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6—2.75MeV质子引起的Ta、Au和Bi的M壳层X—线产生截面
1
作者 刘兆远 马树勋 +3 位作者 杨坤山 张华林 陈熙萌 季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0-63,共4页
用0.6~2.75MeV质子轰击Ta、An和Bi薄靶,测得M—壳层X—线产生截面。实验结果与平面波玻恩近似(PWBA)理论计算值作了比较。
关键词 质子 M-壳层 电离截面
下载PDF
质子轰击Gd、Eu和Nd引起的L亚壳层电离
2
作者 刘兆远 张华林 +1 位作者 马树勋 杨坤山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6-40,共5页
用0.4—2.75MeV质子轰击稀土元素Gd、Eu和Nd靶,测得L亚壳层的X射线产生截面。利用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的半经验值,求得2S_(1,2)、2P_(1/2)和2P_(3/2)三个亚壳层的电离截面。实验测得的电离截面以及它们的比值与ECP... 用0.4—2.75MeV质子轰击稀土元素Gd、Eu和Nd靶,测得L亚壳层的X射线产生截面。利用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的半经验值,求得2S_(1,2)、2P_(1/2)和2P_(3/2)三个亚壳层的电离截面。实验测得的电离截面以及它们的比值与ECPSSR理论预言值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 EU ND L亚壳层 电离截面
下载PDF
质子轰击Ta、Au和Bi引起的M壳电离
3
作者 刘兆远 马树勋 +3 位作者 杨坤山 张华林 陈熙萌 季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90-190,共1页
测量带电离子引起的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兴趣。质子轰击重靶,直接库仑电离是主要机制。在诸多内壳层中,K和L壳层的电离,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关M壳层的实验数据则很缺乏,并且已有的各家数据间分... 测量带电离子引起的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兴趣。质子轰击重靶,直接库仑电离是主要机制。在诸多内壳层中,K和L壳层的电离,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关M壳层的实验数据则很缺乏,并且已有的各家数据间分歧很大。实验结果与ECPSSR理论预言值符合得很差。本工作利用0.6—2.75MeV质子轰击Ta、Au和Bi的薄靶,测量M壳层的X—线产生截面并得到M—壳层的电离截面,实验结果与PWBA理论预期值作了化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层 AU BI TA 带电离子 理论预言 预期值 碳膜 真空蒸镀 激发曲线
下载PDF
质子轰击Dy和Ho引起的L-亚壳层电离
4
作者 刘兆远 蔡晓红 +3 位作者 马树勋 柳纪虎 冯嘉祯 刘绍湘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68-1072,共5页
用0.4-3.OMeV质子轰击Dy和Ho靶,测得L-亚壳层的x-线产生截面。利用亚壳层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的理论值,得到2S_(1/2)、2P_(1/2)和2P_(3/2)亚壳层的电离截面。实验测得的电离截面以及它们的比值随入射质子能量变化的规律与EC... 用0.4-3.OMeV质子轰击Dy和Ho靶,测得L-亚壳层的x-线产生截面。利用亚壳层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的理论值,得到2S_(1/2)、2P_(1/2)和2P_(3/2)亚壳层的电离截面。实验测得的电离截面以及它们的比值随入射质子能量变化的规律与ECPSSR理论预言值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轰击 亚壳层 电离
下载PDF
基于低通S-K滤波器的核脉冲成形电路 被引量:8
5
作者 祁中 李东仓 +2 位作者 杨磊 张文慧 刘兆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7-140,共4页
将S-K滤波器应用于核脉冲信号的成形中,采用较少的级数就可以达到准高斯波形的输出.仿真了基于低通S-K滤波器的滤波成形电路的特性,并给出了最佳的滤波器参数.采用宽带高速运算放大器设计和实现了该电路,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电路的优越性.
