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善恶的情感脉络——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兴起与道德之善的科学化
1
作者 卢俊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科学 道德情感主义 道德之善 苏格兰启蒙
下载PDF
以道德事实理解道德规范性——实在论、准实在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卢俊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7,共9页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兼顾道德规范性的“客观事实”维度和“实践要求”维度。但是,要避免道德“准事实”的偶然性以最终确证其规范性,进一步阐明伦理道德背后的厚重实践预设与深层社会现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一种可能的阐明方案是:重思道德概念的实践生成过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从历史性、实践性的“社会现实”维度来重构道德事实,以提供一种理解道德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表达主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道德事实 理由 实在论 自然主义
下载PDF
论休谟主义理由观的“主体性事实”概念
3
作者 卢俊豪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当代元伦理学家在规范性研究方面,呈现出了从“语义分析”到“事实描述”的研究转向。其中,帕菲特作为非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规范性事实并不等同于在规范性意义上具有重要性的事实。但在这一区分下,种种... 当代元伦理学家在规范性研究方面,呈现出了从“语义分析”到“事实描述”的研究转向。其中,帕菲特作为非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规范性事实并不等同于在规范性意义上具有重要性的事实。但在这一区分下,种种具有规范重要性的事实何以重要?事实何以提供真正能够激发我们行动的实践理由?这些问题仍需更具体的说明。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引入和聚焦“主体性事实”这一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一种休谟主义的规范性理由观,而且还将说明:休谟主义理论如何可以像外在主义那样捕捉到规范性理由之“客观性”,同时解决“事实何以提供理由”这一实践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事实 理由 欲望 休谟主义
下载PDF
杉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华缄 黄铨 +1 位作者 邓宗富 卢俊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45,共8页
在介绍基因资源调查、收集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基因资源命名与编号的方法 ,论述了保存“方法多样化、滚动式发展、保存与利用相结合”的保存方式和技术。保存基因资源 31 1 3个编号、1 876 4个个体。建立了种源基因资源继代保存林和“陈... 在介绍基因资源调查、收集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基因资源命名与编号的方法 ,论述了保存“方法多样化、滚动式发展、保存与利用相结合”的保存方式和技术。保存基因资源 31 1 3个编号、1 876 4个个体。建立了种源基因资源继代保存林和“陈山杉”优良小群体原境保存林。对有关基因资源作了形态学、物候学、形态与生长、材性、同功酶谱等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冠层浓密、宽冠、反卷果鳞等与高材积量相关 ;灰枝杉同功酶谱有异、黄枝杉木材密度大等观点。研究了“陈山杉”林分的形状结构与材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基因资源 收集 保存 利用
下载PDF
论青年群体道德赋能的目的、机制与核心 被引量:6
5
作者 卢俊豪 王泽宇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2,共8页
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赋能要旨在于让行动主体通过移情性反思获得规范性理由,进而使行动主体自觉、自主地激发内在的道德潜能,在实践中接受规范性理由的驱使和约束,形成个体的道德规范。必须以“理由逻辑”理解道德的规范性,以提... 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赋能要旨在于让行动主体通过移情性反思获得规范性理由,进而使行动主体自觉、自主地激发内在的道德潜能,在实践中接受规范性理由的驱使和约束,形成个体的道德规范。必须以“理由逻辑”理解道德的规范性,以提供规范性理由作为道德赋能的实践机制,以集体实践作为道德赋能的实践途径,为行动主体创造推理的条件和环境,进而激发、引导、影响行动主体回应规范性理由的道德能力。道德赋能机制的核心在于个体的移情性反思。当青年群体在集体实践中充分发挥移情能力,在“情感传染”与“情感再现”的反复过程中反思具体场景中的情感与理由,即能在道德判断与道德行动的两个层面培养道德规范,完成道德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道德赋能 移情性反思 规范性理由
下载PDF
马克思双重批判视角下的道德客观性问题
6
作者 卢俊豪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5,共10页
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是客观的?这是现代道德哲学始终难以回避的道德客观性问题。在大多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框架中,道德的客观性始终需要某个“客观”而“稳定”的权威或基础来进行担保,然而这一权威或基础不可避免地有沦为“错误”的风险... 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是客观的?这是现代道德哲学始终难以回避的道德客观性问题。在大多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框架中,道德的客观性始终需要某个“客观”而“稳定”的权威或基础来进行担保,然而这一权威或基础不可避免地有沦为“错误”的风险。尽管已有学者开始反思和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理论形态,但他们仍未摆脱“道德理论思维”的模式去看待“道德客观性”本身。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内核及其极具革命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则有助于我们以一种重构道德客观性的方式,阐明解决道德客观性难题的关键所在——否定虚假的原则客观性,肯定真实的实践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 道德客观性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原文传递
