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关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2
1
作者 匡萃璋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8,共6页
文章通过对近20年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割析,探讨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1)两种证候类型和国内用微观方法研究证本质的两种思路;(2)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血瘀理论及血瘀证并不能真正融合,概念的随意附会与串换,已在... 文章通过对近20年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割析,探讨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1)两种证候类型和国内用微观方法研究证本质的两种思路;(2)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血瘀理论及血瘀证并不能真正融合,概念的随意附会与串换,已在学术领域造成许多混乱;(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造成混乱的原因剖析:(4)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原则;(5)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为例,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设想。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其得失,并寻找其方法学上的原因,对于中医现代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活血化瘀 方法学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慢性肝炎辨证治疗中的伏气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匡萃璋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2-45,共4页
火毒少阳郁滞证 证候:“慢肝”免疫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明显损害。黄疸或无黄疸、面不垢浊、色不晦暗、口苦口干、唇燥渴饮、心烦不寐、心下如灼、或嘈杂似饥而纳差、便结或溏热而滞、尿赤或黄赤或短,舌赤或边赤或绛、苔薄黄而干,脉弦或... 火毒少阳郁滞证 证候:“慢肝”免疫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明显损害。黄疸或无黄疸、面不垢浊、色不晦暗、口苦口干、唇燥渴饮、心烦不寐、心下如灼、或嘈杂似饥而纳差、便结或溏热而滞、尿赤或黄赤或短,舌赤或边赤或绛、苔薄黄而干,脉弦或弦数或弦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伏气
下载PDF
慢性肝炎辨证治疗中的伏气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匡萃璋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4-48,共5页
慢性肝炎(以下简称“慢肝”)是当今中医临床中经常诊治的多发病与疑难病。自古以来传统中医在诊治诸如黄疸、黑疸、肝郁、脾虚、膨胀等与“慢肝”相关的病证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对上述各种临床表现未能从病原学上一以贯之地... 慢性肝炎(以下简称“慢肝”)是当今中医临床中经常诊治的多发病与疑难病。自古以来传统中医在诊治诸如黄疸、黑疸、肝郁、脾虚、膨胀等与“慢肝”相关的病证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对上述各种临床表现未能从病原学上一以贯之地认识其内在联系,所以对“慢肝”的病因、病机与证治的研究也难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辨证论治 伏气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学的辩证逻辑方法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匡萃璋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8-11,共4页
辩证逻辑是中医逻辑方法的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墨辩》、《易传》中有丰富的辩证逻辑内容,是中医诞生的方法论基础。中医许多概念具有辩证的属性,运用概念于判断、推理过程中,辩证逻辑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证逻辑是中医逻辑方法的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墨辩》、《易传》中有丰富的辩证逻辑内容,是中医诞生的方法论基础。中医许多概念具有辩证的属性,运用概念于判断、推理过程中,辩证逻辑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以大量的例证,说明辩证逻辑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以及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的巨大历史作用与现实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药学 辨证逻辑 方法论
下载PDF
现代科技知识背景下的中医学 被引量:6
5
作者 匡萃璋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7,共4页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科技知识背景下进行的。在古代,中医学赖以发生发展的科技知识背景,就其哲学层次而言是“阴阳二元论”,就其方法论而言是整体方法,就其对象特征而言是宏观世界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在这样一种知识背景下...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科技知识背景下进行的。在古代,中医学赖以发生发展的科技知识背景,就其哲学层次而言是“阴阳二元论”,就其方法论而言是整体方法,就其对象特征而言是宏观世界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在这样一种知识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古代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乃至人文科学,都具有上述共同的“基因”。 在古代科技知识背景下诞生的中医学,其科学规范即深深打下传统的历史印记——“阴阳学说”成为它的理论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中医现代化研究
