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次电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梅川 赵国华 +1 位作者 吴梅芬 李明芳 《大学化学》 CAS 2009年第2期30-33,56,共5页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电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并从教学改革理念、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实验教学改革 电化学 实验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内容设计 多模块
下载PDF
电生Co^(2+)-H_2O_2体系降解溴邻苯三酚红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梅川 陈俊水 +3 位作者 鲜跃仲 张莉 徐继明 金利通 《化学传感器》 CAS 2002年第2期38-45,共8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级氧化体系—电生Co^(2+)-H_2O_2体系,该体系采用普通的三电极系统,在恒电位条件下,简单、快捷地实现了对溴邻苯三酚红(BPR)的电催化降解。文中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研究了最优化工作条件,并将其与传统的Fenton试剂...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级氧化体系—电生Co^(2+)-H_2O_2体系,该体系采用普通的三电极系统,在恒电位条件下,简单、快捷地实现了对溴邻苯三酚红(BPR)的电催化降解。文中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研究了最优化工作条件,并将其与传统的Fenton试剂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该体系具有耗费试剂量少、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等优点,可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特别对有色染料废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邻苯三酚红 电生Co^2+-H2O2体系 电催化降解 高级氧化过程 有机染料废水处理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硫化镉量子点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血红蛋白的测定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平 刘梅川 +3 位作者 张成林 程欲晓 张莉 金利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75-1080,i002,共7页
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硫化镉(CdS)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并将其修饰玻碳电极,用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血红蛋白在该修饰电极上有良好的电流响应,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修... 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硫化镉(CdS)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并将其修饰玻碳电极,用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血红蛋白在该修饰电极上有良好的电流响应,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在1.0×10-8~2.0×10-5mol/L浓度范围内,血红蛋白的浓度与其响应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6,检出限为5.0×10-9mol/L.将该方法用于全血中血红蛋白的测定,也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修饰电极 量子点 硫化镉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测定 制备 半导体纳米晶体 线性相关系数 电化学行为 表面修饰 玻碳电极 电流响应 浓度范围 分析结果 流动注射 线性关系 响应电流 重现性 稳定性 检出限
下载PDF
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色谱电化学用于帕金森试验动物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文 许群 +2 位作者 曹旭妮 刘梅川 金利通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OPPy/CME)作为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该电极可以用来检测生物体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用药物建立了帕金森动物试验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试验动物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OPPy/CME)作为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该电极可以用来检测生物体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用药物建立了帕金森动物试验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试验动物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微渗析取样和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技术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试验动物产生帕金森病的机理,为研制和筛选更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药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 色谱电化学 帕金森试验动物 帕金森病 单胺类神经递质 代谢产物 测定
下载PDF
掺硼金刚石膜电极表面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原位ESR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耿榕 赵国华 +1 位作者 刘梅川 雷燕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3-1498,共6页
建立了原位电化学-电子顺磁共振(ESR)方法,系统研究了掺硼金刚石(BDD)膜电极表面在水溶液中的羟基自由基(·OH)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在高于析氧电位时,·OH的生成速率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速率逐渐减缓... 建立了原位电化学-电子顺磁共振(ESR)方法,系统研究了掺硼金刚石(BDD)膜电极表面在水溶液中的羟基自由基(·OH)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在高于析氧电位时,·OH的生成速率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速率逐渐减缓.与此同时,与氢终端的BDD膜电极相比,氧终端的BDD膜电极表面因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而具有更高的·OH产生能力.在电化学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过程中,电极表面处于氧终端的状态,有利于·OH产生并保持较高的活性.溶液pH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OH生成反应,酸性溶液中,BDD膜电极表面的·OH产生能力强于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进一步研究发现,BDD膜电极表面还可能生成O3-·0自由基.本研究为深入探索BDD膜电极表面·OH的产生机制提供了研究手段,为阐述BDD膜电极电极在污染物处理中高效性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掺硼金刚石膜电极 羟基自由基 电子顺磁共振 自旋捕捉技术 5 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
