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3 位作者 卫云宗 张正斌 高辉明 徐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42-1954,共13页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3 位作者 卫云宗 张正斌 高辉明 徐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33-938,共6页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降水
下载PDF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新月 李永林 +3 位作者 何明喜 田纳新 南红丽 陈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三大旋回。从三叠纪到中侏罗世早期,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体系基本为冲积扇或河流(潮湿扇)—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中期为河流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中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古气候 古地势
下载PDF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新月 常波涛 +2 位作者 孙连浦 余培湘 李方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5,共3页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反转程度 油气聚集
下载PDF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新月 林社卿 +2 位作者 何明喜 和玉彬 闫有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内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关键词 焉耆盆地 中生代 断陷盆地 张性构造 沉积学特征 古地磁资料
下载PDF
甘草次酸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新月 杨海燕 +1 位作者 陈开澜 孙春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体系,采用MTT,放免,免疫组织化学的测定方法。结果:K562细胞抑制率与GA浓度及用药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性。GA作用48 h后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含量明...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体系,采用MTT,放免,免疫组织化学的测定方法。结果:K562细胞抑制率与GA浓度及用药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性。GA作用48 h后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含量明显上升。K562细胞中检测到AngII 1 型受体(AT1R)及2型受体(AT2 R)蛋白的表达,但GA对其表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A可能通过抑制AngII与AT R的结合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K562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
下载PDF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新月 余培湘 +1 位作者 李方清 周祖翼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共4页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NWW、NW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 :“入”字型组合与雁列式组合 ;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NWW、NW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 :“入”字型组合与雁列式组合 ;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育NWW向的构造带和NW向构造带 ,NWW向的构造带具左行压扭性 ,NW向构造带具右行压扭性 ,起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压扭作用 ,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于SSW向的压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构造变形 压扭作用 焉耆盆地
下载PDF
优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101号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新月 张正斌 +4 位作者 裴磊 徐萍 张松令 卫云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7-1137,共1页
晋麦101号,试验名称为临旱5115,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晋麦79号为母本、F1 4005为父本于2005年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 晋麦101号,试验名称为临旱5115,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晋麦79号为母本、F1 4005为父本于2005年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抗旱 优质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农业资源 小麦育种
下载PDF
压力传感器温度漂移补偿的控制电路设计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新月 吕增良 孙以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7-569,共3页
介绍了一种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压力传感器温度漂移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实用的整体补偿电路.这种电路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使用软件补偿的传感器测量电路.在软件上设计了一种对压力传感器非线性及温度变化所... 介绍了一种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压力传感器温度漂移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一种实用的整体补偿电路.这种电路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使用软件补偿的传感器测量电路.在软件上设计了一种对压力传感器非线性及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进行补偿的软件算法[1].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实现0.2%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温度补偿 软件补偿 软件算法
下载PDF
冬小麦种质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1 位作者 董双全 卫云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3期18-24,共7页
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合理利用小麦种质资源,降低组配小麦杂交组合的盲目性,选取73份国内外种质材料,在旱地条件种植,以株高、穗粒... 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合理利用小麦种质资源,降低组配小麦杂交组合的盲目性,选取73份国内外种质材料,在旱地条件种植,以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和产量为指标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养条件下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为: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供试材料可以分为6类,并对各类种质材料的特点及在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评述。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的4个亲本材料为第Ⅵ组的18thFAWWON-IR-023、18thFAWWON-IR-111、18thFAWWON-IR-027和18thFAWWON-IR-169,可为选育抗旱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优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临丰3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新月 张久刚 卫云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215,共4页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早指数平均为1.13;品质优良,粗蛋白15.26%,湿面筋32.7%,沉降值52.2ml,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7.2min,面条评分86.5,馒头评分82.5;抗病性好,经鉴定中抗白粉病,低抗根腐病,免疫吸浆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抗干热风,籽饱满,落黄好。该品种株商75~80cm,长方形穗,长芒,穗粒数35~40粒,白粒,角质,千粒重40~45g。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河北省黑龙港、陕西省渭南和渭北旱垣区的旱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丰3号 优质抗旱 遗传特性 冬小麦
下载PDF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85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新月 徐萍 +1 位作者 张正斌 卫云宗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17-19,49,共4页
晋麦8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8年山西省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71.9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2008... 晋麦8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8年山西省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71.9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594.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9%。通过分析晋麦85号的选育过程和遗传基础,介绍了其特征、产量表现、抗逆性能和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麦85号 优质抗旱 遗传特性 冬小麦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新月 姚先玲 +2 位作者 裴磊 董双全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10,61,共7页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在2774.0~7365.0kg/hm2,平均5375.1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kg/hm2,平均6159.5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kg/hm2之间,平均4084.7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32.3。沉降值在11.1~71.4mL之间,平均33.3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mL之间,平均31.8mL;旱地品种在11.1~63.5mL之间,平均35.8mL。山西省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小麦 产量 品质性状
下载PDF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新月 乔蕊清 +1 位作者 卫云宗 李可意 《山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26-28,共3页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超高产条件下氮肥后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确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延缓小麦的衰老 ,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使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 ,从而稳定获...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冬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超高产条件下氮肥后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确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延缓小麦的衰老 ,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使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 ,从而稳定获得每公顷 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后移 超高产栽培 群体结构 氮肥运筹
下载PDF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8,共8页
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 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由此得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中高秆、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产量性状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新月 杨海燕 +1 位作者 陈开澜 孙春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K562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体系,采用MTT,放免的测定方法。结果:Res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增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es作用48h后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I)含量...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K562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体系,采用MTT,放免的测定方法。结果:Res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增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es作用48h后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I)含量明显降低。结论:Res可能通过抑制AngII的生成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K562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节水多抗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的选育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新月 张久刚 卫云宗 《山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通过对临丰615选育所采用的育种技术和选择鉴定方法的分析,剖析了临丰615具有的抗寒、节水、早熟、抗病、丰产性好的特征特性,以及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同时对今后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思路进行... 通过对临丰615选育所采用的育种技术和选择鉴定方法的分析,剖析了临丰615具有的抗寒、节水、早熟、抗病、丰产性好的特征特性,以及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同时对今后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选育 临丰615品种 特征特性
下载PDF
植物雌激素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新月 梅丹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3333-3335,共3页
关键词 植物雌激素 临床研究 雌激素样活性 围绝经期症状 化学结构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活性 绝经期妇女
下载PDF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1 位作者 卫云宗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晋南
下载PDF
伴骨髓纤维化的MDS的独特临床病理现象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新月 秀杰 +2 位作者 尚勤 凡丽华 宋善俊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02-104,共3页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于伴骨髓纤维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F)这一特殊亚型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病理形态角度总结12 例MDS-MF患者的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具备全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及预后...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于伴骨髓纤维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F)这一特殊亚型的认识。方法:从临床、病理形态角度总结12 例MDS-MF患者的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具备全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及预后较差的特征。该型不同于无骨髓纤维化的MDS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巨核细胞增多。对常规治疗反应不良,生存期明显缩短;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无显著的肝脾肿大,骨髓较易抽取,有三系病态造血等。结论:MDS-MF是一具有特色的亚型,有必要与IMF和MDS的其他亚型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纤维化 骨髓活检 预后 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