关键词 S-K滤波器 核脉冲 高斯波形 成形
下载PDF
环境气体对激光诱导Al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树东 刘兆远 +2 位作者 陈冠英 刘亚楠 董晨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6,共3页
调QNd :YAG脉冲激光 (波长 1.0 6 μm ,脉冲宽度 10ns,能量 42mj/pulse)烧蚀平面Al靶 ,在垂直靶面方向 ,利用光学多道分析系统 (OMA) ,测量了激光诱导产生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别在环境气体为Air,N2和Ar,气压范围分别在 10 -2 Torr ,15 ... 调QNd :YAG脉冲激光 (波长 1.0 6 μm ,脉冲宽度 10ns,能量 42mj/pulse)烧蚀平面Al靶 ,在垂直靶面方向 ,利用光学多道分析系统 (OMA) ,测量了激光诱导产生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别在环境气体为Air,N2和Ar,气压范围分别在 10 -2 Torr ,15 2Torr,30 4Torr,5 32Torr和 76 0Torr下的空间分布。实验表明 ,随着环境气体压强的增大 ,光谱的空间分布被压缩 ,且谱线强度的峰值向靶面方向移动 ;在相同的气压下 ,Ar环境下产生的光谱强度明显大于在Air和N2 环境下产生的光谱强度 ;在气压为 15 2Torr的不同环境气体下 ,均发现光谱在离靶面很近的地方 (约 0 .5mm~ 1.0mm)减小 ,甚至消失 ;在Ar环境气体下 ,谱线 396 .1nmAlⅠ的空间分布随着与靶面距离的增大 ,谱线位置向短波方向有约 0 .0 3nm (对应OMA探头的一个二极管阵列 )的移动 ,而谱线 394.4nmAlⅠ的移动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 空间分布 环境气体影响 铝等离子体光谱 诊断
下载PDF
非全裸氟离子与氖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于得洋 陈熙萌 +8 位作者 杨治虎 王强 卢荣春 刘惠萍 祁中 吴翠娥 蔡晓红 马新文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 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F2 + 和F3 + 离子与Ne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与Fq+ He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进行了定性讨论 .
关键词 非全裸氟离子 氖原子 离子-原子碰撞 转移电离 电子俘获 原子物理
下载PDF
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碰撞反应截面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新文 刘惠萍 +6 位作者 杨治虎 王友德 于得洋 陈熙萌 申自勇 蔡晓红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6,共6页
使用位置灵敏技术和飞行时间方法研究了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的碰撞反应,给出了实验测量得到的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和转移电荷截面,研究了反应截面与不同电荷态参教的关系,并与修正后的分子过垒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电荷交换 反应截面 氩离子 氩原子 碰撞
下载PDF
非全裸氟离子与氦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过程 被引量:2
9
作者 于得洋 陈熙萌 +8 位作者 杨治虎 吴翠娥 刘惠萍 祁中 卢荣春 王强 马新文 蔡晓红 刘兆远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5,共4页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 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 ,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氟离子与氦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实验发现 ,该比值随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工作能区 ,转移电离现象可视作一个电子被俘获、...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 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 ,测量了强相互作用区氟离子与氦原子碰撞中的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 .实验发现 ,该比值随作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工作能区 ,转移电离现象可视作一个电子被俘获、另一个电子被电离的两步过程 ;He原子二重电离的主要机制为两步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转移电子 电子俘获 非全裸氟离子 氦原子
下载PDF
非全裸离子-原子碰撞中的多重电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晓红 马新文 +6 位作者 刘惠萍 杨治虎 于得洋 陈熙萌 刘兆远 申自勇 吕魁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利用加速器提供的非全裸重离子束 (q=1 - 4)轰击氦、氖和氩原子 ,研究了由非全裸离子引起原子多重电离的有效电荷效应和电荷交换效应 .提出用一个有效电荷来等价描述非全裸入射离子对靶原子的作用 ,将描述全裸离子 -原子碰撞过程的物理... 利用加速器提供的非全裸重离子束 (q=1 - 4)轰击氦、氖和氩原子 ,研究了由非全裸离子引起原子多重电离的有效电荷效应和电荷交换效应 .提出用一个有效电荷来等价描述非全裸入射离子对靶原子的作用 ,将描述全裸离子 -原子碰撞过程的物理模型推广到处理非全裸离子 -原子碰撞过程 ,采用轨道贯穿模型对有效电荷的内在物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将多重电离中俄歇过程的贡献予以扣除 .通过研究发现 ,扣除俄歇过程贡献后 ,多重电离截面随入射离子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电离 截面 非全裸离子-原子碰撞