下载PDF
Cu(II)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俊水 刘梅川 +3 位作者 张继东 鲜跃仲 应向阳 金利通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0-143,共4页
本文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u(II)掺杂的纳米TiO2,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该材料固定于球形分子筛表面作为催化剂,在流动式圆筒反应器中对罗丹明6G(R-6G)和印染污水进行处理,表现出优良的光催化性能。
关键词 Cu 纳米TIO2 制备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仪 XRD 光催化技术 羟基自由基 污水处理工艺
下载PDF
超声强化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降解效率的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沈世豪 赵国华 +2 位作者 吴梅芬 雷燕竹 刘梅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930-1936,共7页
从电化学氧化的传质过程、吸附与脱附、电极反应3个步骤,考察了超声强化金刚石膜电极(BDD)电化学降解效率的机制.超声对上述3个步骤都有显著影响.超声增强了污染物的传质过程,苯酚和邻苯二甲酸的传质系数分别由5.4×10-6m/s和6.7... 从电化学氧化的传质过程、吸附与脱附、电极反应3个步骤,考察了超声强化金刚石膜电极(BDD)电化学降解效率的机制.超声对上述3个步骤都有显著影响.超声增强了污染物的传质过程,苯酚和邻苯二甲酸的传质系数分别由5.4×10-6m/s和6.7×10-6m/s增大至2.0×10-5m/s,提高了270%和199%.污染物在BDD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吸附特性决定了超声对吸附与脱附过程的作用.苯酚的吸附量大,但中间产物难于脱附,超声虽然使得吸附量由6.49×10-10mol/cm2减小至1.39×10-10mol/cm2,但促进了产物的脱附,产生了正效应,有利于直接氧化,氧化峰电流提高了32%;邻苯二甲酸的吸附能力弱,超声使得吸附量由1.25×10-11mol/cm2进一步减小至3.11×10-12mol/cm2,产生了负效应,导致直接氧化消失.超声可以显著提高BDD电极的降解效率,而且对苯酚降解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苯酚的平均电化学氧化能量利用率提高了287%,高于邻苯二甲酸的224%,这主要是因为超声可以同时强化苯酚的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但对于邻苯二甲酸,间接氧化得到了加强,却不发生直接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金刚石膜电极 超声 传质 吸附量 平均电化学氧化能量利用率
下载PDF
PVP/Pd/IrO_2/Nafion修饰微电极用于成纤维细胞中一氧化氮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鲜跃仲 徐继明 +3 位作者 陆嘉星 刘梅川 蔡琪 金利通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459-1464,共6页
采用PVP Pd IrO2 Nafion修饰电极对成纤维细胞中NO的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正常状态下 ,采用NO前体L 精氨酸和乙酰胆碱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后没有NO的释放 ;当用脂多糖进行诱导后 ,则释放出高浓度的NO ,加入L 精氨酸和乙... 采用PVP Pd IrO2 Nafion修饰电极对成纤维细胞中NO的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正常状态下 ,采用NO前体L 精氨酸和乙酰胆碱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后没有NO的释放 ;当用脂多糖进行诱导后 ,则释放出高浓度的NO ,加入L 精氨酸和乙酰胆碱都促进了NO的合成 ,而L NNA的加入则逆转了L 精氨酸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PVP/Pd/IrO2/Nafion修饰电极 一氧化氮 生物体 药物 生理 L-精氨酸 药理 病理 乙酰胆碱
下载PDF
TiO_2光催化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化学需氧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继东 陈俊水 +5 位作者 刘梅川 杨佳音 杨广达 金利通 顾粉林 曹余勤 《化学传感器》 CAS 2003年第2期18-26,共9页
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薄膜电极,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TiO_2膜电极/溶液界面电荷传递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以葡萄糖为响应底物,考察了TiO_2薄膜电极的光催化行为,结果发现该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与COD值在0.5~235mg/L... 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薄膜电极,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TiO_2膜电极/溶液界面电荷传递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以葡萄糖为响应底物,考察了TiO_2薄膜电极的光催化行为,结果发现该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与COD值在0.5~235mg/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98。该方法具有测试速度快,不需有毒、昂贵试剂,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光催化传感器 制备 化学需氧量 测定 二氧化钛 流动注射
下载PDF
纳米聚硫堇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检测血红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成林 刘梅川 +3 位作者 李平 张莉 程欲晓 金利通 《化学传感器》 CAS 2004年第4期17-24,共8页
该文报道了硫堇(Tn)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等手段对纳米聚硫堇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聚硫堇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血红蛋白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聚... 该文报道了硫堇(Tn)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等手段对纳米聚硫堇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聚硫堇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血红蛋白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聚硫堇修饰电极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还原具有催化作用,且还原峰电流与被测蛋白质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纳米修饰电极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好的重现性,用该法测定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饰电极 硫堇 傅立叶 直接电化学 紫外可见光谱 变换 玻碳电极 血红蛋白 纳米 人体血液
