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区一次罕见“雷打雪”天气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晓岳 于海鹏 +4 位作者 盛夏 朱昌权 赵庆云 马玉霞 苟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96-1607,共12页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Himawari-8卫星资料,分析了2017年10月8—9日发生在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罕见的雷暴伴雪过程,并对其成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冷季罕见的对流天气形成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在槽前地面暖中心的背...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Himawari-8卫星资料,分析了2017年10月8—9日发生在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罕见的雷暴伴雪过程,并对其成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冷季罕见的对流天气形成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在槽前地面暖中心的背景下发展的,具有地基雷暴的特征;而出现在兰州的雷暴,距离地面冷锋约150 km,有深厚稳定的冷垫,中低层有明显的逆温层,逆温层之上存在条件性不稳定的暖湿空气,具有高架雷暴的结构特征。与东部湿润区高架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基雷暴移动到较低海拔冷垫之上的延续和发展;就结构特征而言:此次过程各特征层次(冷垫、逆温层、水汽辐合等)对应的高度与东部低海拔地区相比明显偏高,但各层次对应的厚度则没有显著差异;就冷垫形成机制而言:西北半干旱区陆气能量交换以感热为主,独特的下垫面在较强冷空气的配合之下,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地区同样也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垫层次;从不稳定机制来看:青藏高原地基雷暴和兰州高架雷暴均是由条件性不稳定引发的。青藏高原东部100°E附近“上冷下暖、上干下湿”,在高空急流和500 hPa高空槽共同作用下产生上升运动,触发垂直对流;兰州地区中层较强的暖湿平流,不仅向对流层中层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还加强了逆温层上的条件性不稳定层结;700 hPa切变线辐合作用配合500 hPa高空槽的天气尺度强迫,触发上升运动并释放不稳定能量,为由高原东移至冷垫之上的垂直对流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半干旱区 雷打雪 不稳定机制
下载PDF
浅谈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晓岳 时文伟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年第14期87-88,共2页
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高中田径训练的质量将影响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田径训练,协调好田径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田径教练也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观念,积极创新,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 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高中田径训练的质量将影响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田径训练,协调好田径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田径教练也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观念,积极创新,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学生身体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人才。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田径 训练量 训练强度
下载PDF
中国半干旱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晨 刘晓岳 +3 位作者 张萌 马凯明 张良 于海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8,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CLDAS-V2.0降水产品、单站雷达、FY-2G红外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兰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6月亚洲中高纬度气候异常,极涡位置明显偏南,黑海以东至鄂霍茨克海有东风异...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CLDAS-V2.0降水产品、单站雷达、FY-2G红外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兰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6月亚洲中高纬度气候异常,极涡位置明显偏南,黑海以东至鄂霍茨克海有东风异常,青藏高原至江淮地区低值系统活动频繁,西北地区易受冷空气入侵;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利于水汽向西北内陆输送,为此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分裂南下的蒙古冷涡是本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底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冰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大气层结上冷下暖、上干下湿,近地层存在逆温层,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0℃层与-20℃层高度、厚度适宜,适合冰雹生长;卫星、雷达资料表明,黑体温度低值区、强回波中心与冰雹落区对应较好,可作为强雷雨或冰雹天气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冰雹 极端降水事件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典型工业城市兰州市大气氧气的高精度观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莉 刘晓岳 黄建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5-728,共14页
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的空气含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改变已经对区域范围内的大气氧平衡构成了威胁。但是城市大气O_(2)的相关研究仍然薄弱,无法对城市O_(2)变化机制做出系统评估。因此,在城市区域进行大气O_(2)的长期观测具有重要意... 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的空气含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改变已经对区域范围内的大气氧平衡构成了威胁。但是城市大气O_(2)的相关研究仍然薄弱,无法对城市O_(2)变化机制做出系统评估。因此,在城市区域进行大气O_(2)的长期观测具有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兰州市在线大气氧观测平台的基本情况,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大气O_(2)原位高精度连续观测平台。平台采用气相色谱仪—热导检测器(GC-TCD)来测量大气中O_(2)含量,并构建了一种基于XGBoost模型的数据订正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减小了大气O_(2)观测数据的系统误差,使得订正后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明显减小至-0.68μmol/mol。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O_(2)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且大气O_(2)与城市人类活动指标(NO_(x))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该平台能够在高背景下检测到大气O_(2)的微变化,为城市大气O_(2)相关研究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由于碳氧循环紧密相关,大气O_(2)的长期观测可为有效制定因地制宜的“双碳”现实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氧观测 兰州市 气相色谱仪 XGBoost模型订正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氧循环与宜居地球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建平 刘晓岳 +6 位作者 何永胜 沈树忠 侯增谦 李曙光 李昶豫 姚丽洁 黄季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7-506,共20页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然而,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各自领域独自开展的,由此导致我们对氧循环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对地球科学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完整的认识.本文提出了地球系统五大圈层相互耦合的理论框架,阐明了氧循环在地球系统科学中起到的纽带作用,全面总结了多时间尺度上氧循环的研究,特别关注了大氧化事件、大灭绝事件以及大气氧含量和物种进化之间的潜在联系.深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氧循环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可能的联系,对探索地球宜居性的历史演化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进入人类世以来,地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强迫下已逐渐偏离其既定轨迹,氧循环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响应.我们认为如果不及早干预,人类活动对氧循环的干扰可能会大大降低地球的宜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循环 宜居地球 物种大灭绝 人类世