道德情感的实践攀升——论布莱克本的实践功能主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卢俊豪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当前的元伦理学争辩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哲学思辨方式。其中,以道德推理之逻辑有效性为焦点的“弗雷格-吉奇难题”对强调情感态度的非认知主义理论构成了核心挑战,而布莱克本的实践功能主义是对该挑战最有力的回应之... 当前的元伦理学争辩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哲学思辨方式。其中,以道德推理之逻辑有效性为焦点的“弗雷格-吉奇难题”对强调情感态度的非认知主义理论构成了核心挑战,而布莱克本的实践功能主义是对该挑战最有力的回应之一。一方面,通过重新阐释道德语句的实践意涵,布莱克本为道德假言推理的逻辑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厘清道德情感的实践攀升机制,布莱克本的理论构想着重突出了道德命题背后的人类情感和伦理道德的实践本质。尽管这种实践功能主义在处理人类纯粹偏好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对这一回应思路的具体剖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批判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假言推理 高阶态度 实践承诺 伦理敏感性
原文传递
试论道德情感的心性结构——聚焦于休谟哲学对“混并难题”之解决 被引量:1
8
作者 卢俊豪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如何理解道德情感的本质,如何将之区别于其他的情感,进行这些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本性难题。为回应这一道德情感与其他情感之间的“混并难题”,情感主义理论必须厘清和论证何谓道德情感。在哲学史上,... 如何理解道德情感的本质,如何将之区别于其他的情感,进行这些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本性难题。为回应这一道德情感与其他情感之间的“混并难题”,情感主义理论必须厘清和论证何谓道德情感。在哲学史上,休谟曾依据一种“人性科学”的方法论,一方面在“印象”和“观念”的心灵哲学中,揭示了情感的普遍心性结构;另一方面在他者情感之“观念”向我们自身情感之“印象”的转变中,剖析了“同情”这一强有力的心灵机制。正是根据同情与道德情感的本质关联,我们可以建构出道德情感的特定心性结构。由此,借助于休谟的道德解剖学计划,道德情感得以不再混并于其他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心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 观念 同情 心性结构 道德情感
原文传递
理由与价值何者优先?——从实践哲学维度探寻游叙弗伦难题之解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萍 卢俊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9,共12页
理由与价值是当代元伦理学规范性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关于两者何为优先的"游叙弗伦难题"一直是不同理论立场争论的焦点。尽管对理由概念的重视和发挥,使得研究道德规范性的理论逻辑进一步从"类法"道德的规范性权... 理由与价值是当代元伦理学规范性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关于两者何为优先的"游叙弗伦难题"一直是不同理论立场争论的焦点。尽管对理由概念的重视和发挥,使得研究道德规范性的理论逻辑进一步从"类法"道德的规范性权威逻辑转变为"实践"道德的规范性理由逻辑,道德判断不再来自道德权威的判决,而是来自实践主体的道德理由,但这个转型仍需面对规范性来源的伦理分歧问题。实际上,这反映了当代元伦理学所面临的困境,即悬空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的不彻底性。因此,对于"游叙弗伦难题"的破解有必要引入实践哲学的理论资源,尤其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进而在实然层面把握真实世界的现实性与系统性,在应然层面回归规范性的实践逻辑。一旦脱离实践,事实不可能真实地存在,价值与理由也不可能真正具有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学 事实 理由与价值 规范性 马克思实践哲学
原文传递
共同体感与道德赋能——论共同善的情感基础与实践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俊豪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共同善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公共与私人、共同体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现实中面对"共同善"时难以回避的道德两难困境。对共同体与个人何者优先的不同回答,会导致对"共同善"概念的不同理解。若把共同善建... 共同善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公共与私人、共同体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现实中面对"共同善"时难以回避的道德两难困境。对共同体与个人何者优先的不同回答,会导致对"共同善"概念的不同理解。若把共同善建基于个体自我关切的互惠互利,则容易陷入"单元论"的谬误;而在交互主体性的视角中强调共同体之优先性,虽在概念上更为完备,但同样难以回应多元文化"不可通约性"的诘难。因此,要回应这一诘难并为共同善进行辩护,其中一个方案是论证"共同体感"的先天价值,为共同善建构稳固的道德情感基础。而在实践中,共同体感的先天存在无法避免共同善所遭受的冷遇及不同个体在实践中所呈现的特殊性,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共同善的道德实践机制,这为激发道德感知与规范情感的道德赋能概念创造了理论和实践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善 共同体感 先天价值 移情 道德赋能
原文传递
理由与价值何者优先?--从实践哲学维度探寻游叙弗伦难题之解
11
作者 李萍 卢俊豪 《新华文摘》 2022年第1期42-45,共4页
柏拉图在《游叙弗伦篇》中叙述了一段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关于神与善的论辩,其中苏格拉底问游叙弗伦:到底是因为上帝的喜爱才使得某些东西成为好的东西,还是因为某些东西本身是好的,因此上帝才喜爱。这一论题被称为“游叙弗伦难题”。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游叙弗伦 哲学维度 柏拉图 上帝 难题
原文传递
理由与价值何者优先
12
作者 李萍 卢俊豪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2期46-47,共2页
柏拉图在《游叙弗伦篇》中叙述了一段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关于神与善的论辩,其中苏格拉底问游叙弗伦:到底是因为上帝的喜爱才使得某些东西成为好的东西,还是因为某些东西本身是好的,因此上帝才喜爱。这一论题被称为“游叙弗伦难题”。而... 柏拉图在《游叙弗伦篇》中叙述了一段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关于神与善的论辩,其中苏格拉底问游叙弗伦:到底是因为上帝的喜爱才使得某些东西成为好的东西,还是因为某些东西本身是好的,因此上帝才喜爱。这一论题被称为“游叙弗伦难题”。而到了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时,休谟提出了“是”与“应该”的区分,把“事实”与“价值”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兰启蒙运动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18世纪 上帝
