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油菜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
1
作者 陈红琳 刘念 +3 位作者 张卡 夏红 杨泽鹏 刘定辉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但依靠传统人工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要求。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为提高油菜制种效益,从毯状苗育苗、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但依靠传统人工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要求。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为提高油菜制种效益,从毯状苗育苗、大田准备、施足底肥、机械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初步集成示范了四川油菜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以期为推动油菜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油菜 机械化 制种技术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区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定辉 陈尚洪 +2 位作者 舒丽 张玉兰 张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2,128,共5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 四川盆地丘陵区季节性干旱严重,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土壤持水保水性能的影响和抗旱节水效果,采用压力膜法,测定了4年定位试验田的土壤水分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θ=a Sb进行拟合;秸秆还田免耕增加了10-20 cm土层通气空隙的当量孔径,降低了无效空隙的当量孔径,改善了心土层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稻田耕层土壤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水分库容量;秸秆还田后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毛管空隙含量,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耐旱性能和供水能力,不同耕作方式的耐旱性秸秆还田免耕优于秸秆还田间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少免耕 水分特征曲线 当量孔径 比水容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定辉 蒲波 +2 位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舒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316-1319,共4页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份 碳素形态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危害及监测防控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定辉 刘永红 +5 位作者 熊洪 徐富贤 庞良玉 王明田 潘开文 陈尚洪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S1期208-212,共5页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抗灾能力弱,开展季节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高温热害等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促进农业减灾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障西南地区粮...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抗灾能力弱,开展季节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高温热害等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促进农业减灾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危害,指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加强农业和气象部门的结合,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多灾种并发情况下的综合防控与避灾减灾技术;三是创新农业减灾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降低减灾综合成本,提高减灾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防控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95
5
作者 刘定辉 李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37,117,共5页
介绍了近10年来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进展。植物根系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和抗剪强度、增强土壤抗冲性的有效性机理是植被抵抗径流侵蚀动态过程及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亟待加强的关键科学问题。
关键词 植物根系 土壤抗侵蚀性 作用机理 表土层结构 土壤入渗性 抗剪强度 土壤侵蚀
下载PDF
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定辉 庞良玉 +2 位作者 陈尚洪 舒丽 张玉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1-643,共3页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到最高苗时,A2和A3分别比A1提高15.60%和15.25%;②底墒对小麦分蘖成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覆盖之间分蘖成穗能力差异显著,地膜和秸秆覆盖比不覆盖提高21.19%和24.06%;③底墒和覆盖处理下小麦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底墒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数,足墒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④底墒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覆盖提高20.82%和8.28%。因此,丘陵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是足墒播种和保墒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 覆盖方式与底墒水平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蓑草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机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定辉 赵燮京 +3 位作者 曹均城 刘敏 王昌桃 毛仕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439-442,共4页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速率高达每平方公里每年3200—7900t。该区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密集。高垦殖、高复种,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速率高达每平方公里每年3200—7900t。该区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密集。高垦殖、高复种,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制约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植物篱农作系统改善土壤抗侵蚀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是紫色丘陵高垦殖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蓑草根系发达,地上部生物量大,对土壤的覆盖保护好,且其生长盛期与降雨高蜂同步,具有显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在120cm×90cm土体内,蓑草根系总长98714.8cm,相当于缠绕整个土体235圈,正是根系的这种缠绕固结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抗侵蚀的能力。蓑草根系平均直径0.20—0.50mm,95%的根系平均直径小于0.40mm,根系总表面积10139.68cm^2.在土壤表层根系表面积高达土体表面积的2~3倍,根系表面对土壤颗粒的巨大吸附作用是蓑草显著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03—200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12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年径流量仅为49.90m^3/hm^2,年土壤流失量为155.78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314.29m^3/hm^2为前者的6.30倍,年土壤流失量3322.50kg/hm^2为前者的21.33倍;在24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土埂及边坡种植蓑草、坡面农作(PERBC)年径流量248.04m^3/hm^2。年土壤流失量612.00kg/hm^2,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径流量42.44m3/hm^2,土壤流失量153.75k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高达785.73m^3/hm^2,分别为处理1的3.17倍,处理2的18.52倍,年土壤流失t高达37503kg/hm^2。分别为处理1的61.33倍。处理2的244.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蓑草植物篱农作系统 根系 水土流失防治 机理