原文传递
陆地氧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丁磊 黄建平 +2 位作者 王莉 刘晓岳 魏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8,共14页
氧循环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生物化学循环之一,其变化对地球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现代氧循环相比地质年代的氧循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氧循环过程在现代氧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陆地植被生态... 氧循环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生物化学循环之一,其变化对地球的宜居性有着重要影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现代氧循环相比地质年代的氧循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氧循环过程在现代氧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产氧、陆地燃料燃烧耗氧等方面对已有陆地氧循环过程研究进行了回顾,表明:①陆地过程的变化会直接造成大气氧气浓度的波动,对大气氧气浓度有预测作用;②陆地氧循环过程反映了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评估生态安全具有指示作用。通过探究陆地氧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反馈,有助于预测未来大气氧气浓度的变化,为未来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循环 燃料燃烧 陆地植被系统 大气氧浓度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下陆地产氧量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磊 黄建平 +5 位作者 李昶豫 韩东亮 刘晓岳 李海云 白岩 黄季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66-2180,共15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其变化对大气氧气浓度的波动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产氧时空特征与驱动因子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基于以往站点观测得到的氧化比以及第六次耦合模式对比计划(CMIP6)净碳通量模拟结果... 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其变化对大气氧气浓度的波动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产氧时空特征与驱动因子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基于以往站点观测得到的氧化比以及第六次耦合模式对比计划(CMIP6)净碳通量模拟结果,探究了陆地产氧量的时空变化.陆地生态系统作为目前大气氧气最主要的来源,平均每年可以产出的氧气约为(7.10±3.80)Gt,热带贡献最多,中纬度其次,高纬度最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土地已经失去了产氧的能力,需要从大气中消耗氧气,这种土地主要分布在高纬和沙漠附近.进一步分析显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直接造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重要过程(如净光合过程与土壤呼吸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陆地产氧过程.在未来情景下,中低纬度将产出更多的氧气,而高纬会由于土地利用的极度变化与土壤呼吸的显著增加而变成更大的氧汇.本研究补充了对现代氧循环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估计未来大气氧气浓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CMIP6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Global prediction system for COVID-19 pandemic 被引量:17
8
作者 Jianping Huang Li Zhang +13 位作者 Xiaoyue Liu Yun Wei Chuwei Liu Xinbo Lian Zhongwei Huang Jifan Chou Xingrong Liu Xun Li Kehu Yang Jinguo Wang Hongbin Liang Qianqing Gu Pengyue Du Tinghan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2期1884-1887,M0003,共5页
The outbreak of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has resulted in a worldwide pandemic infecting over 5.9 million people[1].This positive-strand RNA virus can cause sever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humans(COVID-19... The outbreak of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has resulted in a worldwide pandemic infecting over 5.9 million people[1].This positive-strand RNA virus can cause sever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humans(COVID-19),with over 364,000 deaths between December 2019 and May 30,2020[1,2].To combat this pandemic,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is coordinating global efforts on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mathematical model-ing,diagnostics,treatment and control,and has issued interim guidance to countries.Nevertheless,this is a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is rapidly increasing globally.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spatial spread of this virus have also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this outbr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预测系统 环境数据 全球公共卫生 气候预测 非洲地区 管控措施 实时更新
原文传递
Taklimakan desert carbon-sink decreases under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8
9
作者 Fan Yang Jianping Huang +12 位作者 Chenglong Zhou Xinghua Yang Mamtimin Ali Chaofan Li Honglin Pan Wen Huo Haipeng Yu Xiaoyue Liu Xinqian Zheng Donglia ng Han Qing He Lu Meng Jun C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431-433,M0003,共4页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is a core issu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a focus of in ternational policy concern[1-3].The"missing carbon sink"caused by approximately 1.6-2.0 Pg Ca-1(1 Pg=1015 g)that is curr...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is a core issu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a focus of in ternational policy concern[1-3].The"missing carbon sink"caused by approximately 1.6-2.0 Pg Ca-1(1 Pg=1015 g)that is currently unaccounted for,has long plagued researchers[4,5].Evidence is mounting those seemingly lifeless desert ecosystems,whose roles in the global carbon-cycle have long been neglected,exhib让the unconventional phenomenon of absorption of atmospheric CO2,sequestering enonnous amounts of CO2 and thereby creating a significant carbon-sink[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LECTED thereby MOU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