下载PDF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的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新华 王晓岗 刘梅川 《实验室科学》 2015年第3期29-32,36,共5页
经典物理化学实验"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常规采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样品组成,样品用量大,重复测定次数少,液体样品挥发多,容易引起实验误差。实验方法的改进包括将气相色谱法用于气、液相组成分析,采用微量进样技术,即使少量样品... 经典物理化学实验"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常规采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样品组成,样品用量大,重复测定次数少,液体样品挥发多,容易引起实验误差。实验方法的改进包括将气相色谱法用于气、液相组成分析,采用微量进样技术,即使少量样品也能够进行多次重复测量,降低了实验的偶然误差;采用封闭样品瓶存取实验样品,有效解决了液体样品挥发造成的实验误差问题。实验证明,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好,操作方便,所测得的环己烷-乙醇二元体系气液平衡相图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引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液系气液平衡 相图 气相色谱 实验方法
下载PDF
PVP/CdS量子点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肌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莉 刘梅川 +3 位作者 程欲晓 李平 张成林 金利通 《化学传感器》 CAS 2005年第2期51-56,共6页
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硫化镉(Cds)半导体量子点,用透射电镜(TEM)、X 射线衍射(XR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得量子点修饰电极,并研究了肌红蛋白(Myoglobin,Mb)在该量子点修饰... 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硫化镉(Cds)半导体量子点,用透射电镜(TEM)、X 射线衍射(XR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得量子点修饰电极,并研究了肌红蛋白(Myoglobin,Mb)在该量子点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VP/CdS 量子点修饰电极对肌红蛋白具有催化还原作用,且还原峰电流与被测蛋白质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流动注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量子点修饰电极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好的重现性,检出限为2.0×10^(-9)mol/L,该电极可作为检测肌红蛋白的新型高灵敏度电化学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溶胶-凝胶法 硫化镉 玻碳电极 催化还原作用 稳定性 重现性 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纳米铁氰化钴修饰电极及其对鼠脑纹状体中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测定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平 刘梅川 +3 位作者 张成林 程欲晓 杨广达 金利通 《化学传感器》 CAS 2004年第2期51-56,共6页
研究了纳米铁氰化钴(CoHCF)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和该修饰电极对半胱氨酸(L-Cys)和谷胱甘肽(GSH)的电催化行为。并以该修饰电极为电化学检测器,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分别检测了L-Cys和GSH。结果表明在2.0×10^(-7)~2.0×10^... 研究了纳米铁氰化钴(CoHCF)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和该修饰电极对半胱氨酸(L-Cys)和谷胱甘肽(GSH)的电催化行为。并以该修饰电极为电化学检测器,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分别检测了L-Cys和GSH。结果表明在2.0×10^(-7)~2.0×10^(-4)mol/L浓度范围内,L-Cys和GSH的浓度分别与其氧化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8;检出限分别为1.0×10^(-7)mol/L和1.2×10^(-7)mol/L。将该方法用于鼠脑纹状体微渗析液中L-Cys和GSH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电分析化学在临床医学、生理学等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氰化钴 化学修饰电极 鼠脑纹状体 半胱氨酸 谷胱甘肽 测定 微渗析
下载PDF
电聚合制备分子印迹电极及其特异性表征
14
作者 吴志铭 张佳宁 +2 位作者 李仕菊 许新华 刘梅川 《大学化学》 CAS 2020年第4期132-136,共5页
本实验设计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以双酚A为目标分子,采用简单快速的电聚合方法,制备了对双酚A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电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和石英晶体微天平对印迹电极的特异识别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印迹电极对双酚A表... 本实验设计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以双酚A为目标分子,采用简单快速的电聚合方法,制备了对双酚A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电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和石英晶体微天平对印迹电极的特异识别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印迹电极对双酚A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与非印迹电极相比,识别能力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该电极对100倍浓度的阿特拉津、17β-雌二醇的信号响应仅为十分之一,表明该电极在复杂体系中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此外,该实验方案目标分子选择灵活,能制备针对不同目标分子的印迹电极,可满足自主设计实验的需求。通过该创新实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体验在分子层次设计材料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 分子印迹 电极 电聚合法 特异性
下载PDF