下载PDF
Rb1延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早熟性衰老与caveolin-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定辉 吴琳 +6 位作者 余舒杰 周彬 王敏 刘勇 郝宝顺 郑振达 钱孝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44-1550,共7页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参皂苷Rb1延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早熟性衰老与窖蛋白1(caveolin-1)表达的关系,为延缓HUVECs衰老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建立60μmol/L过氧化氢(H_2O_2... 目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参皂苷Rb1延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早熟性衰老与窖蛋白1(caveolin-1)表达的关系,为延缓HUVECs衰老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建立60μmol/L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HUVECs早熟性衰老模型,根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率和细胞周期评估内皮细胞衰老,采用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的方法检测caveolin-1的变化,观察人参皂苷Rb1对HUVECs衰老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结果:60μmol/L H_2O_2可成功地诱导内皮细胞衰老,早熟性衰老的HUVECs体积变大,SA-β-Gal活性明显增加,细胞发生G_1期阻滞,细胞增殖受抑制,caveolin-1表达增多。与H_2O_2处理组相比,人参皂苷Rb1预处理延缓HUVECs早熟性衰老,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降低,G_0/G_1期细胞比例下降,caveolin-1表达减少。结论:人参皂苷Rb1可通过抑制caveolin-1的表达延缓H_2O_2诱导的HUVECs早熟性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衰老 窖蛋白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人参皂苷RB1
下载PDF
川中丘陵旱区小麦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定辉 赵燮京 +1 位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4-49,共6页
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及不同土壤厚度覆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作用,增产率在20%以上,干旱年高达30%~40%,是川中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②覆盖不仅能保持水分,而且改变了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 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及不同土壤厚度覆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作用,增产率在20%以上,干旱年高达30%~40%,是川中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②覆盖不仅能保持水分,而且改变了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水汽上升至膜下受阻凝聚使土壤表层水分相对稳定和丰富,促进作物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利用,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③不同覆盖方式各有优劣。因小麦遭遇干旱的情况不同,则不同覆盖方式增产的能力和主要原因也不一样:小麦整个生育期或中前期受旱,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增产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膜、侧膜和稻草覆盖;若小麦中后期受旱,则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增加,增产能力依次为稻草、全膜和侧膜覆盖。④从不同土壤厚度全膜覆盖效果及效益分析表明,特大干旱年土壤厚度在80cm以上,一般干旱年在60cm以上,雨水较好年份在40cm左右均可发挥覆盖的作用,取得理想产量,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旱区 小麦 覆盖栽培技术
下载PDF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与稻田新三熟制的农产品服务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定辉 朱钟麟 +1 位作者 胡世忠 陈永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16-20,共5页
 四川省传统稻田种植模式为稻麦(油)轮作,中稻收后到小麦、油菜播栽前尚有2个月左右的休闲期,该时段的温光时资源占全年的20%左右,利用潜力大。经多年研究集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水稻-蔬...  四川省传统稻田种植模式为稻麦(油)轮作,中稻收后到小麦、油菜播栽前尚有2个月左右的休闲期,该时段的温光时资源占全年的20%左右,利用潜力大。经多年研究集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水稻-蔬菜-小麦”、“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水稻-蔬菜-春马铃薯”稻田新三熟种植模式,对三种新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稻田新三熟显著提高了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稻-芋/油”三熟新模式比传统“稻-油”两熟模式的生产力提高115.2%,产值达到42218.4元/a;“稻-菜-麦”和“稻-菜-芋”三熟新模式分别比传统“稻-麦”两熟模式生产力提高92.3%、168.3%,周年公顷产值达到35798.9元、49952.2元;“稻-油”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与传统“稻-油”农作模式相比,虽然生产力相当,但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增加904.0元,增加8.7%,“稻-麦”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与传统“稻-麦”农作模式相比,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增加5341.5元,增加57.5%;“稻-芋/油”三熟新模式比传统“稻-油”和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分别增加18006.2元、17102.2元;“稻-菜-麦”和“稻-菜-芋”三熟新模式分别比传统“稻-麦”两熟模式农产品服务价值增加16835.5元、25063.8元,比保护性耕作模式分别增加11494.0元、19722.3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新三熟 秸秆覆盖 农产品服务价值
下载PDF
四川省季节性干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定辉 庞良玉 +1 位作者 朱钟麟 陈尚洪 《四川农业科技》 2009年第8期48-49,共2页
农业旱灾是致灾因子(降水不足)、孕灾环境(土地利用)、承灾体(农作物和农业人口)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川省坡耕地比例大,可灌溉面积小,土壤瘠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旱灾是四川省发生频率... 农业旱灾是致灾因子(降水不足)、孕灾环境(土地利用)、承灾体(农作物和农业人口)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川省坡耕地比例大,可灌溉面积小,土壤瘠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旱灾是四川省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农业自然灾害。季节性干旱是制约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旱灾已成为该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四川省 防控技术 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旱灾 农业自然灾害 粮食生产能力 致灾因子
下载PDF
Caveolin-1、Caveolae和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定辉 钱孝贤 《国际内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509-511,531,共4页
