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腰椎巨大痛风石1例报道
1
作者 李伟龙 陈嘉裕 +1 位作者 刘展亮 朱思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4-896,共3页
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引发的一种疾病[1]。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于耳廓、跖趾、指尖、掌指、肘等关节[2];与周围关节痛风比较,脊柱痛风相对较罕见[3]。目前我国的痛风患病率为1%~3%,且逐步年轻... 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引发的一种疾病[1]。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于耳廓、跖趾、指尖、掌指、肘等关节[2];与周围关节痛风比较,脊柱痛风相对较罕见[3]。目前我国的痛风患病率为1%~3%,且逐步年轻化,男女比例为15∶1,超过50%的痛风患者超重或肥胖[4]。我院收治了1例老年腰椎巨大痛风石患者,采用非内固定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结晶 痛风患者 痛风石 血尿酸水平 关节内 腰椎 患病率 老年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钟镕伟 陈嘉裕 刘展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继发麻木综合征将患者分为麻木综合征组(85例)和非麻木综合征组(344例)。基于PS...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行手术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继发麻木综合征将患者分为麻木综合征组(85例)和非麻木综合征组(344例)。基于PSM对麻木综合征组和非麻木综合征组患者进行1∶1匹配,2组分别纳入67例。比较匹配前后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匹配后数据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出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LDH患者术后麻木综合征发生率为19.81%(85/429)。匹配前,麻木综合征组男性占比、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病变节段为L_(3)~L_(4)或L_(4)~L_(5)节段者占比、椎间盘退变Ⅳ~Ⅴ级者占比、脱出/游离型突出者占比、手术时间、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者占比、纤维环破裂者占比、有高脂血症史者占比、术后未进行康复锻炼者占比以及术后活动强度评分均高于或长于非麻木综合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麻木综合征组年龄、BMI、病程、椎间盘退变Ⅳ~Ⅴ级者占比、脱出/游离型突出者占比、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者占比、纤维环破裂者占比、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术后未进行康复锻炼者占比以及术后活动强度评分高于或长于非麻木综合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椎间盘退变Ⅳ~Ⅴ级、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纤维环破裂、有糖尿病史、未进行康复锻炼、术后高强度活动均为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HR=4.395、7.183、4.404、5.633、3.521、4.929、3.710,P<0.05)。结论基于PSM控制混杂因素后,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BMI、椎间盘退变Ⅳ~Ⅴ级、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纤维环破裂、有糖尿病史、未进行康复锻炼以及术后高强度活动,这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LDH术后继发麻木综合征的高风险患者,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麻木综合征 危险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髓核摘除
下载PDF
压迫腰椎脊髓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脊柱痛风石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伟龙 廖红兴 +3 位作者 刘展亮 陈嘉裕 黄岭志 黄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1718-1720,共3页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石多见于足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1]。脊柱痛风石是尿酸结晶盐沉积于脊柱关节内形成的痛风石,临床上较为罕见,可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各个节段[2],由于该病的...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石多见于足趾的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处[1]。脊柱痛风石是尿酸结晶盐沉积于脊柱关节内形成的痛风石,临床上较为罕见,可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各个节段[2],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且特异性低,早期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易与其他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相混淆[3]。因此,本文报道1例压迫腰椎脊髓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脊柱痛风石患者,以期为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石 脊柱 腰椎 神经压迫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钟镕伟 陈嘉裕 刘展亮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3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B组60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C组60例接受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比较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手术疗效。结果C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P<0.05);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比实施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入路 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 经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展亮 张惠城 +1 位作者 陈嘉裕 李晓彬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4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5例,共82个椎体。患者在C型臂X线机监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75例,共82个椎体。患者在C型臂X线机监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并以此作为注射量多少的指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VAS值进行评估。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者消失。术前VAS为(7.3±1.6)分,术后3d VAS为(2.9±1.5)分,术后3个月VAS为(2.6±1.3)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程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发现压缩椎体进一步压缩征象。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好,未见术后治疗椎体进一步压缩,骨水泥注射量与疼痛缓解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水泥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展亮 陈嘉裕 +1 位作者 张惠城 李晓彬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81.3%,85.4%,89.6%。结论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 椎管成形术 减压
下载PDF
DRFS器械治疗胸椎腰椎骨折69例
7
作者 刘展亮 林大鹏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DRFS器械 治疗 胸椎骨折 腰椎骨折 肽合金椎弓根钉板系统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环境下的成骨和成血管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廖红兴 张志辉 +4 位作者 刘展亮 黄健 谌业光 黄映梅 钟志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644-2650,共7页
