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良乐 戴鸣海 +3 位作者 唐小君 姜刚毅 汤呈宣 张力成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减压
下载PDF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良乐 汤呈宣 杨国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0,共3页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固定和融合节段,并避免了钩子侵入椎管的危险性.最初被应用于腰椎.后扩展至胸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 置入技术 胸椎 脊柱后路内固定 椎弓根固定技术 内固定技术 脊柱外科 三柱理论
下载PDF
采用“漏斗技术”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胸段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良乐 汤呈宣 +4 位作者 杨国敬 张力成 鲁成林 张东升 潘可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89-93,104,共6页
目的研究用"漏斗技术"植入椎弓根螺钉对固定胸段脊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胸节段脊柱(T6~T10)标本14具。将这些标本分为两组,每组7具,分别用"漏斗技术"和Magerl技术作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完整和固定的... 目的研究用"漏斗技术"植入椎弓根螺钉对固定胸段脊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胸节段脊柱(T6~T10)标本14具。将这些标本分为两组,每组7具,分别用"漏斗技术"和Magerl技术作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完整和固定的脊柱标本分别测量各种体位下的位移刚度、包括纵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轴向旋转,并测量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强度。结果与完整脊柱段相比,两种技术内固定均使脊柱标本的位移刚度明显增加(P<0.05),但这两种技术间无显著差异。用"漏斗技术"固定的螺钉拔出强度明显低于Magerl法固定(P<0.05)。结论由于"漏斗技术"咬除了椎弓根后侧部分骨质,可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虽然该技术对固定脊柱的刚度无显著影响,但可降低螺钉的锚固强度。因此,我们建议将其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 生物力学 漏斗技术
下载PDF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良乐 谢秉局 +3 位作者 王伟良 戴鸣海 杨国敬 汤呈宣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可行性、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的1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7~46岁,平均33.5岁。术后不同时期对...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可行性、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的1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7~46岁,平均33.5岁。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平均手术时间35.5min,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16例共置入缝线锚钉19枚,其中1枚置偏。跟腱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2例,差1例。随访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手术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缝合技术 创伤和损伤 功能恢复
下载PDF
盆底肌电刺激法与膀胱训练法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障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良乐 戴鸣海 +3 位作者 刘敏 汤呈宣 何少奇 钟熙强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盆底肌电刺激法与膀胱训练法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法;对照组采用膀胱训练法,并控制饮水... 目的比较盆底肌电刺激法与膀胱训练法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法;对照组采用膀胱训练法,并控制饮水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RUV)、最大膀胱容量(MBC)、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Pdet Qmax)及治疗后拔除尿管成功率、留置导尿管天数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BC、MFR和AFR均有所增加,RUV减少,PDet Qmax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终末期,治疗组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留置导尿管天数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法和膀胱训练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但盆底肌电刺激法恢复速度优于膀胱训练法,应早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膀胱训练 脊髓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胸椎后方不同程度去皮质在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良乐 戴鸣海 +3 位作者 董伊隆 刘敏 钟熙强 汤呈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5-379,共5页
胸椎后方不同程度咬除骨皮质后,在椎弓根中置入螺钉,探讨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能。采集新鲜小牛胸椎标本21具,制成21个功能节段模型(T6~T10),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完整皮质组、去皮质A组和去皮质B组,各7个功能节段。去皮质A组咬除进钉点周围... 胸椎后方不同程度咬除骨皮质后,在椎弓根中置入螺钉,探讨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能。采集新鲜小牛胸椎标本21具,制成21个功能节段模型(T6~T10),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完整皮质组、去皮质A组和去皮质B组,各7个功能节段。去皮质A组咬除进钉点周围3~5 mm骨皮质,去皮质B组咬除进钉点周围5~8 mm骨皮质,完整皮质组未咬除皮质。结果显示:在位移-刚度测试上,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轴向旋转状态时,3组内固定标本数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出强度测试上,去皮质A组与完整皮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9);而去皮质B组的拔出力显著下降,并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3.022,P=0.00)。胸椎进钉点周围不同程度咬除骨皮质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对椎体固定的刚度无显著影响;但咬除范围应慎重,不应大于螺钉直径,否则将显著降低螺钉的拔出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 螺钉 稳定性
下载PDF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良乐 汤呈宣 +3 位作者 戴鸣海 唐小君 姜刚毅 刘美芬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1期1032-1034,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不仅导致相应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损害,同时也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笔者自2007年11月—2013年6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0例,现报道...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不仅导致相应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损害,同时也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笔者自2007年11月—2013年6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0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障碍 电生物反馈治疗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林光锚 刘良乐 +2 位作者 叶丽洁 李琪 刘美芬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肘关节三联征经内固定术后的患者32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0±7.1)岁;采用以往程序法行...