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转化率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卢楚翰 黄丁安 +2 位作者 秦育婧 李永华 向波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499-508,共10页
利用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CN05.1)以及ECMWF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Eastern Southwest China,ESWC)的降水、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初步探究地形分布对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差异的影... 利用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CN05.1)以及ECMWF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Eastern Southwest China,ESWC)的降水、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初步探究地形分布对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最后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4.0(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设计地形敏感性试验验证地形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1)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的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但水汽含量却在其东南部和西北部存在两个大值区,水汽大值区降水转化率偏低,强降水区与水汽含量大值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强降水区与水平风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形势配合发现地形是导致此差异的重要因素。(2)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区域内大娄山、方斗山及大巴山组成的西南-东北向山地地形分布对降水强度有显著影响,地形高度的降低将导致区域东南部降水量显著减少。(3)敏感性试验中将区域地形高度分别降低一半和去除地形后,区域东南部的降水在月时间尺度中将分别减少9.89%和19.90%。地形高度的改变也会引起区域垂直速度、水平风场、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量发生改变,当地形高度降低后,上升运动及西南风明显减弱,水汽输送强度降低,水汽辐合量减少,不利于降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水汽含量 降水转化率 地形敏感性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异常联系的模式验证
3
作者 钟磊 卢楚翰 +2 位作者 乔年 管兆勇 曾跃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料,验证了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Inter-Hemispheric atmospheric mass Oscillation, IHO)与东亚冬季风异常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表明,再分析资料以及模式结果均表明冬季IHO与东亚冬季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IHO通过全球大气质量再分配与东亚冬季风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当IHO为正位相时,大气质量在欧亚大陆北部异常堆积,而在中低纬地区异常亏损,这使得东亚地区海陆气压差明显增大,冬季风增强,同时对中国华中地区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带低平流层气温可以通过剩余环流调节臭氧含量经向分布进而影响南极对流层气温,从而对IHO年际变化起主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度“跷跷板” CMIP6
下载PDF
Analysis of Summer Cold Vortex Activity Anomali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4
作者 孔阳 卢楚翰 +1 位作者 李凯丽 沈逸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2期180-188,共9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is one type of strong cyclonic vortex that occurs near Northeastern China(NEC),and NCCV activities are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hazardous weather.This paper employed...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is one type of strong cyclonic vortex that occurs near Northeastern China(NEC),and NCCV activities are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hazardous weather.This paper employed an automatic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NCCVs from 1979 to 2018 and analyzed their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climatic impacts by using the defined NCCV intensity index(NCCVI).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CCV activities in summer exhibited a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with an obvious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and 6-7 years,but without significant trends.In years when the NCCVI was high,NEC experienced nega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cyclonic circulation,and cooler temperature anomalies,which were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CCV activities.Furthermore,large amounts of water vapor converged in NEC through two transportation routes as the NCCVs intensified,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positive(negative)correlation with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surface temperature)in NEC.The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ummer NCCV activities.As the Atlantic SST rose,large amounts of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were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er troposphere,inducing a posi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that occurr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heat source.As a result,an eastward diverging flow was forme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propagated downstream,i.e.,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Rossby wave train,which eventually led to a coupled circulation in the Ural Mountains and NEC,as well as more intensive NCCV activities in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 ANOMALY climatic effects precipita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下载PDF
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反相变化: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差异
5
作者 乔年 卢楚翰 +1 位作者 管兆勇 胡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6-787,共12页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到:半球水汽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循环特征,北半球水汽质量月平均值在冬季(DJF)达到最小,夏季(JJA)达到最大;南半球情况与之相反。无论是南半球或是北半球,与其他排放情景相比,SSP1-2.6(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情景下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小。4个情景下冬、夏季水汽质量变化都比春、秋季剧烈。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SSP3-7.0情景下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大,相比于历史模拟试验增加了26.49%,南半球则不同于北半球,SSP1-2.6情景后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水汽质量年变程也随之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南、北半球水汽质量涛动的年变程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而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但增大的幅度减小。CO_(2)浓度变化对赤道附近水汽质量变化影响最为明显,且越靠近南极,水汽质量变化越小,但越靠近北极,夏季水汽质量变化比冬季越大。此外,CO_(2)浓度的上升会导致夏季水汽逐渐向北半球中纬度堆积。这些结论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区域间水汽质量变化对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为未来有关降水的气候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质量 季节循环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CMIP6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及东亚季风的联系 被引量:23