背景:目前认为低氧诱导因子1α是维持机体细胞内氧稳态的最重要调控因子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6是成骨活性最强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之一,实验拟构建二者共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以研究细胞在低氧状态下的耐受及功能受益问题。目的:探讨... 背景:目前认为低氧诱导因子1α是维持机体细胞内氧稳态的最重要调控因子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6是成骨活性最强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之一,实验拟构建二者共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以研究细胞在低氧状态下的耐受及功能受益问题。目的:探讨体外模拟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和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和成血管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已构建好的携带有骨形态发生蛋白6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双基因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共同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积分数为21%O_2,2%O_2条件下分别进行培养,并以常氧状态下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RT-qPCR检测各组细胞HIF-1α、VEGF、BMP-6、GLUT-1、SIRT-1、OCN、RUNX2、AKP的m RNA水平。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后,观察体外小管形成能力;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90、CD44,低表达CD45、CD11、CD34;(2)低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GLUT-1、SIRT-1、OCN、RUNX2、AKP m RNA表达水平高于常氧组(P<0.01);(3)低氧组小管形成数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低氧组细胞出现更多的钙结节及圆形矿化结节;(5)上述结果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低氧环境下具有更强的血管生成及成骨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1Α 骨形态发生蛋白6 低氧 成骨能力 成血管能力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个体化术前模拟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胫骨平台假体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廖红兴 邹学农 +1 位作者 黄健 刘展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0-475,共6页
背景:胫骨平台假体过大或者过小均会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及置换后长期疗效,只有通过置换前分析提高胫骨平台假体骨质覆盖率才能进一步降低胫骨假体松动、下沉的发生率。目的:通过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行CT三维重建及模拟截骨,从而选择相... 背景:胫骨平台假体过大或者过小均会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及置换后长期疗效,只有通过置换前分析提高胫骨平台假体骨质覆盖率才能进一步降低胫骨假体松动、下沉的发生率。目的:通过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行CT三维重建及模拟截骨,从而选择相应的假体,最大化胫骨平台假体骨质覆盖率。方法:纳入76例(84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41膝和对照组38例43膝。试验组所有患者置换前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模拟胫骨平台截骨,通过对胫骨平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假体,最大化胫骨平台假体骨质覆盖率;对照组患者未行CT三维重建。置换后对两组患者胫骨平台的骨质覆盖进行评估,并随访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56个月,试验组1例患者因假体周围骨折退出研究。通过置换后随访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平台假体覆盖率分别为(89.87±4.14)%,(83.15±5.21)%;置换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为(87.48±8.69)分和(82.37±10.14)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关节活动度和置换后并发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行CT三维重建及模拟截骨,从而选择合适的假体类型,可以提高胫骨平台假体骨质覆盖率,有助于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胫骨 假体植入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模拟截骨 全膝关节置换 个体化 三维重建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滔 王国栋 +2 位作者 王军 刘展亮 李晓彬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61-1365,共5页
目的设计和应用新型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intramedullary controlled dynamic nailing,ICDN),分析其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ICDN主要由主钉、撑开内芯、拉力螺母、锁钉和封口钉等结构组成。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ICDN治... 目的设计和应用新型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intramedullary controlled dynamic nailing,ICDN),分析其临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ICDN主要由主钉、撑开内芯、拉力螺母、锁钉和封口钉等结构组成。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ICDN治疗股骨干骨折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6~48岁,平均36.6岁。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14例,运动损伤7例,挤压伤1例。平均损伤程度评分为17~32分,平均21.4分。Winquist骨折分型基础上根据骨折位于峡部的位置进行分型:型37例,其中-1型13例,-2型23例,-3型1例;型11例,其中-1型2例,-2型8例,-3型1例。于伤后1h~1周入院,入院后急症手术19例,3d内手术29例。结果48例患者获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进针点疼痛5例;轻度畸形4例,其中患肢较健肢短缩2例(<1cm),外翻2例(<5°)。患者术后8~26周骨折愈合,平均21周。无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无锁钉断裂和髓内钉断裂。按Johner and Wrubs疗效标准进行评价,优39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95.8%。结论ICDN治疗股骨干骨折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发挥弹性固定特点,手术简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内固定 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
下载PDF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红兴 刘展亮 邹学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155-1160,共6页
背景:单独将骨形态发生蛋白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体内易被血液冲刷掉而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诱导成骨和血管生成作用,同时缺少载体的支撑作用。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磷酸钙骨水泥联合应用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 背景:单独将骨形态发生蛋白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体内易被血液冲刷掉而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诱导成骨和血管生成作用,同时缺少载体的支撑作用。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磷酸钙骨水泥联合应用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双侧股骨内侧髁骨缺损模型,左侧分别植入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及磷酸钙骨水泥,右侧不植入任何物质作为空白对照。植入8,16周通过硬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电镜扫描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未见明显炎症组织反应。植入8周时,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骨水泥-骨组织交界处基本上被新生骨小梁包绕,材料进一步降解,新生骨小梁表面可见大量活跃的成骨细胞;16周时,新生骨小梁继续长入,进一步增长、增粗、增多,有大量新生编织骨成网格状长入材料中,骨水泥材料降解明显,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降解与骨长入同步,此组不同时间点成骨速度及成骨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材料(P<0.05)。表明3种材料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缺损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惠城 刘展亮 +1 位作者 杨志发 杨永迁 《骨科》 CAS 2015年第4期210-212,共3页
腰椎管狭窄症(1umbarspinalstenosis,LSS)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和下肢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广大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LSS患者,恢复其正常的劳动能力和生活状态,减轻患者疼痛,是... 腰椎管狭窄症(1umbarspinalstenosis,LSS)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和下肢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广大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LSS患者,恢复其正常的劳动能力和生活状态,减轻患者疼痛,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旨在缓解症状,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仍需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 中老年患者 下肢间歇性跛行 生活质量 中老年人 身心健康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廖红兴 刘展亮 +2 位作者 李晓彬 黄凯 邹学农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17-219,223,共4页