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漏诊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唐敏 宋建琼 +2 位作者 刘梅川 牛亚玲 胡张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97-899,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胎儿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漏诊、误诊原因,降低漏诊、误诊率。方法:对9 337例孕妇进行胎儿肢体超声检查,并与引产后尸体检查或产后新生儿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 337例孕妇共筛查出胎儿肢体畸形39例,超声诊断正确29例...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胎儿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漏诊、误诊原因,降低漏诊、误诊率。方法:对9 337例孕妇进行胎儿肢体超声检查,并与引产后尸体检查或产后新生儿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 337例孕妇共筛查出胎儿肢体畸形39例,超声诊断正确29例。39例肢体畸形中包括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19例,其中漏诊7例,误诊3例。结论:胎儿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超声筛查受检查者、胎儿、孕妇及羊水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漏诊、误诊,因此检查者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采用多种检查技巧,减少肢体末端结构性畸形的漏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肢体 畸形 漏诊 误诊
下载PDF
产前超声筛查不同年龄段孕妇胎儿畸形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唐敏 宋建琼 +2 位作者 刘梅川 牛亚玲 胡张春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孕妇产前超声筛查出的胎儿畸形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产前超声筛查的孕妇6119例,按年龄分成≤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及≥40岁6组,将产前超声筛查结果与产前诊断中心检查、引产后尸体检查或...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孕妇产前超声筛查出的胎儿畸形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产前超声筛查的孕妇6119例,按年龄分成≤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及≥40岁6组,将产前超声筛查结果与产前诊断中心检查、引产后尸体检查或产后新生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准确率;分析各组胎儿六大类严重畸形的检出率、畸形数目及畸形类型情况。结果 6119例孕妇共有胎儿畸形204例,超声准确诊断186例(91.18%)。其中,≤19岁组六大类严重畸形检出率最高(53.33%),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岁组多发畸形发生率最高(60.00%),但仅与25~29岁组(25.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例胎儿畸形类型以先天性心脏畸形检出数最高,神经系统畸形和颜面部畸形次之。结论孕妇年龄过小容易发生胎儿严重畸形;年龄过大容易发生胎儿多发畸形,且神经系统和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发生几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胎儿畸形 孕妇年龄 差异性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中晚期孕妇胎儿血管前置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亚玲 魏晓丽 +1 位作者 刘梅川 潘林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4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对于中晚期孕妇胎儿血管前置者采用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纳入疑似胎儿血管前置的中晚期孕妇45例,收集孕妇的产前超声检查的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跟踪随访,以孕妇剖宫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对于中晚期孕妇胎儿血管前置者采用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纳入疑似胎儿血管前置的中晚期孕妇45例,收集孕妇的产前超声检查的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跟踪随访,以孕妇剖宫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阳性者35例,阴性者10例,金标准检查诊断为阳性者38例,阴性者7例,两种检查方式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金标准相比,产前超声检查诊断的特异性为85.71%、灵敏性89.47%、准确性88.89%。在两种检查方式均确诊为阳性的34例孕妇中,经产前超声检查显示Ⅰ型血管前置者16例,Ⅱ型血管前置者18例,经金标准检查显示Ⅰ型血管前置者17例,Ⅱ型血管前置者17例,两者诊断的符合率为91.18%,Kappa值为0.824,一致性良好。结论:在中晚期孕妇胎儿血管前置的诊断中产前超声检查与剖宫产术后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并且在血管前置分型的诊断中,产前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相比也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和一致性,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中晚期 胎儿血管前置 产前超声诊断 病理检查 诊断价值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CoHCF Modified Electrod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lectroanalysis of Hemoglobin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梅川 李平 +5 位作者 张莉 鲜跃仲 丁红春 张成林 张芬芬 金利通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8期983-989,共7页
A cobalt hexacyanoferrate (CoHCF) nanoparticle (size ca. 60 nm)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CME) was fabricated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hemoglobin (Hb) at this nanosized CoHCF CME was studied. I... A cobalt hexacyanoferrate (CoHCF) nanoparticle (size ca. 60 nm)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CME) was fabricated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hemoglobin (Hb) at this nanosized CoHCF CME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a bar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 and a general CoHCF CME electrodeposited in a traditional manner, the present nanosized CoHCF CME performed efficiently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for Hb with relatively high sensitivity, stability, and longlife, Combin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LC), the nanosized CoHCF CME was used as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ctor of Hb in the established flow injection