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动机簇”理论与鲁迅《伤逝》创作动机阐释难题——兼及《伤逝》研究中的“过度阐释”现象 |
古大勇
|
《学术交流》
CSSCI
|
2024 |
0 |
|
2
|
“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 |
古大勇
金得存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5
|
|
3
|
也论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
古大勇
袁伟平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09 |
3
|
|
4
|
“不存在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劣根性”?——就“国民性”问题与摩罗先生商榷 |
古大勇
程玖
|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
2008 |
3
|
|
5
|
《红楼梦》是过时落后的文学吗?--驳残雪的文学观及其对《红楼梦》的偏见 |
古大勇
李丽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2
|
|
6
|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
古大勇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7
|
“过度阐释”与“偏离鲁迅”——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二) |
古大勇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8
|
意识形态偏见、众声喧哗与经典认同——美国华人文化圈的鲁迅研究 |
古大勇
黄科安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1
|
|
9
|
社会透视、文化思考和女性关怀——论“新移民文学”作家施雨的小说创作 |
古大勇
王宏蕊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10
|
“鲁迅缺乏宗教关怀”?——鲁迅与基督教文化关系识见 |
古大勇
金得存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3
|
|
11
|
鲁迅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 |
古大勇
黄科安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1 |
3
|
|
12
|
从《余震》的“疼痛”到《唐山大地震》的“温暖”——兼论冯小刚的改编策略 |
古大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3
|
“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一) |
古大勇
袁伟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4
|
是“老石头”,还是“大师”?——论“后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鲁迅 |
古大勇
蔡莉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5
|
“红学”别一境界的开拓——论刘再复“第二人生”的《红楼梦》研究 |
古大勇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3
|
|
16
|
鲁迅的“启蒙主义”何错之有?——对近年来质疑鲁迅“启蒙主义”声音的回应 |
古大勇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7
|
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
古大勇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8
|
“转型”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再思考 |
古大勇
|
《语文学刊》
|
2018 |
4
|
|
19
|
理性反思、生命共鸣和“贯通型”研究传统——刘再复“第二人生”的鲁迅研究 |
古大勇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20
|
“媚俗”、“媚雅”时代中的“坚守”——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合论 |
古大勇
|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6
|
|