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肘关节三联征经内固定术后的患者32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0±7.1)岁;采用以往程序法行康复治疗。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6)岁;按照中医综合治疗法行康复治疗,术后0~2周早期行被动训练,术后3~4周中期从助力被动训练向主动功能锻炼过渡,术后5~12周后期主动训练,各阶段以中药内服、外用以及推拿理疗配合应用。采用Mayo评分对两组患者随访终末期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松脱、明显骨折移位和异位骨化等现象。治疗组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t=12.78,P=0.00);治疗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8.719,P=0.003)。对照组中,7例需返院行粘连松解术,而治疗组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32)。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通过分阶段不同疗法组合,可以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手术后并发症 中医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髋臼骨折不同台阶状移位及程度对髋关节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3 位作者 黄祥祥 刘良乐 蔡春元 杨国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2-806,共5页
目的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 目的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完整髋臼负重时接触面积总面积为(7.59±4.42)cm2;K组髋臼以及A组移位髋臼保持了髋臼的解剖形态,未引起髋臼接触面积显著变化。其余类型移位均造成髋臼骨折总接触面积减小(P<0.05)。负重区的接触面积在完整髋臼时为(3.72±0.04)cm2,骨折后也使之减小。解剖复位组负重区接触面积为(3.64±0.87)cm2(与完整髋臼负重区面积相比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mm或更大,外旋移位台阶移位到3mm或更大时,负重区接触面积显著减小。结论髋臼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了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发生了重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关节面 台阶状 生物力学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疼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戴鸣海 汤呈宣 +3 位作者 杨国敬 张力成 唐小君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疼痛 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正秋 王伟良 +3 位作者 杨国敬 朱国庆 谢秉局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9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大出血中的技术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9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组53例,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37.2±5.7)岁;以大量输...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大出血中的技术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9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组53例,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37.2±5.7)岁;以大量输血、补液为主。栓塞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35.3±9.5)岁;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并记录栓塞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栓塞组患者在术后2h内出血得到控制,33例均一次性止血成功,术中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术后3例发生下肢麻木,5例发生臀部红肿。栓塞组在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等指标上均优于保守组。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一种早期、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盆 栓塞 出血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秉局 王伟良 +3 位作者 杨国敬 林光锚 潘展鹏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2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丝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岁;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对其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记录锚钉与钢丝置入的位置,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跟腱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者获随访。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锚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均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0;χ2=5.42,P=0.02);锚钉组的术后跟腱功能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与传统的钢丝缝合法比较优势明显,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创伤与损伤 缝合技术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3 位作者 刘良乐 张元勋 蔡春元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综合康复计划在肘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光锚 刘良乐 +2 位作者 叶丽洁 戴鸣海 王伟良 《中医正骨》 2014年第4期26-28,32,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计划在肘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肘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计划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锻炼法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4周和12周,采用Mayo评分法评价...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计划在肘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肘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计划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锻炼法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4周和12周,采用Mayo评分法评价2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同时,观察对比2组患者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结果:①肘关节功能。不同时间点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693,P=0.000);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t=19.924,P=0.000),进一步比较显示术后2周、4周、12周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8.52±7.78)分,(36.68±5.28)分,t=24.025,P=0.000;(71.92±6.57)分,(55.78±4.72)分,t=25.234,P=0.000;(88.65±9.47)分,(61.36±7.76)分,t=28.338,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1.863,P=0.000)。②肘关节僵硬发生率。观察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而影响日常生活,需返院行关节镜下松解术;对照组15例患者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而影响日常生活,需返院行黏连松解术。观察组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4.770,P=0.000)。结论:在肘部骨折术后康复中采用综合康复计划,可以预防肘关节僵硬的发生,改善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肘关节僵硬 中医康复 综合疗法
下载PDF
