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缆索起重机主索的张力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介珍 《建筑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0-81,共2页
缆索起重机是以悬挂于两支点之间的钢索作为承载结构,利用载重小车在其上往返移动进行货物起升和吊装作业的一种起重机械,具有跨度大、速度快、总体结构简单等特点.
关键词 缆索起重机 张力分析 主索 承载结构 起重机械 吊装作业 两支点 体结构
下载PDF
组拼结构的位移计算
2
作者 刘介珍 古辉荣 《建筑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杆件结构 组拼结构 位移 施工安全
下载PDF
数控弧齿锥齿轮磨齿机主轴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罗筱英 唐进元 +1 位作者 曾韬 刘介珍 《机械传动》 CSCD 2004年第2期10-12,共3页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对YK2 0 4 5型数控弧齿锥齿轮磨齿机的主轴系统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 ,得出其变形和应力的大小及分布 ,分析了跨距对静刚度的影响及最低三阶模态的振型和固有频率 ,为进一步的谐响应分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弧齿锥齿轮 数控磨齿机 主轴系统 有限元 静刚度 模态分析 固有频率 振型
下载PDF
含微棱柱阵列结构表面的注射成型脱模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涛 杨冬娇 +1 位作者 刘介珍 翁灿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66-2477,共12页
为了研究表面微结构成型质量的影响因素,设计并制备了3种深宽比的微正四棱柱结构,并对聚合物材料、微结构深宽比、脱模工艺参数、镍模芯表面抗黏处理等影响因素进行注射成型脱模实验研究。首先,采用PP,COC,PMMA等材料研究了获得目标深... 为了研究表面微结构成型质量的影响因素,设计并制备了3种深宽比的微正四棱柱结构,并对聚合物材料、微结构深宽比、脱模工艺参数、镍模芯表面抗黏处理等影响因素进行注射成型脱模实验研究。首先,采用PP,COC,PMMA等材料研究了获得目标深宽比微结构的难易程度。以PP材料为例分析了在3种深宽比下的脱模成型质量,分别从保压压力、脱模温度两方面讨论对脱模变形的影响。最后,分析比较镍模芯经过抗黏处理前后成型的微结构形貌尺寸。PP能够顺利获得近似目标深宽比的微结构,COC脱模后微结构发生折断变形,高度平均只有17.0μm左右,PMMA成型后微结构也发生断裂且黏附在模芯微孔中。脱模变形随着深宽比的增加而趋于严重,且当深宽比较大时,微结构易发生倾斜变形。提高保压压力,微结构平均高度从约25.0μm增加到约87.0μm,但当保压压力过高时微结构出现翘曲变形;随着脱模温度的升高,保留完整的微棱柱比例分别为55%,60%,30%,10%。镍模芯经过抗黏处理后所成型微结构的尺寸更加接近目标值。COC由于本身断裂伸长率较小而具有较大的脆性,而PMMA本身的表面能较大则具有较强的黏附性。深宽比增加使得脱模时微结构顶部黏附力与后期摩擦力均会增加。合理增加保压压力、降低脱模温度与镍模芯经过抗黏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脱模成型质量,但过高的保压压力会造成微结构内应力增加,产生翘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结构 注射成型 脱模变形 聚合物材料 深宽比 脱模工艺参数 抗黏处理
下载PDF
机械基础实验系列教学改革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列林 聂昌平 +2 位作者 罗意平 刘介珍 吴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1年第6期26-27,30,共3页
论述目前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构建机构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KAQ培养原则
下载PDF
示范实验室建设浅探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介珍 罗筱英 聂昌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4年第2期92-93,共2页
阐述了示范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介绍了将机械基础实验室建成示范实验室的思路、目标及建设的项目、内容,对示范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 实验室建设 高校 实验项目 实验教材
下载PDF
双圆弧与双螺线拟合及其应用
7
作者 刘鹄然 刘全红 +1 位作者 钟家桔 刘介珍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将双圆弧插补推广到双螺线插补,并闸述了在特种回转面刀具数控加工中的应用.对双圆弧法也作了改进.
关键词 圆弧 螺旋线 拟合 插补 数控加工 刀具
下载PDF
注塑成型微流控芯片通道脱模的变形机理
8
作者 王宜磊 翁灿 +2 位作者 杨锦 刘介珍 蒋炳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3-1089,共7页
为提高微流控芯片注塑成型的脱模质量,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环烯烃共聚物(COC)、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脱模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在7×10^(−11) N脱模外力作用下,聚合物的平均速度、密度分布以及界面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规... 为提高微流控芯片注塑成型的脱模质量,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环烯烃共聚物(COC)、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脱模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在7×10^(−11) N脱模外力作用下,聚合物的平均速度、密度分布以及界面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规律,分析通道脱模变形的分子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脱模过程中,通道底部最早与Ni模芯分离,随后通道肩部开始分离,COC和PP脱模速度最快;随着脱模过程的进行,界面相互作用能先增大后逐渐减小,PMMA的界面相互作用能最大,黏附能最大;在界面相互作用能作用下,聚合物层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一致,这是造成通道一定程度拉伸、凹陷和孔隙等变形行为的主要原因;脱模后聚合物整体密度减小和分子链回转半径增大,较好地解释了聚合物整体结构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塑成型 微流控芯片 分子动力学 通道形貌 脱模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