下载PDF
高电荷态Ar^(q+)与Ne碰撞中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新文 陈熙萌 +5 位作者 刘惠萍 杨治虎 申自勇 王友德 于得洋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电荷交换 截面 多电子激发态
下载PDF
一套研究重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小角度散射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晓红 陈熙萌 +4 位作者 冯嘉祯 刘兆远 徐谦 刘惠萍 马新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82-2988,共7页
本文报导通过测量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反冲离子横向动量的方法获得散射角θ≤10^(-4)rad的单重和多重电离截面,即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文中将介绍建于兰州大学2×1.7MV串列加速器上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 本文报导通过测量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反冲离子横向动量的方法获得散射角θ≤10^(-4)rad的单重和多重电离截面,即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文中将介绍建于兰州大学2×1.7MV串列加速器上的散射粒子—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仪系统的机械设计,性能参数,数据获取,电子学框图以及利用1MeV质子轰击氩气时测量反冲氩离子飞行时间谱的试运行实验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原子 散射 飞行时间谱仪
下载PDF
非全裸碳离子与氦原子碰撞过程中的多重电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晓红 陈熙萌 +4 位作者 申自勇 刘兆远 刘惠萍 马新文 侯明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1-35,共5页
采用飞行时间符合技术测得1.5—7.5MeV非全裸碳离子轰击氦原子,引起氦原子双重电离与单重电离的相对截面比。对碰撞过程进行多体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得到相应的Olson—Schlachter曲线,结合本实验结果,给... 采用飞行时间符合技术测得1.5—7.5MeV非全裸碳离子轰击氦原子,引起氦原子双重电离与单重电离的相对截面比。对碰撞过程进行多体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得到相应的Olson—Schlachter曲线,结合本实验结果,给出非全裸碳离子引起氦原子双重电离和单重电离的绝对截面,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全裸离子 多重电离 碳离子 氦电子 原子碰撞
下载PDF
氧离子与氦、氖原子碰撞中转移电离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治虎 陈熙萌 +11 位作者 于得洋 祁忠 王强 吴翠娥 卢荣春 刘惠萍 丁保卫 陈子纯 李兰亭 张艳萍 马新文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散射离子 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测量了氧离子与氖和氦原子碰撞过程中转移电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之比。通过比较发现测量结果与文献结果的趋势一致,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离子 原子碰撞 转移电离 单电子俘获
下载PDF
少量细胞输入的自制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蕾 高彩霞 +1 位作者 刘兆远 陈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目的·验证基于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emplate)技术自制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DIY试剂)替代昂贵的商业化试剂TaKaRa SMART-Seq v4试剂盒(TaKaRa试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 目的·验证基于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emplate)技术自制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试剂(DIY试剂)替代昂贵的商业化试剂TaKaRa SMART-Seq v4试剂盒(TaKaRa试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另一组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 mL浓度为4%的巯基乙酸盐肉汤,诱导巨噬细胞。经过72 h后,分离腹腔巨噬细胞并提取RNA,用DIY试剂和TaKaRa试剂分别进行cDNA文库的构建。经二代测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数据质量、基因差异表达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3个方面探究不同建库试剂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影响。结果·DIY试剂和TaKaRa试剂处理的样品数据质量良好;2种试剂捕获转录本的能力相近;样品所测序列在基因上的覆盖度均匀且一致性较高;差异表达基因以及通路富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DIY试剂可替代TaKaRa试剂进行少量细胞的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并降低建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量细胞输入 试剂比较 二代测序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脑脊液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荔志云 暴连喜 +4 位作者 雷鹏 翁潮弟 白洪涛 杨坤山 刘兆远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1998年第1期29-29,35,共2页
