船,对东海区的29~00′~32°00′N、124°30′E以西,80m以浅海域实施生产作业与站点相结合的调查资料,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调查总渔获量为704.39kg,调查站位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26.09kg/h,调查站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指数为2529.77ind/h。其中以鱼类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最高,占36.21%,其次为蟹类占35.70%,接下去分别为虾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6.71%和5.45%,螺类、口足类和贝类所占的比例较少,三者相加只占5.93%。(2)共捕获渔业生物136种,其中鱼类68种、蟹类24种、虾类20种、头足类12种、螺类8种、口足类3种、贝类1种。(3)调查中出现的鹰爪虾、须赤虾的性腺均发育成熟,处于繁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杆拖虾 资源状况 东海区
下载PDF
1996年苏北沿海蟹苗汛动态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凌建忠 周荣康 +1 位作者 程家骅 王云龙 《现代渔业信息》 1997年第7期16-17,20,共3页
继长江口后苏北沿海河蟹苗资源也正日益被开发利用,由于沿海捕捞的蟹苗种类组成相当繁杂,必须经过驯养与筛选方能用于养殖。因此,东海区渔业咨询委员会组织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1996年的苗发动态调查报告刊登如下。
关键词 96年 苏北沿海 蟹苗汛
下载PDF
东海区大型水母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60
11
作者 程家骅 丁峰元 +4 位作者 李圣法 严利平 凌建忠 李建生 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0-445,i004,共7页
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 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霞水母约占 15 %和沙水母约占 5 % ;6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沙海蜇约占 6 0 %、多管水母约占 2 0 %和霞水母约占 10 %。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为往年东海区大量暴发的种类。沙海蜇为低温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12~ 17℃ ,主要分布于黄海冷水团伸向东海舌锋的锋面以北海域 ,密集分布区最高网产为 10 0 0 0 kg/ h左右 ;霞水母为暖水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2 0~ 2 5℃ ,主要密集分布于东海北部的暖水控制海域。黄海冷水团势力强弱可作为判别沙海蜇暴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东海区大型水母主要优势种的生长速度以沙海蜇最快 ,其次为霞水母 ,而多管水母相对较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大型水母 数量分布特征 温度 盐度 种类组成 黄海冷水团势力
下载PDF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林龙山 郑元甲 +2 位作者 程家骅 刘勇 凌建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25,42,共6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15种鱼类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4种为重度超额开发,开发率大于0.8,7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4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经济鱼类 底拖网 渔业资源评估 东海区
下载PDF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13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1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圣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体长范围在75~220mm,平均体长为135.42mm;年龄组成为当龄鱼~4龄鱼,共5个年龄序列,并以当龄鱼和1龄鱼为主,占81.39%,1~4轮组的年轮形成时间为2~6月;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L∞=233.23mm,K=0.29/a,t0=-1.4a。分析和比较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目前小黄鱼较以往任何年代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小黄鱼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80年代变慢,低年龄段的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加快,生长参数随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小黄鱼 年龄 生长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被引量:41
15
作者 程家骅 林龙山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丁峰元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4-560,共7页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伏季休渔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85
16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1 位作者 任一平 凌建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8,共6页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种群生物学
下载PDF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凌建忠 叶孙忠 张洪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 体长结构VPA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年龄结构
下载PDF
应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模拟解析东海区伏季休渔效果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严利平 凌建忠 +2 位作者 李建生 林龙山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1,共7页
中国政府于1995年正式宣布在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休渔范围为27°00′N^35°00′N海域,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8月31日;1998年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6°00′~35°00′N海域;时间延长,定为每年的6月16日至9月15日,并在中... 中国政府于1995年正式宣布在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休渔范围为27°00′N^35°00′N海域,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8月31日;1998年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6°00′~35°00′N海域;时间延长,定为每年的6月16日至9月15日,并在中国的南海和黄渤海全面推广伏季休渔制度。自该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东海区的主要经济鱼———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应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解析东海区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效果,揭示在不同的开捕年龄(tc)与捕捞死亡系数(F)组合下对带鱼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目前开捕年龄偏低、网目尺寸偏小和捕捞压力较大的现实状况下,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很有必要;在带鱼开捕年龄为0.5龄、年捕捞死亡系数为1.5~3的渔业格局下,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后,其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57.8%~104%、22.2%~32.2%和32.5%~42.9%,但带鱼群体所提供的资源量水平、所获取的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仍显偏低,对其合理利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若将开捕年龄从0.5龄提高到1龄,则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173%~356%、72%~101%和149%~187%。鉴于东海区总体渔业资源状况呈衰退之势,且中国尚未实施TAC渔业管理制度,建议目前继续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并把提高起捕规格、放大网目尺寸作为首选管理目标。[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8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伏季休渔 开捕年龄 渔业管理 东海
下载PDF
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19
作者 姜亚洲 凌建忠 +2 位作者 林楠 袁兴伟 李圣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51-2658,共8页
日本对虾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增殖品种,2010年象山港分两批次放流日本对虾苗种约1.67亿尾。通过对放流苗种存活状况、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山港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8... 日本对虾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增殖品种,2010年象山港分两批次放流日本对虾苗种约1.67亿尾。通过对放流苗种存活状况、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山港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8月中旬成为补充群体,集中于港区底部进行索饵育肥;9月中旬,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5.4 mm和71.4 mm,成活率分别约为0.79%和1.06%;10月上旬,随着港区水温降低,增殖苗种资源量锐减。(2)协方差分析表明:日本对虾增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增殖群体的体征状况明显优于自然群体。(3)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港区主要为桁杆拖虾和地笼网渔业所利用,在港区滞留期间,回捕率约为0.25%。总结发现:栖息地破坏及放流苗种的过早利用是制约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优化增殖策略、保护港区生态环境应是今后港区增殖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对虾 增殖放流 回捕率 体征状况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被引量:11
20
作者 林楠 姜亚洲 +4 位作者 袁兴伟 郭靖 凌建忠 杨林林 李圣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4-1292,共9页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似lpheus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口lpheus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体长大于190mm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220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而体长大于220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X2=4.192,P〈0.05)、刺螯鼓虾(选择性指数为0.141,Z2=3.957,P〈0.05)是其偏好食物,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选择性指数为-0.174,Z2=6.030,P〈0.05)则属不易获得食物。结论认为,黄姑鱼在象山港水域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摄食种类多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有所变化,具有独特的食物选择性和摄食习性。建议在今后的黄姑鱼增殖养护工作中,实时监测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的种群变化动态,结合港内黄姑鱼饵料生物的分布状况,确定黄姑鱼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地点,以争取最优的生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食物选择 象山港 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