analysis-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FIA-ECD) system. The peak current was a linear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from 2.5×10^-8 to 5.0×10^-6mol/L for Hb, with detection limit of 1.4×10^-8 mol/L. The FIA-ECD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ssess the Hb content of clinic blood samples with advantages of sensitiveness, speediness, easy control and small sample-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ized cobalt hexacyanoferrate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HEMOGLOBIN direct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flow injection analysis-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clinic blood
原文传递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Using Nano-TiO2 Film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红春 柴怡浩 +4 位作者 张中海 刘梅川 鲜跃仲 潘振声 金利通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425-1429,共5页
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using nano-TiO2 film, based on the use of a nano-TiO2-Ce(SO4)2 system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was proposed. The technique ... 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using nano-TiO2 film, based on the use of a nano-TiO2-Ce(SO4)2 system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was proposed. The techniqu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the Ce(Ⅲ) concentration change resulting from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Ce(Ⅲ), which was produced by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e(SO4)2, could be measured at a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 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CME). The COD values by this method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current of Ce(Ⅲ) at the CME. Under the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detection limit of 0.5 mg·L^-1 COD with the linear range of 1-600 mg·L^-1 was achieved. This method was also applied to determination of various COD of ground water and wastewater samples. The resui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the conventional COD methods, i.e., permanganate and dichromate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nano-TiO2 film
原文传递
Direct an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enol, Hydroquinone and Nitrophenol at Boron-Doped Diamond Film Electrode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国华 唐轶婷 +2 位作者 刘梅川 雷燕竹 肖小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445-1450,共6页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phenolic pollutants, such as phenol (Ph), hydroquinone (HQ) and 4-nitrophenol (4-NP), were investigated on boron-doped diamond (BDD) film electrode by dif...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phenolic pollutants, such as phenol (Ph), hydroquinone (HQ) and 4-nitrophenol (4-NP), were investigated on boron-doped diamond (BDD) film electrode by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technique. A simple and feasible platform was accordingly established for the direct an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ese three phenolic pollutants. Results showed that, Ph, HQ and 4-NP gave obvious oxidation peaks on BDD electrode at the potential of 1.24, 0.76 and 1.52 V, respectively. Each of them display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oxidation peak curre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oncentrations in a rather wide range coexisting with one or two of the other phenolic pollutants. The detection limits of Ph, HQ and 4-NP were estimated to be as low as 1.82×10^-6, 1.67×10^-6 and 1.44×10^-6 mol·L^-1, respectively. Therefore, a promising direct and simultaneous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multi-component phenolic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samples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on BDD electrode with advantages being rapid, simple, convenient, sensitive, in situ and inexpen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doped diamond film electrode phenolic pollutant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MULTI-COMPONENT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