用质子诱发X-射线分析法测定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行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前后脑脊液(CSF)中微量元素锌、铁、铜、铬、铅、锰的含量。结果表明CSF中锌、铬、铅含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组均较对照组升高,铁含量患者术后组较术前组及对照... 用质子诱发X-射线分析法测定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行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前后脑脊液(CSF)中微量元素锌、铁、铜、铬、铅、锰的含量。结果表明CSF中锌、铬、铅含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组均较对照组升高,铁含量患者术后组较术前组及对照组均升高。铜、锰含量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脑脊液 脊髓移植 脊髓损伤 截瘫
下载PDF
1.5~4.5MeVα粒子引起Lu,Ta和Au L亚壳层电离的研究
17
作者 蔡晓红 陈熙萌 +5 位作者 刘兆远 马树勋 陈子纯 徐谦 刘惠萍 马新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能量为1.5~4.5MeV的α粒子轰击Lu,Ta和Au靶,测得L亚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利用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等原子参数得到L亚壳层电离截面,将实验所得L亚壳层电离截面与ECPSSR理论预言... 以能量为1.5~4.5MeV的α粒子轰击Lu,Ta和Au靶,测得L亚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利用荧光产额和Coster-Kronig跃迁几率等原子参数得到L亚壳层电离截面,将实验所得L亚壳层电离截面与ECPSSR理论预言值进行比较,对L1和L3亚壳层,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讨论了ECPSSR理论的L2亚壳层电离截面与实验结果的偏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电离 L亚壳层电离 α粒子轰击
下载PDF
Na离子和Cl离子引起He原子直接多重电离过程的研究
18
作者 陈熙萌 蔡晓红 +10 位作者 刘兆远 马新文 于得洋 祁中 王强 杨治虎 刘惠萍 卢荣春 贾志军 孟庆华 杨耀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37,共3页
利用 2~ 8MeV的Naq+、Clq+( q =2 ,3,4 ,5 )轰击氦原子 ,对碰撞的直接多重电离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反冲离子 -散射离子飞行时间符合技术 ,通过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区分不同价态反冲离子 ;利用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技术区分不同电... 利用 2~ 8MeV的Naq+、Clq+( q =2 ,3,4 ,5 )轰击氦原子 ,对碰撞的直接多重电离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反冲离子 -散射离子飞行时间符合技术 ,通过反冲离子飞行时间谱区分不同价态反冲离子 ;利用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技术区分不同电荷态散射离子 ;结合CAMAC -PC多参数获取系统得到一定价态散射离子所对应的反冲离子电荷态分布谱 ;经分析该谱得到直接多重电离截面与直接单电离截面之比R2 1。讨论了R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离子 Cl离子 HE原子 直接多重电离 离子-原子碰撞 钠离子 氯离子 截面比 氦原子
下载PDF
170MeV硫离子入射引起的反冲氩离子产额
19
作者 马新文 申自勇 +5 位作者 刘惠萍 杨治虎 王友德 陈熙萌 吕魁 刘兆远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05-707,共3页
利用170MeV的S(9+)与Ar原子气体靶发生碰撞反应,采用高能离子引起的多重电离的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反冲离子相对产额,并与多体经典轨道蒙特卡罗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理论低估了较高电荷态反冲离子的产额。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多重电离 反冲离子产额
下载PDF
Li^-和Na^-单电子解离过程的研究
20
作者 陈熙萌 吴翠娥 +5 位作者 刘兆远 于得洋 祁中 王强 杨治虎 刘惠萍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9-171,共3页
采用交叉束方法 ,利用负离子源产生的 3— 19keV的Li- 和Na- 轰击惰性气体靶He ,Ne和Ar ,通过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器区分碰撞后中性粒子束和负离子束 ,测量了不同碰撞系统的中性粒子计数与相应入射负离子计数的比值R(E) ,并得到R(E)... 采用交叉束方法 ,利用负离子源产生的 3— 19keV的Li- 和Na- 轰击惰性气体靶He ,Ne和Ar ,通过静电偏转和位置灵敏探测器区分碰撞后中性粒子束和负离子束 ,测量了不同碰撞系统的中性粒子计数与相应入射负离子计数的比值R(E) ,并得到R(E)与入射负离子能量、负离子种类和靶原子种类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子 解离过程 交叉束 负离子解离 负离子-原子碰撞 原子物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