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RMM VIRS可见光和红外五通道的白天云检测方案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显通 刘奇 +1 位作者 傅云飞 程静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积累的从可见光到微波的多光谱云和降水辐射信息,为全球尺度云和降水参数反演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云/晴空识别作为反演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对反演结果准确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积累的从可见光到微波的多光谱云和降水辐射信息,为全球尺度云和降水参数反演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云/晴空识别作为反演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对反演结果准确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VIRS)提供的五通道辐射通量观测,提出一种可依靠TRMM平台观测资料独立实现的白天云检测方案.此方案由地形识别、二维表云检测和决策树云检测三个基本步骤构成,检测结果分为无云覆盖、部分云覆盖和完全云覆盖三种.与MODIS云产品的对比结果表明,非冰雪下垫面云检测精度较高,云量均值差异低于5%。特别对于冰雪下垫面,结合使用1.6μm反射率以及3.7μm和10.8μm亮温信息,利用阈值法对冰雪覆盖的晴空像素和真实云像素实现了较好的分离.利用该云检测方案,仅借助TRMM平台可见光和红外多通道资料即获得可信的云/晴空识别,这将为基于TRMM卫星多仪器融合资料的云和降水参数反演等相关研究带来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检测 热带测雨卫星 可见光红外扫描仪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晓惠 冯璐 +5 位作者 叶朗明 刘显通 皮婉楷 蒲义良 徐碧裕 邢飞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637-647,共11页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雨滴谱特征、Gamma谱参数形状因子与斜率因子(μ-Λ)关系以及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Z-R)关系。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中,对流降水均占主要贡献,对流降水各粒径(尤其是粒径小于1mm)数浓度高且粒径大;暖区对流降水发生时间概率和降水量贡献比例均大于锋面对流降水。(2)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对流发展阶段,雨强(R)的增长均滞后于雷达反射率因子(Z),暖区降水的R、质量加权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lgN_(w))极值均远大于锋面降水。(3)D_(m)和lgN_(w)分布显示,暖区对流降水粒子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大D_(m)和lgN_(w);锋面层云降水粒子具有较小D_(m)和lgN_(w)。(4)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μ-Λ关系式以及Z-R关系式相差较大,且不同于经典大陆性对流云降水Z-R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锋面降水 暖区降水 华南前汛期
下载PDF
华南飑线系统对流与层云区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云微物理特征
3
作者 赵川鸿 郑栋 +4 位作者 张义军 刘显通 张阳 姚雯 张文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8-369,共12页
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和低频电场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4日和5月8日华南地区两次飑线过程中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雷达偏振参量和降水粒子特征。两次飑线中约80%的闪电起始和通道(统称闪电放电)定位于... 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和低频电场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4日和5月8日华南地区两次飑线过程中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雷达偏振参量和降水粒子特征。两次飑线中约80%的闪电起始和通道(统称闪电放电)定位于对流区。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处的雷达反射率(ZH)要比层云区平均大4~5 dBZ,其它偏振参量的平均值较为接近。闪电放电位置处的ZH中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但差分反射率(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和共极化相关系数(CC)在−10℃层以上随高度变化不大;−10℃层以下,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对应ZDR和KDP随高度下降明显增大。闪电起始位置的平均ZH比闪电通道位置处的平均ZH大1~2 dBZ,但前者在对流区内对应ZH分布峰值区间为25~30 dBZ,弱于后者的30~35 dBZ;同时,它们的对比关系在−20℃层上下不同。对流区内闪电放电位置处的主导性粒子是霰和冰晶,它们的区域占比接近。在层云区内,闪电放电位置主要是干雪和冰晶,干雪区域的占比显著大于冰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三维闪电 闪电起始 闪电通道 双偏振雷达参量 降水粒子
下载PDF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TRAF基因的鉴定及其响应杀鱼爱德华氏菌侵染的表达模式研究
4
作者 刘显通 王宁宁 +2 位作者 吴瑞雪 李超 曹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242,共11页
TRAF是机体内一种具有信息传导作用的胞内因子,承担多个受体家族的信号转导工作,在固有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方面都发挥出重要作用。TRAF作为一类胞内接头蛋白,对多条信号途径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细胞的增殖、生存、凋亡、炎症反应... TRAF是机体内一种具有信息传导作用的胞内因子,承担多个受体家族的信号转导工作,在固有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方面都发挥出重要作用。TRAF作为一类胞内接头蛋白,对多条信号途径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细胞的增殖、生存、凋亡、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鱼类中的TRAF基因也发挥重要的免疫防疫作用。以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数据库,进行了许氏平鲉TRAF基因家族的系统鉴定。