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IMD)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SIMD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4例脓毒症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目的分析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IMD)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SIMD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4例脓毒症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机械通气比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肾替代治疗的比例,以及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等.根据是否发生心肌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SIMD组和非SIMD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发生SIMD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M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84例患者,SIMD组136例(47.89%),非SIMD组148例(52.11%).与非SIMD组比较,SIMD组患者的年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入住ICU时血乳酸(Lac)水平、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明显升高[年龄(岁):75.92±2.35比55.02±1.68,NT-proBNP(ng/L):3037.00±544.50比2493.92±630.21,cTnI(μg/L):0.12±0.07比0.06±0.03,入住ICU时血Lac(mmol/L):4.46±1.21比2.98±1.0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40.44%(55/136)比21.62%(32/148),APACHEⅡ评分(分):24.25±1.02比20.95±0.85,SOFA评分(分):7.41±4.69比6.21±2.81,均P<0.05],而SIMD组24 h Lac清除率明显降低[(13.80±7.01)%比(25.41±8.9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24 h Lac清除率<13.80%、NT-proBNP≥3000 ng/L是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5.990(2.143~16.742)、0.348(0.155~0.786)、2.708(1.093~6.711),P值分别为0.001、0.011、0.031].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24 h Lac清除率和NT-proBNP水平对SIMD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811、0.743,95%CI分别为0.573~0.701、0.761~0.860、0.687~0.800,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SIMD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增大、24 h Lac清除率下降、NT-proBNP增高是患者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展开更多
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置,中低层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是有利于西南涡东移发展,从而造成华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降水落区与低涡位置密切相关,一般集中在西南涡中心南侧,雨带延伸方向与低涡移动路径一致;而其强度则与低涡中心区域位势高度等值线梯度及低层大气风场强度息息相关。西南涡中心低层为东风和弱北风,中层以南风为主,高层为强西风和弱北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正涡度结构特征显著。涡度平流项和辐合辐散项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中低层大气,涡度对流项、扭转项的作用则在中高层更为明显,而涡度辐合辐散项对西南涡的发展加强起最主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雨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西南低涡移动路径,不同初值会使得低涡路径在磨合协调期产生强摆动,稳定后则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流场继续移动发展。(2)引入4个加密探空站点资料会对整个大气物理量场造成一定影响,最大差值分布在这些站点附近,热力和动力物理量场最大偏差中心并不重合。时间演变直观地说明了初值对局地大气状态的影响时段有限,主要集中在前期,与模式自身调整期相重叠。(3)初始的大气状态必然会随着模式的磨合过程进行调整,不同初值在调整期能对中小尺度低涡系统的位置及强度产生影响,形成各自稳定的低涡系统初态。(4)低涡中心所对应的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但三者强度和发展高度的演变并非完全一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IMD)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SIMD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4例脓毒症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机械通气比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肾替代治疗的比例,以及ICU住院时间和28d病死率等.根据是否发生心肌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SIMD组和非SIMD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发生SIMD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M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84例患者,SIMD组136例(47.89%),非SIMD组148例(52.11%).与非SIMD组比较,SIMD组患者的年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入住ICU时血乳酸(Lac)水平、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明显升高[年龄(岁):75.92±2.35比55.02±1.68,NT-proBNP(ng/L):3037.00±544.50比2493.92±630.21,cTnI(μg/L):0.12±0.07比0.06±0.03,入住ICU时血Lac(mmol/L):4.46±1.21比2.98±1.0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40.44%(55/136)比21.62%(32/148),APACHEⅡ评分(分):24.25±1.02比20.95±0.85,SOFA评分(分):7.41±4.69比6.21±2.81,均P<0.05],而SIMD组24 h Lac清除率明显降低[(13.80±7.01)%比(25.41±8.9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24 h Lac清除率<13.80%、NT-proBNP≥3000 ng/L是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5.990(2.143~16.742)、0.348(0.155~0.786)、2.708(1.093~6.711),P值分别为0.001、0.011、0.031].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24 h Lac清除率和NT-proBNP水平对SIMD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811、0.743,95%CI分别为0.573~0.701、0.761~0.860、0.687~0.800,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SIMD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增大、24 h Lac清除率下降、NT-proBNP增高是患者发生SIM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
文摘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置,中低层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是有利于西南涡东移发展,从而造成华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降水落区与低涡位置密切相关,一般集中在西南涡中心南侧,雨带延伸方向与低涡移动路径一致;而其强度则与低涡中心区域位势高度等值线梯度及低层大气风场强度息息相关。西南涡中心低层为东风和弱北风,中层以南风为主,高层为强西风和弱北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正涡度结构特征显著。涡度平流项和辐合辐散项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中低层大气,涡度对流项、扭转项的作用则在中高层更为明显,而涡度辐合辐散项对西南涡的发展加强起最主要的作用。
文摘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雨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西南低涡移动路径,不同初值会使得低涡路径在磨合协调期产生强摆动,稳定后则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流场继续移动发展。(2)引入4个加密探空站点资料会对整个大气物理量场造成一定影响,最大差值分布在这些站点附近,热力和动力物理量场最大偏差中心并不重合。时间演变直观地说明了初值对局地大气状态的影响时段有限,主要集中在前期,与模式自身调整期相重叠。(3)初始的大气状态必然会随着模式的磨合过程进行调整,不同初值在调整期能对中小尺度低涡系统的位置及强度产生影响,形成各自稳定的低涡系统初态。(4)低涡中心所对应的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但三者强度和发展高度的演变并非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