6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1 位作者 李永华 白莹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众多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东亚季风以及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异常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其影响途径及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分析了年代际尺度上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IHO)以及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据此... 众多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东亚季风以及我国气候的年代际异常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其影响途径及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分析了年代际尺度上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IHO)以及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据此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对我国东部冬夏两季年代际气候异常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包括:(1)PDO与IHO以及东亚季风强度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特征,三者之间存在较好联系,其中它们在70年代和90年代后期处于负位相,而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均处于正位相期.PDO和IHO对全球大范围的低层气温异常,以及大气质量迁移尤其是东半球30°S—50°N区域的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并且空间一致的影响;(2)当PDO为正位相时,整层大气质量年代际异常呈偶极型的自东半球向西半球太平洋区域输出,造成了南北半球际以及海陆间大气质量迁移,同时引起Walker环流的上升和下沉支位置变化,以及越赤道大气质量流的向北异常输送,并由此建立起东亚季风与PDO和IHO之间的联系;(3)PDO年代际异常与冬夏季节蒙古地区地表气压变动存在密切联系.当PDO指数增强时,冬夏季850hPa均出现显著反气旋风场异常,并在我国东部形成异常北风,从而显著影响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与之对应,PDO指数与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站点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分量保持显著的同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IHO)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中国东部气候异常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佗)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下载PDF
平流层异常下传对2009年12月北半球大范围降雪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卢楚翰 王蕊 +1 位作者 秦育婧 马丽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4-310,共7页
2009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暴风雪等天气。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平流层AO(Arctic Oscillation,北极涛动)异常信号下传的特征及其对本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并讨论了与平流层异常信号下传相关的行星波活动。... 2009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暴风雪等天气。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平流层AO(Arctic Oscillation,北极涛动)异常信号下传的特征及其对本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并讨论了与平流层异常信号下传相关的行星波活动。结果表明:1)与此次极端气候事件相联系的负位相AO异常11月首先发生在平流层,维持将近1个月后于12月初开始下传,并且迅速传至地面。12月整个对流层的位势高度及温度在极区附近出现强的正异常,而中纬度地区则为负异常。2)平流层AO异常信号下传后,地面出现有利于低温降雪过程的环流异常。12月上旬,亚洲大陆东部及北美大陆西部出现异常偏北风,造成了俄罗斯、北美西部大面积负的温度异常;12月中下旬,欧洲大陆盛行偏西北气流,同时蒙古高压增强,欧亚大陆北部包括中国北方出现大片负的温度异常。3)在此次极端气候事件之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有异常强的行星波上传至平流层,导致平流层出现负位相的AO异常,并维持了一个月;随后,上传到平流层的行星波减弱,同时平流层负位相的AO异常迅速传至地面,导致了有利于低温降雪的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低温暴雪天气 AO 平流层异常信号 向下传播
下载PDF
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2 位作者 李震坤 金大超 秦育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97,共13页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 本文基于春季欧亚雪盖资料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结合数值试验,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变化与春、夏季南北半球大气质量交换的联系。研究表明,当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时,同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大范围地区的地面气温异常偏低,这种冷却效应可能持续至夏季,同时,冷空气的堆积造成了欧亚大陆地表气压(气柱大气质量)的增加,并且对应了夏季北半球大气总质量的异常上升,而南半球大气质量却明显下降。分析发现,春季欧亚积雪异常与夏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而且前者还与同期及后期包括索马里急流和对流层上部80°E^120°E区域高空急流在内的多处越赤道气流变化联系密切。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以改变春季初始积雪状况作为驱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低层大气环流出现了显著响应,即当积雪增加时,同期及其后夏季地面气温显著降低,并且冷异常区域对应着气柱质量的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积雪 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质量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断裂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4-569,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建立之前,对流从"海洋大陆"向北推进,首先在中南半岛建立;而孟加拉湾地区由于青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建立之前,对流从"海洋大陆"向北推进,首先在中南半岛建立;而孟加拉湾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感热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一个反Hadley环流型的局地经圈环流,15°N附近500~700hPa有下沉运动中心,它抑制了孟加拉湾对流的建立,也不利于500hPa副高带断裂。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建立之后,位于高压中心西南侧的孟加拉湾上空出现一个强的辐散中心,孟加拉湾地区15°N附近的下沉运动消失,对流发展起来,降水量增加并释放大量潜热,非绝热加热中心位于500hPa,此时副高脊线断裂。因此,高层南亚高压建立所产生的辐散运动很可能对孟加拉湾上空500hPa副高带断裂及对流建立起到了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副高 孟加拉湾 中南半岛 对流
下载PDF
7月南半球500hPa极涡异常的度量及其与极区增暖的联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盘兴 秦育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 利用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构造了500hPa7月南极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结果表明,定义的面积及强度指数为两个独立参数,通过分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EOF的主要模态以及典型年份的南极极涡差异,表明强度指数比面积指数更能代表极涡的强度变化。7月500hPa南极极涡强度指数与同期南半球高纬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下垫面的加热作用与南极极涡强度变化联系密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涡面积收缩与热带扩张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极涡 强度指数 面积指数 气候增暖
下载PDF
春季大气南北涛动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的联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直环流结构.对去除AO(北极涛动)、AAO(南极涛动)信号后的纬向平均地表气压作EOF分析,发现其第一特征向量IHO特征明显,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IIHO相关系数高达0.93.春季IHO与我国同期气候变动联系密切.我国站点地面气压、地面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均与IIHO有较好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尤其与青海、甘肃、陕西及内蒙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发生与IHO联系密切.正位相IHO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此时60°E至150°W的纬向风存在着由北极延伸至南极的经向遥相关结构,导致亚洲地区出现正的西风异常,对我国春季气候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质量 南北涛动(IHO) 春季气候 中国