在许氏平鲉中共鉴定到9个TRAF基因,并对这些TRAF基因的长度和氨基酸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了这9个TRAF基因的结构特征。选取了包括许氏平鲉在内的6种鱼类进行了TRAF基因的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TRAF基因在硬骨鱼类中具有保守的共线性。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更好地解析了TRAF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对其鉴定及命名的准确性。此外,还进行了TRAF家族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以及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得到TRAF基因与其互作蛋白的关联状况。在杀鱼爱德华氏菌侵染许氏平鲉后的不同时间点,探究TRAF基因在杀鱼爱德华氏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定量结果显示,除TRAF4.1外,其他TRAF基因在感染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调。综上所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许氏平鲉TRAF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TRAF可能依赖的免疫通路,为进一步探究TRAF家族基因在许氏平鲉先天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 信号传导 表达模式 许氏平鲉 免疫应答
下载PDF
两种雨滴谱仪观测对比及对雷达降水估测精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超 刘黎平 +2 位作者 罗聪 刘显通 张阿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57-1170,共14页
利用广东龙门、新丰和佛冈布设的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ideo-disdrometer,2DVD)和HY-P1000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相同地点和相同时间两类雨滴谱仪降水滴谱观测和降水反演精度的差异。根据收集的2018年和2019年的雨滴谱观测数据,... 利用广东龙门、新丰和佛冈布设的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ideo-disdrometer,2DVD)和HY-P1000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相同地点和相同时间两类雨滴谱仪降水滴谱观测和降水反演精度的差异。根据收集的2018年和2019年的雨滴谱观测数据,拟合了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基本关系式,并应用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CINRAD/SAD)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优化组合方案中。结果表明:较HY-P1000雨滴谱仪而言,2DVD可观测到更多的1 mm以下的小粒子降水,但观测到的大于3.5 mm的雨滴数明显少于HY-P1000雨滴谱仪;对比由2DVD和HY-P1000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双偏振参数与CINRAD-SAD 0.5°仰角观测得到的双偏振参数,发现参数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别相对较大;此外,利用2DVD观测数据可整体提升双偏振雷达QPE精度,对中雨及以下量级精度提升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仪 双偏振雷达 定量降水估测(QPE)
下载PDF
华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的对流特征和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蒲义良 卢栩诗 +4 位作者 胡胜 刘显通 叶朗明 张楚 李晓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2017年6月22日华南沿海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极端降雨事件(24 h最大累计雨量562.5 mm),刷新了当地多项历史雨量纪录。使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多源观测数据,分析了这次降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天气尺度触发和维持机制、中尺度环流的演变及雷... 2017年6月22日华南沿海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极端降雨事件(24 h最大累计雨量562.5 mm),刷新了当地多项历史雨量纪录。使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多源观测数据,分析了这次降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天气尺度触发和维持机制、中尺度环流的演变及雷达特征等。结果表明:这次极端降雨发生在暖湿偏南气流中,双低空急流相互配合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主要的天气尺度触发机制,其中边界层急流的建立也为雨区提供了有利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整个降雨过程随着双低空急流结构配合的减弱而结束。降雨形成较弱的冷池出流边界在锦江南侧和岗美东南侧原地少动,并不断激发新生对流,使得对流云团在锦江和岗美地区准静止,从而产生极端累计降雨量。整个降雨过程中对流结构表现出低质心的结构特点,对流成熟阶段锦江和岗美地区近地面平均雨滴粒径较为接近,锦江降雨效率高于岗美主要体现在更加密集的雨滴数量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特大降雨 对流触发 雷达特征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的超级单体风暴观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羽 陈炳洪 +3 位作者 曾琳 沈晓钿 傅佩玲 刘显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为了研究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的探测能力,利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一次发生在华南地区的超级单体风暴在成熟阶段的精细结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较高的时空分辨... 为了研究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的探测能力,利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一次发生在华南地区的超级单体风暴在成熟阶段的精细结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有利于精细监测超级单体快速演变过程,但同时受衰减影响明显,超级单体核心区后侧出现明显的“V”型缺口;超级单体的低层观测到CC谷和ZDR弧,中层观测到ZDR环和CC环,高层高ZH区对应较小的ZDR和CC,这些都是超级单体发展旺盛的重要特征;垂直方向上观测到ZDR柱,ZDR柱与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降雹前ZDR柱迅速增加,冰雹降落后ZDR柱高度迅速降低。冰雹降落到地面后会部分融化,导致含水量显著增加,因此在近地层出现KDP大值区,冰雹与降水的混合相态则使得CC降低,这对冰雹的临近预警和识别冰雹在地面的降落位置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可为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雷达 双偏振雷达 超级单体 冰雹预警