目的 观察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 例24髋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 例,女14 例,年龄39~72 岁,平均48.2 岁.术前进行详细影像学分析,患肢短... 目的 观察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 例24髋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 例,女14 例,年龄39~72 岁,平均48.2 岁.术前进行详细影像学分析,患肢短缩平均(4.68±0.95) cm,术中通过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均采用生物型假体,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和放射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19 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个月(11个月~6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4.20±19.51)分,术后(88.70±9.34)分(P<0.05),下肢延长平均(4.46±0.94) cm.1 例患者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对症治疗6个月后完全恢复,另有一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后脱位,予以牵引固定3周后功能恢复.结论通过对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的分析,证实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 Ⅳ型 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骨水泥假体
下载PDF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惠城 刘展亮 +2 位作者 陈嘉裕 杨志发 杨永迁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451-1453,共3页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胸腰椎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恢复伤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路复位固定术 椎体间植骨融合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志发 刘展亮 +2 位作者 张惠城 陈嘉裕 杨永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9期24-25,共2页
目的研究对比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112个椎体)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与PKP组,各48例(56个椎体),均给予相应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对比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112个椎体)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与PKP组,各48例(56个椎体),均给予相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PKP组患者前椎、后椎高度分别为(83.6±10.3)、(85.4±11.7)mm,明显高于PVP组(75.9±9.2)、(78.3±10.5)mm(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30.4%低于PVP组60.7%(P<0.05);术后PKP组与PVP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1.1±0.5)、(1.2±0.6)分]及活动能力评分[(1.2±0.2)、(1.3±0.3)分]相比术前疼痛程度评分[(2.4±1.5)、(2.2±1.6)分]及活动能力评分[(2.4±0.6)、(2.3±0.4)分]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与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恢复椎体高度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疗效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彬 刘展亮 +1 位作者 丘靖 张惠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7Z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本院1996年1月~2006年4月间使用DHS进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10~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本院1996年1月~2006年4月间使用DHS进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10~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发生,髋关节优良率9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包括大粗隆下方存在骨折的EvansⅢ型,EvansⅣ型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使用DHS进行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内固定物失败及髋内翻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的研制及其在胫骨骨折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滔 欧阳振华 +4 位作者 刘展亮 谌业光 刘建华 王军 王国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设计、研制和应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方法:应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治疗胫骨骨折138例,随访3个月以上117例。结果:骨折愈合时间12-26周,平均22周,无锁钉断裂和髓内钉断裂,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感染3例,骨折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3例,... 目的:设计、研制和应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方法:应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治疗胫骨骨折138例,随访3个月以上117例。结果:骨折愈合时间12-26周,平均22周,无锁钉断裂和髓内钉断裂,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感染3例,骨折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3例,进针点疼痛7例,轻度畸形9例,按Johner and Wrubs疗效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95.8%,一般4.2%,差为0。结论: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用于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的特点,是胫骨骨折可供选择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凯 刘展亮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ess plate,LCP)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全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ess plate,LCP)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栓塞。膝关节功能使用HSS评分法,术后平均91分。结论LCP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稳定、膝关节功能满意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LCP)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晓彬 刘展亮 丘靖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7X期98-99,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86例初次手术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86例初次手术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60个月。初次手术出现术后症状复发、腰椎不稳等问题,需再次手术治疗,初次手术失败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占41.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未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手术失败
下载PDF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志发 刘展亮 张惠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4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32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行Mast Quadrant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32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行Mast Quadrant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后路开窗法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改良Mac Nab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腰椎融合术 微创可扩张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