原文传递
桑德尔“共同善”理念的实践基础探析
13
作者 卢俊豪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0-87,共8页
南京本文以美国社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的伦理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共同善”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出发,对比社群主义语境以外的“共同善”相关思想及概念(如功利主义者与自由主义... 南京本文以美国社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的伦理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共同善”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出发,对比社群主义语境以外的“共同善”相关思想及概念(如功利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以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关于共同体和善的相关思想),进而对桑德尔的“共同善”思想进行阐释,探讨其群体实践基础及个体实践基础,分析其“共同善”对当下政治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实践意义,进而探索当下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由“共同善”的伦理诉求出发,桑德尔倡导了一种积极的公民观和国家观,他强调公民的道德参与和共同体对公民的道德培养,试图为西方政治自由主义所造成的公共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善” 桑德尔 社群主义 功利主义 新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就业焦虑:毕业前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纾解 被引量:26
14
作者 范俊强 黄雨心 +2 位作者 徐艺敏 卢俊豪 应飚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5-82,共8页
以浙江省内15所本科高校的2022届毕业前大学生为对象,实证调研3014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因素。结果表明,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水平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薪水、就业能力、就业压力、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 以浙江省内15所本科高校的2022届毕业前大学生为对象,实证调研3014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因素。结果表明,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水平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薪水、就业能力、就业压力、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等7个因素对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预测显著,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51.5%。建议以个体为基础,培养毕业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高校为核心,发挥学校的就业育人和服务功能;以家庭为保障,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扶持力量;以社会为主导,扫除毕业生的就业障碍。积极构建个体、高校、家庭与社会四个层面的支持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舒缓大学生就业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前大学生 就业焦虑 社会心理因素 新冠肺炎
原文传递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赋能探析
15
作者 卢俊豪 《教育伦理研究》 2017年第1期34-48,共15页
一、道德赋能的理论缘由及界定赋能(empowerment),又译为赋权、增权,这一观念起源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与妇女权力运动期间,尤其是由Kanter在其1978年发表的书作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以及其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 一、道德赋能的理论缘由及界定赋能(empowerment),又译为赋权、增权,这一观念起源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与妇女权力运动期间,尤其是由Kanter在其1978年发表的书作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以及其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员工以及管理者经常在企业中感到的一种'无权感'(Powerlessness),并提出应当通过扩散和共享权力来降低这种'无权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赋能 新媒体语境 校园媒体 另类媒体
原文传递
公益慈善道德赋能初探
16
作者 卢俊豪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0-47,共8页
本文从赋能概念引入,梳理了中外相关的研究并重点对"道德赋能"进行考察,基于儒家伦理中"礼"、"仁"、"良知"三者关系的重构,发现道德赋能实际上是"致良知"的一种现代诠释:在现代增权... 本文从赋能概念引入,梳理了中外相关的研究并重点对"道德赋能"进行考察,基于儒家伦理中"礼"、"仁"、"良知"三者关系的重构,发现道德赋能实际上是"致良知"的一种现代诠释:在现代增权赋能的概念运用中,强调给予个体足够的条件,形成一种非外界强加而是由个体在群体实践中自觉挖掘和激发的内在道德潜能或道德意识,是一种良知的再生产。在这一理论前提下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呈现的问题,以道德赋能概念切入呼吁对公益慈善中个体道德实践和动机的重视,并以此思考公益慈善的价值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赋能 礼仁 良知 公益慈善
原文传递
用乘法分配律巧算分数乘法
17
作者 卢俊豪 《小学生导刊(高年级版)》 2017年第11期22-22,共1页
最近,学习了分数乘法,我很感兴趣,发现分数乘法就要依靠约分,使计算简便。
关键词 分数乘法 乘法分配律 巧算 学习 约分
原文传递
《紫鹊界》
18
作者 卢俊豪 谢树民 李文政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版)》 2019年第7期50-50,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