下载PDF
基于GRU神经网络的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短临预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殷美祥 罗瑞婷 +1 位作者 陈荣泉 刘显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5,共9页
近海岸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局地性特征,且近海岸气象观测站少,一直是精细化预报业务的难点。利用GRU(GatedRecurrentUnit)神经网络,采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其周边上下游观测资料,构建了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1h... 近海岸大气能见度变化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局地性特征,且近海岸气象观测站少,一直是精细化预报业务的难点。利用GRU(GatedRecurrentUnit)神经网络,采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其周边上下游观测资料,构建了雷州半岛近海岸能见度1h时效短临预报的多站GRU模型、单站GRU模型和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逐步回归方法,GRU神经网络能更好地识别上下游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多站GRU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评分均明显好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模型结构对能见度短临预报效果至关重要,将上下游的气象特征引入到能见度短临预报模型可显著提升预报效果。多站GRU模型在个例检验中较单站GRU模型的MAE、RMSE分别下降了36%和29%,R2提高了30%,表明多站GRU神经网络对能见度预报具有明显优势,为近海岸能见度的精细化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神经网络 短临预报 雷州半岛
下载PDF
OMI遥感珠三角城市群NO_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显通 郑腾飞 +4 位作者 万齐林 谭浩波 邓雪娇 李菲 邓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201,共9页
基于2005—2013年臭氧监测仪(OMI)遥感反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城市群及其相邻区域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究人类活动对NO2的影响。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OMI遥感NO2资料可靠性较... 基于2005—2013年臭氧监测仪(OMI)遥感反演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城市群及其相邻区域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究人类活动对NO2的影响。与地面观测数据对比检验显示,OMI遥感NO2资料可靠性较高。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地区由于工业生产活跃、汽车拥有量高、能源和电力消费量大,相应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大,这导致该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平均值(7.4×1015molec/cm2)约为相邻地区的3倍。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NO2高污染区域连成一片,城市群效应显著。正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珠三角及相邻地区NO2的周期性变化特征,NO2浓度高值均出现在冬季,低值出现在夏季。近9年珠三角地区NO2浓度呈下降趋势,与其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呈较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治理初见成效。粤东和粤北地区NO2浓度增长趋势显著,与第二产业产值和汽车拥有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可见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这些地区NO2的重要污染源。粤西地区NO2浓度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NO2 时空分布 人类活动影响 OMI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显通 李菲 +5 位作者 谭浩波 邓雪娇 麦博儒 邓涛 李婷苑 邹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49-1659,共11页
分析了垂直分布、粒径分布和吸湿增长3个影响因子及其组合对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敏感性.以广州地区为例,使用影响因子及其组合对2010年全年、干季和湿季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进行订正,与时空匹配的地... 分析了垂直分布、粒径分布和吸湿增长3个影响因子及其组合对基于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敏感性.以广州地区为例,使用影响因子及其组合对2010年全年、干季和湿季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进行订正,与时空匹配的地基实测PM2.5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两者的直接相关性很低,全年相关系数(R)仅有0.147.经单个因子订正后,效果提升有限.其中,粒径因子的敏感性最高,垂直因子次之.组合因子中,垂直及粒径订正的效果最好,敏感性最高,全年R达0.526.垂直及粒径因子再加上湿度因子后,全年R降为0.498.垂直及湿度订正的敏感性最低,全年R仅为0.145.总体而言,垂直及粒径订正因子敏感性最高,效果最佳.粒径因子加入后订正效果提升显著,而经验吸湿增长因子的时空代表性比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2 5)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敏感因子分析 MODIS
下载PDF
