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生成和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
1
作者 康吉良 胡可 +8 位作者 卢俊樾 胡紫薇 徐彪平 黎小毛 周俊杰 金煜 唐敏 徐蓉 温优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1202,共1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双血管闭塞(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采用TEAS和电针(EA)刺激大鼠百会穴和足三里穴,连续刺激14 d。治疗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SOD、CAT、GSH-Px、MDA和ROS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GC-1α、TFAM、HO-1、NQO1蛋白及细胞质中Keap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NRF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辨别指数、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交替百分比增加;TEAS可改善VD大鼠海马神经元及线粒体结构,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排列更规则、分布更均匀,核膜、核仁更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更明显。血清中SOD、GSH-Px和CAT水平显著升高,MDA和ROS浓度降低。TEAS还上调了海马区PGC-1α、TFAM、NQO1、HO-1蛋白和核内NRF2、NRF1蛋白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胞浆中Keap1蛋白的表达。结论TEAS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结构,且效果优于电针,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抗氧化应激,这也为VD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技术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经皮穴位电刺激 认知功能 PGC-1Α 抗氧化 线粒体
下载PDF
基质血管组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卢俊樾 康吉良 +3 位作者 虞燕 徐彪平 金煜 温优良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724-729,共6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有致残的风险。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具...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有致残的风险。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排斥反应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等特点。本文对SVF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制备提取途径、回输方法、治疗KOA的机制与疗效等进行综述,以期为SVF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血管组分 膝骨关节炎 干细胞 干细胞疗法 富血小板血浆
下载PDF
浮针治疗慢性肌骨疼痛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危欣玲 卢俊樾 +5 位作者 虞燕 谢晨 唐溧峰 金煜 李义凯 温优良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0期61-63,67,共4页
慢性肌骨疼痛是指发生于肌肉、骨骼、肌腱、筋膜等组织的持续或反复出现超过3个月的疼痛,常见的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腰痛、慢性肩痛及慢性四肢疼痛等。浮针用于慢性肌骨疼痛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给临床应... 慢性肌骨疼痛是指发生于肌肉、骨骼、肌腱、筋膜等组织的持续或反复出现超过3个月的疼痛,常见的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腰痛、慢性肩痛及慢性四肢疼痛等。浮针用于慢性肌骨疼痛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给临床应用浮针治疗慢性肌骨疼痛提供参考,本文从浮针在慢性肌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和浮针治疗慢性肌骨疼痛的作用机制2个方面,对浮针治疗慢性肌骨疼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肌肉骨骼系统 浮针疗法 综述
下载PDF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康吉良 卢俊樾 +5 位作者 李雪 虞燕 程金玲 唐溧峰 温优良 唐敏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fNIRS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相关应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的优缺点,最后对fNIRS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 颅脑损伤 阿尔茨海默症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调节思维漫游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嘉豪 叶安琪 +4 位作者 陈俊杰 黄浩原 徐彪平 卢俊樾 温优良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7期67-71,共5页
思维漫游(MW)可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如何将思维漫游可控化、通过减少思维漫游来降低负面情绪,缓解焦虑,从而缓解或解决精神疾病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且可逆的,用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 思维漫游(MW)可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如何将思维漫游可控化、通过减少思维漫游来降低负面情绪,缓解焦虑,从而缓解或解决精神疾病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且可逆的,用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本文就tDCS调节思维漫游相关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案、局限性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漫游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FTS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胸腔镜下食管癌患者术后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雅男 卓育梅 +1 位作者 谢琼 卢俊樾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胸腔镜下食管癌患者术后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新思路、新理念。方法:选取兴国县中医院2022年12月—2023年2月42例接受胸腔镜下食管癌手... 目的:探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胸腔镜下食管癌患者术后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新思路、新理念。方法:选取兴国县中医院2022年12月—2023年2月42例接受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取FTS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使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3天、7天MBI评分高于对照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饮水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患者使用FTS理念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康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胸腔镜 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 快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
7
作者 卢俊樾 徐彪平 +3 位作者 虞燕 王莹 康吉良 温优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许多研究发现 tDCS 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但由于 tDCS 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许多研究发现 tDCS 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但由于 tDCS 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 tDCS 的临床应用与普及仍受到诸多制约。 本文主要综述涉及 tDCS 治疗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不同参数 tDCS 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差异,旨在为 tDCS 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刺激参数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虞燕 饶高峰 +5 位作者 徐彪平 卢俊樾 康吉良 黄嘉豪 叶安琪 温优良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170-1175,共6页
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 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用于各种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概括了PSCI发病机制、tDCS治疗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文献复习结果表明,tDCS可能通过改善脑部神经-血管耦合、调节皮质兴奋性、促进突触可塑性、加强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等机制达到改善PSCI的效果。这些结果可以为PSCI及卒中后其他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未来,还能基于“脑-肢协同治疗技术”理论,将tDCS与其他外周干预手段相结合,使其发挥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神经-血管耦合 脑区间功能连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