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丽珍 刘良乐 +3 位作者 蔡春元 杨国敬 张力成 朱其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8期684-686,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损伤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10年8月,回顾性分析72例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6~62岁,平均35.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h。按Tile骨...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损伤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10年8月,回顾性分析72例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6~62岁,平均35.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h。按Tile骨盆骨折分类:A型8例,B型45例,C型19例。35例尿道部分断裂患者中,30例行导尿术,5例行Ⅰ期尿道断端吻合术联合膀胱造瘘术;37例尿道完全断裂患者中,25例行早期尿道会师术,12例行单纯膀胱造瘘术。对所有患者进行尿失禁、阳痿及尿道狭窄的评估和比较。结果: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7年。膀胱造瘘术患者尿道狭窄、阳痿和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期尿道断端吻合术者和早期行尿道会师术者(P<0.05);导尿术患者尿道狭窄、阳痿、尿失禁的发生率均远低于其余3组(P<0.05)。结论:对于后尿道部分断裂患者,导尿术或Ⅰ期尿道断端吻合术应首先考虑;而对于后尿道完全断裂患者,早期尿道会师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尿道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鸣海 刘良乐 唐小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54-2556,共3页
目的:探讨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78例胸腰椎骨折腹胀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其中以肥皂水灌肠治疗者为对照组,采用医用软皂+温水配制成为0.1%~0.2%的肥皂水进行灌肠,患者处左... 目的:探讨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78例胸腰椎骨折腹胀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其中以肥皂水灌肠治疗者为对照组,采用医用软皂+温水配制成为0.1%~0.2%的肥皂水进行灌肠,患者处左侧卧位,灌肠液面需距离肛门20 cm,灌肠液200 m L,温度:39~41℃;应用一次性输液器灌注,插入深度17~20 cm,于5~10 min内灌注完,39例;以四磨汤治疗者为观察组,39例,人参15 g、乌药、沉香及槟榔各10 g;加水煎熬至300 m L,150 m L/次,早晚各服1次,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评价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6h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9%,明显低于对照组71.8%,P〈0.05。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四磨汤可现在改善胸腰椎骨折腹胀等临床症状,同时具有高效安全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 胸腰椎骨折 腹胀 肥皂水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戴鸣海 刘良乐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28期136-137,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9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50例和PKP组48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PVP组单椎手术时...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9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50例和PKP组48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PVP组单椎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较PKP组少(P<0.05);PKP组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疼痛均显著缓解,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均为骨水泥渗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是一种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好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微创治疗手段,椎体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且稳定性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伊隆 钱约男 +2 位作者 钟熙强 刘良乐 蔡春元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与外侧副韧带(LCL)重建股骨隧道的关系,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避免2个股骨隧道相互干扰,为ACL和LCL一期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c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屈膝12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在股骨外髁外侧面寻找后外侧角(PLC)结构,钝性分离LCL,并钻取LCL隧道。标本进行CT扫描,在CT片上观察隧道碰撞数,并计算两个隧道的最短距离。结果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3.9±2.4)mm;在L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ACL股骨隧道最短距离为(2.7±1.9)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25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4.4±2.6)mm;在ACL股骨隧道深度为30mm时,其与LCL股骨隧道的最短距离为(3.2±2.1)mm。在30例标本中,共发现6例隧道碰撞,碰撞的几率高达20%。结论我们发现两者隧道发生碰撞的几率高,临床一期解剖重建时,术前应做个体化准备,规划好LCL重建所需股骨隧道的长度和隧道直径,从而规避与ACL股骨隧道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外侧副韧带 隧道 重建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Sky椎体成型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台航 汤成宣 刘良乐 《中医正骨》 2010年第8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Sky椎体成型器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不同台阶状移位对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伊隆 黄祥祥 +4 位作者 钱约男 刘良乐 张元勋 钟熙强 蔡春元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4,共5页
探讨髋臼骨折块不同旋转方向的台阶状移位对髋臼应力分布及大小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5具成人骨盆标本(10个髋关节),其中男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2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排除骨... 探讨髋臼骨折块不同旋转方向的台阶状移位对髋臼应力分布及大小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5具成人骨盆标本(10个髋关节),其中男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2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排除骨折、畸形、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分别测量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表明,完整髋臼负重区平均应力为(3.06±0.27)MPa,骨折后负重区应力有增大趋势。K组的平均应力为(2.98±0.50)MPa,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2 mm或更大,当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时,负重区平均应力显著性增大。负重区的峰值应力在完整髋臼为(5.05±0.38)MPa,骨折后负重区峰值应力有增大趋势。解剖复位组的平均应力为(5.58±0.72)MPa(与完整髋臼负重区峰值应力相比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1 mm或更大,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或更大时,负重区峰值应力与完整髋臼有显著性差异。髋臼双柱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平均应力以及峰值应力均发生重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关节面 台阶状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