Caveolae是细胞表面直径为50~100nm的胞膜穴样内陷,主要由胆固醇、糖基鞘磷脂、鞘磷脂和一些结构蛋白如Caveolin组成。Caveolin-1是Caveolae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与细胞骨架蛋白间接偶联来维持Caveolae的内陷形态。Caveolae和Caveolin-1... Caveolae是细胞表面直径为50~100nm的胞膜穴样内陷,主要由胆固醇、糖基鞘磷脂、鞘磷脂和一些结构蛋白如Caveolin组成。Caveolin-1是Caveolae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与细胞骨架蛋白间接偶联来维持Caveolae的内陷形态。Caveolae和Caveolin-1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细胞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表面都有表达,它们通过对各种细胞功能和多个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参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CAVEOLAE CAVEOLIN-1
下载PDF
四川耕地高效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定辉 侯淑华 +5 位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郑盛华 万柯均 敖玉琴 杨泽鹏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9-21,共3页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面:一是与机械化发展大方向不相适应;二是缺乏养分周年平衡的研究与关键技术;三是机械化背景下的茬口相互挤压,生产能力降低。立足粮食安全,持续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维护土壤健康,藏粮于地,文章提出3个方面的技术对策与建议:一是构建基于机械化的新型间套作高效利用模式;二是开展周年养分调控的研究和技术集成;三是突破育插苗(秧)重大技术与装备,优化茬口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持续 高效 农作制
下载PDF
依靠科技提高干旱综合防控能力
14
作者 刘定辉 庞良玉 +2 位作者 张建华 陈尚洪 陈红琳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3期22-22,共1页
2009年入冬以来,四川降水稀少、冬暖突出,省内大部无雨日80天,盆地中部丘区、盆西无雨日在80~90天,广元、遂宁、资阳、内江和自贡等市的大部,以及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眉山、泸州、宜宾等市部分丘陵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 2009年入冬以来,四川降水稀少、冬暖突出,省内大部无雨日80天,盆地中部丘区、盆西无雨日在80~90天,广元、遂宁、资阳、内江和自贡等市的大部,以及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眉山、泸州、宜宾等市部分丘陵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50%以上,龙泉山东侧的盆地中部以及威远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控能力 干旱 科技 丘陵地区 降雨量 雨日 盆地 降水
下载PDF
丘陵雨养农区地膜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15
作者 刘定辉 庞良玉 +1 位作者 张建华 毛世昌 《四川农业科技》 2001年第2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丘陵雨养农区 地膜水稻 节水栽培 育秧 移栽 田间管理
下载PDF
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关键支撑技术
16
作者 刘定辉 蒲波 《四川农业科技》 2009年第8期50-51,共2页
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喷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关键和核心。四川是一个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匮乏的内陆农业大省,人增地减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质量不仅是四川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课... 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喷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关键和核心。四川是一个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匮乏的内陆农业大省,人增地减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质量不仅是四川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课题,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瓶颈。分析四川耕地质量问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持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对加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耕地 质量建设 四川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支撑技术 农产品竞争力 经济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5
17
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2 位作者 刘定辉 舒丽 王昌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6-809,共4页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 在四川盆地两种不同母质的土壤上,通过4年7季作物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PK、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免耕和旋耕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但各个处理间土壤磷素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秸秆还田免耕、旋耕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4.33%-52.88%、8.69%-86.62%、20.64%-60.79%和18.41%-57.12%。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养份及碳素动态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分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9
18
作者 陈尚洪 朱钟麟 +2 位作者 吴婕 刘定辉 王昌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在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的养分含量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两年四作的定位试验,探讨了紫色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变化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经腐解后给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氮、磷、钾。在腐解过程... 在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的养分含量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两年四作的定位试验,探讨了紫色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变化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经腐解后给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氮、磷、钾。在腐解过程中,还田后的前3个月分解快,后期分解缓慢;3种秸秆在田间的分解速率(K):麦秸>稻草>油菜秸,秸秆翻埋>秸秆面施;养分释放速度钾>磷>氮。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将实验结果拟合为经验关系式。秸秆覆盖还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秸秆覆盖还田还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得到一定提高,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覆盖 秸秆腐解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建华 赵燮京 +2 位作者 林超文 庞良玉 刘定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4,共4页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格网式垄作 覆盖栽培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3 位作者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刘定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