下载PDF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个参照系、两种对象的互勘 被引量:15
6
作者 匡萃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82-87,共6页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为寻找中西医两个体系的契合点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病可以为证提供一个确定性较强的坐标;病的特异性可以为证作出较明确的诠释;在结合中将中医辨证引向深入。它的消极影响有:“病+证型”的模...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为寻找中西医两个体系的契合点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病可以为证提供一个确定性较强的坐标;病的特异性可以为证作出较明确的诠释;在结合中将中医辨证引向深入。它的消极影响有:“病+证型”的模式桎梏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证的机制常被病的机制替换、掩盖;轻易地将微观指标与证相套,引起许多混乱;以病之“是”格证之“非”;在实验研究中将病理与病机混为一谈等。面对现代科技知识背景的强烈影响,中医应做到:知其门径而不入其囿;知其道而不操其术;知其理而不援其词;识人之长,扬己之长;和而不同,共渡彼岸;像老一代中医专家那样对中医辨证体系笃信其理、笃行其道。现代科学并不能“同化”中医学,中医学也较难“引进”现代科学,目前中西医学还是以“和而不同”为上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 方法论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中医学:聚焦与自省 被引量:3
7
作者 匡萃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传统文化与科技悄然泯灭的今天,中医学依然立根于当代社会,为人类造福。这种状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现象、科学形态/现象、社会形态/现象颇引起各方的关注,以至古老的中医学一再成为文化、科技、社会、历史、哲学等各界关注、争... 在传统文化与科技悄然泯灭的今天,中医学依然立根于当代社会,为人类造福。这种状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现象、科学形态/现象、社会形态/现象颇引起各方的关注,以至古老的中医学一再成为文化、科技、社会、历史、哲学等各界关注、争论与聚焦之点。中医学(及其社会建制)的前途首先依赖对自身“异质性”的认识与坚守;其次依靠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重新学习、重新宏扬;第三依靠自身在逆境中的实战开拓和变通,最后则寄希望于后现代科学向整体性的回归,在后现代的“返魅”的世界里,中医学的价值将得到新的评价、中医学的功能将得到新的发挥,中医学这条“涸辙之鱼”,才真正回到东海之中,“海阔凭鱼跃”这就中医学的美好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中医发展 科学观 方法学
下载PDF
性·情·欲——辨证论治的心理学轴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匡萃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12,共4页
利用性·情·欲这一心理轴心的外向输出与内向反馈原理,古人发展出以情测性、以欲测性的辨证方法,和以情调性、以行调性的调节疗法,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心理学方法。“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是其具体手段,中医病象学症状与症情互... 利用性·情·欲这一心理轴心的外向输出与内向反馈原理,古人发展出以情测性、以欲测性的辨证方法,和以情调性、以行调性的调节疗法,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心理学方法。“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是其具体手段,中医病象学症状与症情互参的特色是心理方法的实际成果。充分发扬心身互鉴、心身并调的特点,对于发展中医心身病学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心理学
下载PDF
坚持中医学的科学规范 被引量:2
9
作者 匡萃璋 《中医研究》 1989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认当代科学哲学规范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医学的科学规范。认为中医学在其科学规范的理论信念、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标准诸要素中,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中医学的科学规范与近代科学在科学起源上是异代的,在“基因”上是异构的。坚... 本文认当代科学哲学规范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医学的科学规范。认为中医学在其科学规范的理论信念、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标准诸要素中,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中医学的科学规范与近代科学在科学起源上是异代的,在“基因”上是异构的。坚持中医学的科学规范,跟进科学的第三次革命,走向新的认识层次,就必然能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发展趋势 科学 研究/方法 中西医学评论
下载PDF
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6
10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中医教育 当代教育 文化冲突 文化特性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金匮要略》阴阳毒病证探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5,共3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阴阳毒 升麻鳖甲汤