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显通 刘奇 傅云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3-911,共9页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红外辐射计(VIRS)和测雨雷达(PR)的融合观测资料,针对选定的代表性区域,统计分析了较长时间尺度上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的典型云属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IPCτRe)。由于用来获取上述云参数的可见光/红外信号无法透过降水性云层,此方案不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适用于陆地和海洋区域。为验证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效果,本文以PR瞬时降水探测结果为真值,采用三种二元预报评价因子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与Inoue and Aonashi(2000)和Nauss and Kokhanovsky(2006)提出的降水云识别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性能均高于其它两种方案。特别是在洋面上,降水云识别比例达到84%,而对非降水云的误判率只有6%,到达了降水卫星监测和预报业务所要求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识别 光学厚度 有效半径 热带测雨卫星
下载PDF
The Longmen Cloud Physics Field Experiment Bas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显通 阮征 +18 位作者 胡胜 万齐林 刘黎平 罗亚丽 胡志群 黎慧琦 肖辉 雷卫延 夏丰 饶晓娜 冯璐 赖睿泽 吴翀 叶朗明 郭泽勇 张羽 王瑶 颜朝潮 袁锦涵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Aiming at the needs of mechanism analysis of rainstorms and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prediction models in south China, 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Marine Meteorolog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 Aiming at the needs of mechanism analysis of rainstorms and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prediction models in south China, 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Marine Meteorolog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jointly set up the Longmen Cloud Physics Field Experiment Base,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struments and field experiments of this bas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etrieval algorithms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heavy rainfalls in south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experiments data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physics heavy rainfall field experiment south China
下载PDF
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 被引量:20
13
作者 傅云飞 冯沙 +5 位作者 刘鹏 曹爱琴 刘显通 李锐 刘奇 王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探测产品资料中"其他"类型降水一直被忽略,它具有什么物理含义也无从知晓。文中利用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夏季亚洲"其他"类型降水进行了研究。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其他"... 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探测产品资料中"其他"类型降水一直被忽略,它具有什么物理含义也无从知晓。文中利用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夏季亚洲"其他"类型降水进行了研究。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其他"类型降水的平均廓线表现了积雨云云砧特征,其廓线峰值(约0.6—1.0 mm/h)高度位于8—10 km,且云砧顶部具有0.8以上的可见光平均反射率和低于215 K远红外平均亮温;根据个例中积雨云云砧廓线特点,文中定义5 km以上各层累计降水率大于1 mm/h为云砧廓线,对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样本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云砧样本占"其他"类型降水样本总数的近70%;统计结果还表明夏季亚洲积雨云云砧出现频次为0.1%—0.4%,它至少超过对流降水频次的十分之一,亚洲云砧出现频次的特点是陆面高于洋面;云砧的结构特点表明云砧平均厚度3—4 km,其底部高度约6 km,顶部高度在10—12 km;云砧的平均可见光反射率在0.8—0.9,远红外平均亮温低于22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其他”类型降水 积雨云云砧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广东地区对流层二氧化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麦博儒 邓雪娇 +3 位作者 安兴琴 刘显通 李菲 刘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8-1106,共9页
利用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和番禺气象局地面观测的 CO2浓度资料对 SCIAMACHY 反演得到的对流层 CO2产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CIAMACHY产品能较好地反映对流层CO2的分布状况,在珠三角地区反演和观测的残差为1.29×10^-6,相关系数为0.69,... 利用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和番禺气象局地面观测的 CO2浓度资料对 SCIAMACHY 反演得到的对流层 CO2产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CIAMACHY产品能较好地反映对流层CO2的分布状况,在珠三角地区反演和观测的残差为1.29×10^-6,相关系数为0.69,可用于分析区域对流层CO2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03~2009年SCIAMACHY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显示:广东地区对流层CO2柱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浓度年均值和年增长率分别为384.84×^10-6和1.53×10^^-6/a,大于全球和我国同期的观测结果;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的浓度均在春、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相同季节内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粤西地区CO2柱浓度的年增长率最高,为1.82×10^-6/a,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的年增长率相当,分别为1.65,1.64×^10^-6/a,粤北地区的年增长率最低,为1.61×10^-6/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CO2柱浓度 时空分布 广东地区