下载PDF
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楚翰 周洁雯 +1 位作者 胡叶 孙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1-324,共14页
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 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与站点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旋活动指数高—低年份差值分析发现,随着气旋活动指数增强,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增温并伴随异常高压中心出现,促使其南部南北经向温度梯度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偏弱。这有利于江淮区域北部异常正涡度平流输入,同时江淮地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横槽型环流,江淮区域南部及其上游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出现异常西南气流,有利于江淮区域涡度增大,相应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为天气尺度气旋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横槽型异常环流配置有利于江淮区域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的异常西向/西北向水汽输入和堆积,导致区域云量以及降水异常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气旋 客观识别 降水异常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春季次天气尺度气旋年际变化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
14
作者 卢楚翰 王思涛 +4 位作者 叶佳馨 杨敏 李芹芹 何文悦 周洁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2-260,共9页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江淮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作用明显,贡献率达25%以上,次天气气旋活动出现对应显著的区域对流层低层气旋式涡旋和辐合运动,为局地降水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次天气尺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春季江淮地区东南部降水异常及强降水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增强时,青藏高原至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异常的倒槽型环流,有利于江淮地区形成气旋式环流异常;同时,随着南方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对流层下部大气斜压性增强,促进了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柱异常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促进了南方地区西南风加强,导致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气旋 自动识别 降水异常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54
15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2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王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高原主体东南部的热源变化关系密切,当该区域(该区域的平均大气热源值定义为热源指数)大气热源偏强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夏季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热源值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弱(偏强),出现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增强(减弱),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高原热源 影响
下载PDF
浅谈大气科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与实践
16
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7期185-185,419,共2页
大气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学科,通过分析《Fortran程序设计》、《Grads绘图与编程》这两门大气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侧重点调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引入软件的最新应用及使用技巧三方面提出了... 大气科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学科,通过分析《Fortran程序设计》、《Grads绘图与编程》这两门大气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侧重点调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引入软件的最新应用及使用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大气科学类学生对Fortran编程以及Grads软件应用的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气象相关行业业务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FORTRAN GRADS 大气科学
下载PDF
闭合气压系统环流指数的定义及计算 被引量:37
17
作者 王盘兴 卢楚翰 +3 位作者 管兆勇 李尚锋 姚菊香 严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0-735,共6页
定义了球面上单个气压系统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结合NCEP/NCAR月平均气压(位势高度)场资料,给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实际计算了历年逐月500hPa北半球极涡的上述环流指数,求得它们的逐月多年平均(气候)值。初步... 定义了球面上单个气压系统的面积S、强度P、中心位置(λc,φc)3种环流指数;结合NCEP/NCAR月平均气压(位势高度)场资料,给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实际计算了历年逐月500hPa北半球极涡的上述环流指数,求得它们的逐月多年平均(气候)值。初步分析表明,它们能简洁定量地描述北半球极涡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特征。S、P、(λc,φc)的定义和算法,也适用于极涡以外的其他闭合气压系统或球面上其他要素场中的闭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气压系统 环流指数 定义 500 hPa北半球极涡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1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海表温度异常 影响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永华 向波 +2 位作者 卢楚翰 琚建华 王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7-450,共14页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同位相活动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MJO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MJO处于第4(第6)位相时,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向西南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偏多(偏少),在异常上升(下沉)气流影响下,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MJO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原因是:当MJO处于第4位相时,赤道东印度洋地区上空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其激发东北向传播的异常波动,进而影响东亚环流,使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增多;但在第6位相时,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对流释放的凝结潜热,其激发PJ(太平洋—日本)型Rossby波列,出现不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影响机制
下载PDF
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董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依次递减;时间上在6月最多,约占该月暴雨总次数的1/3。致暴江淮气旋暴雨落区与江淮气旋的路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淮北和江淮地区,暴雨在致暴江淮气旋过境地区均匀分布,但在苏南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苏南的中西部。致暴江淮气旋天气形势可分为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两类,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约为偏西气流型的2倍。偏西气流型暴雨区位于500hPa南侧暖湿的西南气流与北侧西北气流的过渡带中,低槽型暴雨区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两种类型基本相似,都为闭合的低涡,且低涡位置相比于700hPa明显南移。江淮和苏南地区的暴雨落区大都位于700和850hPa低涡中心的南侧、700hPa急流的北部和850hPa急流的北侧。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造成的暴雨范围基本相当,但低槽型产生的暴雨量要大于偏西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夏季 暴雨 路径 西南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