下载PDF
“脑主神明”与中医现代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脑主神明 中医现代化 心主神明 药物不良反应 关木通
下载PDF
中医当代教育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1
13
作者 匡萃璋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40多年的当代中医教育历史 ,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毁誉参半 ,对当代中医教育应如何改革 ,笔者试从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性、传统文化的兴衰历程、“伟大的宝库”与文化自信、中医之路漫漫其修远、重建传统科学的自信几个... 40多年的当代中医教育历史 ,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毁誉参半 ,对当代中医教育应如何改革 ,笔者试从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性、传统文化的兴衰历程、“伟大的宝库”与文化自信、中医之路漫漫其修远、重建传统科学的自信几个方面试作探讨、分析 ,认为应强传统之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当代教育 文化冲突 中医教育 传统文化特性
下载PDF
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的中医学 被引量:5
14
作者 匡萃璋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8,共3页
回顾了古老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历史 ,指出中西医的差别实际上是古今之别。阐述了中医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位及缘由 ,预示了在新的世纪中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中医走向世界已成为现实。
关键词 中医学 现代医学 后现代化
下载PDF
中医现代化与中医学的还原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药》 2001年第2期7-9,共3页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 还原化 科学研究 方法论 认识论
下载PDF
《伤寒论》火迫证与放化疗毒副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匡萃璋 《北京中医》 2002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火迫是中医学早期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大约有烧针、熏、熨、灸等法。火迫伤阴之证 ,轻者伤胃津 ,较重者伤及手足太阴之血络 ,再重则伤及少阴、厥阴之真阴而出现小便难、谵语等亡阴亡阳重症。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放化疗... 火迫是中医学早期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大约有烧针、熏、熨、灸等法。火迫伤阴之证 ,轻者伤胃津 ,较重者伤及手足太阴之血络 ,再重则伤及少阴、厥阴之真阴而出现小便难、谵语等亡阴亡阳重症。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放化疗后患者可出现该证 ,采用仲景治疗火迫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火迫证 放疗 化疗 副反应 恶性肿瘤 中药疗法
下载PDF
廖幼民《伤寒论新诠》学术思想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药》 1998年第1期1-3,共3页
廖幼民《伤寒论新诠》学术思想述评匡萃璋(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新诠》廖幼民学术思想廖幼民(1883~1953年),江西省石城县人,少习举子业,清末废科举乃转习学堂,后罹偏瘫为同邑邓跃池... 廖幼民《伤寒论新诠》学术思想述评匡萃璋(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新诠》廖幼民学术思想廖幼民(1883~1953年),江西省石城县人,少习举子业,清末废科举乃转习学堂,后罹偏瘫为同邑邓跃池治愈,乃师事之而习岐黄,30年代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新诠 廖幼民 学术思想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论“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18
作者 匡萃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13,共3页
探讨“虽有表证实无表邪”首先要破除对表证的狭隘认识,明确恶寒非表,脉浮非表,头痛身痛非表。其次要从治疗反应中注意汗之不汗者非表,汗出而表不解者非表,热不为汗衰者非表,表而再表者非表。进而应消除对“表证”的误解,认真由里出表... 探讨“虽有表证实无表邪”首先要破除对表证的狭隘认识,明确恶寒非表,脉浮非表,头痛身痛非表。其次要从治疗反应中注意汗之不汗者非表,汗出而表不解者非表,热不为汗衰者非表,表而再表者非表。进而应消除对“表证”的误解,认真由里出表者非表,发斑发疹非表。最后可以通过在辨病的前提下识证,探求病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温疫条辨》 清代 杨栗山 “虽有表征实无表邪”
下载PDF
中医复兴,此其时矣——读《中医复兴论》有感
19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9,共3页
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具有传统文化的基质 ,属于古代的自然科学 ;中医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具有目前现代科学所不能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 ;真正认识中医的“体用”关系 ,乘势而进 ,正是中医复兴的大好契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科学 中医
下载PDF
科学话语权与科学多元论
20
作者 匡萃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科学话语权 科学多元论 现代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