下载PDF
近50年广东省分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郑腾飞 刘显通 +1 位作者 万齐林 于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广东省降水气候特征,探讨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多为1 500~2 000mm;降水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区域降... 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广东省降水气候特征,探讨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多为1 500~2 000mm;降水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区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分布差异显著;各月的降水日数差异没有降水量月分布的差异明显,非汛期的日降水量较小,而汛期降水日数多且日降水量大;小雨日和中雨日的区域差异小,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大值中心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三大暴雨中心地区(清远中心、阳江中心、海陆丰中心),雨日量级分布大致由北向南逐渐增强,且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降雨日数迅速减少;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水贡献率均由粤北地区向沿海地区递减,暴雨和大暴雨的贡献率由粤北向沿海递增;小雨日数显著减少、大雨以上日数略有增多,总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小雨和中雨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大雨以上贡献率增多,使年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贡献率
下载PDF
2012年广州典型灰霾过程个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菲 黄晓莹 +4 位作者 张芷言 刘显通 谭浩波 李丽云 邓雪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12-1919,共8页
针对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2个典型灰霾个例(3月18-21日,10月13∽15日),利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综合观测基地的同期观测资料集,包括:能见度(VIS)、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BC)等观测数据,分析... 针对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2个典型灰霾个例(3月18-21日,10月13∽15日),利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综合观测基地的同期观测资料集,包括:能见度(VIS)、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BC)等观测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气溶胶物理光学特征;配合过程的天气类型,气象要素和后向气流轨迹等对过程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典型灰霾过程中,番禺日均能见度低至5.3km,黑碳浓度小时均值最高达19.0μg/m3 PM25浓度小时均值最高达163.0μg/m3,细粒子与黑碳粒子污染特征较为明显.两次典型灰霾过程分别受到冷锋前-均压场-冷锋前天气形势和台风外围-准均压场-冷锋前天气类型等不利于污染物输送扩散的气象条件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低能见度的霾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并可推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季的气溶胶吸湿能力明显高于干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灰霾过程 天气类型 细粒子 广州
下载PDF
一种基于TMI观测结果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雨 傅云飞 +3 位作者 刘奇 刘国胜 刘显通 程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基于星载微波仪器观测结果反演海表温度,能很好地克服云对反演结果的干扰,实现对海表温度全天候的监测。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所搭载的微波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非降水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作为一种半经验统计算... 基于星载微波仪器观测结果反演海表温度,能很好地克服云对反演结果的干扰,实现对海表温度全天候的监测。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所搭载的微波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非降水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作为一种半经验统计算法,它以辐射传输方程为基础,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建立海表温度与微波成像仪多通道亮温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反演海表温度。该算法最大的特点是选择了合适的5个微波成像仪通道,并通过这5个通道亮温的对数线性组合方式提取海表温度信息,从而有效地避开了其他环境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海表温度的反演结果与地基浮标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二者间的均值相差0.116K、均方根误差为0.665K。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及天空状态(有无云)情况下,二者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均值差异小于0.2K,均方根误差在0.65K左右。在全球尺度上海表温度的反演结果与现有海表温度产品的比较显示,二者的差异一般不超过1K,且差异不随其他环境参数发生明显变化;与多年月平均海表温度产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算法反演获得的海表温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除高风速高水汽区外)与其他海表温度资料的差异在1K范围以内。上述结果表明,该反演算法不仅适用于实时反演,亦能用于气候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反演 微波成像仪 半经验统计算法
下载PDF
广东两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璐 夏丰 +4 位作者 万齐林 肖辉 刘显通 郑腾飞 黎慧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2-821,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DVD(Two-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雨滴谱观测资料,分析广东地区2017年5月4日(槽前型飑线)和2017年8月22日(东风型飑线)两次不同飑线系统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雨强和雷达反... 基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DVD(Two-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雨滴谱观测资料,分析广东地区2017年5月4日(槽前型飑线)和2017年8月22日(东风型飑线)两次不同飑线系统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雨强和雷达反射率随时间变化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同时以20 mm/h为阈值将对流降水划分为对流前沿、对流中心和对流后沿。结果表明,两次飑线系统在不同降水时期的微物理特征参数变化有所差异。槽前型飑线过程中,对流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分散,中等粒径的粒子比重较高,且对流区前半部分粒子尺寸大于“大陆性”对流特征,后半部分粒子尺寸小于“海洋性”对流特征;层云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集中,小粒径粒子居多。而东风型飑线整个降水时期基本上是由高浓度中小粒径粒子组成,降水粒子粒径分布较为集中,对流降水粒子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雨滴谱 降水分类
下载PDF
一次华南海岸带台前飑线的结构特征与环境条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腾飞 黄健 +3 位作者 万齐林 徐海秋 刘显通 于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3-944,共12页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 2007年8月8日,热带风暴"帕布"移动到华南近海,在珠江三角洲至湛江以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气象探空等观测数据,分析此次台前飑线的生成、演变过程、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特征,并对热带风暴"帕布"与台前飑线环境大气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此次台前飑线系统是由孤立的对流单体逐渐发展而成,陆风环流的抬升作用有可能对飑线的初始生成起到重要作用;(2)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和强度受海岸附近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海岸靠近陆地一侧的强度远比内陆和海洋上强,移动路径倾向于沿海岸线平行;(3)台前飑线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其水平结构具有典型的尾流层云降水特征;其冷池强度和垂直结构具有典型的热带飑线特征;(4)台前飑线发生在具有深厚水汽层、对流凝结高度较低的环境大气条件中,与热带飑线的环境大气条件类似;而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与中纬度飑线接近;(5)热带气旋外围大风一方面使低层风切变加强,同时为环境大气提供了高层的水汽。在下沉环流区内太阳辐射使陆地明显增温,一方面使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海陆温差增大、海风环流加强,导致低层风切变进一步加强,低层水汽输送增大。下沉逆温抑制了低层弱对流的发生,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对流不稳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热带气旋 陆风 环境大气
下载PDF
一次华南海岸带暖区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鑫 郑腾飞 +3 位作者 黄健 万齐林 刘显通 陆杰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2007年5月20日粤西茂名与阳江海岸带地区发生一场小时降水量达到115 mm的短时大暴雨。采用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高空探空、自动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 2007年5月20日粤西茂名与阳江海岸带地区发生一场小时降水量达到115 mm的短时大暴雨。采用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高空探空、自动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特征,探讨不同尺度系统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准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的,对流系统的移动速度缓慢是导致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2)在暴雨发生前,整层大气水汽充沛,处于近饱和稳定状态;暴雨发生期间局地大气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中层弱冷槽过境及"上干下湿"的温湿结构增加了环境大气的不稳定性;(3)北部湾低压(槽)发展导致的强盛低层西南气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空槽后干冷空气南下形成的深厚干层,有助于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环流为低层暖湿空气提供了垂直上升动力;(4)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沿海地区发展和加强,地形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不大。对流活动诱发的低层密度流在对流带前缘不断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关键作用;(5)对流单体的风暴传播效应使对流系统具有逆风传播的特征,移速缓慢;层云降水的蒸发冷却有可能改变其低层的温度梯度,使环境大气的不稳定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岸带 暖区暴雨 天气尺度系统 中尺度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